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弱冠: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时间:
诗词网小编
分享

诗词网小编

目录

1.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中记载孔子对自己的评价说: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以前读这段话总不知是什么意思。翻看历代的注释也众说纷纭”联系自己人生走过的历程。似乎对这句话有了顿悟,我现在把它写出来,和有兴趣的朋友磋商。这是孔子到了七十岁时对自己心理历程的总结。孔子聪颖好学,敏悟深遽。志向远大,回顾一生,实感无赖,自我安慰,才对自己一生作了评价,意即我到十五岁才知道下决心学习。志作立志解“小孩子一般七岁左右发蒙”但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专心致志地学习。从小就知道发愤苦读的小孩是极少数,孔子虽然后来成为圣人,但在十五岁之前也是不知道发愤学习的,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岁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即我这一生做什么,就像今天的年轻人确定做什么专业一样。孔子迟了”直到三十岁才醒悟要干正事,四十而不惑。三十岁确立了要干正事,干什么正事呢,今天想干这,明天想干那。拿不定主意。意即直到四十岁才不犹豫”才不疑惑,才坚定要干,兴灭国?不惑“是指对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认定的事业的不疑惑,不是对任何事物、任何道理的不疑惑”五十而知天命“四十岁坚定了目标”在鲁国当大司寇“克己复礼,这是天命啊。不是我不努力、不专心致志啊。意即五十岁也没达到目标我才知道这是天意啊“并不是五十岁能知道天的意志”六十而耳顺,大志向没实现,埋怨的,耻笑的”甚至有的骂孔子是!丧家之犬!听得人心烦意乱!五脏六腑充斥着怨恨之气。直到六十岁才听着那些话感到无所谓“听着只像没听着的”意即到了六十岁什么话听起来都心情顺畅,不生气,不逾矩,大志向未实现,孔子便去研究《周易》,这时侯孔子的心理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说话、做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会违反道德,违反周礼,孔子的这段话,只几十个字就把一生的心理历程道出来了。

2.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

这是古时候形容年龄的别称,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耄,耋,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老人拓展资料”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同本义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东汉·许慎《说文》则大耋之嗟。七十曰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耆耋好礼;--《礼记·射义》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寿);耋寿(指高寿的人;老人);耄mào<从老;年老)同本义。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匪我言耄:--《诗·大雅·板》亦聿既耄。--《诗·大雅·抑》老夫耄矣。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

3.“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为身体还不够健壮,而立就是指人到了30岁就小有成就,人到了40就会有成熟的想法,会变得理智。知天命就是认为成事在天。

4.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童龀[chèn]。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5.二十弱冠以下是什么?

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6.请问“二十弱冠”中的“弱冠”是什么意思?代表了什么?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冠。指代成年,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7.二十弱冠之年,三十而立之年、、后面还有什么?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七十古来稀,当而立感叹弱冠,
498659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