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人怎么样,吉林人素质性格怎么样

时间:
三水老师
分享

三水老师

吉林人无论出现在何种场合,总能给人留下清新爽朗、大方得体的直观印象,举止言辞中都流露出浑然天成的果敢与从容,让人感觉既大气又舒服。

吉林人也是一群典型的关东大汉,外地人都说吉林“民风剽焊”,尚武好斗,粗暴野蛮,笔者曾多次到吉林采访,但吉林人却给我留下憨厚质朴、热情好客,粗中带细的印象。

笔者去年去长春看望一位朋友,他不仅派人到机场接我,还把我住的酒店都安排好了,真是热情而周到。因为我不喝酒,晚上吃饭时,朋友让我喝了一瓶啤酒,他们喝白酒陪我,7个人喝了5瓶白酒,真是豪爽。 

吉林男人粗中有细,有不少男人不仅会做精细的皮影,还会剪窗花。过春节、办喜事、孩子金榜题名、老人做寿、乔迁,都要贴窗花,各种各样的精美的窗花把屋子装贴的喜气洋洋。还有男人自己设计花样,把窗花剪纸卖到了国外。

吉林的语言也极具亲和力,如一望无边的黑土地,质朴而纯真,不矫揉造作,不留余地。

在吉林,常听到“哥们儿”、“姐们儿”,还称彼此的父母“咱爸”、“咱妈”,把“干啥”说成“干(职)哈”,“那地方”说成“那疙瘩”,“啥时候”说成“多暂”,“离婚”说成“打八刀”,“姑娘出嫁”说成“出门子”,“作罢”说成“拉倒”,“急了”说成“急眼”。这些话透着一股子朴实、亲切和真诚。

吉林人热情好客,如果来了客人,他们会倾其所有,毫不吝啬,不醉不休。

吉林人朴实豁达、宽厚大气的性格形成与当地的民族文化有关。吉林省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在43个少数民族中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为世居民族,朝鲜族为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从朝鲜半岛强迁过来的移民。

在漫长的历史中,各民族在吉林这片富饶美丽的黑土地上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成就了吉林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形成了吉林具有魅力的地域特色。

吉林民族文化特色的鲜明性,主要表现在各地域、各种民族文化都以自己突出的特色,形成代表性文化。吉林有5个代表性民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和回族文化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展示,朝鲜族农乐舞和长白山满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发展。

至今在吉林市仍有许多建筑带有满清特色,生活习俗也带有浓郁的传统满族色彩。

因为靠近延边,所以吉林也有着明显的朝鲜族风情,许多朝族人世世代代在吉林生活着,所以朝族风味的小吃一点也不少见,这些都增加了吉林的民族特色。

吉林多民族交汇,多样式文明合流,作为主要居民的汉族又来自祖国各地。

吉林人口的绝大多数来自移民人口,大量外来人口的移入使得人们不得不习惯于同各种不同的人群交往,大批离乡背井的人涌人陌生的土地,使人们无法原封不动地移植故里的文化,不得不接受、学习各种不同的文化。

大量的人口要向满族学习渔猎,向蒙古族学习放牧,向朝鲜族学习种植水稻,向汉族农民学习种玉米,向城市里的工人学做工。久而久之,养成了吉林文化的不排外,不欺生,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善于交往的传统。

吉林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与石化、农产品加工为三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医药、冶金建材、轻工纺织具有自身优势特色。但总体而言,吉林的经济水平并不算发达。

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吉林人具有着宽厚质朴的民风。

在吉林,民间文化土壤深厚,特色鲜明。由于长期处于生产方式不够先进的状况,人与人之间只有靠互助才能更好地谋生;待到抛家闯关的汉族人涌入,一方面,得到原居民热情接纳很快消除了孤单感,旧的家族观念淡化,新结下的乡情曰浓;另一方面,带来了儒家“仁义”、“忠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吉林地域文化形成的这一历史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特点就是宽厚质朴、团结互助。

一位吉林的老人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过去的时候,有很多当地的人到山上采人参、伐木,他们到山里后却搭建一个小木屋或窝棚,离开时不仅不拆除,还要把粮米油盐留下来,以便后来人进屋就可以做饭、住宿;猎人、渔人有所捕获时,要是路人遇到也要分给一些“战利品”;路上遇到有人车翻了,要竭尽全力相帮,否则会被人耻笑。这些规俗的共同特点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相依相济,宽厚待人,并成为他们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浓厚的乡土文化深人人心,植根于吉林这片沃土。而这样淳朴的民风也是自古形成的,“前行柳条边外者,率不裹粮。遇人居,直人其室。主者则尽其所有享。或日暮,让南炕宿客,而自卧西北炕。马则煮豆麦莖草饲之,客去,不受一钱。乡民平素往来均系口头契约,恒数世不爽,贫民到处游食无拒者,盖是时俗固厚”。

谦厚待人,勤俭守信,义重宗法,即已形成民风,它便成为民间的普遍价值观念和传之久远的习俗,潜移默化地造就了吉林宽宏大度、宽厚质朴、扶危济困、知恩图报、豪爽仗义的品格。

有人说在“民风剽悍”的吉林,生男孩儿是件很麻烦的事。几乎没有哪个吉林男人不是在打架中长大的。是啊,吉林人就是这性格,有了什么不痛快,没心思跟你废话,拳脚先行,以成败论英雄。

在东北三省,吉林人的脾气最火暴,往往因一丁点小事儿,三句话说不合,便拳脚相加,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吉林人不喜欢拖泥带水地解决问题,急眼了就会采取“暴力”手段。

吉林人爱打架,但打完后,谁也甭跟谁没完没了,事儿弄明白了,血还没擦干净,俩人转身就喝酒去了。我跟你打,是因为那件事儿做的不对,但我请你喝酒,因为我觉得咱是朋友,不打不相识,干戈就会化为玉帛。

因此,吉林人也培植起一种好勇斗狠的豪气,人说“不到东北不知道胆小”,道出了东北民风的强焊。

别看吉林人尚武好斗,喜欢动粗,但吉林人讲义气,为小事情从不计较,为了朋友甘愿两肋插刀,把友情放在第一位。大多数吉林人心眼都挺好,交朋友遇到知己能把心掏出来。喝酒时往往是一醉方休,似乎不喝得爬桌子腿,就不够朋友。只要喝透了,没有不能办的事。

吉林人做生意时经常说别谈钱,一谈钱感情就远了!”尽管这只是一句客套话,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吉林人重义轻利的心态。

一位长期与中国人做生意的意大利客商在谈自己的体会时说:“跟上海人谈买卖很累,跟东北人做生意倒挺轻松。南方人精细斯文,吉林人粗放而率直。”

讲义气,使吉林人在商界获得了好名声,很多人在与吉林商人打交道时,发现他们大都比较实在,容易相处。与吉林人做生意,只要会用些“感情”投资,没有办不成的事。

吉林人为何好勇斗狠,血性仗义?吉林大学邴正教授认为,吉林以农耕为主,以畜牧为辅,农闲时兼渔猎;其次,大量使用马匹,马用来耕地、运输,农民多善骑马,曾多数拥有武器,骁勇尚武。

1931年“918事变”,日本军队侵占东北。几乎一夜间东北组织起30万人的义勇军,与日本军队浴血奋战。

1936年,由于日军强迫农民收缴武器,导致已习惯佩有武器的农民举行了著名的“土龙山暴动”,打死了一名日军大佐,组成了一支上万人参加的抗日军。

时至今日,在东部山区和西部草原,这种农牧、渔猎兼营的特点仍然存在,使得东北农民宁可受穷,也很少外出打工,结果流动者的后代大都缺乏流动。

再加上吉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一年只种一季庄稼,生存压力较小,农民常一年闲半年。

此外,东北人的人际关系依赖性强,中国有句古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东北社会注重朋友圈子,正式的社会支持来自单位,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来自朋友圈。

张学良与蒋介石结拜兄弟,“西安事变”中自作主张,陪蒋回南京自投罗网,便是东北人重朋友讲义气的一大表现。

吉林人这种地域性格在商业活动中也不时表现出来。在做生意过程中,吉林商人喜欢吹胡子、瞪眼睛、撸胳膊、挽袖子,天不怕、地不怕,十个不服,八个不惧。

新中国成立前,在上海滩上,如果人家听说对方是东北蛮子,大都是要让吉林人三分的,因为吉林人太“虎”气,惹不起,只好去躲。

就是到了现在,与吉林人做生意的商家,大都觉得吉林人脾气不好,三句话合不来就动口骂人,甚至动手动脚动刀子,有时一句话说不好,弄不好就闹个鼻口流血。

因此,与吉林人做生意,首先要对吉林人的这股脾气有所认识,这是赚吉林人钱的基础。同时,与吉林人做生意打交道,必须要诚实不欺,不要耍滑,否则,就会触范“虎威”,重者受皮肉苦,轻者以后绝没有合作交往的机会了。

事实证明,吉林省也是我国白酒消费的大省。受气候的影响,吉林人养成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生活方式。

吉林的男人爱喝酒,酒量很大,说祝酒词儿,是张口就来。酒是吉林人的最爱,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有吉林人的地方就必定有酒局。吉林人外出归来或朋友相聚,往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上几个哥们儿喝酒。

说到劝酒,吉林人的劝酒水平可谓一流,那真是巧立名目、花样繁多,好比“敲七”、“抽扑克”,跟玩游戏似的,老有意思了。

很多人都说吉林人能喝,其实不是能喝,而是会劝酒。吉林人热情好客,朋友来了有好酒,边喝边唠,如果客人不死劲儿喝酒,那吉林人就会觉得招待不周,开始劝来劝去,客人碍于情面,自然就喝趴下了,主人也喝大了。

吉林人在外地遇到同乡,甭管认不认识,肯定要热火朝天的聊上一阵子,聊啥?聊家呗。你一言我一语,满口的“大茬子味儿”,热闹非凡,亲密无间,说到有意思的地方,俩人一起哈哈大笑。

有时遇到吉林人,偶尔有人问起他们的祖籍,洪亮的声音就在耳边响起俺是吉林那旮瘩的!”他们不说是东北人,而是直接说吉林人,那股子得意劲儿,自信满满,可见身为吉林儿女,他们是有着一种自豪感的。

吉林男人喜欢摆大男子汉的架子,以显示自己的大丈夫气概,其实他们回到家里,对老婆那是言听计从;对孩子,那可是百依百顺;对父母,那更是孝顺孝敬。

但在交际方面,他们不喜欢舞文弄墨,矫揉造作,而是直接用真诚和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真诚。

老一辈的吉林男人,要让他们说个爱字,那是很难的。其实不是他们不懂爱,而是他们实在。

在他们看来,爱就是行动,要落实到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有家室的,那就是顾家疼孩子、疼老婆,孝敬父母,他们认为嘴里所说的爱,那是不靠谱的,只有实际行动才能体现出来。

吉林人坦诚,没心眼子,有啥就唠啥,对什么不满就要发泄,这种发泄又缺乏南方人的含蓄,而是一竿子插到底,并且对任何事都采取“倔驴式”的做法。有些人也许抓住了吉林人豪爽耿直的心理,和吉林人处得宛如一家人,亲兄弟姐妹一样,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

相关热搜

583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