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翻译一句一译:出师表中的重点句子翻译

时间:
诗词网小编
分享

诗词网小编

目录

1.出师表中的重点句子翻译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陟罚臧否,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3)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创作背景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2.<出师表>逐句翻译

原发布者:泗阳陈科出师表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崩殂(cú):死。古代帝王死亡叫“殂“疲弊”民力困乏。诚,先帝开创的事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为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期啊,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懈,懈怠。追念。连词。表推断原因: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发扬发大。恢弘:发扬:妄自菲薄,随意看轻自己。妄:菲薄,轻视;引喻失义,讲话不当。引喻:称引。塞(sè):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

3.出师表一句对一句的原文及翻译

zrj9813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必能裨(bì)补阙漏,将军向宠,晓畅军事,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躬耕于南阳,不求闻(wèn)达于诸侯。

4.《出师表》第一段翻译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晓畅军事,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遂许先帝以驱驰。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兵甲已足,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zōu)善道,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不知所言。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先帝曾加以称赞,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盛,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达官显贵。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注释:(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业:统一中国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没有) (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指蜀汉贫困衰弱,处境艰难。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诚:实在。秋:的意思。侍卫之臣:宫廷里守卫(您)的臣子.侍,侍奉。卫,护卫。松懈,懈怠。皇宫中。奋不顾身。连词,表推断原因。(可以翻译为,)追:追念殊遇:优待,厚遇。(8)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与下文“(9)光:发扬光大。遗德:留下的美德。(10)恢弘:发扬扩大。恢,弘,宽。恢宏”(11)妄自菲薄。过分随便看轻自己:妄。过分,菲薄。微薄,轻视有志之士,有抱负的文臣武将,气。志气,的 (12)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喻。阻塞,谏。劝谏,言路,指皇宫:府。指朝廷(老版书、易中天品三国中解释为:相府“(14)陟(zhì)。惩罚:臧(zāng)。否(pǐ)。坏:臧否(pǐ)。善恶:这里作为动词。意,奖励好的惩罚坏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只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15)异同。偏义于异,(16)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做了奸邪的事情,法令,做,(17)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18)昭。平。公平:明,严明:理。治:(19)偏私。偏袒:有私心,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朝廷内外:刑赏之法不同:这几句话。董允传》可能是指刘禅偏袒宦官黄皓讲的;(21)侍中、侍郎。都是官名:皇帝的亲臣,郭攸之。当时任刘禅的侍中,费祎(yī)。字文伟:江夏人,刘备时任太子舍人,任费门侍郎,后升为侍中,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升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时又提升为侍中,(22)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无二:(23)简。拣“拔。提升:遗(wèi)。(24)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咨(zī)之。征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见:咨。询问,征求意见,指郭攸之等人,(25)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补:阙。通:缺“缺点”疏漏,. (26)有所广益。增益实效:广益。增益:(27)向宠。三国襄阳宜城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刘禅继位,被封为都亭侯,后任中部督,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平,(29)晓畅。明达:通晓了解,据《三国志•:向朗传》记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秭归一带被东吴军队击败,而向宠的部队损失却甚少,试用于昔日,指当此“(31)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32)营,军营、军队。(33)行(háng)阵:指部队。陈:的古字,(34)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前汉:42)躬:在湖北省襄阳城西。当时隆中属南阳郡管辖。苟:(43)闻达:显达扬名。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地位、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卑,鄙,见识短浅。(45)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驾屈就。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4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47)感激。感动奋发: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许。驱驰。指奔走效力:(48)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连同下句即指此事,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51)夙夜。夙。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五月渡泸水,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南方已定“(53)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长)草苗,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即全军,驽(nú)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驽(nú)。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做事迟钝,(56)攘(rǎng)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此指曹魏政权,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58)斟酌。

5.出师表一句一句对照翻译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 )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达官显贵。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从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奖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注释:(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未半:没有完成一半。(未:没有) (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今:现在。益州疲弊:指蜀汉贫困衰弱,处境艰难。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4)此:这。诚:的确,实在。之:的。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5)然:然而。侍卫之臣:宫廷里守卫(您)的臣子.侍,侍奉。卫,护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皇宫中。 (6)忘身:奋不顾身。 (7)盖:连词,表推断原因。(可以翻译为,大概 原来是。)追:追念殊遇:优待,厚遇。 (8)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 (9)光:发扬光大。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11)妄自菲薄:过分随便看轻自己。妄,过分。菲薄,微薄,轻视有志之士,有抱负的文臣武将。气,志气。之,的 (12)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喻:比如. 义:适宜、恰当 违背大义。以,以至,从而。塞,阻塞。谏,劝谏。路,言路。 (13)宫:指皇宫。府:指朝廷(老版书、易中天品三国中解释为“相府”)。 (14)陟(zhì):提升。罚:惩罚。臧(zāng):好。否(pǐ):坏。臧否(pǐ):善恶。这里作为动词,意:奖励好的惩罚坏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只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 (15)异同:偏义词,偏义于异。 (16)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及,以及。为,做。 (17)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 (18)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 (19)偏私:偏袒,有私心。 (20)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朝廷内外。异法:刑赏之法不同。这几句话,据《三国志•蜀志•董允传》可能是指刘禅偏袒宦官黄皓讲的。 (21)侍中、侍郎:都是官名,皇帝的亲臣。郭攸之:南阳人,当时任刘禅的侍中。费祎(yī):字文伟,江夏人,刘备时任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任费门侍郎,后升为侍中。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升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时又提升为侍中。 (22)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无二。 (23)简:同“拣”挑选。拔:提升。遗(wèi):给予。 (24)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全部。咨(zī)之:征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见。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25)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补。阙:通“缺” 缺点,疏漏。. (26)有所广益:增益实效。广益:增益。 (27)向宠:三国襄阳宜城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刘禅继位,被封为都亭侯,后任中部督。 (28)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 (29)晓畅:明达,通晓了解。 (30)试用于昔日:据《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记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秭归一带被东吴军队击败,而向宠的部队损失却甚少,“试用于昔日”指当此。 (31)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阵: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5)先汉:前汉,即西汉。所以: ......的原因 (36)后汉:东汉。倾颓:倾覆,灭亡,衰败。 (37)痛恨:痛惜,遗憾。 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贪官,而加深了政治的腐败。 (38)侍中: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尚书:这里指陈震,南阳人,公元二二五年(建兴3年)任尚书,后升为尚书令。长(zhang shi)史:这里指张裔,成都人,刘备时曾任巴湘乡人,当时任参军。诸葛亮出驻汉中,留下蒋琬、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后又暗中上奏给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0)隆:兴盛。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计:计算。 (41)布衣:平民。 (42)躬:亲自,耕:耕种。南阳:指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城西。当时隆中属南阳郡管辖。苟:姑且。全:保全。 (43)闻达:显达扬名。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44)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 (45)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4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 顾,看,拜见。 (47)感激:感动奋发。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许:答应,许诺。 驱驰:指奔走效力。 (48)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本句,连同下句即指此事。 (49)尔来:从那时以来。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 (50)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 (51)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效:实现 (52)五月渡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五月渡泸水,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下句“南方已定”即指此。泸,泸水,即金沙江。 (53)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毛,(长)草苗。 (54)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三军: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即全军。 (55)庶:希望。竭:竭尽。驽(nú)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驽(nú),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56)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此指曹魏政权。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58)斟酌:商讨,考虑。 损益:增减,兴办 (5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重任。 (60)不效则治臣之罪: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效,成效。 (61)慢:怠慢,疏忽。 (62)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63)咨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诹(zōu),询问。 (64)察纳:考察采纳。 (65)雅言:正确的进言。 (66)深追;深切地追念。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67)临表涕零:面对着《表》落泪。涕零,落泪。 (68)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赋于人。”

6.《出师表》全文翻译

出师表朗读

7.出师表一句对一句的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前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陟罚臧否,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必能裨补阙漏,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兵甲已足,攘除奸凶,兴复汉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98474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