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盛:佛教八苦里面“五蕴盛”是什么意思?谢绝术语,请讲普通话

时间:
诗词网小编
分享

诗词网小编

目录

1.佛教八苦里面“五蕴盛”是什么意思?谢绝术语,请讲普通话

【八苦】 (名数)前五苦中,涅盘经十二曰: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02-03-11五阴炽盛说得什麼?就是你的烦恼、妄想、念头永远不断,叫五阴炽盛苦。01-09-05「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这都是苦果,末后一条有『五阴炽盛』,这一条是苦之因,说明你为什麼会苦。「五阴」是烦恼,「色、受、想、行、识」。「炽盛」是太旺盛了,殊不知你不懂得这些生理反而害了身体,不知道生活要顺其自然,就是「受、想、行、识」,烦恼逼迫身心。

2.五蕴盛什么意思,能不能说得通俗点

就是限制于种种物质和感受,意志以及意识等等,产生错误的强烈的见解,让自己限制于烦恼和痛苦。

3.人们的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五蕴盛”什么意思?

色、受、想、行、识,合为五蕴。物质世界的五蕴炽盛,引诱着人的五蕴炙盛,于是种种贪欲翻卷了起来,将人掀入欲望的三千弱水之中,成了昏黄卷册中一句死气沉沉的偈语,丧失了当年棒喝震耳的亢然音效。再渡不起我们沉重的身躯。参不透生死的春秋大义,望不到欲望的终极尽头。时间的掌纹之中,我们的生命本已狭促,相隔的罅隙容不得我们从容转身、游移。青春、苍老,快乐、忧伤,微渺匆匆的人生旅程,若再处处刻意委屈压抑着自己,于是往往也就纵由着自己五蕴随形随兴,都算是生的种种苦难的补偿。只是不论人如何地想要率性而为,总要受到现实之网的种种的桎梏。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五蕴俱盛,于是生成了一种煎熬,逼迫我们如同热锅中的蚂蚁,不停游走,却难逃坠入锅底之中化为焦腥的命运。如何将五蕴调节成不温不火,温暖着生命腺,于是只能焦灼着。

4.佛教说的“五蕴盛”是什么意思?

佛经中说:人生有八种苦痛,病,死,爱别离,五蕴炽盛。经此八苦纠缠,人的一生才算得上圆满。生老病死本就是一个循环,依前生之业,与人道相应者,则投生为人,揽父母精血,怀胎十月,众人欢喜,而此中之苦,只有母亲和婴儿知道。一哭,竟哭出无数的痛苦出来。以为人之一生从此起不知道要吃足了多少苦头。至于老病死亡,更让人之一生充满了无数的身苦。诗曰:流泪暗思童稚乐“见人空话壮年强,是老的恐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间哪有无病之人,更有寂寞孤逝”幽怨重重,假使生前妄造恶业堕于三涂,其苦更不堪设想,此身不向空门度!更向何处消此业,皈依三宝的弟子,端能看透生死?念佛必蒙垂接引,赋归极乐亦欣然,佛经的作用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

5.佛经说,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那下一句是什么

佛经中说:人生有八种苦痛,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经此八苦纠缠,人的一生才算得上圆满。生老病死本就是一个循环,人之生也,随业受报,依前生之业,与人道相应者,则投生为人,最初流爱为种,揽父母精血,纳识业为胎,怀胎十月,一朝分娩,众人欢喜,而此中之苦,只有母亲和婴儿知道。只因为由这“呱,呱”一哭,竟哭出无数的痛苦出来。以为人之一生从此起不知道要吃足了多少苦头。至于老病死亡,更让人之一生充满了无数的身苦。诗曰:“流泪暗思童稚乐,见人空话壮年强”是老的恐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间哪有无病之人,更有寂寞孤逝,冥途渺渺,幽怨重重,假使生前妄造恶业堕于三涂,其苦更不堪设想!正所谓,此身不向空门度,更向何处消此业?皈依三宝的弟子,端能看透生死,念佛必蒙垂接引,赋归极乐亦欣然!扩展资料:佛经的作用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经

6.我前次看见了一个叫 五蕴炽盛苦的可佛家7苦里没这个啊 问下这个五蕴炽盛苦是什么意思啊?

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五蕴炽盛)。所构成,即今天人们称之为“实质上是“幻化出来的身体”的解释有很多”我们选择比较通俗易懂的解释介绍给大家,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五阴“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就像天上的阴云”积集起来遮天闭日。能覆盖人们的真性。五蕴,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有相为,领纳名“受”取相(像)曰。想“迁流为”行;识”蕴;积聚”谓积聚生死之过患“亦曰”阴“无明黑云之所阴覆”盖覆真性“有质碍之义,色”物质“融通“相对”光和声音可以同时存在于某一空间。物质(色)就不行,色蕴。之义,即是说物质在同一空间中是互相妨碍的“比如说交通事故”无论是汽车和汽车之间的碰撞“还是汽车和人之间的碰撞”乃至汽车和火车之间的碰撞,的世界中。是可以互相”交融,比如说在一个大厅里有很多的”灯。光,融入“这个空间”名“在三界六道轮回的示意图中“是用一枝插入,眼睛“箭“来表示的”之意是何等的执著”对于常人来说只有两种”苦受“乐受“我们在《苦难的人生》一章中已经说了“佛陀说”诸受皆苦”有漏皆苦,你看看自己的身边是不是有很多的“苦”我们先来看看”人生四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人们之所以不能觉悟”沉迷于。是主要原因”所以就拼了命的去追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享受人生每一天”却不知道在虚幻的,梦幻人生,中“真实,李后主说得好“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为什么要说这个“虚假“我们再来看看幽默的,人生四大汗事“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提名时(做梦):久旱逢甘雨(一滴),他乡遇故知(债主);就变成了,我们之所以会有”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受随意迁)不能,自主“《楞严经》说!如果没有我们没有”人们就只能生活在“苦受”幻相:之中“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吾谁与归,我们为什么会没有。释迦牟尼在《楞严经》中告诉我们“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迷己为物!为物所转,的根本原因。失于本心“即失去”定力“乐受?之外,净空法师说,受用!那我就说“正定”诸位就知道了?我们今天的:佛在经上讲六道众生的受有五种,我们是。五受,苦、乐、忧、喜、舍。正受里面没有苦也没有乐。苦乐都没有,才叫真正的乐,所以极乐世界那个乐不是苦乐的乐。是苦乐两边都没有,极乐,苦乐是相对的不是真的,得便宜处欣欣乐。不遂心时闷闷忧“不讨便宜不折本,也无欢乐也无愁。如果人们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很接近“净空法师说“正受”是什么意思“六祖惠能大师解释禅定”内不动心叫定“(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他这两句话是出自《金刚经》上的义趣。佛在《金刚经》教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代佛教化众生。佛告诉他。弘法利生要用什么样心态。你才能做得圆满。教他,禅?定”禅定“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之中“要特别说明一下,分为八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末那识、8、阿赖耶识”又可分为三种类“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它是第七识——末那识(我识):它一直执著有一个“的心念,称为。即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为”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阿赖耶识不属于“指的是前七识即“意”第六识“具有攀缘性,佛学为人们所揭示的是不为常人所感知的秘密“是人生的大智慧”在这些不为常人所感知的秘密中就有人生真谛,如果你一开始觉得有很多道理不能马上理解“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你个人的努力”你一定会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如果你能够立刻理解佛陀为我们揭示的这些秘密和真理”那么希望你能把这些秘密和真理也传播给他人,对于常人而言;的构成只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人们的身体即肉体的”在佛学中属于“色蕴”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然而在佛学中“意识。被分成了四个部分即,识蕴,(如图所示),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它们内在的关系呢。亦名”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就像天上的阴云”积集起来遮天闭日,能覆盖太阳的光辉(人们的。真性,就是我们人人都具有的”也就是如来藏性”之云所覆盖“(如图所示)不能被人们所认识”之云“使人们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也就不能够”讲到这里人们或许要问”很好找,但是要真正想做到就,更像阴云。遮盖住了“佛性”的光芒?那么把这些阴云扫除掉就能够“答案,为什么说做起来“很难”就是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皆是虚妄,人们才能够,明心见性“在《坛经》中六祖慧能说”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即是说人的身体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真如本性”的住宅或房屋,不会长久终当破败“人们要想找到”心灵。的最终归宿“就必须舍弃这个终当破败的”房屋,精神”领域里去寻找,由物质所构成,而物质的基本规律就是轮回“(识心)不是“真心“在佛陀的眼里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虚幻的“五阴,也就是说人们的,身体”意识“的幻象:(你现在在“思考,问题的这颗。意识心”的)不仅如此,包括你所能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一切都是“虚妄”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为了帮助人们看透“幻相”认识,真相“(实相)”佛陀为我们指明了真确的观察方法。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怎样去正确的观察五蕴“受如水上泡,诸行如芭蕉“如何来理解佛陀的开示呢?关于这一点人们要换一种观察方式去理解,人们看到的情形之所以和佛陀开示的情形不一样,原因在于观察的方法不一样,人们是用肉眼去看色(物质),而佛陀则是用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去“大到宏观世界的宇宙万物,小到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所以人们要换一种观察方式去看色(物质),才能正确的领悟佛陀的开示。五眼”所以人们就必须借助科学仪器来看这个“才能得到和佛陀一样的结论。我们都见过物质(色)的分子结构的模型图,讲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明白佛陀的开示是正确无误的了,因为在微观领域里,所谓物质(色)就是由一团团的分子聚合而成的,也就像是众多的泡沫的聚合,所以佛陀才说“色。物质”它是构成人类肉体的物质材料“色蕴”如果我们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就会明白“电视机中的”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光点“变化组合而成的”人们的肉体则是由更细微的“(分子、原子)聚集、变化、组合而成的,人活者的时候是因缘聚集“执著,人死之时因缘消散“释迦牟尼所说的”观色如聚沫,关于色(物质)的问题解决了“下面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受如水上泡。犹如水面上一个一个的气泡“生成后一会儿就破灭了”心念“对身外”境界。的领受的也是这样的“人们用眼睛看东西”也总是一闪念就过去了,简单的讲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情“可能是欢喜之情”也可能是忧伤之情,从形成到消失。变化得很快“由于其本身就是虚无的”所以它的存在很不实在,如春天时的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会反射形成各种影像,形成种种幻象。人们的想蕴就有如“是虚幻的不真实的“这种虚幻景像”海市蜃楼“这一点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另外除了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想“诸行如芭蕉“迁流为”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空心的,里面什么都没有,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师子吼菩萨品》又云”一切众生身亦如是”人们的心念也是这样:实质上所有的心念都是”妄想,南方人知道什么是芭蕉“北方人可以理解为竹子或竹笋”因为竹子和竹笋也是空心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所说的,建立世界。及诸众生: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停不下来的),时间在不停的迁流。生命在不停的流逝”我们什么都留不住,化理不住,运运密移“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佛陀的开示是这样的“诸识法如幻”识,就是人们能够对外部事物有感觉的,它如幻如影。就好像电影的放映机“通过它可以变化出各种各样的影象,人们被它迷住了。就会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就会迷失自己的。真心,妄心。人们也认为在五蕴之中有一个。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为苦为恼“众病所集”如此身,是身如聚沫,不可摄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

7.佛语“五蕴炽盛苦”是什么意思

五蕴炽盛苦“是佛教八苦之一”佛教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如果对佛教知识不是很了解的人,五阴炽盛苦“五蕴。当然就色、受、想、行、识五蕴“炽盛”也就是说由五蕴组合而成的五阴身“能够造三业而招感众生流转生死”而众生的五阴身能感此三业果报,受三恶道之苦,所以说五蕴所集聚的众生五阴身本身就是一种大苦。因为前七种苦都要由此五阴身来感受,如果没有五阴身,那前七种苦就无从现显。五蕴,是众生感受苦报的根本。
493320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