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注释:出师表课下注释

时间:
诗词网小编
分享

诗词网小编

目录

1.出师表课下注释

1、先帝:指汉昭烈帝刘备。尊称死去的人。统一天下的大业。3、中道:死。古时指皇帝死亡。殂,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处境艰难;益州:汉代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陕西省一带,这里指蜀汉。疲弊(pí bì):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这里指关键时期,一般多指不好的。侍:侍奉;懈怠;皇宫中。追念;殊遇:厚遇。12、诚: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遗德:留下的美德。15、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恢,弘,恢宏”志气:扩展资料。一、文章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

2.出师表原文及注释

url=5CHp5R2JrXnIYEnI5Lr8DV_kA_43DyXX1SF-WoB-PIOC_7VM3H50zf4A-5xV-Sae7R7w_zG442dTt0lBonYd66mtN12J8_s43duY-9NIpiS#1前出师表臣亮言:先帝(1)创业(2)未半而中道(3)崩诸葛亮 出师表殂(4),今(5)天下三分(6),益州疲弊(7),此(8)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9)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盖追先帝之殊遇(11),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13)先帝遗德,恢弘(15)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16),引喻失义(17),以塞忠谏之路也(18)。出师表书法作品宫中府中,俱为一体(19);陟罚臧否(20),不宜异同:宜付有司(23)论其刑赏(2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5);不宜偏私(26),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9):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出师表之(30),必能裨补阙漏(31),有所广益(32)。将军向宠,晓畅(34)军事,先帝称之曰“是以众议举宠为督(36),愚以为营(37)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38)和睦,亲贤臣。远小人(39),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40)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41)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42)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43),躬耕于(46)南阳(47),苟全(48)性出师表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9),先帝不以臣卑鄙(50)。三顾(52)臣于草庐之中,遂许先帝以驱驰,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54)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受命以来。夙夜忧叹(56),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深入不毛(58),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59),庶竭驽钝(61),攘除奸凶(62),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4)。至于斟酌损益(65)。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诸葛亮设计图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66)。则治臣之罪(67),以告(68)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69)。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70),以彰其咎(71),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74),臣不胜受恩感激。不知所言(77),[1-2] 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1)。王业不偏安(2),故托臣出师表 诸葛亮 矢量图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3)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4),深入不毛,顾(6)王业不可偏安于蜀诸葛亮 出师表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7)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此进趋(8)之时也”谋臣渊深(9):然涉险被创(10),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11)取胜,坐(12)定天下,刘繇、王朗:各据州郡。动引圣人,今岁不战,明岁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曹操智计: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15),险于乌巢(16),危于祁连(17),几败北山(19),然后伪定(21)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曹操五攻昌霸(22)不下:昔先帝败军于楚(29)。谓天下已定(31),——然后先帝东连吴、越。举兵北征,夏侯授首(32),关羽毁败,曹丕称帝,臣鞠躬尽瘁(34)。译文先帝开创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蜀汉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期啊,然而侍卫大臣在皇宫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战场上舍生忘死,这都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给陛下,陛下的确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随便看轻自己,以致堵塞臣子忠言劝谏的道路,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如果有作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尽忠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评定他们的奖惩,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偏袒、有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都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先帝称赞他有才能,所以大家商量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够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这样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亲自在南阳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又遇上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命令,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早晚忧虑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应该勉励并率领三军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我有限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情酌理。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那)我就感恩戴德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将要远离陛下。面对这份奏表,不知道再该说些什么,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我接受遗命以后。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去和曹贼长期相持。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

3.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出师表》 书下面所有的注释

前出师表(<诸葛亮)【前出师表 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18>。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不知所言;【前出师表 注释】前出师表 注释<先帝,指蜀昭烈帝刘备。崩殂(cú粗阳),天子之死曰,殂;也是死的意思;益州;汉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甘肃省和陕西省一带,当时治所在成都;疲敝;诚,称多事之时;陛下,对皇帝的称词!表示不敢直接面对皇帝,而通过陛阶下的侍从转致的意思,6>圣;古时对皇上的尊称:<;妄自菲薄。毫无理由地自己轻视自己;失当,宫中。指宫庭内朝中的亲近侍臣;如文中的侍中、侍郎之类;指丞相府中的官吏。如文中的长史、参军等:陟(zhì秩)“升官进位”臧否(zāng pǐ脏匹)。好坏、善恶;犯科。触犯法律中的科条;<有司。

4.前出师表注释

前出师表(<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4>,欲报之于陛下也<5>。诚宜开张圣听<6>,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7>;不宜妄自菲薄<8>,引喻失义<9>,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10>,俱为一体,陟罚臧否<11>,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12>,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15>,有所广益。将军向宠<16>,性行淑均<17>,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18>,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19>。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20>,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3>!侍中、尚书、长史、参军<24>,此悉贞亮死节之臣<25>,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7>。先帝不以臣卑鄙<28>,猥自枉屈<2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0>。后值倾覆<3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3>。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4>;故五月渡沪<35>,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36>,攘除奸凶<37>,兴复汉室,还于旧都<38>。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39>,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前出师表 注释】前出师表 注释<1>先帝:指蜀昭烈帝刘备。崩殂(cú粗阳):天子之死曰“崩”;殂,也是死的意思。<2>益州:汉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地有今四川省,甘肃省和陕西省一带,当时治所在成都。疲敝:贫弱。<3>诚:确实是。秋:时候,日子。古人多以“秋”称多事之时。<4>盖:发语词。<5>陛下:对皇帝的称词,表示不敢直接面对皇帝,而通过陛阶下的侍从转致的意思。<6>圣:古时对皇上的尊称。<7>恢弘:发扬使之扩大。<8>妄自菲薄:毫无理由地自己轻视自己。<9>失义:失当,不合大义。<10>宫中:指宫庭内朝中的亲近侍臣,如文中的侍中、侍郎之类。府中:指丞相府中的官吏,如文中的长史、参军等。<11>陟(zhì秩):升官进位。臧否(zāng pǐ脏匹):好坏、善恶。<12>犯科:触犯法律中的科条。<13>有司:有关的专管官署或官吏。<14>侍中、侍郎:都是皇帝左右的亲近侍臣,不仅随从出入,还备顾问。侍郎,即黄门侍郎。郭攸之:南阳人,性和顺,先后与费祎、董允同为侍中。费祎(yī衣):字文伟,江夏鄳(盲men)人,后主即位时为黄门侍郎,后迁侍中,位至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十年,被魏降人郭偱刺死。董允:字休昭,后主即位时为黄门侍郎,寻迁侍中,以能抑制宦官黄皓,对后主多有匡助,以侍中兼尚书令。<15>裨(闭b

5.出师表的注释

《出师表》表现了一个忠心耿耿的托孤重臣的赤胆忠心和殷切希望。正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其智谋出众,更重要的是他鞠躬尽瘁,而这是统治者们最想看到的。《出师表》把这两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遂得以流传千古。第一次诸葛亮是在平定南蛮之后又积蓄数年,士气正旺时出征的,此时的他怀着必胜的信心。他写这篇《出师表》给后主,为了让后主坐镇后方安定大局。

6.出师表 注释 课文理解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陟罚臧否,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必得裨补阙漏,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躬耕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临表涕泣,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故知臣伐贼,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谋臣渊深: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曹操智计:其用兵也,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几败北山,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曹操五攻昌霸不下: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所纠合四方之精锐,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劳费正等,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夫难平者:昔先帝败军于楚,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而汉事将成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臣鞠躬尽瘁,至于成败利钝,出师表 赏析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时。国力疲敝。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平定了南方。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若嗣子可辅。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无比信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即后主: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申明大义以拯其愚,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为了治愚医顽:作者在行文上颇费深思,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嵘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规劝不可,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那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肌理缜密,以情动人“更要以理服人,说理应主次分明,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通了忠谏之路的前提下,再言执法公平、亲贤远佞两项。谈执讼公平,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继而就宫中、府中两方面分述之,开张圣听。向郭攸之、费、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事无大小。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晓畅军事”的向宠请教,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亲贤臣,远小人“广开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广纳郭攸之、向宠等人的良言“昭平民之理”不让奸邪得势,赏罚不明,君主昏庸”主要就在于贪于私欲,蔽于视听“因而忠奸不分”贤愚不辨。是非不清“赏罚不当,诸葛亮针对后主宠信宦官黄皓”无视创业勋臣的毛病。对症施药,又说得委婉深曲,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严密的说理,再愚的人也会得到启发“思路开阔,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成败并举。经纬成文,诸葛亮因为后主是个,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理要说得明,语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危急存亡之秋,如不励精图治,势必国破身亡,连呼先帝。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份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写出先帝的榜样,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竭忠尽智,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衷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使文势波澜起伏,由叙而誓,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铿铿振响,《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总绾全篇,表文结束之前,将出师与谏言两层意思拢合一起,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则治臣之罪,陛下亦宜自谋,诸葛亮主动领受任务,并表示如失职,甘愿受罚”平明之理“最后还不放心,谆谆告诫,要后主”深追先帝遗诏,先帝临终时训示后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最后又回复到。开张圣听,可见修明内政与北伐胜败的关系“这也就将前面两部分内容”沟通了内在联系。表文以:不知所言。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耿耿忠心尽袒”可惜诸葛亮此行未能如愿却先逝世。后人对此颇多惋叹,杜甫曾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宋代文天祥身陷囹圄,(《正气歌》)陆游更是多次提到《出师表》。《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出师》一表千载无,一表何人继出师:一字不可删。《出师》一表真名世。这道《出师表》“因其深情厚意寄翰墨,一直为人所乐道”《出师表》能写到如此地步:

7.《出师表》原文、译文和注释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益州疲(pí)弊,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以光先帝遗(yí)德,引喻失义,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必能裨(bì)补阙漏,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亲贤臣,亲小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不求闻(wè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奉命于危难之间,先帝知臣谨慎,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不知所言。先帝创办基业还不到一半,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这实在是形式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边疆奋不顾身的原因,都是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在陛下身上报答啊。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皇宫中或朝廷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之事,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做好事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我认为宫中的事情,陛下都应征询他们,性情品德善良平正,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惋惜痛心遗憾的。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谋求在诸侯前扬名做官。先帝不认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深切追念先帝遗留下的诏令,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出师表 诸葛亮(181--234),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丞相。陈寿说他。汉末避乱荆州”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后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地方打败曹操,西取益州,建蜀汉,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受托辅助后主刘禅。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安十二年(234)死于军中,著有《诸葛亮集》,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他跟着刘备,后来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刘禅是那么一个庸人,但是诸葛亮辅佐了他,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这个人没有野心,没有说是把刘禅弄下去。自己来作皇帝,刘禅什么事都交给诸葛亮,从没有怀疑过诸葛亮会不会夺他的权。也从来没有一个人在他中间来挑拨,没有一个人对刘禅说。诸葛亮权限大了:或对诸葛亮说。刘禅那么不中用:应该夺他的天下;自己作皇帝",除了刘备托孤时说过这句话外,君臣相信。群臣彼此之间相信,群臣之间古往今来的很少人做到这一点,皇帝如果不行的时候,权臣权力大的时候,总是发展到篡位夺权,皇帝如果要是有点力量的时候,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又从刘备的”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先帝“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感人之深:《出师表》原文诸葛亮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侍中、侍郎郭攸之、费t、董允等,此皆良实,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遂许先帝以驱驰。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t、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t、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临表涕泣,(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此指没完成帝业。死。古代帝王死亡叫:殂。(3)益州疲弊:指蜀汉力量衰微。益州”这里指蜀汉政权“疲弊”困乏无力。(4)诚:(5)侍卫之臣,服侍、保卫皇帝的臣下。不顾自身危难。表推断原因:殊遇。殊。(8)开张圣听:扩大主上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发扬发大。遗德。留下的美德,恢”弘:(11)妄自菲薄:随意看轻自己。妄:(12)引喻失义。讲话不当:引喻。称引、比喻,失当,违背大义,指皇宫:指丞相府,(14)陟(zhì)。臧:(16)作奸犯科:干不正当的事违犯法令。干坏事。(17)宣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受奖。有司,官吏。此指主管刑赏的官吏,(18)昭:不昏庸,(19)偏私。偏袒私情:指宫廷内外:行不同的法度。刘志、灵帝刘宏。这两个东汉末年的皇帝政治腐败,使刘汉王朝倾覆。(38)侍中:指郭攸之、费t、董允等人。尚书:这里指陈震,公元二二五年(建兴3年)任尚书,后升为尚书令。长史:这里指张裔,刘备时曾任巴湘乡人,当时任参军。诸葛亮出驻汉中,留下蒋琬、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后又暗中上奏给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计日:指时日不远:(41)布衣,(42)躬耕:亲自耕种。南阳:指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城西:当时隆中属南阳郡管辖,(43)闻。此指官运通达: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44)卑鄙:卑,身分低下。鄙,(45)猥(wěi),屈辱。枉驾屈就。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4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顾“答应,许允。驱驰:指奔走效力,(48)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连同下句即指此事,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50)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51)夙夜,夙。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五月渡泸水: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南方已定,(53)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激励率领,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即全军。(55)庶:竭。驽钝。

相关热搜

498675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