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精选8篇」 时间:2023-01-18 21:58:46 由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复制全文 下载本文 作文陶老师原创2023-01-18 21:58:46 复制全文 下载全文 目录 1.想象作文:假如我是学生 2.想象作文:假如我是学生 3.初三学生的作文指导 4.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5.以学生作文为案例,浅谈作文母题训练 6.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 7.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 8.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 1.想象作文:假如我是学生 想象作文:假如我是学生 假如, 我是学生, 我是忙碌的。 我忙于在知识的海洋中漫游, 我忙于在烂漫的春日里憧憬, 我忙于雕塑全新的自己, 我忙于把生命的树移植于“战斗”的丛林。 假如, 我是学生, 我是快乐的。 我快乐于能沐浴父母四季般的呵护, 我快乐于能浸润导师甘泉般的指引, 我快乐于能享受友人纯真的关怀, 我快乐于所有属于学生时代的快乐。 假如,我是学生, 我要默默地为逝去的英烈们祈祷: 感谢你们呵,给我这世间的美好; 我要在天安门前、五星红旗下, 聆听祖国前进的脚步声, 让壮志在胸中蓬勃而生, 红色的信念导我走向希望的明天。 大千世界,我能认识几许事物? 宇宙光怪陆离,天涯无际, 许多花木仍在迷宫里沉寂, 我的心只占了极小的一隅。 假如,我是学生, 我愿此生永做一个汲取甘泉的旅人, 博览经典、游记;让世上浮泛的音籁注入我的心里, 让南极上空无名明星的清光投入我不眨的眼里, 让远方气势磅礴的飞瀑的轰鸣,传入我幽深的心灵, 让我胸怀喜悦,一再地向智者躬身施礼。 假如, 我是学生, 我要让我的笔尖在浩瀚中奔驰, 让希望与追求永不停止…… 2.想象作文:假如我是学生 想象作文:假如我是学生 假如, 我是学生, 我是忙碌的。 我忙于在知识的海洋中漫游, 我忙于在烂漫的春日里憧憬, 我忙于雕塑全新的自己, 我忙于把生命的树移植于“战斗”的丛林。 假如, 我是学生, 我是快乐的。 我快乐于能沐浴父母四季般的呵护, 我快乐于能浸润导师甘泉般的指引, 我快乐于能享受友人纯真的关怀, 我快乐于所有属于学生时代的快乐。 假如,我是学生, 我要默默地为逝去的英烈们祈祷: 感谢你们呵,给我这世间的美好; 我要在天安门前、五星红旗下, 聆听祖国前进的脚步声, 让壮志在胸中蓬勃而生, 红色的信念导我走向希望的明天。 大千世界,我能认识几许事物? 宇宙光怪陆离,天涯无际, 许多花木仍在迷宫里沉寂, 我的心只占了极小的一隅。 假如,我是学生, 我愿此生永做一个汲取甘泉的旅人, 博览经典、游记;让世上浮泛的音籁注入我的心里, 让南极上空无名明星的清光投入我不眨的眼里, 让远方气势磅礴的飞瀑的轰鸣,传入我幽深的心灵, 让我胸怀喜悦,一再地向智者躬身施礼。 假如, 我是学生, 我要让我的笔尖在浩瀚中奔驰, 让希望与追求永不停止…… 3.初三学生的作文指导 1、记实与想象并举 在整个三年级习作内容的编排上,记实作文占较大的比重。如,三年级上册有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身边熟悉的人,写观察日记,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自己去过的地方。这样的编排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再现生活,这是很重要的表达能力。 此外,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想象作文在实验教科书中也有相当篇幅。如,三年级上册有编童话故事。从低年级乐于写话到中高年级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的应用文,实验教科书对三年级习作内容的安排,不仅符合小学生学习习作的实际,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有机联系,而且反映了贯穿于课程标准之中的语文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 2、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 一是口语交际和习作相结合。 与低年级写话的思想一脉相承,三年级习作的安排重视与口语交际相结合。语文园地一、三、四、六,都是将口语交际安排在最前面,习作紧跟其后,内容一致。如,语文园地一,习作导语是这样说的:在口语交际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就来写一些自己的课余生活。又如,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是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或最想去的地方,习作要求学生把自己介绍的去过的地方写下来。实验教科书将部分口语交际和习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先说后写,既加强了口头、书面语言的训练,又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二是结合阅读,安排随文练笔。 教科书选用的课文是学生练笔的范例,教科书重视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运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自己的表达。如,在《小摄影师》课后安排了续写故事,《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安排写一处景物。这些内容的安排都紧密联系学生阅读和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 三是结合综合性学习,提供习作机会。 长期以来,困扰学生习作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真实感受,内容空洞。要解决这个问题,习作的设计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到情境之中去体验、感受,然后将自己的经历、感受写成作文。如:语文园地五的习作内容与综合性学习密切关联。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体验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自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3、习作不定题目 课程标准在习作指导方面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鼓励“自由表达”。鼓励“自由表达”,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束缚,开阔学生习作的思路。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习作留有较大空间,不规定题目,题目一般由学生自己拟定,大多只提出大致的内容和范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写的内容。如,语文园地一是“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教科书提供的范围是“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此外,书中都安排了一次不提任何范围的自由习作,完全放开,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放手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样的编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4、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 实验教科书十分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编排中多处提到“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写完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听”“读给同学听”“读给大家听”,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习作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应付老师的任务。与此同时,习作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也将极大地鼓舞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 5、写作文和改作文的能力同步培养 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将培养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和改作文的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两种能力同步培养。习作不要求打草稿,想好后就直接认真地写在作文本上。习作写好后,要求在作文本上认真修改,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习作编排中多次提到,“写完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写好后,读给爸爸妈妈听,根据他们的意见改一改。”把写、说、评、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老师既要看是怎样写的,也要看是怎样改的,要表扬、鼓励那些认真写、认真改的学生。这客观上为学生今后进行电脑作文奠定了基础。 4.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无疑是强调一个“乐”字,而“乐”建立在“趣”的基础上,有“趣”才会“乐”才会“灵”。反之,无“趣”生“优”,生“优”则必“厌”。所谓心境愉悦反应则灵敏;心情抑郁,反应则迟钝得多就是这个道理。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选的教学内容要贴近童心。1、命题要揣一颗“儿童心”。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宁可低一点,不搞一刀切;2、指导要用一种“儿童调”。要把导师的架子放下来,要用商量口气,商量写什么,怎样写,怎么改,如何评等等;3、评改要借一双“儿童手”。学生只要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留心观察,分析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处景物,写起文章来自然合情若泉涌,滔滔不绝。 5.以学生作文为案例,浅谈作文母题训练 学生作文如下: 《我们一起走过》 今天是中考!我却执意要再次踏上那条只属于我俩的路。阳光静谧地洒在地上,影子却只属于我一人。过往的点滴如同幻灯片,在我的心中一闪而过,却又无法捕捉。 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邂逅于如今天一样的阳光下。在这读了三年书的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同住一个小区,我们每天上下学都是朝着同样的方向。就这样,我们之间的话题多了起来,从最新的动画片到最好看的小人书,当然也少不了校园生的点滴趣事……日复一日,我们成了彼此路上最重要的伙伴。 这条回家的路并不长,路旁长满了高大的梧桐树,年复一年,阳光穿过或枝繁叶茂或稀疏的树叶,无声地为我们披上一身树影斑驳。老树旁留下过我们稚嫩的影子,树荫里镌刻着我俩难以忘却的欢声笑语,这条小路更承载着我们关于童年的种种回忆。 也许是老天的眷顾,也许是我和你太过心有灵犀,我们又在同一所中学相遇!可我们不再像从前总是叽叽喳喳的稚气未脱,身为初中生的我们多了些成熟。这条小路渐渐忘却了两个小男孩的嬉闹,取而代之的是关于相似三角形证明方法的争论,又或是物理现象的探讨,亦或是对于将来的种种憧憬。与此同时,原本紧紧靠在一起的影子有了些许距离,昔日勾肩搭背的嘻嘻哈哈被谈吐间的手势所取代……本就不长的小路似乎因为我们的话语少了,就变得更短了。不过,阳光依旧,绿荫依旧,友情依旧。 后来有一天,你不再和我一起走这条小路了。我从没想过,我会孤身一人漫步在夕阳下。你转学了,去了一个更好的学校,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许你是对的,本就不需再说什么。身为你的好朋友,我能明白友情勿需用言语去表达过多,能用心去细细品味的友情才经得起考验。再长的路也有走完的一刻,何况这条不知名的小路。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笑笑。 昨天,这条小路,我们一起走过。明天,我们依旧一路向前,只是,这一次,并行的不是我们的脚步,而是我们曾经约定好的梦想。 走进考场前,走过这条小路,又一次走过我们整整六年的友情。也许送考而来的父母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在这紧要的关头做这样一件事。但我想,你必然懂我。加油,朋友,为了我们共同的理想! 这篇文章来自于我在课堂上做的一次母题片段训练,题目是《来时的路》。 大家也可以先想一下,看到这样的四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我很鼓励学生先抛开束缚,把所有能想到的事物甚至是情感,全部添加到你的草稿纸上。 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 首先是真实存在的路。 先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长长的宽宽的路,还是短短的窄窄的路?明媚暖阳下的路还是瓢泼大雨下的路?清晨雾蒙蒙笼罩中的路还是傍晚路灯渐明时的路? 接下来的问题是——路上有什么?飘落暗红落叶的法国梧桐?星星点点的迎春花?一个有些生锈的老邮筒?路边在拉二胡乞讨的老爷爷?还是拉着你的手一起奔跑的好朋友?甚至可以写的路上弥漫着的味道,空气里蕴含的情愫,阳光的无处不在,等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是希望大家能够构建出一条情感色彩强烈又统一的小路,这样“路”这个线索因素就真实而重要了。然后可以针对这样不同的情感氛围,来讲述这是一条通往哪里的路,或者是路上埋葬过我们怎样的回忆。 其次大家在作文的最后最好可以把这条路变成一条抽象的路。比如时光之路,通往幸福之路,成长之路,鉴证友谊之路,等等。在用这条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的同时,也要让这个线索不断处于变化中。这样文章才真正的有力道。 我们看到的这篇文章,就很好的完成了我的要求。 他对这条路的情感氛围的铺陈非常详尽,阳光,树叶,嬉笑打闹等等纯纯净净的情感。同时又不乏变化,在路上的人的成长。 最后,倒数第二段完成了对这条路由实到虚的过度,是文章上升了一个层次。 希望大家也能渐渐掌握这样的技巧,争取提高。 6.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 一、拉着走:示范引路,激发兴趣,交给方法。 1、麻雀解剖,纵横兼顾。 学生学习修改作文,前提是要“眼高”,即解决认识问题,明白什么作文是好作文,怎么写就不好。平时的阅读教学,大多是带领学生精读课文,学习作家的成功经验,这实际上就是从欣赏的角度解剖麻雀。应该说,经过较长时间的精读训练,学生能积累起较为全面的欣赏眼光,所以,作文评改时的麻雀解剖应以学生的中等作文为主,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更方便指导评改方法。评改前,教师告诉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工作。比如,在内容上,中学生普遍存在专注自己的小圈子而忽视大社会的狭隘,存在着亲近历史名人而疏远现实热点的偏颇;在表达上,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记叙文多叙述少描写的习惯,存在着议论文喜举例怕说理的毛病;在主题上,中学生普遍存在喜欢人云亦云或故作惊人之语的习惯,普遍存在着就事论事或隔靴搔痒的现象;在语言上,中学生普遍存在口语化习惯,缺少典雅或精彩的书面表达追求。对这些现象心中有数,就便于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及时发现问题。 解剖麻雀的方法是作文评改示范引路的有效选择,它能很好地实现由知到行的转换。教师在浏览一部分学生作文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墙上,然后分不同角度共同修改。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层次:首先是一般性要求,如内容是否符合题意,选材特点,中心是否鲜明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简洁精彩,个性特点如何等;其次是针对性要求,每次作文训练都会有一个侧重点,这个重点要求在作文中表现如何,应单独挑出来分析。 麻雀解剖重在细,要把学生作文认知水平能承受的问题都指出来,可以按上述不同角度让学生先讲,再由教师补充,以求全面。麻雀解剖贵在深,当发现一个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优点应分析其经验,如果是缺点应设想怎样修改。经过这样的一“横”一“纵”,学生不仅能领会作文评改要评什么,还能懂得怎样改,这里面有眼界问题,也有能力问题,终究会积累成学生的作文素养,成为自主修改作文的坚实基础。 2、师生擂台,激发兴趣。 师生设擂台评改作文,是提高学生评改作文兴趣的创新之举。每一次这样的活动都是同学们极其兴奋的事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全然没有了教师独改作文的枯燥,没有了学生对作文评改超然局外的隔膜。对于教师而言,设计比赛的方法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重点要考虑的问题如:一、在分组上,可以把学生分两组,教师作为另一组,这样,让比赛的过程主要成为学生对学生的竞赛,教师参与只是为了烘托气氛以及必要的启发和补充;二、在计分上,每发现一个宏观问题计5分,每发现一个中观问题计3分,每发现一个微观问题计1分,讲错不扣分,这种计分方法,意在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而且要优先思考宏观问题;三、提倡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并思考,针对一个问题,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能指出好的修改意见,都能得到和发现问题相同的分数;四、可以让作者参与裁判,当发生争论时,谁讲得有理,谁讲得不太合理,首先听作者的意见,再由老师分析评价,这样既让作者能真正领会评改的意见,也能让全体学生从老师的结论中提高认识,当然老师的意见不需绝对化,应该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空间。 从师生共同解剖麻雀,到师生设擂台改作文,相同点在于公开和共同,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教师参与下相互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不同点在于,教师的身影逐渐淡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 二、指路走:调节难易,培养自信,梯度进步。 3、挑剔名作,加强自信。 给名家作品挑毛病,我们一般不提倡过多地进行,因为我们的着眼点主要是欣赏其长处,汲取其营养。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精神,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自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偶尔为之。 比如,《过秦论》是流传千古的名作,学习课文时,人们习惯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原因,也是本文的中心。但课本选取的只是作者原作中从开头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这篇课文的中心目的和内容之间是否吻合?反复阅读课文后有同学发现,作者要表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课文内容主要在讲秦是怎样取得天下以及陈涉起义迅速灭秦,既没有讲秦“仁义不施”,也没有指明“攻守之势异”,这就明显地存在着内容和观点不对应的问题。大部分老师在这里总是牵强附会地把材料和观点联系起来坚守陈见,但学生发现到的这个问题毕竟无法掩盖。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借此问学生: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显然,文章不可缺少两个方面的内容:秦是怎样“仁义不施”的,“仁义不施”又怎样导致“攻守之势异”的。(这部分内容恰恰是选文截掉的后半部分)这里,利用课文节选上的疏漏,让学生对这篇名作进行评改,同学们为自己能发现课文的问题而激动,很有成就感,大长了自信心。 学生每一篇作文几乎都会有语言表达不严谨的地方,借对名家名作的评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推敲语言的自觉性。如让学生看《<物种起源>导言》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他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学生研读后很快发现这段话不合逻辑。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博物学家去思考,我们就可以推出一种理论。这显然不正确,应改为: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一位博物学家如果对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就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相对于评改学生作文,学生对发现名家名作的毛病更感兴趣,而发现名作的毛病需要更高的眼光和更强的自信,这种眼光和自信恰恰是作文评改的关键。 4、分步分项,突出要点。 学生一开始尝试独立评改作文,有两种调节难易的过渡性方法:首先是化整为零,分步分项评改;然后是抓大放小,突出主要问题。 所谓分步分项就是把对作文的整体评改分步骤按不同项目评改,为此,教师先要引导学生设置一个分步分项评改表,这个评改表是学生评改作文的框架,正因如此,评改表内容的设定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科学反映作文训练的重要因素。 传统作文评改一般都针对知识和能力进行,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方法怎样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怎样引导,都应成为评改内容的重要维度。比如,写前构思环节是提高作文档次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养成充分思考、精益求精的习惯,可以要求学生在具体作文前,在作文本上写出三种以上写作方案,比较后选出或整合出一个最好的方案,再拟出详细提纲。对此,作文评改时应重点关注,作为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和引导。 评改表格的内容设定要科学反映作文训练的重要因素,首先要走出高考评分方法的误区。不客气地说,高考作文按基础等级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等级20分的评分方法既无科学性也无可操作性,纯粹是少数象牙塔里的专家想当然的结果,这种似是而非的评分项目设置,把内容与表达本应属于第一位与第二位的关系当成了平行关系,把发展等级与内容、表达本应融合一体的关系人为地割裂开来。有两点可以充分说明这种评分方法是荒谬的:一、假如严格按这个标准打分,学生写任何一个题目,都默写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或某位作家的杰作,应该至少得40分:内容得0分或多一点(因为其不符合题意),表达20分(因为其无懈可击),发展等级20分(因为其登峰造极);这就是忽视内容第一性的结果。二、看所有人的高考作文实际评分记录,无一例外都是三个很接近的分数累积成了总分,难道这三项得分必须也必然是接近的吗?那些专家想的是从几个方面考查,累积成总分,而实际上由于分项不科学,老师阅卷时常常是反其道而行,先想出总分,再装模作样地拆成三个接近的分数;这也是实际操作中发展等级必须依附基础等级的反映。这样抨击高考作文评分方法,确实是其贻害太多,许多教师就是按这种方法来进行平时的作文评分的,这既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能在评改中引导学生发展作文能力。笔者在带领高一学生制订评分表格时,内容和分值是这样设定的:写前构思有广度有跨度、提纲清晰20分,立意合理、新颖10分,内容充实、新颖20分,语言简明流畅、有文采20分,情感真诚5分,思路清晰、结构合理10分,标点符号规范、不写错别字10分,认真书写5分;以上总分最后乘内容是否符合题目内涵的恰题系数(0~100%)。这种设定突出了作文训练的关键性因素,没有发展等级项,是因为发展等级不是空中楼阁,它其实已经在各个方面反映了出来。应该说明,随着训练目的的变化这个设定也可以相应调整。比如,当训练不强调审题时,恰题系数的因素可以不考虑;当训练有某一方面侧重点时,自然应该把该点的分值大幅增加。 分步分项,针对的是学生分析问题不全面、整体评价难度较大的基础条件,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重点,建立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评改时,对作文总体上心中有数,而评价只突出其主要特点、主要毛病。在一定意义上说,训练学生迅速发现主要特点和主要毛病的能力更加重要。因为当作文在宏观上产生变化时,微观上的许多问题就已不复存在;而且,培养学生宏观着眼的能力可以在更大尺度间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久负盛名的英语教学专家杰里米?哈默在其所着的《怎样教英语》一书中强烈反对精批细改,他认为,勾勾划划过多,不仅增加评改的负担,也使学生觉得习作很糟糕,无法集中精力在紧要处修改,从大的方面自我完善。杰里米?哈默的认识是非常精辟的,作文评改从大处着眼,不管对作者而言,还是对评改者,都是更具效率的事。 三、看着走:还原主体,纵深探究,自觉自省。 5、相互评改,合作探究。 学生相互评改,是把教师从包办作文评改中解放出来的有效方式,也最能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有的老师已经在尝试由学生相互评改,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两人互改,好处是便于交流;二是把一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每次轮流由一人评改,好处是便于发现共性问题,便于选出质量较高的范文。 为了弥补一个同学评改作文认识上的狭隘,较好的做法是把每一篇作文让两个人共同评改。简便的方法是由作者找到两个信任的同学进行评改,也可以在班级分组后由两个人先后评改。如一则以刘翔运动生涯曲折历程为材料的作文题,一个同学的作文主体部分有三个环节:超越梦想需要自信;超越梦想需要勤奋;超越梦想需要知识。对此,两名同学修改时就出现了不同意见:甲同学认为“作文内容丰富,分析深刻,结构整齐”;而乙同学则认为“作文主体部分逻辑不当,思路不清,原因就是第三部分内容‘超越梦想需要知识’设置不合理,甚至前两段也次序不当,建议如果从超越梦想的条件方面写,根据材料可以写超越梦想‘需要勤奋’、‘需要自信’、‘需要勇气’”。很显然,由于有两个同学的不同意见相互补充,这篇作文的评改就更到位,更深入。 相互评改最需真诚的态度。面对同学的作文,评改者应坦诚己见,不虚美,不掩过;作为被评者,首先应虚心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也完全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很多情况下,意见不一时的争论探究,更有益于双方认识的提高。 6、自评自改,自觉自省。 作家写出好文章,不是靠别人修改的,在大部分情况下,甚至连别人的意见也听不到。学生毕业后在生活中自己写一些文字,也很少有别人帮着修改的。叶老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③可见,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在生活中完善自我表达的需要。 7.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 一、拉着走:示范引路,激发兴趣,交给方法。 1、麻雀解剖,纵横兼顾。 学生学习修改作文,前提是要“眼高”,即解决认识问题,明白什么作文是好作文,怎么写就不好。平时的阅读教学,大多是带领学生精读课文,学习作家的成功经验,这实际上就是从欣赏的角度解剖麻雀。应该说,经过较长时间的精读训练,学生能积累起较为全面的欣赏眼光,所以,作文评改时的麻雀解剖应以学生的中等作文为主,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更方便指导评改方法。评改前,教师告诉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工作。比如,在内容上,中学生普遍存在专注自己的小圈子而忽视大社会的狭隘,存在着亲近历史名人而疏远现实热点的偏颇;在表达上,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记叙文多叙述少描写的习惯,存在着议论文喜举例怕说理的毛病;在主题上,中学生普遍存在喜欢人云亦云或故作惊人之语的习惯,普遍存在着就事论事或隔靴搔痒的现象;在语言上,中学生普遍存在口语化习惯,缺少典雅或精彩的书面表达追求。对这些现象心中有数,就便于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及时发现问题。 解剖麻雀的方法是作文评改示范引路的有效选择,它能很好地实现由知到行的转换。教师在浏览一部分学生作文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墙上,然后分不同角度共同修改。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层次:首先是一般性要求,如内容是否符合题意,选材特点,中心是否鲜明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简洁精彩,个性特点如何等;其次是针对性要求,每次作文训练都会有一个侧重点,这个重点要求在作文中表现如何,应单独挑出来分析。 麻雀解剖重在细,要把学生作文认知水平能承受的问题都指出来,可以按上述不同角度让学生先讲,再由教师补充,以求全面。麻雀解剖贵在深,当发现一个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优点应分析其经验,如果是缺点应设想怎样修改。经过这样的一“横”一“纵”,学生不仅能领会作文评改要评什么,还能懂得怎样改,这里面有眼界问题,也有能力问题,终究会积累成学生的作文素养,成为自主修改作文的坚实基础。 2、师生擂台,激发兴趣。 师生设擂台评改作文,是提高学生评改作文兴趣的创新之举。每一次这样的活动都是同学们极其兴奋的事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全然没有了教师独改作文的枯燥,没有了学生对作文评改超然局外的隔膜。对于教师而言,设计比赛的方法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重点要考虑的问题如:一、在分组上,可以把学生分两组,教师作为另一组,这样,让比赛的过程主要成为学生对学生的竞赛,教师参与只是为了烘托气氛以及必要的启发和补充;二、在计分上,每发现一个宏观问题计5分,每发现一个中观问题计3分,每发现一个微观问题计1分,讲错不扣分,这种计分方法,意在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而且要优先思考宏观问题;三、提倡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并思考,针对一个问题,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能指出好的修改意见,都能得到和发现问题相同的分数;四、可以让作者参与裁判,当发生争论时,谁讲得有理,谁讲得不太合理,首先听作者的意见,再由老师分析评价,这样既让作者能真正领会评改的意见,也能让全体学生从老师的结论中提高认识,当然老师的意见不需绝对化,应该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空间。 从师生共同解剖麻雀,到师生设擂台改作文,相同点在于公开和共同,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教师参与下相互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不同点在于,教师的身影逐渐淡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 二、指路走:调节难易,培养自信,梯度进步。 3、挑剔名作,加强自信。 给名家作品挑毛病,我们一般不提倡过多地进行,因为我们的着眼点主要是欣赏其长处,汲取其营养。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精神,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自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偶尔为之。 比如,《过秦论》是流传千古的名作,学习课文时,人们习惯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原因,也是本文的中心。但课本选取的只是作者原作中从开头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这篇课文的中心目的和内容之间是否吻合?反复阅读课文后有同学发现,作者要表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课文内容主要在讲秦是怎样取得天下以及陈涉起义迅速灭秦,既没有讲秦“仁义不施”,也没有指明“攻守之势异”,这就明显地存在着内容和观点不对应的问题。大部分老师在这里总是牵强附会地把材料和观点联系起来坚守陈见,但学生发现到的这个问题毕竟无法掩盖。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借此问学生: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显然,文章不可缺少两个方面的内容:秦是怎样“仁义不施”的,“仁义不施”又怎样导致“攻守之势异”的。(这部分内容恰恰是选文截掉的后半部分)这里,利用课文节选上的疏漏,让学生对这篇名作进行评改,同学们为自己能发现课文的问题而激动,很有成就感,大长了自信心。 学生每一篇作文几乎都会有语言表达不严谨的地方,借对名家名作的评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推敲语言的自觉性。如让学生看《<物种起源>导言》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他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学生研读后很快发现这段话不合逻辑。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博物学家去思考,我们就可以推出一种理论。这显然不正确,应改为: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一位博物学家如果对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就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相对于评改学生作文,学生对发现名家名作的毛病更感兴趣,而发现名作的毛病需要更高的眼光和更强的自信,这种眼光和自信恰恰是作文评改的关键。 4、分步分项,突出要点。 学生一开始尝试独立评改作文,有两种调节难易的过渡性方法:首先是化整为零,分步分项评改;然后是抓大放小,突出主要问题。 所谓分步分项就是把对作文的整体评改分步骤按不同项目评改,为此,教师先要引导学生设置一个分步分项评改表,这个评改表是学生评改作文的框架,正因如此,评改表内容的设定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科学反映作文训练的重要因素。 传统作文评改一般都针对知识和能力进行,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方法怎样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怎样引导,都应成为评改内容的重要维度。比如,写前构思环节是提高作文档次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养成充分思考、精益求精的习惯,可以要求学生在具体作文前,在作文本上写出三种以上写作方案,比较后选出或整合出一个最好的方案,再拟出详细提纲。对此,作文评改时应重点关注,作为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和引导。 评改表格的内容设定要科学反映作文训练的重要因素,首先要走出高考评分方法的误区。不客气地说,高考作文按基础等级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等级20分的评分方法既无科学性也无可操作性,纯粹是少数象牙塔里的专家想当然的结果,这种似是而非的评分项目设置,把内容与表达本应属于第一位与第二位的关系当成了平行关系,把发展等级与内容、表达本应融合一体的关系人为地割裂开来。有两点可以充分说明这种评分方法是荒谬的:一、假如严格按这个标准打分,学生写任何一个题目,都默写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或某位作家的杰作,应该至少得40分:内容得0分或多一点(因为其不符合题意),表达20分(因为其无懈可击),发展等级20分(因为其登峰造极);这就是忽视内容第一性的结果。二、看所有人的高考作文实际评分记录,无一例外都是三个很接近的分数累积成了总分,难道这三项得分必须也必然是接近的吗?那些专家想的是从几个方面考查,累积成总分,而实际上由于分项不科学,老师阅卷时常常是反其道而行,先想出总分,再装模作样地拆成三个接近的分数;这也是实际操作中发展等级必须依附基础等级的反映。这样抨击高考作文评分方法,确实是其贻害太多,许多教师就是按这种方法来进行平时的作文评分的,这既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能在评改中引导学生发展作文能力。笔者在带领高一学生制订评分表格时,内容和分值是这样设定的:写前构思有广度有跨度、提纲清晰20分,立意合理、新颖10分,内容充实、新颖20分,语言简明流畅、有文采20分,情感真诚5分,思路清晰、结构合理10分,标点符号规范、不写错别字10分,认真书写5分;以上总分最后乘内容是否符合题目内涵的恰题系数(0~100%)。这种设定突出了作文训练的关键性因素,没有发展等级项,是因为发展等级不是空中楼阁,它其实已经在各个方面反映了出来。应该说明,随着训练目的的变化这个设定也可以相应调整。比如,当训练不强调审题时,恰题系数的因素可以不考虑;当训练有某一方面侧重点时,自然应该把该点的分值大幅增加。 分步分项,针对的是学生分析问题不全面、整体评价难度较大的基础条件,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重点,建立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评改时,对作文总体上心中有数,而评价只突出其主要特点、主要毛病。在一定意义上说,训练学生迅速发现主要特点和主要毛病的能力更加重要。因为当作文在宏观上产生变化时,微观上的许多问题就已不复存在;而且,培养学生宏观着眼的能力可以在更大尺度间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久负盛名的英语教学专家杰里米?哈默在其所着的《怎样教英语》一书中强烈反对精批细改,他认为,勾勾划划过多,不仅增加评改的负担,也使学生觉得习作很糟糕,无法集中精力在紧要处修改,从大的方面自我完善。杰里米?哈默的认识是非常精辟的,作文评改从大处着眼,不管对作者而言,还是对评改者,都是更具效率的事。 三、看着走:还原主体,纵深探究,自觉自省。 5、相互评改,合作探究。 学生相互评改,是把教师从包办作文评改中解放出来的有效方式,也最能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有的老师已经在尝试由学生相互评改,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两人互改,好处是便于交流;二是把一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每次轮流由一人评改,好处是便于发现共性问题,便于选出质量较高的范文。 为了弥补一个同学评改作文认识上的狭隘,较好的做法是把每一篇作文让两个人共同评改。简便的方法是由作者找到两个信任的同学进行评改,也可以在班级分组后由两个人先后评改。如一则以刘翔运动生涯曲折历程为材料的作文题,一个同学的作文主体部分有三个环节:超越梦想需要自信;超越梦想需要勤奋;超越梦想需要知识。对此,两名同学修改时就出现了不同意见:甲同学认为“作文内容丰富,分析深刻,结构整齐”;而乙同学则认为“作文主体部分逻辑不当,思路不清,原因就是第三部分内容‘超越梦想需要知识’设置不合理,甚至前两段也次序不当,建议如果从超越梦想的条件方面写,根据材料可以写超越梦想‘需要勤奋’、‘需要自信’、‘需要勇气’”。很显然,由于有两个同学的不同意见相互补充,这篇作文的评改就更到位,更深入。 相互评改最需真诚的态度。面对同学的作文,评改者应坦诚己见,不虚美,不掩过;作为被评者,首先应虚心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也完全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很多情况下,意见不一时的争论探究,更有益于双方认识的提高。 6、自评自改,自觉自省。 作家写出好文章,不是靠别人修改的,在大部分情况下,甚至连别人的意见也听不到。学生毕业后在生活中自己写一些文字,也很少有别人帮着修改的。叶老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③可见,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在生活中完善自我表达的需要。 8.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 一、拉着走:示范引路,激发兴趣,交给方法。 1、麻雀解剖,纵横兼顾。 学生学习修改作文,前提是要“眼高”,即解决认识问题,明白什么作文是好作文,怎么写就不好。平时的阅读教学,大多是带领学生精读课文,学习作家的成功经验,这实际上就是从欣赏的角度解剖麻雀。应该说,经过较长时间的精读训练,学生能积累起较为全面的欣赏眼光,所以,作文评改时的麻雀解剖应以学生的中等作文为主,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更方便指导评改方法。评改前,教师告诉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工作。比如,在内容上,中学生普遍存在专注自己的小圈子而忽视大社会的狭隘,存在着亲近历史名人而疏远现实热点的偏颇;在表达上,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记叙文多叙述少描写的习惯,存在着议论文喜举例怕说理的毛病;在主题上,中学生普遍存在喜欢人云亦云或故作惊人之语的习惯,普遍存在着就事论事或隔靴搔痒的现象;在语言上,中学生普遍存在口语化习惯,缺少典雅或精彩的书面表达追求。对这些现象心中有数,就便于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及时发现问题。 解剖麻雀的方法是作文评改示范引路的有效选择,它能很好地实现由知到行的转换。教师在浏览一部分学生作文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墙上,然后分不同角度共同修改。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层次:首先是一般性要求,如内容是否符合题意,选材特点,中心是否鲜明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简洁精彩,个性特点如何等;其次是针对性要求,每次作文训练都会有一个侧重点,这个重点要求在作文中表现如何,应单独挑出来分析。 麻雀解剖重在细,要把学生作文认知水平能承受的问题都指出来,可以按上述不同角度让学生先讲,再由教师补充,以求全面。麻雀解剖贵在深,当发现一个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优点应分析其经验,如果是缺点应设想怎样修改。经过这样的一“横”一“纵”,学生不仅能领会作文评改要评什么,还能懂得怎样改,这里面有眼界问题,也有能力问题,终究会积累成学生的作文素养,成为自主修改作文的坚实基础。 2、师生擂台,激发兴趣。 师生设擂台评改作文,是提高学生评改作文兴趣的创新之举。每一次这样的活动都是同学们极其兴奋的事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全然没有了教师独改作文的枯燥,没有了学生对作文评改超然局外的隔膜。对于教师而言,设计比赛的方法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重点要考虑的问题如:一、在分组上,可以把学生分两组,教师作为另一组,这样,让比赛的过程主要成为学生对学生的竞赛,教师参与只是为了烘托气氛以及必要的启发和补充;二、在计分上,每发现一个宏观问题计5分,每发现一个中观问题计3分,每发现一个微观问题计1分,讲错不扣分,这种计分方法,意在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而且要优先思考宏观问题;三、提倡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并思考,针对一个问题,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能指出好的修改意见,都能得到和发现问题相同的分数;四、可以让作者参与裁判,当发生争论时,谁讲得有理,谁讲得不太合理,首先听作者的意见,再由老师分析评价,这样既让作者能真正领会评改的意见,也能让全体学生从老师的结论中提高认识,当然老师的意见不需绝对化,应该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空间。 从师生共同解剖麻雀,到师生设擂台改作文,相同点在于公开和共同,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教师参与下相互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不同点在于,教师的身影逐渐淡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 二、指路走:调节难易,培养自信,梯度进步。 3、挑剔名作,加强自信。 给名家作品挑毛病,我们一般不提倡过多地进行,因为我们的着眼点主要是欣赏其长处,汲取其营养。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精神,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自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偶尔为之。 比如,《过秦论》是流传千古的名作,学习课文时,人们习惯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原因,也是本文的中心。但课本选取的只是作者原作中从开头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这篇课文的中心目的和内容之间是否吻合?反复阅读课文后有同学发现,作者要表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课文内容主要在讲秦是怎样取得天下以及陈涉起义迅速灭秦,既没有讲秦“仁义不施”,也没有指明“攻守之势异”,这就明显地存在着内容和观点不对应的问题。大部分老师在这里总是牵强附会地把材料和观点联系起来坚守陈见,但学生发现到的这个问题毕竟无法掩盖。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借此问学生: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显然,文章不可缺少两个方面的内容:秦是怎样“仁义不施”的,“仁义不施”又怎样导致“攻守之势异”的。(这部分内容恰恰是选文截掉的后半部分)这里,利用课文节选上的疏漏,让学生对这篇名作进行评改,同学们为自己能发现课文的问题而激动,很有成就感,大长了自信心。 学生每一篇作文几乎都会有语言表达不严谨的地方,借对名家名作的评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推敲语言的自觉性。如让学生看《<物种起源>导言》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他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学生研读后很快发现这段话不合逻辑。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博物学家去思考,我们就可以推出一种理论。这显然不正确,应改为: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一位博物学家如果对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就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相对于评改学生作文,学生对发现名家名作的毛病更感兴趣,而发现名作的毛病需要更高的眼光和更强的自信,这种眼光和自信恰恰是作文评改的关键。 4、分步分项,突出要点。 学生一开始尝试独立评改作文,有两种调节难易的过渡性方法:首先是化整为零,分步分项评改;然后是抓大放小,突出主要问题。 所谓分步分项就是把对作文的整体评改分步骤按不同项目评改,为此,教师先要引导学生设置一个分步分项评改表,这个评改表是学生评改作文的框架,正因如此,评改表内容的设定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科学反映作文训练的重要因素。 传统作文评改一般都针对知识和能力进行,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方法怎样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怎样引导,都应成为评改内容的重要维度。比如,写前构思环节是提高作文档次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养成充分思考、精益求精的习惯,可以要求学生在具体作文前,在作文本上写出三种以上写作方案,比较后选出或整合出一个最好的方案,再拟出详细提纲。对此,作文评改时应重点关注,作为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和引导。 评改表格的内容设定要科学反映作文训练的重要因素,首先要走出高考评分方法的误区。不客气地说,高考作文按基础等级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等级20分的评分方法既无科学性也无可操作性,纯粹是少数象牙塔里的专家想当然的结果,这种似是而非的评分项目设置,把内容与表达本应属于第一位与第二位的关系当成了平行关系,把发展等级与内容、表达本应融合一体的关系人为地割裂开来。有两点可以充分说明这种评分方法是荒谬的:一、假如严格按这个标准打分,学生写任何一个题目,都默写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或某位作家的杰作,应该至少得40分:内容得0分或多一点(因为其不符合题意),表达20分(因为其无懈可击),发展等级20分(因为其登峰造极);这就是忽视内容第一性的结果。二、看所有人的高考作文实际评分记录,无一例外都是三个很接近的分数累积成了总分,难道这三项得分必须也必然是接近的吗?那些专家想的是从几个方面考查,累积成总分,而实际上由于分项不科学,老师阅卷时常常是反其道而行,先想出总分,再装模作样地拆成三个接近的分数;这也是实际操作中发展等级必须依附基础等级的反映。这样抨击高考作文评分方法,确实是其贻害太多,许多教师就是按这种方法来进行平时的作文评分的,这既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能在评改中引导学生发展作文能力。笔者在带领高一学生制订评分表格时,内容和分值是这样设定的:写前构思有广度有跨度、提纲清晰20分,立意合理、新颖10分,内容充实、新颖20分,语言简明流畅、有文采20分,情感真诚5分,思路清晰、结构合理10分,标点符号规范、不写错别字10分,认真书写5分;以上总分最后乘内容是否符合题目内涵的恰题系数(0~100%)。这种设定突出了作文训练的关键性因素,没有发展等级项,是因为发展等级不是空中楼阁,它其实已经在各个方面反映了出来。应该说明,随着训练目的的变化这个设定也可以相应调整。比如,当训练不强调审题时,恰题系数的因素可以不考虑;当训练有某一方面侧重点时,自然应该把该点的分值大幅增加。 分步分项,针对的是学生分析问题不全面、整体评价难度较大的基础条件,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重点,建立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评改时,对作文总体上心中有数,而评价只突出其主要特点、主要毛病。在一定意义上说,训练学生迅速发现主要特点和主要毛病的能力更加重要。因为当作文在宏观上产生变化时,微观上的许多问题就已不复存在;而且,培养学生宏观着眼的能力可以在更大尺度间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久负盛名的英语教学专家杰里米?哈默在其所着的《怎样教英语》一书中强烈反对精批细改,他认为,勾勾划划过多,不仅增加评改的负担,也使学生觉得习作很糟糕,无法集中精力在紧要处修改,从大的方面自我完善。杰里米?哈默的认识是非常精辟的,作文评改从大处着眼,不管对作者而言,还是对评改者,都是更具效率的事。 三、看着走:还原主体,纵深探究,自觉自省。 5、相互评改,合作探究。 学生相互评改,是把教师从包办作文评改中解放出来的有效方式,也最能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有的老师已经在尝试由学生相互评改,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两人互改,好处是便于交流;二是把一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每次轮流由一人评改,好处是便于发现共性问题,便于选出质量较高的范文。 为了弥补一个同学评改作文认识上的狭隘,较好的做法是把每一篇作文让两个人共同评改。简便的方法是由作者找到两个信任的同学进行评改,也可以在班级分组后由两个人先后评改。如一则以刘翔运动生涯曲折历程为材料的作文题,一个同学的作文主体部分有三个环节:超越梦想需要自信;超越梦想需要勤奋;超越梦想需要知识。对此,两名同学修改时就出现了不同意见:甲同学认为“作文内容丰富,分析深刻,结构整齐”;而乙同学则认为“作文主体部分逻辑不当,思路不清,原因就是第三部分内容‘超越梦想需要知识’设置不合理,甚至前两段也次序不当,建议如果从超越梦想的条件方面写,根据材料可以写超越梦想‘需要勤奋’、‘需要自信’、‘需要勇气’”。很显然,由于有两个同学的不同意见相互补充,这篇作文的评改就更到位,更深入。 相互评改最需真诚的态度。面对同学的作文,评改者应坦诚己见,不虚美,不掩过;作为被评者,首先应虚心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也完全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很多情况下,意见不一时的争论探究,更有益于双方认识的提高。 6、自评自改,自觉自省。 作家写出好文章,不是靠别人修改的,在大部分情况下,甚至连别人的意见也听不到。学生毕业后在生活中自己写一些文字,也很少有别人帮着修改的。叶老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③可见,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在生活中完善自我表达的需要。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