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王屋二山: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

时间:
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作文陶老师原创

目录

1.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

1.亡:(1)河曲智叟亡以应()(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答.(1)通“无”,没有;(2)灭亡,死亡;(3)逃跑2、寒暑易节,始一返焉。答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愚公移山》本是虚构,其中的太行、王屋二山真的存在吗?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他讲述的是有一个叫愚公的人本来住在大山里面,他决定去移动王屋山和太行山这两座大山。这个故事歌颂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美好愿望。其实事实上这两座大山是真实存在的,太行山位于我国东部,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分割线,对于我国地理上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太行山如今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风景游览区,但在这条线的东部就是华北平原,而在这条线的西部就是黄土高原,也算是作为省与省之间的分界线而存在。王屋山是一座极具研究意义的大山,能够代表整个华北地区的历史。而它的地貌也十分奇特,又陡峭恢宏。体现了多种多样的地貌特征。

3.太行 王屋二山大概位于古代什么位置?

太行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太行山地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这里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道,太行山形势险峻。历来被视为兵要之地,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入孟门、登太行,齐桓公曾悬车束马窬太行。在太行山,决羊肠之险“刘邦被困于荥阳、成皋之间。他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北扼飞狐之口,南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之津,东汉元初元年(114),汉安帝为防外敌侵犯洛阳。下诏在太行南端36处要冲屯兵,曹操围临漳,袁尚轻易率军东出太行。结果大败于曹军,后燕慕容垂进伐西燕。屯军于临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进入。灭了西燕,隋末,李世民与窦建德相争。李世民进据虎牢,使窦不能越过太行,李乘机占领上党,刘福通率起义军越过太行。火烧上党,元将察罕粘木儿塞井陉、杜太行,遏止起义军向北发展。山西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和指挥下,创建了太行区(晋冀豫边区),发轫于太行山的游击战,迅速发展到西起同薄、汾河。东至渤海,先后形成许多重要战略区,王屋王屋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也是愚公的故乡,王屋山主峰海拔1715.7米,主峰之巅有石坛。据说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魏华存《清虚真人王君传》称其师王褒(字子登)得道后,太素清虚真人。领小有天王、三元四司、右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故王屋山又称小有清虚之天“被列为十大洞天之首,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迹记》云,元始天王曰”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十大洞天》曰:周回万里:号曰小有清虚之天,在洛阳河阳两界,属西城王君(王褒)治之”道教何时传入王屋山:已难稽考“南北朝以前,仅见若干道士居此山服丹成仙的传说,《真诰》卷五云,皆后汉时人也,学道在王屋山中。毛伯道先服之而死。道恭服之又死,并捐山而归“见伯道、道恭在山上。与之茯苓持行方。王屋山风光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一大批道士居此修道,开元十二年(724),司马承祯奉召入京师。旋命于王屋山置阳台观以居之,曾于此处著《修真秘旨》十二篇行于世。至开元二十三年卒,葬于王屋山西北之松台,王屋山在唐代还建有大批宫观。上方院,传说轩辕黄帝曾于此处访寻四山。故原称上访院。司马承祯初来王屋时,唐睿宗诏其居此。遂改名上方院,金末重修,在济源县城西北。为纪念司马承祯(号白云子)而建,始建于唐。唐玄宗于天宝二年(743)为玉真公主(睿宗之女) 所建,蒙古海迷失后二年(1250),加灵都万寿宫,创于唐,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至大德五年(1301)间重修。问《通仙观记》曰:崇庆癸酉(1213)。LI蒙古太宗十三年(1241)宋德方去王屋山。见许多宫观残坏”相继重修了天坛、三清殿、上方紫微宫,其再传弟子陈志忠又在其后重修了清虚宫,住山道士不见记载。经历道教衰落期。大部宫观废圮,至今仅存阳台宫、奉仙观若干建筑,阳台 宫内有玉皇阁、三清殿等。奉仙观内有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等。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之地,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陶冶情操。

4.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翻译

(1)河曲智叟亡以应()(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答.(1)通“(3)逃跑2、寒暑易节;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苦,这里是意动用法。指阻碍交通,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指通“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迂“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

5.若一里=500米,则文中太行王屋两座山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边长=700×500=350000米占地面积=350000×350000=122500000000平方米=12250000公顷

6.太行山和王屋山各有多高?

太行山脉位于中国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东北-西南走向,局部地段近于南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地,南至山西省、河南省边境的沁河平原。褶皱断块山,山脊海拔1500~2000米。中段出露片麻岩,南 、北段主要为石灰岩。山地东侧为明显的断层,许多地段形成近1000米的断层岩壁,主峰小五台山,山脊西侧转为缓坦的高原。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山地被拒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横谷,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和军都陉等被称为太行八陉,自古为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东西交通通道。太行山还是重要的地理分界,山以西为黄土高原,以东为黄淮平原。山地对夏季风有明显的阻滞作用,迎风坡降水较多,并形成暴雨区。背风坡则气候干燥。山地东侧还因断层活动而形成强烈的地震活动带。在太行山东翼断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陉、临城、峰峰、六河沟等煤矿。在现在河南省西北部,有东西两座大山,东边曰“两山之北麓”龙王沟,的山沟“沟西沿坐落着一个只有3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由于太行和王屋二山阻挡,燕婆婆洼人欲到山南去。

7.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的意思!!急需!!!

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投诸渤海之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有子存焉,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雍南,冀之南”汉之阴。《愚公移山》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北山愚公。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
386501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