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府军:十二卫大将军是干什么的,官位大不大。唐朝时武将和文臣最高官是什么官

时间:
诗词网小编
分享

诗词网小编

目录

1.十二卫大将军是干什么的,官位大不大。唐朝时武将和文臣最高官是什么官

官位很大。文臣最高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同为宰相,武将最高官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正一品)。唐初沿袭开皇旧制﹐仍称十六府。龙朔二年(662)唐高宗改百官名时﹐始正式定称为十六卫。在中央设十六卫,其中的十二卫为府兵的领导机构: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又在全国范围设置“折冲府”十二卫遥领天下657个折冲府。分领诸军府到长安上番宿卫的府兵,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唐十六卫均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中唐以后﹐又有上将军一人﹐为卫之长)﹐下属有长史﹑参军﹑中郎将﹑郎将等。大将军各一人。凡五府及外府皆总制焉,官位很大。按权力文臣最高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此官,遂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唐太宗时。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于是又常以它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宗时改为二品)的头衔行宰相事的”扩展资料唐代官员俸禄唐代官员从政府那里所得的俸禄来源包括。禄米、土地、俸料三大项:禄米《新唐书食货志五》云。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文武官给禄“颇减隋制,从二品四百六十石……,递至从九品为30石,至贞观初年,中书舍人高季辅建言。外官卑品贫匮,宜给禄养亲:规定外官比京官低一等给禄,一品以50石为一等。二品三品以30石为一等”四品、五品以20石为一等,六品、七品以5石为一等,八品、九品以2石5斗为一等,百官在年终考核中得到上考者,土地在均田制度下。唐代职事官、散官、封爵、勋官等均可按品级受职分田和永业田,据《新唐书食货志五》载,一品有职分田12顷。皆给百里内之地,诸州都督、都护、亲王府官二品12顷,武官、三卫中郎将、上府折冲都尉六顷。中府五顷五十亩,递至队正、队副80亩,又有永业田,亲王100顷,郡王、职事官从一品50顷,国公、职事官从二品35顷,县公、职事官三品25顷,柱国25顷。

2.唐朝军制的内府就是京师地区戍军

军府按性质又有内府外府之分,内府就是京师地区戍军,同京师宿卫军三卫,以及太子三府三卫合称南军(也称南衙宿卫、纩骑),与之相应的就是天子亲检的北衙禁卫六军又称北军,前者多为宰相领下十六卫之金吾卫将官所辖,驻地太极宫前朱雀门内,后者一般为亲王或内庭中官领,军衔属十六卫监门卫,居御苑中。而所谓五府即京畿五州所出的府兵,三卫即勋、翎、策等内城卫,多为大臣世官子弟出任,为一般士大夫世家子弟进身之阶,其中又属策卫是诸卫府中最为皇家亲信,可以宿卫内庭。

3.求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内府殷虹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的意思或最佳解释!

意思是皇宫内库珍藏的殷红玛瑙盘,《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从画马说到画家的受宠幸,从画马说到真马,从真马说到时事,从玄宗的巡幸说到升遐,诗思不断拓展,寄托了诗人对玄宗的深情眷念。全诗(节选)如下: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开国以来善画鞍马的画家中,画技最精妙传神只数江都王。曹将军画马出名已有三十载,人间又见古代真正神马“他曾描绘玄宗先帝的。画得象池龙腾飞十日声如雷”皇宫内库珍藏的殷红玛瑙盘,婕妤传下御旨才人将它取来。这首诗是在广德二年(764年)作于成都。唐朝初年:江都王李绪善画马。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他,善书画“鞍马擅名,到开元、天宝时代,曹霸画马出神入化。名声更显”赵子昂说,唐人善画马者众,而曹、韩(干)为之最,杜甫在阆州录事参军韦讽宅观看他收藏的曹霸所画的,写下这首题画诗。诗人先引江都王衬托曹霸“说曹霸”人们才又能见到神骏之马。诗人不落窠臼,却先用八句诗,从曹霸画“详细叙述曹霸受到玄宗恩宠和艺名大振的往事。为描写九马图铺叙,并伏下末段诗意,曹霸所画照夜白”形象夺真。

4.唐朝边军的问题

官制: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爵: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勋: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镇军大将军爵:柱国正三品: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太仆/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文散官:正议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爵:上轻军都尉正四品下: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文散官;通议大夫武散官:壮武将军从四品上: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文散官;太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勋:轻车都尉从四品下: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文散官;中大夫武散官:明威将军正五品上: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文散官;定远将军爵:上骑都尉正五品下: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文散官;朝议大夫武散官:宁远将军视正五品:萨宝从五品上: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文散官;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爵:骑都尉从五品下: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武散官:游击将军正六品上: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文散官;昭武校尉勋: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文散官:昭武副尉从六品上: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文散官:奉议郎武散官:振威校尉勋:飞骑尉从六品下:侍御史、少府/: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文散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文散官:承奉郎武散官:御侮校尉从八品下: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尚书都省/兵部/吏部/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文散官:承务郎武散官: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文散官:仁勇校尉正九品下: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文散官:仁勇副尉从九品上: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文散官:文林郎武散官:陪戎校尉从九品下: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文散官:将仕郎武散官: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视流外一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视流外四等: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除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督京师兵马外其他各卫还兼领关中三百多府府兵。最高上将军基本不设、以大将军总领诸卫、十六卫每卫长官为赐号将军、下设中郎、中郎将、左右郎将、以及录事参军、仓曹、兵曹、骑曹、胄曹参军。每卫维持卫军25000-40000人,所领为常备军。卫军基层营编制略高于府兵,品级高于府兵果毅都尉。约常备兵马二三十万左右。(前身为长从宿卫又称纩骑)长安内城皇城另有皇家禁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为皇帝亲卫部队、合称北衙六军又称北军,最高长官统军、大将军、(后加殿中、前、后、左、右护军,左右中尉、同正、特进等职)各军领军将军及部属设置同卫军。中央下辖天下十六道(同最原始的省,规模要大的多)及数个大都护府、都督府,在道一级设节度使. 都督、都护三种军区编制,以节度使权力最全面,但辖地固定署理数州军政防务。于边境设大都督,都督,同样总领数州军政大权,边庭设都督上设大都护府,除统辖边防外还兼处理边地各族事务同卫军大将军皆为正三品。当时作为主要兵源的府兵执役分征防两种,征即临时调派,依军职大小和距离缴纳一定的绢或钱,内府就是京师地区戍军,同京师宿卫军三卫,以及太子三府三卫合称南军(也称南衙宿卫、纩骑),与之相应的就是天子亲检的北衙禁卫六军又称北军,前者多为宰相领下十六卫之金吾卫将官所辖,驻地太极宫前朱雀门内,后者一般为亲王或内庭中官领,军衔属十六卫监门卫,而所谓五府即京畿五州所出的府兵,三卫即勋、翎、策等内城卫,多为大臣世官子弟出任,其中又属策卫是诸卫府中最为皇家亲信,可以宿卫内庭,还和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的署兵一起交错立仗,和北军交错共当京师防务,太子三府三卫即太子卫队仪仗,军职官衔同上但,太保、太傅等三孤三少名义上挂领,禁兵最初是羽林屯兵。又称北门屯军,可以远溯到唐高祖自太原起兵时追随后自愿留宿的亲军,皆以其子承父职,又称世袭父子兵,龙武军起源于唐太宗贞观时;择善射精骑者设飞骑七营,经历代累计扩编至万骑,后为因助当今玄宗皇帝有功,增补扩编为左右龙武军,为京师各军中唯一的骑兵部队,神武军系出自边军轮换时选拔的精锐;(后经重置该为神策军兵势最重)皇帝用不同系统的兵源相互擎制,避免了将领同出一门下,并借以此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当时南北衙轮流宿值。不但驻屯和值宿交错,连将领也相互渗透交错管辖,以达到互相节制的避免某将领的权力过大的目的,由于驻地交错要想进入对方营防就必须执赦书。

5.唐朝武周时期的军制与官制

官制::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爵 :王从一品: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勋:国公正二品: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特进武散官:镇军大将军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上: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文散官:正议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军都尉正四品下: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文散官:通议大夫武散官:壮武将军从四品上: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文散官:太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勋:轻车都尉从四品下: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文散官:中大夫武散官:明威将军正五品上: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文散官:中散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正五品下: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文散官:朝议大夫武散官:宁远将军视正五品:萨宝从五品上: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文散官: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从五品下: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武散官:游击将军正六品上: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文散官:朝议郎武散官:昭武校尉勋:骁骑尉正六品下: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文散官:承议郎武散官:昭武副尉从六品上: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文散官:奉议郎武散官:振威校尉勋:飞骑尉从六品下: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文散官:通直郎武散官:振威副尉正七品上: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文散官:朝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勋:云骑尉正七品下: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文散官:宣德郎武散官:致果副尉从七品上: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文散官:朝散郎武散官:翊麾校尉勋:武骑尉从七品下: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文散官:宣义郎武散官:翊麾副尉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正八品上: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文散官:给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正八品下: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文散官:征事郎武散官:宣节副尉从八品上: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文散官:承奉郎武散官:御侮校尉从八品下: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文散官:承务郎武散官:御侮副尉正九品上: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文散官:儒林郎武散官:仁勇校尉正九品下: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文散官:登仕郎武散官:仁勇副尉从九品上: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文散官:文林郎武散官:陪戎校尉从九品下: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文散官:将仕郎武散官:陪戎副尉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军制盛唐之所以强盛,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分不开,连年对外战争与民间尚武,游侠成风不无干系,连士子都有要求通晓弓马骑射的基本功的传统。特别自从武则天开创武科举以来,国家号称天朝上国百万雄师不是夸口的,(就算到了晚唐宪宗元和二年为例,光在籍军丁有八十三万,而且还不包括各地藩镇违制私募的兵员和地方豪强的家兵团练。)早期唐朝军队沿用“府兵制”。以班田制的农户为基础,于天下各道、州、县要冲设军府六百三十四所,总称折冲府,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长官折冲都尉(正四品),副长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设有团(又称营),官校尉,团下有队,设队正,队下为伙,设伙长。每营下辖五队,每队下领三伙,每伙领五位什长,各领十丁。以营为基本单位。按军种的功能和配备还可分中垒、屯骑、射生、越骑、步伍、长水等。其部属官品级依次为:别驾、长史、六曹尉、参军。主管各地戍军及军户,府依规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轮流执役,约为1000-4000人,最多时全国有六百多府,共计军卒七十余万。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于中央设十六卫将军衙门专事天下军马,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除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督京师兵马外其他各卫还兼领关中三百多府府兵。最高上将军基本不设、以大将军总领诸卫、十六卫每卫长官为赐号将军、下设中郎、中郎将、左右郎将、以及录事参军、仓曹、兵曹、骑曹、胄曹参军。每卫维持卫军25000-40000人,所领为常备军。卫军基层营编制略高于府兵,习惯统称为鹰扬卫,营官上多一级旅帅,长官为鹰扬郎将,品级高于府兵果毅都尉。约常备兵马二三十万左右。(前身为长从宿卫又称纩骑)长安内城皇城另有皇家禁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为皇帝亲卫部队、合称北衙六军又称北军,最高长官统军、大将军、(后加殿中、前、后、左、右护军,左右中尉、同正、特进等职)各军领军将军及部属设置同卫军。在地方,中央下辖天下十六道(同最原始的省,规模要大的多)及数个大都护府、都督府,在道一级设节度使. 都督、都护三种军区编制,以节度使权力最全面,同常设元帅,但辖地固定署理数州军政防务。于边境设大都督,都督,同样总领数州军政大权,管辖范围大小不固定。边庭设都督上设大都护府,都护府,除统辖边防外还兼处理边地各族事务同卫军大将军皆为正三品。当时作为主要兵源的府兵执役分征防两种,征即临时调派,防则固定上防,除亲身上番外,还可以输资代番(花钱请人),依军职大小和距离缴纳一定的绢或钱,执役的都是永业田的农户,一年五番,一般最长不得超过三年,否则容易造成士兵逃亡。军府按性质又有内府外府之分,内府就是京师地区戍军,同京师宿卫军三卫,以及太子三府三卫合称南军(也称南衙宿卫、纩骑),与之相应的就是天子亲检的北衙禁卫六军又称北军,前者多为宰相领下十六卫之金吾卫将官所辖,驻地太极宫前朱雀门内,后者一般为亲王或内庭中官领,军衔属十六卫监门卫,居御苑中。而所谓五府即京畿五州所出的府兵,三卫即勋、翎、策等内城卫,分左右两部,多为大臣世官子弟出任,为一般士大夫世家子弟进身之阶,其中又属策卫是诸卫府中最为皇家亲信,可以宿卫内庭,列于内仗,凡朝会出行,还和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的署兵一起交错立仗,或在京城诸门,交错担任“助捕”“巡警”等任务。以上统称宿卫军,和北军交错共当京师防务,太子三府三卫即太子卫队仪仗,军职官衔同上但,规模要小的多,一般由八辅中太师,太保、太傅等三孤三少名义上挂领。禁兵最初是羽林屯兵,又称北门屯军,屯所玄武门,可以远溯到唐高祖自太原起兵时追随后自愿留宿的亲军,每军编制约二万,年代久远,皆以其子承父职,又称世袭父子兵;龙武军起源于唐太宗贞观时,择善射精骑者设飞骑七营,经历代累计扩编至万骑,后为因助当今玄宗皇帝有功,增补扩编为左右龙武军,各15000人,为京师各军中唯一的骑兵部队;神武军系出自边军轮换时选拔的精锐,数量最少,(后经重置该为神策军兵势最重)皇帝用不同系统的兵源相互擎制,避免了将领同出一门下,防止个人专权,并借以此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当时南北衙轮流宿值,不但驻屯和值宿交错,连将领也相互渗透交错管辖,皇帝就是通过这种“相互检侍”的方法,以达到互相节制的避免某将领的权力过大的目的,由于驻地交错要想进入对方营防就必须执赦书,经引驾仗官和监门官奏复方可入。(但后来的太监专政打破了这种制衡,总领禁卫大权,肆意废立更替甚至谋杀天子)领天下兵马主力的各卫大将军一职多为虚衔,由权臣或亲王充任,由将军主持实务,而大都督、大都护也是由外藩亲王或部族首领充任名义,平时各卫有兵却无权调动,兵部有权调兵却无兵可管,相互节制,只有皇帝诏旨才能令两者合一,大军出动。而边军系统采取的是世袭军户制,类似羽林军中的父子兵,即由最初由朝廷招募的义勇为边军基础,就地安置,建立军户,军户可以免除相当的税赋徭役,作为条件,每户必须世代出丁进补上代边军的缺额。卫军是朝廷从府兵中选拔善战者组成的野战部队,边军则相当于现代的世袭边防军,府兵为各地守备部队和卫军的后备兵源,都属常备军,(此外,还有部分来自各镇节度使的地方部队等系统的兵源,以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出兵高勾丽为例,出征的除了随驾禁军,五卫卫军,江、峡、淮、岭诸府府兵,营州,松漠都督的边军,平卢、卢龙镇的地方团练军,还有突厥、羌、鲜卑等族的蕃兵,附从的契丹、奚等藩部的族兵,新罗、百济等属国的从军,以及临时招募佣军性质的“义从”,浩浩荡荡的几十万之众)

6.关原和战东西军各有多少大名参战?

其6000人部队首先于凌晨1点进入阵地,先锋为其重臣岛左近和蒲生乡舍;位于三成西南的山中村驻守有大谷吉继部队4100人、户田重政及平冢为广部队1500人;赤座直保600人、小川佑忠2000人、朽木元纲600人和胁阪安治1000人驻守在东山道以南的平原上;吉川广家、安国寺惠琼、长束正家和长宗我部盛亲等人共30000人驻守于南宫山脚;小早川秀秋部队15000人布阵于松尾山中;岛津义弘1500人紧随其后进入阵地,其后进入阵地的是小西行长的4000人,布阵于岛津部队附近的天满山;最后进入阵地的是宇喜多秀家部队17000人,西军各部队陆续于凌晨四点完成布阵,东军 福岛正则部队6000人首先于凌晨5点进入天满山阵地,与西军宇喜多部队对峙;田中吉政3000人、筒井定次2800人布阵于中山道北;福岛部队南侧是藤堂高虎2500人、京极高知3000人;在福岛部队之后抵达的是细川忠兴部队5000人、加藤嘉明部队3000人,黑田长政5400人布阵于丸山,位于东军最北部;

7.唐朝吏制的问题

唐朝官员品级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爵: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勋: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柱国正三品: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太仆/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文散官:正议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爵:上轻军都尉正四品下: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文散官:通议大夫武散官:壮武将军从四品上: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太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勋:轻车都尉从四品下: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文散官:中大夫武散官:明威将军正五品上: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文散官:定远将军爵: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文散官:朝议大夫武散官:宁远将军视正五品:萨宝从五品上: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文散官: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爵:骑都尉从五品下: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武散官:游击将军正六品上: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文散官:昭武校尉勋: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文散官:昭武副尉从六品上: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文散官:宣节副尉从八品上: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文散官:承奉郎武散官:御侮校尉从八品下: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尚书都省/兵部/吏部/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文散官:承务郎武散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文散官:仁勇校尉正九品下: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文散官:仁勇副尉从九品上: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文散官:文林郎武散官:陪戎校尉从九品下: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文散官:将仕郎武散官: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流外六等:遂产生由天子直属的令外之官.这种官深入官制中,于是节度使,盐铁使,度支使,观察使等各名目的官职开始出现,渐渐掌握了实权,使原有官职变为有名无实.这种官职通常采用的属僚,与三省六部制中的贵族官僚对立.由中书之强化,门下之衰弱可看出贵族势力已逐渐减退,门下省已渐为天子代理机构——中书省所容纳,贵族官僚至此受到了决定性的打击.附加:唐朝官员每十天休假一天,还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假七天)、定省节(三年探望父母一次,共三十五天)、婚假(九天)、丧假(视与死者关系而定时间长短)、病假(最长不超百日,过百日则解职),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旬可以退休。称致仕,五品以上官员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由尚书省批准,五品以上官员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获全俸,唐代官员根据品级发放俸禄。以九品区分职级,作为发给俸禄的标准,唐代官员有散官与职官之分。散官是一种表示身份地位的等级称号。没有实际职掌,相当于我们今天机关里的局级、处级纪检监察员之类,职官表示实际职守。有职有权,各级官员的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而俸禄只依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领取的俸禄包括禄米、俸钱和职分田等。以安史之乱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京官正一品每年给禄米700石。正九品40石,从九品30石,月俸开始时称俸料。只给铜钱与食料,唐玄宗开元年间。月俸又包括杂用、防阁和庶仆等内容,相当于今天的警卫员,五品以上的官员才配有防阁,配给六品以下的官员,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但支付时往往付给谷帛等实物,唐代官员的俸钱中不但有生活费。还包括办公费,总的趋势是数额不断增加,而且地方官的俸钱高出京官,唐代官员从政府那里所得的俸禄包括禄米、土地、俸料三大项。一、禄米。《新唐书食货志五》云。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文武官给禄“颇减隋制,递至从九品为30石,至贞观初年,中书舍人高季辅建言。外官卑品贫匮,宜给禄养亲:规定外官比京官低一等给禄,四品、五品以20石为一等,六品、七品以5石为一等,八品、九品以2石5斗为一等,百官在年终考核中得到上考者,在均田制度下,唐代职事官、散官、封爵、勋官等均可按品级受职分田和永业田,据《新唐书食货志五》载。一品有职分田12顷。诸州都督、都护、亲王府官二品12顷,武官、三卫中郎将、上府折冲都尉六顷。中府五顷五十亩,递至队正、队副80亩,又有永业田,郡王、职事官从一品50顷,国公、职事官从二品35顷,县公、职事官三品25顷,柱国25顷,上护军20顷,护军15顷。散官五品以上给同职事官,如果职事官被解免者,则追回田亩,则仅受口分之田。若袭爵者,不另给田亩,只是政府的一种限田措施,并不能实授其地,《食货志五》说,亩给粟二斗。但从白居易的《问议百官职田》看,唐代官员从政府那里所得土地收入主要还是靠职分田:职分田一般按每亩收六升的租率出佃“依品而授地”唐代官员的俸料制是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制定的。包括月俸、食料、杂用“职事官又有防合或庶仆(一品至五品有防合,六品至九品有庶仆。这套内容复杂的俸料制。至唐玄宗时才合为一项,《新唐书食货志五》说,令百官防合、庶仆俸食杂用以月给之;总称月俸。其班列在本品现任官之上,这些制度和规定对于鼓励官员退休是有一定作用的。唐朝货币的基本单位:
453975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