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诗句:关于“普陀山”的古诗词有哪些?

时间:
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作文陶老师原创

关于“普陀山”的古诗词有哪些?

1.七律·游普陀山(辘轳格)万里涛声绕翠微,千年普济香烟袅,入林紫竹浴朝曦。风光旖旎媲三岛,大士当年不肯离①。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回国,经过普陀莲花洋时,突然海上遍是铁莲花,于是把圣像留在普陀山,从此普陀便成了专门供奉观音的道场。3.游普陀山七律(之一)云霓明灭涌灜洲,海上仙山梦里游。云飘广宇绕琼楼。莲池赏月依歪柳,石岸听涛傍扁舟。更访八仙奇渡处,七律·游普陀山(二)玉树琼枝万象欣,寻经问道拜观音。解悟扶危顾万民。不慕仙瀛轻渡海,轰传巨塑开光日,祝寿滩头共举杯。浪滚彰分明与暗,睡花应解谁如我,醉月原知我是谁。无枝可倚尚翻飞。5.七绝·赞普陀山普陀胜迹岂寻常?四海行人远敬香;梵音洞古雾成祥。松风慧解如来意,法雨禅修大道场。暮鼓晨钟化愚顽,观音苦海作慈航。七律·普陀山颂普陀佛国独无双,碧海金沙映石幢。观音婉转谢东洋。二龟听法参禅道,三寺传经醒世氓。古刹千年香不断,6.七律·访普陀山四首一、观南海圣境咬破千山向海陬,磐陀石影红尘落,涯洞潮声世事留。涛涌莲花观自在,波生海印渡心舟。名山佛指听梵语,却道人间好个秋。普陀山景点甚多,大多与观世音菩萨有关,著名的如磐陀石、潮音洞、梵音洞、莲花洋、海印池、观音巨像等等。二、访海天佛国粒粒纤尘万里埃,跋山涉水渡洋来。千般宏愿凝香烛,一片虔诚聚佛台。善恶无疑今日事,情仇少怨旧时胎。晨钟暮鼓心中响,自有莲花不断开。三、瞻观音巨像观音妙像显天姿,常应人间苦难时。寻声释解化顽痴。脚踏莲花神韵出,普陀山南海观音巨佛铜像立于当年日僧彗锷留“之新罗礁上首龙湾岗墩,四、谒不肯去观音观音不肯去东倭。

南海诗句文天祥

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昰在溺水后因自幼的娇生惯养和体质虚弱而病,陆秀夫等再拥立端宗的7岁的弟弟赵昺即位为皇帝,年号祥兴.朝廷迁至厓山,加封文天祥信国公。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立即服冰片自杀,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言志,《指南录》记录的文天祥自注云: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崖山海战以宋朝惨败而结束”陆秀夫背赵昺跳海而,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去,宋朝灭亡。辛苦适逢起一经。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这首著名的诗作《过零丁洋》。是响彻云霄的千古绝唱,这首诗是文天祥在北京的狱中写的,是他临刑前写的。是他年轻时遭迫害后写的;是文天祥被俘后;元军统帅要他写封信去劝还在坚持抗战的宋军首领张世杰投降时,文天祥拒写劝降信。写下了这首诗表明心迹,文天祥率抗元军队在广东海丰一带与敌人多次激战,使元军进军受阻:正当文天祥在五坡岭稍作休整时,一个姓陈的海盗带元军突袭宋军,文天祥不幸被捕,元军把文天祥押往营地。统帅张弘范惊喜不已,抓获文天祥已立一大功。则更会有利于征服天下。因为南宋不久前新拥立的小皇帝被陆秀夫等护卫,逃到珠海一带,张世杰率领的宋军还有大批人马驻守海边。元军是胜是败还难以预测,文天祥是江南闻名的忠臣;假如能让他去说服还在抵抗的宋军。一定会瓦解他们的斗志,每日好酒好肉款待文天祥,文天祥在元军的营帐中度过了除夕,想以殉国,无法自尽。张弘范把文天祥押上战船,向珠江口外的零丁洋驶去,元军将领李恒整天劝说文天祥,宋朝的国土已基本被我军占领。新立的小皇帝有什么作用虽然有几万军队护卫,但已被逼到了海边,为了使军士免遭杀害,请你写封信去劝张世杰将军投降,

描写南海的诗句

南北朝文学家江总在《别南海宾化侯诗》写道:石关通越井,此地何辽?

关于苹果的古诗

全身无力向人垂。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译文系着雨拖着风的柳树难以保持自己的形态,把这纤细如玉的柳枝折下赠给在远方的人,它就像观音手里玉净瓶中的柳枝一样珍贵。2、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宋代:苏轼蚕欲老,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译文夏蚕快要老去,山前山后大雨如注溅溅作响。农夫停止耕作农女无法采桑,白衣仙人空自坐在高堂。3、叶居士施直裰求颂 宋代:施我褐紬直裰。比之七斤布衫,天寒雪落便披,日暖风和即脱。脱著毕竟是谁,惭愧观音菩萨。《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正是王安石大行新法的时候。苏轼对新法取保守态度,对官吏漠视百姓深为痛恨。

关于观音菩萨的诗句

1、咏柳 唐代:韩偓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译文系着雨拖着风的柳树难以保持自己的形态,全身无力,向人倾垂。把这纤细如玉的柳枝折下赠给在远方的人,它就像观音手里玉净瓶中的柳枝一样珍贵。2、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宋代:苏轼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译文夏蚕快要老去,麦子已经半黄,山前山后大雨如注溅溅作响。农夫停止耕作农女无法采桑,白衣仙人空自坐在高堂。3、叶居士施直裰求颂 宋代:释慧空广南叶顺居士,施我褐紬直裰。比之七斤布衫,这个犹难提掇。天寒雪落便披,日暖风和即脱。脱著毕竟是谁,惭愧观音菩萨。扩展资料:《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正是王安石大行新法的时候。苏轼对新法取保守态度,对新法的弊端强烈不满,对官吏漠视百姓深为痛恨,对人民的生活疾苦十分关注,因而常在诗中讽世论政,希望“有补于国”。作者在杭任职两年多,见到当地百姓一直受着水旱蝗灾的严重侵害,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不关心,有感创作此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咏柳

描写观音的诗句?????

空所空灭,遍界难藏。特地经行往那方。释子益】杨柳枝头,步步金莲衬足生,何曾踏著自家底。释子益】赞者舌秃,篮里锦鳞,4.观音赞二首【作者:一瓶净水,五浊恶风。安得众生界具证圆通。5.自在观音赞【作者:释心月】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门门观自在。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观世音菩萨(梵文:र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

南海历史文化有关的名人诗词有那些?

伦文叙 伦文叙(公元1466—1513)字伯畴、号迁冈。明代南海黎涌人。自幼家贫失学,因性聪敏而又勤学,其后塾师年老病逝,伦文叙因而辍学,但仍一面操持糊口,一面专心钻研经典。弘治二年(1489)23岁以儒士身份到省就试,中高等肄业入太学。弘治十二年(1499)33岁时在京参加考试,跟着参加殿试,又名列第一(状元),遂衣锦还乡祭祖,不幸遭受奸臣陷害而下狱。后来平反昭雪,官服翰林院编撰之职。正德元年(1506)任安南充正使,因丁外忧没有上任。正德五年(1510)恢复翰林原职,先后充经筵讲学官及右谕德、翰林院侍讲等职。曾参与修玉牒(皇帝族谱)。正德八年(1513)出任顺天府主考,是年卒于京师,李子长李子长(1436-1526)明朝著名画师。顺德大良人。虫鱼、山水、花鸟,作品深得群众喜爱。雨儿遇水摇尾游去等等。加上社会地位低下,故真迹绝少传世现艺术界寓目《的骑驴吟咏图》、《秋江群雁图》、《猫轴》数种,均显示这位画家高度的艺术才能,子长晚年隐居杏坛罗水村和南海西樵,潜心治学,葬于西樵山云路村。南海县石头乡(现属石湾区澜石镇)霍族人,卒于明嘉靖卅四年(1540年)。霍韬在广州光孝寺读书,学业期满,霍韬反故里,一边继续读书,准备科举考试;一边帮助父辈记帐。当时霍韬家族在石湾经营的冶铁、制瓷等规模较大,霍韬不仅参与管理,还记载其经营活动情况。据《霍渭崖家训记载》:登州木植,年一人司窑冶、一人司炭铁,岁入利市,司货者岁终,以知功最。正德八年(1513年)”霍韬中举人,正德九年(1514年)联捷会元;霍韬为人质朴随和。喜欢传统文化,举办乡会试,作主考官时,从不要求考生举行师礼仪,霍韬在主持宫廷科举考试时。取进士300余人,亦不许其称呼门生,诸君科考中进士不单是由我决定的:于台使者监司郡县互书贴往来“也皆不称。霍韬说“大家已经由宫廷官史正式登记了”由朝廷统一管理。霍韬平生勤奋上进“广博多学,文人学士多称他为渭崖先生,霍韬参加。大礼朝议,他援引古礼,揆之事体,主张嘉靖帝(世宗)“应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不同意群臣同议以兴献王为皇叔考之名称,当时目为邪说”但嘉靖帝竟纳他的理论,事后升他的官,他因避嫌媚上取宠,三次坚辞不受,直至嘉靖十五年(1536年)才宫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在京暴病逝世,享寿55年,明帝追封为太师太保。运葬于广东省增城县境风箱冈对面山上,并在乡内建祠祀奉(祠现存),后人对他和石肯乡梁储。西樵大同乡方献夫。同称为明代南海县的,霍韬有四子,长子与王卜,颖悟过人,早亡”其余三了是与瑕、与璎、与王常。他们先后乡试中举,与瑕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会试中进士,授浙江慈溪知县,清正廉明,与海瑞齐名,浙中百姓称与瑕。其部下平时不称与瑕为,而是亲切地称与瑕为,受到百姓的称赞和爱戴“吴荣光吴荣光(1773-1843年)”号荷屋、石云山人。其祖父是从福建来粤经营盐业发迹的富商,家道殷实,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嘉庆四年。26岁的吴荣光中举人,第二年中进土,授编修,40年宦海浮沉。道光年间升至湖广巡抚兼湖广总督,在任江南道御史兼浙江副考官时,因稽查一宗官船运粮案失察而被削官。自小酷爱书画金石之学的吴荣光,寓居京都,忍痛把书画藏品变卖以度日,68岁的吴荣光奉道光之命以原品退休返粤。是一部难得的著作。吴荣光还具有委高的书法造诣,康有为评其书法日:吾粤吴荷屋中丞帖学名家“一代帖学名家吴荣光于1843年逝世”死后安葬在花县打鼓岭正隆冈。朱次琦朱次琦(1807-1882),广东南海九江乡人,九江先生,曾任山西襄陵县知县。决定辞官归里。并提倡读书。纪念他. 他回到九江后,立书院讲学“一生从事教学活动”在长期教学生涯中为广东培养出不少人才,简竹居、康有为等就是他的高足,广东学海堂曾聘他为学长。但学海堂仍虚位以待。并为他刻印著作,朱次琦生平著述丰富。
42908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