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公民:培育“四有”公民,核心是

时间:
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作文陶老师原创

目录

1.培育“四有”公民,核心是

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是一种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是公民的精神支柱;道德是“四有”公民的行为规范,是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保证;

2.四有公民是指什么?

四有公民他来源于1980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同志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立志做有理想,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四有公民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什么是四有公民

四有公民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以便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四有”公民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刻地蕴含在2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

4.新四有公民是哪四个?

邓小平同志开始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社会主义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建设“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要培养青少年具有爱劳动、守纪律、求进步等好风气、好习惯,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又对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标准问题作了明确阐述,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对具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等崭新面貌的新人形象作了深刻概括;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新人应具备,努力去实现人民的利益,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前途而英勇献身,等素质作了新的概括,(《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6页)在这一系列深邃思考的基础上”他在书赠《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中,对全国青少年提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第160页)这是邓小平同志首次以”高度凝炼地概括了他关于社会主义新人必备素质的思考”他进一步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8页)以全体人民为对象”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新人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邓小平同志多次深情地谈及新中国建立后10多年中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捍卫人民利益,处处表现出良好的献身精神和守纪律精神,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当中“放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当中”自觉地同国家一道来渡过困难,把我们的社会搞乱了”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些情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极不相适应的”新人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考,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这一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的顺利推进”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具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5.四有公民的理论提出

“文化大革命”结束 后,邓小平同志开始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必然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即“社会主义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建设,如何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早在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要培养青少年具有爱劳动、守纪律、求进步等好风气、好习惯,增长他们的知识和志气,推动他们全面发展;1978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又对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标准问题作了明确阐述;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对具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等崭新面貌的新人形象作了深刻概括;1980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新人应具备“努力去实现人民的利益,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前途而英勇献身”等素质作了新的概括。(《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6页)在这一系列深邃思考的基础上,1980年5月,他在书赠《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中,对全国青少年提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的要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第160页)这是邓小平同志首次以“四有”的表达形式,高度凝炼地概括了他关于社会主义新人必备素质的思考。1982年7月,他进一步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提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的重要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8页)以全体人民为对象,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理论。“四有”新人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邓小平同志多次深情地谈及新中国建立后10多年中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认为他们绝大多数怀抱崇高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捍卫人民利益,处处表现出良好的献身精神和守纪律精神。在“一九五九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他们能够“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当中,放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当中,自觉地同国家一道来渡过困难。”(同上,第233页)“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把我们的党和政府搞乱了,把我们的社会搞乱了,也把不少青少年毒害了,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些情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极不相适应的。(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7页)“四有”新人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考。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这一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的顺利推进,要求建设者“又红又专”,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具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遵纪守法,服从大局。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4页)“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2页)在邓小平同志的思想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这些要求本身就是无产阶级政治的要求”。(同上,第104页)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思考中得出的“四有”新人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四有”新人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民族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现实思考。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是民族振兴的重要方面,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对于两者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实现的,也是在全民族素质不断提高的现实过程中实现的;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四有”新人理论从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方面,深刻阐明了民族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指明了现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有”公民具体内容?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它涵盖了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公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这决定了规范公民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础地位。只有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化到每个人的心中,才可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可能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品格,社会深刻变革、开放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但同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诚信缺失、人情冷漠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出现了动摇。但更可怕的是信念缺失、精神颓废。

7.中学生为什么要成为四有公民

共青团员要牢固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奋斗目标和组织纪律修养的重要内容。提高自己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共青团员要非常明确学习纪律、生活纪律、劳动纪律、社会法律以及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慎独”调控自我行为,自律进取,共青团员要把遵纪守法看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努力维护组织纪律。
312047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