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台湾的资料:关于台湾岛的相关资料。

时间:
诗词网小编
分享

诗词网小编

目录

1.关于台湾岛的相关资料。

台湾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其中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钩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靠近大陆的金门与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006平方公里,为中国的“多岛之省”。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最长达394公里、东西最宽为144公里,呈纺锤形。台湾另一个著名的名称又叫福尔摩沙,是从葡萄牙语的Formosa音译而来,意思是“美 丽(之岛)”。自古以来台湾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瀛洲”、“夷州”、“琉求”等。从三国时代开始,便逐渐开拓、经营台湾,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正式建立行省。美丽富绕的台湾岛,自然资源丰富,有“祖国宝岛”之称。宝岛台湾是世界上少有的热带“高山之岛”,除西岸一带为平原外,其余占全岛2/3的地区都是高山峻岭。台东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号称“台湾屋脊”,海拔3997米。最著名的是阿里山,为台湾秀丽俊美风光之象征。台湾海峡为中国南北方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是著名的远东海上走廊。她与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构成一条海上“长城”,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称。

2.关于台湾的资料

省会台北;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省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2013年人口总数达到2337.3517万(含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全省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

3.关于台湾的资料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行政区划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北纬20°45′ 宝岛台湾25″至25°56′30″之间。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台湾省全省原本共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后来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在1979年又将高雄设为行政院院辖市,还设有所谓,福建省政府“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名称由来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上,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是史书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在古老的中国出现国家机器时,就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管理,记载这一史实的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尚书·禹贡篇》。九州中的扬州管辖范围北至淮河,东面至海,岛夷卉服,就是指台湾。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湾府志》中表示“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日本学者尾崎秀真也认为。就是台湾最早的名称。人们对海的知识逐渐增加。从水中走出来的人类开始把大海为人所用“春秋战国时”近海交通有所发展,因此出现许多关于海上的传说。其中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的传说流传至今,《史纪·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徐福上书中所称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后人认为,即为台湾。徐福没有回来:但是两岸的来往在以后的岁月中越来越多。作为专门的历史地理书籍记载台湾的是在《前汉书》“进入汉代”关于台湾的记载开始多起来。在《前汉书·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会稽海外有。后来许多学者认为,在《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更是把台湾分为三部分,即为北台湾”夷州。为中台湾“为南台湾。在三百年前的荷兰人连少挺(Linschoten)所绘的台湾地图中,也把台湾分为三个岛,把台湾分成三部分“说明对台湾的认识在加深”直接描述台湾情况的是在三国时期,三国鼎立时期“东吴位于江南”管辖范围包括会稽和东南沿海地区,东吴和海外的关系较为密切“《三国志》中谈及在孙权黄龙2年(230年)派军队出海远征夷洲”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可以称之为最早的台湾学者,在他的《临海水土志》对当时被称为。的台湾情况有着专门记载,主要内容记载在《太平御览》之中。从所记内容来看。这是当时最完整的关于台湾的文字资料。夷洲”就是广东或海南某地。但是从方位、气候、地形、古迹、物产、习俗等方面考证,应该是指台湾“通过《临海水土志》”使得远离台湾海峡的许多内地人,知道了尽管是有限的、但是极为难得的台湾的具体情况,颇有大志的隋炀帝。施政并无多少值得夸耀的纪录,但对外对内征战却有特殊的喜好。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地区的称呼。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i-An”荷兰人拼为,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由于读音不同”在台南一带称为。大员“以后由闽南话的”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台湾地区“之名正式流行”在明代闽人周婴所著《远游篇·东蕃记》中,称台湾“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至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现。清代张眉的《瀛濡百咏》一书指出“周婴把台湾称为”台员。这是闽南语所造成的错误,从此台湾之名始进入中土“应该是比较客观的:[1]历史概要封建社会兴盛起来后“中原的王朝与台湾之间有着许多来往”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极大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当然也记下了中华儿女共同开拓台湾、建设台湾、保卫台湾的辛勤和牺牲,也记下两岸来往的史实。第一次远征台湾发生在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水军一万到达被他们称为“夷洲”的台湾,这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他们的台湾之行历时一年,最后因为疾病流行。官兵死伤十之八九,最后则带着数千名台湾居民回到大陆,这类军事远征并非是杀人越货。而是封建王朝确立和巩固统治范围的常用手段“带回来的台湾人”介绍了许多台湾的情况,吴国临海郡太守沈莹根据从台湾返回的吴国官兵和带来的台湾居民介绍的情况,在公元264至280年间写下《临海水土志》(见《太平御览》第780卷 )一书,他称这片海上的土地是,夷州在临海东南,草木不死,众山夷所居,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还介绍了当地的物产、人民、风情、工具、古迹等,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则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台湾为越国的版图,书中地描述让人们对当时的台湾有了形象的认识,夷州在临海郡东南2000里。当地气候炎热”没有霜雪“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种植五谷”多产鱼肉,居民为在高炎热气候中保存食物”把鱼肉卤在在大陶罐中,不仅自己当作佳肴,男女婚嫁乃由父母决定:女孩子出嫁后都要打掉上面的门牙,居民分为不同部落,各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领,首领召集民众时,用木棍敲击中间掏空的木头,声音可传四、五里远,居民听见后纷纷赶来,打仗时将敌人的头砍下来,挂在院中的大木杵上,以彰显自己的战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较为完整记载台湾风情的文字,中原人对台湾有了肯定、明确的认识,隋炀帝在大业3年(607年)先后派出羽骑尉朱宽、海师何蛮等人两次前往当时被称为,的台湾,第一次带回一名台湾人,第二次带回一些布甲,隋炀帝又派出武贲郎将陈稜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万余人。从广东义安(潮州)起航,前往台湾,当地人以为这是中原的商船,这说明当时大陆商人经常前往经商。也说明台湾人已经熟悉经商贸易,只是陈稜与当地酋长谈判不顺利。并带了数千名当地居民返回大陆“在台湾中部地区的彰化市”它就是为了纪念这位隋朝将领的,经过三国到隋唐的长时期的演变。闽粤一带向台湾的移民也逐渐增加,到宋代时已经出现较多的往来和经济活动,开始在台澎地区设立管理机构,澎湖已列入福建晋江县版图,这在台湾开发史上是第一次,台澎地区正式纳入宋代版图。朝代更迭,皇者变换。但是台湾归属从来没有改变过,中华少数民族第一次控制中原的是元朝“地区不受海盗侵扰,明朝朝廷在基隆、淡水二港派驻军队,防止海盗利用台澎地区作为搔扰东南沿海的基地,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岛内驻扎军队,保卫海防。高雄凤山有特产“就是明代郑和下西洋到达台湾时留下的,这是中原到达台湾的第一支大规模的商队,为保卫台湾。先后出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统一台湾等重大军事活动,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在台湾本土内正式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管辖。后改为2府8县4厅,清政府对台湾地区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统治机构、制度。西方殖民者东侵以来。美国、日本、法国等列强先后在台湾进行军事挑衅,加剧了中国边疆领土危机,清政府上层在如何治理台湾的态度和方式开始出现变化,清朝督办南洋海防事务的福建船政大臣、后任钦差大臣的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等人”把台湾称为,南北洋关键”一再反复强调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建议在台湾设立行省,有效管理孤悬海外的台澎地区,巩固海防,在台湾设省的建议在当时的边疆危机下,这一建议最早是丁日昌在1874年间提出来的。第二年11月沈葆桢提出,在闽浙总督名下设立。福建巡抚。冬春驻台湾,夏秋驻福州“1876年春新任巡抚丁日昌无法按期驻台湾”奏请朝廷另派重臣常驻台湾,台湾巡抚,改为台湾单设巡抚,清朝才派出直隶提督刘铭传加封巡抚衔“督办台湾政务和防务”刘铭传确实是一个有作有为的官员“刘铭传到任不久”正逢中法战争爆发。从总体上看军事上没有失败的中国,加强台湾防务尤为必要,闽浙总督杨昌浚、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要求在福建台湾两地,建省分治,在下旨创建海军的同时,下旨同意诏请左宗棠的奏请“福建政务由闽浙总督兼管”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到1888年正式实现闽台分治。台湾单独设省,由原来的2府8县4厅增为3府11县4厅1直隶州,首任福建台湾巡抚为刘铭传,打开了台湾的近代经济发展之门,历史沿着应该有的轨迹走到现在。设立、充满风雨的550年之后,台湾成为清朝的第20个行省。台湾省建制的建立。对外主要是为了巩固东南海防,防御外国列强的侵略。加强军事防务,对内则开始近代工业化过程“开矿、邮政、交通、垦荒、教育事业等相继发展起来”台湾社会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正是历史上两岸的来往,联结起两岸人民的心灵,台湾与大陆不可分离,大海向我们诉说的大陆在台湾的这么多;不仅仅是时间先后的意义。包含着多少台湾对中原腹地的向往,多少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关怀。正是在这种延绵千年的交往中”中华文化浸透了台湾,台湾同胞则在连续持久的中华文化的环境中,也成为这一令世界感到惊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中华文化的创造群之一,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沉淀,[2]旅游景点旅游资源其地貌复杂。处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故多山水胜境、火山群与温泉群;西海岸沙滩平缓,而东海岸断崖陡峭,更有‘蝴蝶王国‘之称,阿里山云海、双潭秋月、玉山积云、清水断崖、澎湖渔火、大屯春色、鲁谷幽峡、安平夕照和草山、新店、大溪、五指山、八卦山、虎头埤、狮头山、太平山、大里筒、旗山及雾社。高雄六合夜市贝类海鲜及‘山河肉‘(大山鼠肉)等,地方文艺闽语区有褒歌、采茶歌,粤语区有客家山歌,高山族文艺绚丽多姿。[3]地理人文地理位置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它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台湾岛由于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不光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人口统计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台湾省人口为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人口,人口年增长率约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台湾居民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台湾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和赛夏等9族,地貌特征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气候类型台湾气候冬季温暖,由于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台湾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自然资源台湾虽然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但是台湾却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淡水资源 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耕地资源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森林资源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渔业资源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出现台湾岛。吴王孙权曾派1万官兵到达台湾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荷西殖民时期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荷兰殖民者 郑成功收复台湾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郑氏执政时期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清政府统治时期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购买轮船,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安装新式采煤机器,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主权回归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庆祝回归祖国,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

4.关于台湾的风景区的资料

台湾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其中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钩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靠近大陆的金门与马祖等岛屿,为中国的“多岛之省”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最长达394公里、东西最宽为144公里。台湾另一个著名的名称又叫福尔摩沙。是从葡萄牙语的Formosa音译而来,自古以来台湾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夷州”便逐渐开拓、经营台湾。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正式建立行省,美丽富绕的台湾岛,祖国宝岛,宝岛台湾是世界上少有的热带”高山之岛。除西岸一带为平原外“3的地区都是高山峻岭,台东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号称;台湾屋脊。

5.有关台湾回归的资料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清朝战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本来为中国领土的台湾被中国清政府割让与日本,从此进入台湾日据时期。二次大战期间,在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中,同盟国同意战后台湾归还中华民国。位于重庆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由中国国民党中央设计局设立“并任命陈仪为主任委员。该调查委员会对当时日治下台湾的经济。军事等各方面作出颇为详细的调查,国民政府对于如何接管台湾有两派意见,一派建议完全与进驻其他,沦陷区“台湾省“另一派则主张在台设立拥有军警等特别公权力的”特别行政区。当时的中国领导者──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采纳陈仪《台湾接管计划纲要》中的意见“设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负责接收台湾。全部公署行政人员初定为2000名,但最后接管计划中的规划并未完全实施,长官公署制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而为人诟病,新总督府,日本昭和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同年8月29日日蒋介石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并于9月1日于重庆宣布成立,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台湾警备总部”同时命陈仪兼任“台湾警备司令”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于上午十点于台北公会堂举行“降方为日本原台湾总督府”代表为总督安藤利吉。陈仪则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受降“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正式运作。机关处所设台北市役所即现。行政院,台湾自古属于中国领土,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6.有关台湾的资料 越多越好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面上,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临太平洋。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我国古籍中称岛夷,汉晋南北朝时称夷洲,南宋时澎湖已属福建省,收复台湾,清初置台湾府,属福建省,台湾建省。1945年抗日胜利后归还中国。全省面积3.6万平方千米,台湾省包括台湾岛及澎湖列岛、兰屿、绿岛、彭佳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岛。中央山脉纵贯南北,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台湾是祖国美丽富饶的宝岛。盛产樟木、红桧、台湾杉等。特产天然樟脑、香茅油。近海和远洋渔业发达。禽畜饲养向企业化发展。台湾石油、金等矿产及水力资源丰富。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重要城市有台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历史名城台南,工业港城高雄,中部名城台中等。名胜有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北投温泉、台南赤嵌楼、北港妈祖庙等。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扼台湾之要,自宋代以来厦门与台湾同属一个行政单位,大陆移民始从厦门移往台湾。气候条件与生活习性沟通了厦门与台湾人民密切关系与往来,正如《台湾府志》所载:台郡与厦门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

7.有关台湾的资料

一、 地理与居民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海面,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全省共划7市16县。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台湾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台湾省人口为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人口,人口年增长率约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68.83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台湾居民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2%,台湾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和赛夏等9族,台湾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这种特定的地理与历史渊源关系使厦门成为与台湾各项交流交往的中转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经贸交往的集中地。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购买轮船,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安装新式采煤机器,建街造路,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
455583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