美国核心知识:传播学专业名词及其解释 时间:2022-09-11 09:22:10 由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复制全文 下载本文 作文陶老师原创2022-09-11 09:22:10 复制全文 下载全文 目录1.传播学专业名词及其解释2.哈佛商学院的经济学核心课程有3.九年级历史下册重点知识归纳4.高中历史的知识点线索梳理5.汽车服务业对专业人才需求有哪些变化6.自主品牌在战疫中“崛起”7.冠状病毒核心知识1.传播学专业名词及其解释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4)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 美国传统学派 欧洲批判学派 研究目的 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③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①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②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 研究焦点 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①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③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 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 社 会 观 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制度、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批判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3)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哈罗德•拉斯韦尔 库尔特•卢因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卡尔•霍夫兰 威尔伯•施拉姆 (1)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1902-1980)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轰动一时,成为宣传学的经典著作。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这是他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作的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成为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文章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后人称之为"拉斯韦尔公式"。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和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播遗产(文化) 总之,他在宣传分析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传播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分析方面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2)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提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azarsfeld,1901-1976)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基于对研究方法作出的贡献,被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对传播研究方法贡献在于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他和卡兹在伊里进行选民投票影响因素研究后发表的《人民的选择》中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提出了"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须袖"和"两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研究的时代,进入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一方面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中的从多因素,另一方面,推动了传播学的研究特别是传播过程的研究,后来学者在此基础建立了"多级传播理论" (4)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21-1961) 实验心理学家,他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与形成的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其中集中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如二战期间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大大开拓了传播学的视野研究领域,二是他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5)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8)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对于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首先,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功绩。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传播学的创立。其次,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等 第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5)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62):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在《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李普曼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李普曼是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所谓"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非是显示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刻板成见"(stereotype),所谓"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统称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它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二)媒介即讯息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四)地球村 (五)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总体评价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内容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2、评价 (1)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2)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二)媒介即讯息 1、内容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2、评价 意义: (1)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2)强调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缺陷: (1)把媒介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极端性 (2)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片面性,因为媒介是人创造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来规定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1、含义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2、评价 麦克卢汉主张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正确运用它的重要,给人以启示。各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这种分类的确有些牵强而且似是而非。 (四)地球村 1、内容: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2、影响 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影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依赖性及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强,经社交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7) 把关理论 1、"把关"的概念 2、把关的原因 3、把关的过程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1、"把关"的概念 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加工过程就是把关。它是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行为,其目的在于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有效的受众。认识和研究把关过程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揭示把关过程,它使传播对象使为懂得应如何评价已经过关的内容,并促使把关人对自己借以决定取舍理由作出评价。 2、把关的原因 (1)信息的差异性:客观世界信息属性,作用差别——过滤筛选 (2)传播者的差异性:传播者目的不同——选择满足目的的信息 (3)受众差异性:受众的需要心理差异——选择不同信息满足不同需要 3、把关的过程 (1)搜集信息:到社会自然界寻求适合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2)过滤信息:根据传播目的及信息受众情况,筛选、过滤已收集到信息; (3)制作信息:将研究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化(编码),加工成信息; (4)传播讯息:将制作好的传播品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出去,到达受众手中。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传播者进行把关都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因传播者所处的社会、媒介组织以及个人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差异,认识影响把关因素可使传播者把关更有效,更符合社会需要。 (1)政治、法律因素:把关时必然考虑的基本因素。 (2)经济因素:如何处理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我国把关人首要问题。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价值标准体系,文化开放程度。 (4)技术因素:技术条件水平。 (5)信息自身因素: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 (6)组织自身因素:必然以本传播组织要求规范传统标准进行把关。 (7)受众因素:为实现传播目的对受众了解。 (8)传播者个人因素:世界观、价值观、个性特征(个性创造力,经验能力)、传播方式(能力水平,个人编码方式水平,个人传播能力)。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6) 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维埃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世界报业体系的一种众所周知的划分方法,《报业四种理论》将世界报业系统分成四大类: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和苏维埃—极权主义,这些类型的划分源于规范理论即来源于观察,而非来源对假设反复检验的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产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在集权主义体制下,报刊可以公有或私有,但媒介控制十分严谨,政府要对媒介使用者颁发特许执照并进行新闻检查是加强政府统治的工具,现在很多地方仍广泛使用。 2、自由主义理论 18世纪最先由英国发展起来,理论来源主要是弥尔顿、洛克等人的思想著作。该理论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真相,监督政府,同时具有告知娱乐销售之功能,报业主要为私有,任何有经济手段可以使用媒介的人都可拥有媒介。主要依靠"观点自由市场"实行"自我修正"和依靠法庭来实行媒介控制,是监督政府和满足其他需要的工具。 3、社会责任理论 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理论认为媒介除有告知娱乐、销售功能外,主要用于讨论冲突,任何想表达某种意见的人都可以使用媒介,媒介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并受到社群意见,消费者行为,媒介职业道德行为的控制所有权除政府为服务公众而接管外,主要为私有 4、苏维埃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产生于前苏联,后被多国采用。该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媒介受政府经济、政治行为及监督部门控制,归国家所有受严格控制,只作为国家发展的助手而存在。 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2) 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4) 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4) 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 1、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 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关点 (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 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2) 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3) 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4) 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5) 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 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2) 因传播而出现的知识沟不纯粹是知识的差距,也可能是涉及态度和行为的,罗杰斯提出"传播效果沟"3) 这种差距并不局限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好与差人群之间,可能还存在与对政治的兴趣多少,以及年龄不同等。 6、现实意义1) 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硬件软件都还有一些差距,应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缩小(知识沟)差距2) 我国在新传播领域仍存在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应在"硬件"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推进硬件设施的普及程度。3) 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者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应在"软件"方面培养新媒介使用的技能,加强教育。 由于不同人群对媒介的接触有不同,这提醒信息活动的策划者研究受众的必要,若要影响不同的受众就应选择不同的媒介。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3) 教养理论1、提出2、主要内容3、评价 1、提出 "教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培养理论",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 2、主要内容 1) 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的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伯格纳等所称的教养作用,或者说教导了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的作用。 2)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时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显示观 3) 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中 4) 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的。 5) 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所谓的"共鸣"。 3、评价 1) 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 2) 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 3) 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 4) 教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2) 议程设置理论1、概述2、观点3、应用4、评价 1、概述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2、观点 1)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 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3、应用 1) 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 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 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4、评价 意义: 1) "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 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 "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 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局限: 1) 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 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1) 创新与扩散理论1、提出2、观点3、评价 1、提出 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传播》一书,该书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 并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的,并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 2、观点 1) 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的有力的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有力。 2) 认为"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四个环节:知晓(了解)、劝服、决定(决策)、确认(证实)。 3) 认为大众传播早期过程比以后更有影响,传播过程呈"S"形曲线,即在采用开始时速度很慢,当其扩大至居民一半时速度加快,而当其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4)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3、评价 1) 提醒我们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最初应尽量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及时、迅速、广泛的传播长处,而当人们对新事物普遍了解充分把握以后,尽量调动人际渠道的积极性,借助人际网络传播劝服性信息,以产生预期效果。要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 2) 但是由于缺少反馈环节和与实际情况不问吻合等原因有着一些局限性。 的需求和愿望。 2、主要观点 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经后人的补充和发展,综合提出"使用与满足"的过程: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 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 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3、评价 意义: (1) 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2) 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 (3) 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 局限 (1) 科学根据不可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 (2) 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 (3) 脱离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2.哈佛商学院的经济学核心课程有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以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前身为哈佛学院。决定筹建一所象英国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1638年在马萨诸塞的剑桥正式开学,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部分遗产和400余册图书捐赠给这所学校。把这所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在建校的最初一个半世纪中,学校体制主要仿照欧洲大学。1721年正式设立神学教授职位,1727年设立数学和自然科学教授职位,1780年设立医学教授职位。同年扩建成哈佛大学;1816年 成立神学院,1817年成立法学院,以后各学院相继在19世纪成立。教育学院成立于1990年;1936年又成立了政治学院(1966年命名 为J.F。肯尼迪政治学院)。哈佛大学共设10个研究 生院,即文理、商业管理、设计、牙科医学、神学、教育、法学、医学、 公共卫生和肯尼迪政治学院;2个招收大学本科生的学院,并设继续教育办公室,专门负责暑期学 校、附设课程和终身学习中心。牙科医学、医学、公共卫生等3个 研究生院设立在波士顿,其余各学院均集中于剑桥。各学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中共有六位曾当选为美国总统。他们是约翰·亚当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连任四届)和约翰·肯尼迪。哈佛大学的教授团中总共产生了34名诺贝尔奖得主(Nobel Laureates )。哈佛大学已发展为拥有十个研究生院、四十多个系科、一百多个专业的大型院校。000名学位候选人,以研究生为主,000名非学位学生在其扩展学院学习一门或更多的课程。在哈佛大学工作的教职员工超过14,000名的教授和讲师。000多教员在所属的各个教学医院工作。哈佛大学除了培养大量的美国学生外,还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批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它的总部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波士顿的剑桥城,医学院和商学院位于波士顿市区。在剑桥城,与哈佛大学相邻的竟然是与之齐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两大校园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哈佛大学隆重庆祝了350周年校庆。哈佛大学诞生于英国清教徒1620年移民到普利茅斯之后的第16年枣1636年(当时中国正值明朝末年),是遵照麻萨诸塞海湾殖民地最高法院的表决建立的。命名源于它的第一个捐资人约翰.哈佛枣一名年轻的牧师,把他的图书馆和一半财产留给了新学校。由于清教徒中不少人出身于英国剑桥大学,他们就把哈佛大学所在的新镇命名为剑桥。最初学校仅有一名男教师和九名学生。学校早年开设的课程以英国大学的模式为基础,但是在思想上与这个殖民拓荒地盛行的清教徒的哲学保持一致。尽管它早年的许多毕业生成为了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聚居地的牧师,学校却从未正式加入过某一个特定的教派。一份出版于1643年的早期的小册子阐明了哈佛大学的存在:促进知识并使之永存后代“由欧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伦布开辟出来以后。欧洲人纷纷远涉重洋来到美洲,首批英国移民到达北美。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受过古典式的高等教育。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新的家园也能够受到这种教育。对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高等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世界各国的求知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北美第二所学府威廉·玛丽学院(今弗吉尼亚大学的第一所学院)诞生。耶鲁学院(今耶鲁大学的第一所学院)成立。使哈佛学院有了伙伴和竞争的对手。北美洲陆续建起了9所学院,新建的学院虽然大体上仍沿袭英国古老学府的模式,受欧洲启蒙运动和产业革命的影响,数学和自然科学陆续挤进这些学院的教学领域。受英国古老大学传统影响较深的哈佛学院,哈佛学院建立了数学和自然哲学的教授讲座,北美产业革命的势头兴起,新兴的工商业对应用科学的需求使哈佛面临着重大的抉择:这将失去它在北美高等学府中的领袖地位;以求继续执掌北美学府之牛耳。数学和自然哲学教授讲座开设后,哈佛学院还置备了一批科学仪器和设备,向学生讲授天文、物理和化学知识。设立了测量术和航海术等技术学科。医学教授讲座的建立,促进了植物学和化学的研究。教授们开展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在北美和英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自然科学终于在哈佛建立起牢固的阵地,并对其它学院产生影响。北美13个英国殖民地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哈佛学院顺应潮流,站在同情和支持独立战争的正义事业一边。几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的毕业生,包括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乔治·华盛顿在哈佛学院所在地坎布里奇就任北美独立战争军队的统帅,哈佛学院给独立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国第三任总统)、约翰·杰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任首席大法官)、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首届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长)等人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哈佛学院已先后建立了神学、数学和自然哲学、医学等教授讲座,学院升格为大学。按照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传统,必须拥有3个学院的联合体,才够格称为大学,当时马萨诸塞州议会竟破格承认哈佛学院升格为大学,哈佛大学继续抓紧自身建设,1817年设立了法学院,加上原有的以文理为主科的哈佛学院,哈佛大学的影响已超出马萨诸塞之外,哈佛学院的基金,哈佛的基金已超过18.2万美元。哈佛大学的基金稳步上升,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了较大的变化。哈佛大学开设了拉丁文、希腊文、数学(包括天文学)、英文写作、哲学(包括形而上学、道德和政治)、神学、自然科学,哈佛大学课程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洪堡关于大学教育改革提出了著名的三条原则:自由与合作二者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研究统一的原则和科学统一的原则。洪堡不仅提出了大学改革的理想,并在他倡办的柏林大学中付诸实践。洛厄尔(Abbott Lwrence Lowell)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重新制定了大学本科生课程计划,实行课程的集中与分配相结合的制度,以便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洛厄尔实行的导师制,至今仍被哈佛大学沿用。洛厄尔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哈佛大学实行住宿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在大型的综合大学中,本科生都有一个小型的学院环境,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年住在哈佛校园内或附近的宿舍中,学生们分住在12幢宿舍楼内,还为少数走读生设置了第13幢宿舍楼。每幢宿舍楼内有一位住校教师和一个导师组,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每幢宿舍楼还设有餐厅、图书馆,经常开展各种有趣的体育、社会和文化活动。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博克(Derek Bok)和现任校长陆登庭(Neil L Rudenstine)等都对哈佛大学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同时也尽力发挥哈佛大学作为研究机构的出类拔萃的作用。科南特1919-1953年历任哈佛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校长,他在哈佛大学实行校外特别委员会制度,用这个机构来评议学校教师的资格和任期。他还创建了一项普通教育方案,除主修课程以外,向所有本科生提供广泛的学习领域。普西任校长,哈佛大学进行了美国高等教育史规模最大的募捐活动,为哈佛筹集资金达8.25亿美元,这项活动提高了哈佛大学教师的薪金,扩大了对学生的资助,建立了新的教授职位,博克担任校长,他精心处理了高等教育中一些主要问题,包括行政管理、少数民族和妇女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的技术转换等问题,博克校长还重新组织了哈佛大学的管理机构,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引进到哈佛大学的各个研究生院和各个系科。陆登庭出任第26任校长,作为更好地协调各学院和教师关系的一部分,他开创了一个集中的全校范围的学术计划,目的是辨别出哈佛最主要和优先的部分。陆登庭还强调大学的责任:优秀的本科教育,大学的门始终向不同经济阶层的人敞开,研究型大学如何适应信息快速增长和严重财政约束的时代,在一个自由表达的社会中迎接挑战。课程的不断改革与更新 哈佛大学36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发展与变革互相推进的历史。创建后一个半世纪的哈佛学院,一直是以英国的牛津、剑桥两所大学为模式,以培养牧师、律师和官员为目标,注重人文学科,学生不能自由选择课程。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在哈佛吹响了,自由选修课程的制度逐渐兴起”在哈佛学院也有人倡议实行课程选修制度,这种革新的要求遭到传统的保守势力的反对。倡议在哈佛未得实现,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个性的呼声日益高涨,哈佛大学再次发动课程改革。哈佛正式实行选课制。但在保守势力的反对下很快又有所倒退,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地位逐步提高,工程师、自然科学家和工业技术人才得以和律师、官员等并驾齐驱,形势的变化对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十分有利,哈佛又一次走在了改革的前列,年仅35岁的埃里奥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此后他担任校长40年。个不同的知识领域中各选两门,以保证学生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余下的课任学生自由选择。这种制度既保证专业课学习的深度,又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可给学生的个人爱好留下适当的余地。化学家科南特担任校长,于1940年主持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课程改革。主张加强普通教育。哈佛大学按照专门报告的建议,在1951年正式推行“普通教育”按照普通教育制度的规定,一、二年级的学生,要从自己所在的系中选修6门专业课,再从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别的普通教育课中各选一门,另外还需从其他系的课程中至少选3门;没有学过一、二年级普通教育课的,不得选修三、四年级的普通教育课;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可以选修一部分三、四年级的普通教育课;学生不得选修属于同一个考试组的两门课。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很紧密,这种办法吸取以前制度的优点,形成了以通讯教育为基础,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修制度。哈佛大学学生成绩的计分方法一般有四种: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并没有停滞不前,他们又进而研究在普通教育中哪些课程是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都必须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这一思想在哈佛大学是很明确的”他十分关注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采取了有力的措施,美国一般大学文科的课程是按照纵深与横亘相结合的原则来设置的。既让学生对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又要求学生对其他领域有较为广泛的涉猎,则要求学生在知识广度方面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有概括的基本的理解。以上的课程模式再度受到挑战。由于人类的知识领域空前扩大,各学科之间过去的传统界限已被冲破,使得传统的文科课程结构处于不得不改革的局面,博克校长任命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为哈佛文理学院院长。责成他负责研究文理学院的目标及哈佛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号召教师们献计献策,重新制定有关大学教学的目的和方法,罗索夫斯基任命威尔逊教授研究共同基础课问题,于1976年提出一项改革方案。威尔逊报告,这份报告主张制定一种强制性的共同基础课程“以后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并由罗索夫斯基院长亲自主持进一步的修改工作。结果于1978年提出了关于共同基础课的报告,并决定于第二年开始付诸实施,哈佛大学是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不断革新的,这种改革不是凭单纯的热情而匆忙从事的。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这些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工作是颇有借鉴意义的,哈佛大学的机构 哈佛大学的校务领导机构,一是哈佛大学董事会。另一个是校务监督委员会。负责大学的财政和校务的管理,有关教育政策和机构设置的重大事务。由校长和各部门主任向董事会提出讨论定,哈佛大学各个研究生院院长和各个系的系主任。校务监督委员会 哈佛大学校务监督委员会。教师要严选,学生要精挑。对于学生的录取,哈佛是相当严格的,获准入学者约占申请者的10-20%,大多数新生入学前的中学成绩为A等。由于教师阵容强,学生起点高,才保障了哈佛有相当高的教育质量,在美国以致全世界的高等学校中名列前茅。三、教研结合。教师水平再高,也需不断进修,哈佛的教师都有科研任务。哈佛的高年级学生或成绩优异者也在学习的同时,哈佛图书馆、博物馆、既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本身也从事教学和科研,哈佛大学做到了教学、科研结合。哈佛大学内部各单位息息相通。3.九年级历史下册重点知识归纳fyyouxi23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重点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列宁领导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作出的重要探索。2、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弊端)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对欧亚非的安排巴黎和会:1919年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会议英、法、美主宰,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瓜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4.高中历史的知识点线索梳理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4)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 美国传统学派 欧洲批判学派 研究目的 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③实用性、经验性明显。①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②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研究焦点 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①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③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 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 社 会 观 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制度、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批判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3)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哈罗德•他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轰动一时,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这是他对传播过程,成为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文章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后人称之为"拉斯韦尔公式"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和功能监视环境。他在宣传分析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传播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分析方面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2)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心理学中",场论"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提出信息传播的"。概念;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azarsfeld;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基于对研究方法作出的贡献,被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对传播研究方法贡献在于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他和卡兹在伊里进行选民投票影响因素研究后发表的《人民的选择》中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提出了",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须袖"和"两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结束了",枪弹论"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标志传播学的创立,主要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等 第三,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形成",施拉姆学派"(5)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拟态环境":李普曼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李普曼是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非是显示环境的",镜子"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刻板成见",(stereotype)。所谓"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统称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因而它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二)媒介即讯息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四)地球村 (五)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总体评价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内容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2、评价 (1)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2)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二)媒介即讯息 1、内容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耳朵的社会"眼睛的社会"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2、影响 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影响,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依赖性及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强,经社交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7) 把关理论 1、",的概念 2、把关的原因 3、把关的过程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1、"的概念 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加工过程就是把关;它是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行为,其目的在于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有效的受众。认识和研究把关过程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揭示把关过程。它使传播对象使为懂得应如何评价已经过关的内容,并促使把关人对自己借以决定取舍理由作出评价,2、把关的原因 (1)信息的差异性,客观世界信息属性。作用差别——过滤筛选 (2)传播者的差异性:传播者目的不同——选择满足目的的信息 (3)受众差异性,受众的需要心理差异——选择不同信息满足不同需要 3、把关的过程 (1)搜集信息:到社会自然界寻求适合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2)过滤信息:根据传播目的及信息受众情况;筛选、过滤已收集到信息:将研究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化(编码);加工成信息:将制作好的传播品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出去;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传播者进行把关都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因传播者所处的社会、媒介组织以及个人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差异。认识影响把关因素可使传播者把关更有效,更符合社会需要,(1)政治、法律因素,把关时必然考虑的基本因素。(2)经济因素:如何处理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我国把关人首要问题:(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价值标准体系。文化开放程度:(4)技术因素,(5)信息自身因素: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6)组织自身因素:必然以本传播组织要求规范传统标准进行把关。(7)受众因素:为实现传播目的对受众了解。(8)传播者个人因素:世界观、价值观、个性特征(个性创造力。经验能力)、传播方式(能力水平:个人编码方式水平,个人传播能力),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6) 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维埃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世界报业体系的一种众所周知的划分方法,《报业四种理论》将世界报业系统分成四大类。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和苏维埃—极权主义,这些类型的划分源于规范理论即来源于观察:而非来源对假设反复检验的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产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政府的政策,但媒介控制十分严谨,政府要对媒介使用者颁发特许执照并进行新闻检查是加强政府统治的工具,现在很多地方仍广泛使用,2、自由主义理论 18世纪最先由英国发展起来,理论来源主要是弥尔顿、洛克等人的思想著作。报刊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真相。监督政府:同时具有告知娱乐销售之功能,任何有经济手段可以使用媒介的人都可拥有媒介,主要依靠",观点自由市场"。和依靠法庭来实行媒介控制;是监督政府和满足其他需要的工具;3、社会责任理论 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优势"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少数派的"中坚分子"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4) 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 1、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2、提出 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3、基本关点 (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4、导致"知识沟"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获得知识速度快4) 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5) 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2) 因传播而出现的知识沟不纯粹是知识的差距,罗杰斯提出"传播效果沟"3) 这种差距并不局限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好与差人群之间,可能还存在与对政治的兴趣多少,6、现实意义1) 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缩小(知识沟)差距2) 我国在新传播领域仍存在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应在"硬件"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推进硬件设施的普及程度。媒介使用能力"社会各阶层或者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应在"软件"方面培养新媒介使用的技能,由于不同人群对媒介的接触有不同,这提醒信息活动的策划者研究受众的必要,若要影响不同的受众就应选择不同的媒介。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3) 教养理论1、提出2、主要内容3、评价 1、提出 "教养理论"涵化理论"培养理论"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的。3、评价 1) 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2) 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3) 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4) 教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2) 议程设置理论1、概述2、观点3、应用4、评价 1、概述 1968年。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2、观点 1)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2)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3)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4) 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2) 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4) 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1) 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1) 创新与扩散理论1、提出2、观点3、评价 1、提出 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传播》一书,该书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两级传播"借助人际网络传播劝服性信息,2) 但是由于缺少反馈环节和与实际情况不问吻合等原因有着一些局限性。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使用与满足"(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 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3、评价 意义:(1) 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5.汽车服务业对专业人才需求有哪些变化1、创新能力和学习意识。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创新能力和学习意识成为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创新是指思想的产生、演化、交流并应用于产品或服务中,其核心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创新还是一种对新思想、变化、风险乃至失败都抱积极态度的企业行为方式。美国企业多年来在高科技领域保持领先。有创新意识、思维开阔的人才将在企业的知识创新机制中大展才能,为企业带来难以预料的生机和活力。6.自主品牌在战疫中“崛起”中国乘用车产销量下滑幅度均达到80%左右,终端库存增加了6倍,已经远超预警线。中国车市如美国股市,车市与股市确有共同点,国产品牌在逆境中的“根据乘联会公布的全国乘用车销量排行中,吉利汽车超过上汽通用,长安汽车则由1月的第8名跃升至第6名的位置,奇瑞汽车强势杀入TOP10榜单,将长城汽车甩在了身后。奇瑞厚积薄发脱颖而出近几年,奇瑞汽车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调整品牌构架,奇瑞要厚积薄发。中国乘用车市场同比下降3.4%,而奇瑞汽车自2018年创下历史销量新高后,其自主品牌同比增长6.9%,在车市寒冬中逆势飘红。让2020年的车市开年即陷入了困局。从豪华品牌到合资品牌,再到自主品牌跌幅都达到历史冰点。奇瑞汽车却“的出现在批发销量排行榜的季军位置,在奇瑞后面是东风日产、长安汽车、北京奔驰、上汽大众这样的“在综合销量榜单中,奇瑞汽车更是将长城汽车挤出TOP10,奇瑞汽车成了疫情期间,车市最大的黑马。具体到车型销量上,奇瑞汽车在SUV市场的表现非常出色,前10名的6款自主品牌车型当中,捷途X70和瑞虎8两款爆款车型携手为奇瑞汽车贡献了一半的销量。捷途X70和瑞虎8之所以能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与其出色综合产品力,以及奇瑞在大数据驱动下实现的产品定位有很大的关系。奇瑞汽车自主知识产权发动机ACTECO一直是其王牌产品,这也是全新瑞虎8连续多月销量破万背后的技术支柱。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看重自主品牌的核心技术实力,常年潜心研发发动机技术的奇瑞自然会脱颖而出。奇瑞集团的轿车+SUV双轮驱动战略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让奇瑞能够以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产品线冲击市场,大大增强了其抗击风险的能力。奇瑞全新一代瑞虎7、瑞虎7PRO两款重磅车型正式上市,集全新造型设计、豪华驾享座舱、L2+级自动驾驶以及高效动力总成于一身。奇瑞的逆袭之旅才刚刚起步,吉利、长安名次齐提升作为自主品牌的领军者,吉利汽车虽然在2月也遭遇了严重的下滑,但18586辆的销量成绩却在上汽通用之上,仅排在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之后,这也是自主品牌在整体车市中的最好成绩。具体车型销量方面,吉利汽车可谓是多线开花,轿车方面,帝豪以3666辆的成绩排名第8;SUV方面,MPV方面,在三大细分市场,吉利汽车均榜上有名,以均衡的实力表现,超越一众主流合资品牌,均衡的产品布局是吉利汽车站稳市场的底气,那么快速应变的创新营销则让吉利汽车在疫情期间抢得了市场的先机。吉利ICON的线上发布会通过天翼云高清5G直播,开启了新车发布新模式。诠释了ICON的精神内核,未来汽车“的品牌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曾经的自主品牌一哥长安汽车。也在今年开启了向智能化转型的新征程,新发布的长安UNI-T是全新产品序列,下的首款车型”诞生于全新的平台构架,搭载了智能车机系统,UNI-T也成为疫情期间。做的努力也在疫情稳定之后逐渐显现出良性的效果,随着疫情防控趋稳,车企、4S店已逐步全面复产复工。根据中国流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3月第一周的乘用车市场零售已出现回暖迹象,日均零售16325辆,销量总体恢复明显,乘用车经销商进货和厂家销量总体回升较强。业内专家分析。7.冠状病毒核心知识0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