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生成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

时间:
成语大全原创
分享

成语大全原创

目录

1.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

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很大地冲击了当时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先天机制,他认为不仅应该研究语言行为,而且应该研究语言能力,转换-生成语法就是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他认为布龙菲尔德等人的理论只是研究了语言行为,不能说明语言能力。语言理论应该解释人类天生的语言能力,也称转换-生成语法。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学说。最先起来响应的有语音学家M.哈利,目前该学派有东北语言学会与欧亚语言学会两个国际性组织,性质 生成语法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语法学。其研究对象是内在性语言,而不是一般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外表化语言。外表化的语言指言语行为,内在性的语言指人脑对语法结构的认识,范围 生成语法学研究范围限于人的语言知识或语言能力,生成语法学一般不研究话语的社会内容、交际功能和说话的环境等等。目标 过去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观察语言现象并把它分类为目标,致力于搜集和处理语言素材;生成语法学以描写和解释语言能力为目标,提出语法假设和理论来揭示其规律,例如它要说明儿童为什么能在2、3年内学会语言。表达方式 生成语法学与传统语法学的一个区别,是它使用数学那样的符号和公式来规定概念,所以称为形式化的语法。生成语法学家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大脑的一种独特的认知系统──语法系统,因此乔姆斯基认为它属于经验科学,最终将归入研究人脑机制的生物学。与其把生成语法看作一种理论,其性质和研究方法与以往的语言学有本质的区别,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有4个发展阶段,分语法规则系统和语法原则系统两项来叙述,60年代的语法规则系统 早期的生成语法学家研究以数学的集合论为语法研究的基础。每种语言都是句子的无穷集合,因此学语言的人不可能一句句地学会,必须掌握语法规律,生成语法学家认为。应该假设一套规则来描写语言能力,例如用语类规则来描述句子、词组等各种语类的内部结构。句子(sentence)由一个名词词组 (noun phrase)加上一个动词词组(verb phrase)构成,这种精确的、 形式化的语法称为生成语法。20世纪80-90年代曾邦哲从符号学的系统科学(《结构论》)观提出英语的语序结构由Vi.j.、Aj.v.(l.。m.)、Nc.u.、P(C)四种词符的六种关联或连接模式相加展开构成,传统语法学的规则太含混,结构主义语法学的规则又内容太贫乏;只能作成分分析,不易揭示丰富多彩的语言规律,他们主张采用更加灵活的规则──转换规则。乔姆斯基从70年代起另辟蹊径,他认为。语法能力体现在辨别哪些句子合格,哪些句子不合格上,想要反映这种能力,不一定靠假设具体的规则来生成一切合格的句子,也可以靠假设更概括的原则来排除那些不合格的句子,他觉得。掌握语法主要是掌握一些抽象的原则,于是他逐步转而深入研究什么是原则,原则有什么作用,原则的第一个作用是限制句子结构。他因为生病没有来,动词“能够管住后面的,就管不住后面的”这种空位他认为在语法上属于”它必须受到严格控制”否则就不成句。这种对句子结构加以限制的原则叫做管辖“它是一个概括性原则”可以说明许多现象,例如英语要表达,要表达。他看起来年轻“但不可说He seems is young,又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可以省略主语,以上现象“表面上好像彼此毫不相关”其实与空位的管辖有关,原则的另一个作用是限制语义解释,小张说小李批评了他,不能指,所指的对象必须约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指的对象则不在此范围之内“这个把语义解释加以限制的原则叫做约束”它也能说明不同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假如把以上这两个句子译成其他语言”语义解释也受到类似的限制,除以上所说这两条原则以外“还有其他原则”共同组成语法的原则系统。由于80年代的生成语法用原则系统取代了60年代的规则系统“现在通常用”管辖与约束理论,来概称对普遍语法原则系统的研究“原则有普遍性。另外几条原则配合起来又可以说明另一组语言事实。

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应该怎么理解

http://wenku.baidu.com/user/doc?

3.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区别?

语义是当今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这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义态度的不断变化有关。在转换生成语法中,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从包罗万象到限制为逻辑式结构,语义问题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步步显示出来。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 的《句法结构》 一书出版,标志着一个全新的语言学流派——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乔姆斯基用不同于传统的眼光来审视语言,语言研究就是要揭示出深藏在人类内部的自足的普遍语法系统。TG 的理论目标也就决定了它只研究对人脑影响最大的语法。普遍语法所依据的规则将生成大量虽合语法但违反逻辑的句子,语言研究不能不可虑语义,因为语义决定了语言在现实中的可行性,将语义纳入 TG 理论中,从此进入了他的标准理论时期,乔姆斯基都对语义的看法有较大调整,语法研究只能解决三类与逻辑有关的语义,乔姆斯基对语义的态度反映了语言学界对语义问题的关注及语义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下面就从 TG 理论的发展阶段来看语义在其中的地位。一、 语义在 TG 理论中的地位 1、 经典模式缺乏语义 《句法结构》 一书确立了 TG 理论的基本框架:模式主要有短语结构规则、 转换规则和形态音位规则构成。短语结构规则生成句子的基础结构。而转换规则把基础结构转化为表层结构,再用语素音位规则进行语音处理,从而变成正常的可以说的句子,乔姆斯基只注重了句子的语法结构,各个层次都遵循了语法的规则,丝毫没有顾及到语义问题,按照这样的模式生成的都是符合语法的句子。但忽视语义使得这一模式闹出了许多笑话,出现了如无色的绿色的思想在疯狂的睡觉等类似的不合逻辑的句子,像这样不顾语义的语法规则生成的句子有什么意义,如果不把语义考虑在内,提出了补救经典模式的修改方案——标准理论,2、 标准理论将语义放在深层结构里1965 年。乔姆斯基出版《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 一书,回答了许多人们提出的有关经典理论的重大问题,语义解释规则所需要的全部信息都由句法部分的深层结构提供,乔姆斯基将这些有益的意见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中来。由范畴规则、 次范畴规则、 词库构成基础部分:基础部分组成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转换成表层结构,再输入语素音位规则生成可读的句子,同时将语义部分和语义解释与深层结构相照应,这里区分深层结构和语义解释两个层次,深层结构经过语义规则变成语义解释,表层结构只是改变了深层结构的形式。不影响语义,通过以上程序生成的句子既合语法又合语义。标准理论模式仍然是以句法为基础的,语义部分只是解释性的,而有些深层结构语义部分无法解释,许多语义现象必须放在表层结构层次上加以解释,转换同样影响意义,否定词在表层结构的不同位置会影响否定的范围,表层结构里,再如副词在表层结构里的位置也会影响意义。针对深层结构的语义解释。乔姆斯基的学生菲尔墨创立了格语法,格语法认为。动词对一个句子的语义结构起决定作用,同时需要另一些成分如名词短语相配合,动词所要求的这些语义成分就叫做。词汇入构项包括了该词的一切特殊情况,语义情况主要讲主题关系。踪迹是表层结构中语音上是零位的心理表达,还提出了与语义解释有密切关系的格确定原则。踪迹理论和格关系结合,表层结构里的成分承其踪迹所分派的格。逻辑式也被附在表层结构的语义规则下面,逻辑式是自然语言的语义解释,语义信息要通过逻辑形式表达出来,包括词汇的指称意义,语法意义,在逻辑式的下面还有意义、 使用理论(语用学),然后才出现语义解释。TG 理论已经背上了太多的语义问题,乔姆斯基甚至有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对语义研究的倾向。认为句法具有生成性,语义是解释性的,句子成分之间的基本关系还是包括在深层结构中,强调句法决定语义。语义问题依然毫不妥协地“促使它对语义作出进一步的调整,乔姆斯基迅速过渡到了他的下一个理论模式——修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时期。4、 修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将语义解释全部放在表层结构里 1977 年,对扩充式标准理论进行进一步的修正,把句子的语义解释全部放在了表层结构里。鉴于扩充式标准理论时期语义问题的过分沉重,对语义的全面理解涉及庞大的认知系统,称为句子语法。为了强调他不处理比句子更大的话语问题,他将语义分为逻辑式结构和语义子系统。他认为语法研究只能解决三类与逻辑有关的语义问题。一、 施事、 受事、 目标、 工具等语义关系:这样深层结构、 含有踪迹的表层结构和逻辑式结构就 构成了 TG 理论的研究对象——句子语法系统。至于同义、 反义、 歧义等语义特点和语义关系都属于其他认知系统的语义子系统,乔姆斯基对语义问题重视之极走向了反面。二、 语义在 TG 理论中的地位变化对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乔姆斯基在 TG 理论中对语义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变化。从经典模式的缺乏语义,到标准理论的在深层结构中附上语义,到扩充式标准理论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里兼有语义,再到修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中将语义全部放在表层结构里,并把语义限制在逻辑结构范围内,乔姆斯基对语义的态度反映 20 世纪后半期整个语言学界对语义的关注和重视。语言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语义的问题,来揭示语言习得机制”但他不得不把语义逻辑式纳入研究中来,而且从他在语义问题的困扰下极力挣扎中,似乎感到了语义对语言研究的巨大威力,乔姆斯基最终的选择一方面表明他不愿意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 TG 理论总框架而另起炉灶。另一方面更表明语义问题是语法研究包括整个语言研究不能忽略的问题,而语义本身又非常复杂,同时更需要多角度地寻求更有效的手段去研究。的 TG 理论中吸收了一部分语义问题,更在于他把整个语言学界的目光引到了语义问题上,促使更多的语言学家去思考语义问题,并进而带动了语义研究的发展和突破。对语义的研究如今已成了语言研究的热点。

4.论语义在转换生成语法中的位置及意义

语义是当今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 这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义态度的不断变化有关。 在转换生成语法中, 语义从无到有, 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 从包罗万象到限制为逻辑式结构, 语义问题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 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步步显示出来。1957 年,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 的《句法结构》 一书出版, 标志着一个全新的语言学流派——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以下简称 TG) 诞生。 乔姆斯基用不同于传统的眼光来审视语言, 认为人脑中有一种“普遍语法”, 它决定了 人类语言的共性, 语言不过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面镜子。 语言研究就是要揭示出深藏在人类内部的自足的普遍语法系统,借此认清人脑的本质。 TG 的理论目标也就决定了它只研究对人脑影响最大的语法, 而不顾语言的其他的方面, 如语义、 语用等。 但该流派诞生不久, 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普遍语法所依据的规则将生成大量虽合语法但违反逻辑的句子,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那么语言世界将出现混乱的局面, 语言研究不能不可虑语义,因为语义决定了语言在现实中的可行性。 乔姆斯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将语义纳入 TG 理论中, 从此进入了他的标准理论时期。 后来,他的理论又经过了几期发展, 在每一期中, 乔姆斯基都对语义的看法有较大调整,直到最后, 他无能为力地说, 语法研究只能解决三类与逻辑有关的语义, 即词项意义、 主体关系、 照应关系。 乔姆斯基对语义的态度反映了语言学界对语义问题的关注及语义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下面就从 TG 理论的发展阶段来看语义在其中的地位: 一、 语义在 TG 理论中的地位 1、 经典模式缺乏语义 《句法结构》 一书确立了 TG 理论的基本框架, 也奠定了 TG 的理论基础。模式主要有短语结构规则、 转换规则和形态音位规则构成。 短语结构规则生成句子的基础结构, 而转换规则把基础结构转化为表层结构, 再用语素音位规则进行语音处理, 从而变成正常的可以说的句子。 在这里, 乔姆斯基只注重了句子的语法结构, 各个层次都遵循了语法的规则, 丝毫没有顾及到语义问题。 按照这样的模式生成的都是符合语法的句子, 但忽视语义使得这一模式闹出了许多笑话, 出现了如无色的绿色的思想在疯狂的睡觉等类似的不合逻辑的句子。很快, 批评之声四起, 像这样不顾语义的语法规则生成的句子有什么意义, 如果不把语义考虑在内, 那么 TG 理论将最终失去其意义与价值。 乔姆斯基深刻反省了自己, 虚心接受了正确的批评意见, 提出了补救经典模式的修改方案——标准理论。 2、 标准理论将语义放在深层结构里1965 年, 乔姆斯基出版《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 一书, 回答了许多人们提出的有关经典理论的重大问题。 其中 J. kats 和 postal 提出, 语义解释规则所需要的全部信息都由句法部分的深层结构提供, 转换不影响意义。 乔姆斯基将这些有益的意见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中来, 重新修改了经典模式: 由范畴规则、 次范畴规则、 词库构成基础部分, 基础部分组成深层结构, 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转换成表层结构, 再输入语素音位规则生成可读的句子, 同时将语义部分和语义解释与深层结构相照应, 这里区分深层结构和语义解释两个层次, 深层结构经过语义规则变成语义解释。 表层结构只是改变了深层结构的形式, 不影响语义。 通过以上程序生成的句子既合语法又合语义。 然而, 标准理论模式仍然是以句法为基础的, 语义部分只是解释性的, 而有些深层结构语义部分无法解释。 又有语言学家提出, 许多语义现象必须放在表层结构层次上加以解释, 转换同样影响意义, 如否定问题就是一例, 否定词在表层结构的不同位置会影响否定的范围。如焦点和预设, 表层结构里, 焦点一换, 预设就变了。 再如副词在表层结构里的位置也会影响意义。 针对深层结构的语义解释, 乔姆斯基的学生菲尔墨创立了格语法。 格语法认为, 动词对一个句子的语义结构起决定作用, 同时需要另一些成分如名词短语相配合, 动词所要求的这些语义成分就叫做“格”, 动词与名词短语之间的各种格关系才是深层结构, 格关系体现了成分的现实关系, 因而更具有普遍性。 菲尔墨提出了一个比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更深的结构——格关系。 面对 以上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乔姆斯基又修改了标准理论, 进入了他的第三理论模式——扩充式标准理论模式时期。 3、 扩充式标准理论将语义放在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里1972 年, 乔姆斯基发表《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 一文, 将语义表达的一部分移到了表层结构里。 语义由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共同决定。 在该模式的词汇部分包括了词汇入构项和多余规则。 词汇入构项包括了该词的一切特殊情况, 如语音、 形态、 语义、 语法等特点, 语义情况主要讲主题关系。 并提出了踪迹理论(trace theory) , 踪迹是表层结构中语音上是零位的心理表达, 常用 t来表示。还提出了与语义解释有密切关系的格确定原则。踪迹理论和格关系结合,表层结构里的成分承其踪迹所分派的格。 另外, 逻辑式也被附在表层结构的语义规则下面, 逻辑式是自然语言的语义解释, 语义信息要通过逻辑形式表达出来,包括词汇的指称意义, 语法意义, 主题意义, 共指意义, 照应意义。 在逻辑式的下面还有意义、 使用理论(语用学), 然后才出现语义解释。 从这里不难看到, TG 理论已经背上了太多的语义问题, 简直有点不堪重负, 乔姆斯基甚至有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对语义研究的倾向。 不过, 乔姆斯基还是坚持了最初了立场,认为句法具有生成性, 语义是解释性的, 句子成分之间的基本关系还是包括在深层结构中, 强调句法决定语义。 然而, 语义问题依然毫不妥协地“威胁” 着 TG理论, 促使它对语义作出进一步的调整, 因为任何转换都将改变意义。 面对语义的强大压力, 乔姆斯基迅速过渡到了他的下一个理论模式——修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时期。4、 修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将语义解释全部放在表层结构里 1977 年, 乔姆斯基出版论文集《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 对扩充式标准理论进行进一步的修正, 把句子的语义解释全部放在了表层结构里。 鉴于扩充式标准理论时期语义问题的过分沉重, 在这一时期, 乔姆斯基明确地提出, 对语义的全面理解涉及庞大的认知系统, 他要研究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 称为句子语法。在“语法” 前加上“句子”, 为了强调他不处理比句子更大的话语问题。他将语义分为逻辑式结构和语义子系统。 他认为语法研究只能解决三类与逻辑有关的语义问题: 一、 施事、 受事、 目标、 工具等语义关系; 二、 代词的所指等照应关系; 三、 量词的辖域。 这样深层结构、 含有踪迹的表层结构和逻辑式结构就 构成了 TG 理论的研究对象——句子语法系统, 至于同义、 反义、 歧义等语义特点和语义关系都属于其他认知系统的语义子系统, 不在 TG 理论的研究范围内。乔姆斯基对语义问题重视之极走向了反面, 选择了对语义放手, 能抓着多少是多少。二、 语义在 TG 理论中的地位变化对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乔姆斯基在 TG 理论中对语义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变化, 从经典模式的缺乏语义, 到标准理论的在深层结构中附上语义, 到扩充式标准理论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里兼有语义, 再到修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中将语义全部放在表层结构里, 并把语义限制在逻辑结构范围内。 乔姆斯基对语义的态度反映 20 世纪后半期整个语言学界对语义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对 TG 理论的反思, 语言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语义的问题, 同时又创立了新的学派, 如格语法、 生成语义学、切夫语法等, 一步步推动着 TG 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虽然, 乔姆斯基最终坚持了他当初的“普遍语法” 立场, 依然想通过研究“普遍语法” 来揭示语言习得机制,进而揭示人类大脑的本质, 但他不得不把语义逻辑式纳入研究中来, 而且从他在语义问题的困扰下极力挣扎中, 似乎感到了语义对语言研究的巨大威力。 乔姆斯基最终的选择一方面表明他不愿意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 TG 理论总框架而另起炉灶, 另一方面更表明语义问题是语法研究包括整个语言研究不能忽略的问题, 而语义本身又非常复杂, 需要专门进行研究, 同时更需要多角度地寻求更有效的手段去研究。 对 TG 理论中语义问题的热烈讨论, 是语言学界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的语言学界在将语法与语义结合起来研究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几乎没有人单纯地研究语法而完全不顾语义。 语法与语义研究的结合, 不但使语言研究具有了理论价值, 而且使语言研究具有了更大的实践意义。 尤其在中文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中, 语法和语义是须臾不可离的, 任何将两者割裂开来的做法都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任何轻视其中之一的工作人员都将很难胜任其职。汉语是意合型语言,语法结构和语法形式相对简单, 掌握它们并不是一件难事, 但掌握了语法并不代表就懂了汉语, 那隐含在语法形式背后的扑朔迷离的语义才是打开汉语世界的真正钥匙。在汉语的研究中, 早在 80 年代初, 胡裕树就提出了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 将语法、 语义、 语用三者结合起来来研究汉语, 事实证明, 三者的结合给汉 语研究带来了新局面。 如今中文信息处理不断取得进展, 对外汉语教学在国内外开展得如火如荼, 这在一定程度上得归公于汉语研究的深入。 综上所述, 乔姆斯基对语义态度的变化, 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最终在自己的 TG 理论中吸收了一部分语义问题, 更在于他把整个语言学界的目光引到了语义问题上, 促使更多的语言学家去思考语义问题, 并进而带动了语义研究的发展和突破。 对语义的研究如今已成了语言研究的热点。 语义和语法的结合也成了越来越多人的研究方向。 语义研究由当初的星星之火终成今日的燎原之势。

5.转换生成语言学的生成语法学特点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学理论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行为主义言语获得理论的束缚,认识到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研究言语过程的心理机制的问题,仅仅属于一种假设,要证实这个假设并不容易。目前它也没有得到有力的研究证据,而只是对科学事实的一种解释性假说而已。他强调天赋观念,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在言语获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他所说的那种天生的普遍语法实质上就是事物(动作)固有的基本特征在言语中的反映。世界各国婴儿在言语获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发生发展顺序(如单词——单词句——双词句——三词句等)和这种普通语法结构,都是其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在语言方面的体现,是因为它们所反映的事物是共同的。我们倾向于认为这种普通语法结构并不是什么先天存在的内在机制。

6.谈转换生成语法对人的语言能力的解释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主要包括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语义部分属于深层结构。

7.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古典理论时期(1957—1965)《句法结构》(1957)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TG)的诞生。该理论有三个特征:强调语言的生成能力;引入了转换规则;语法描写中不考虑语义。标准理论时期(1965—1972)《句法理论若干问题》(1965)的出版标志着标准理论时期的到来。该理论论述语义应当如何在语言理论中进行研究。在标准理论时期,乔姆斯基作了较大调整,把语义纳入了他的语法体系。他认为生成语法应该包含三大组成部分。句法部分,音系部分和语义部分。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1972—1979)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乔姆斯基对标准理论进行了两次修正:第一次修正被称为扩展的标准理论(EST),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为转折;第二次修正被称为“修正的扩展标准理论”(REST),
186516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