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的那些困惑

时间:
王新老师
分享

王新老师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40年前,安徽小岗杨村的几位农民,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把村里的土地进行了划分,从此,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改革开放的效果如何,不用解释,对农民来说,分地前后一对比,就明白了,分地前,家里的吃喝靠村里分配,平时农民和城里的工人一样,早上上工,晚上回来,一年到头,小麦分2袋,其于都是玉米面与红薯片,由于细粮短缺,所以,一家人的日子,若不是赶上逢年过节,谁家有天天吃白面馍的勇气?

分地后,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那时候,为了一年的吃喝,地里的庄稼,在农民眼里,真的是比家里的娃们还要主贵,一天到头,除了吃饭睡觉呆在家里,乡下的农民几乎一整天都泡在自己家那块责任田里,要么喷药,要么施肥,就算是实在没有特别的事儿做,哪怕是在田里多逮几条害虫,或是多看两眼自家的庄稼,那农民的心里头,都是舒坦的,所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到丰收的那天,打下来的粮食堆满仓,除去交公粮,剩余部分,照样能每家囤上2屯,这样的收获,哪里会没有白面馒头吃?

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看问题的方式也很简单,就一个白面馒头的正反两面,有没有吃的,够不够吃,一个简单的对比,全国人都明白了当初国家要改革开放的真正用意。

改革开放十年间,农村人的生活有了大的改变,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古人的总结很有道理,经历了近十年的农村改革,乡下人手里总算有了些积蓄,在八十年代末,农村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房“运动”。那时候,也许是手中有钱的按捺不住,也许是互相攀比之风兴起,当时的乡下,所谓的流行房型“大出厦”,几乎成了家家户户闻风而动的追赶趋势。这样的房子,对我的印象最深,由于当时的我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县城的那个大门,所以,对当时家家户户平地而起的大出厦房,我的理解就是和白居易诗句里描写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一模一样。因此,在我的意识里,当时的乡下,有饭吃,有房住,这已经是欣欣向荣的一派景象了。

然而,随着十几年的乡下土地过分耕作,加上为了推进土地转化率的效率,每年投放在土地里的化肥与农药的成分,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土壤成分的合理分配结构,这样一来,土地板结,害虫无法有效控制的现象开始出现,这种现象最初并没有受到当时农民的高度重视,导致后续几年间,农作物的收成陆续受到影响,最严重的时候,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态,于是,曾经带给农民富足生活的土地突然间失去了它应有的光环,土地在农民的眼里一下子变得不值钱起来。

也就是这个时候,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凸显,还好,此时的改革开放,已经翻篇,在城市里,尤其是南方的几个城市里,许多外资,甚至是后续的私企,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城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又出现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这种恋爱只需要媒人稍微的撮合,很快就能进入热恋期,所以,在九十年代的初期,最早从事买卖劳动力的中介机构,借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最后都摇身一变,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富人群体。

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间,城市的土地开始升值,许多扎根于城市的农民以各种方式,陆续走进了城市市民的生活圈子,那个时候,农民变市民的方式很多,考大学,参军当兵,城里买套房弄个蓝印户口,总之市民的待遇不再是铁板一块儿,只要想办法,都是可以办理的,就在大家一股脑的往城里拥挤时,谁也没有想到,大家的到来竟给自己挖了一个深坑,那就是后来涨势汹汹的房子,这让许多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几乎都经历了一场生不如死的奔波努力,客观的讲,在这一场经历中,收益最大的应该是那批通过蓝印户口进城的农民,毕竟,按照当时的政策,能够准备18万(上海的政策)来买房子,如果这部分人一直持有这个房产,放到今天,这套房子至少是1000万以上的价,没有卖掉房子的那些人,你们就高兴吧,因为你已经是名利双收了,卖掉的这套房子的那些哥们,更不能生气,说不定通过在城里倒腾房子,你目前的身价早以不能再用几千万的价值去衡量你了!

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世界形势大变,知识经济盛起,社会上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贫富分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吃不饱穿不暖,流离失所,有些人富得流油,早已变成了鸡犬升天的贵族人士。

按说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在比例上会出现了分化和贫富差距,这也正常,然而,社会财富的严重分配不均,一定是有它的原因,不说其他,就说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卖茶叶蛋比搞导弹的有钱,明星台上一支歌 ,赚钱千万,科学家一辈子泡在实验室,临死竟没有什么积蓄,这样的现实,比比皆是,长此以往下去,对全社会的健康发展,没有一点儿坏处,你打死我都不会相信这是事实。

社会上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说车间里的几个工友闲聊,都说自家的孩子在学校里的成绩如何如何好,大家说的起劲,岂不知却伤了他们工头的心,原来这工头的孩子也在这所学校读书,成绩嘛,由于这孩子平时不爱学习,当然是一塌糊涂,所以,听工友们在津津有味的谈论他们的孩子,工头的内心里不好受那是肯定的。

人常说,不怕没好事儿,就怕没好人,这边工友们谈的正爽,那边就有人接话说:“领导,你家公子好像也在那个学校读书,成绩怎么样啊!”

哪壶不开提哪壶,一句话把工头弄了个大红脸。

最后你猜那工头是怎么回答的,他说:“你们的孩子学习好,将来做工程师,我家儿子学习不行,将来就做老板,专管你们的儿子。”

就这一句话,全场哑然。

后来我认真的玩味过那个工头的意思,感觉他说的其实也没有错,看看当下,不就是有很多不学习的主儿做了老板,过上了开豪车,住别墅的有钱人生活了吗?

哎,世道如此,除了接受,做工程师的你还是需要天天坐班,你我这等凡人,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扯这种闲蛋?

如今到了改革开始的第四十个年头,看到国家不断的壮大,强盛,我们普通的老百姓,内心深处一定是欢喜的不行,然而,如今的我们农民二代,随着城市的发展,正一步步从市中心到郊区,慢慢的外迁,而且,按照目前的趋势,不久的将来,我们很有可能会被赶出城市以外,到那时,我们这群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代农民,城市没有了可以落脚的立身之处,农村里也没有学会侍弄庄稼的本事,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上,我们农二代前行的路将在何方,谁能站出来指明一下方向?

谢谢,盼望中……

相关热搜

1937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