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学: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时间:2023-01-01 09:00:22 由诗词网小编 分享 复制全文 下载本文 诗词网小编2023-01-01 09:00:22 复制全文 下载全文 目录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学是什么意思3.物候学的定义4.农谚所包含的物候学知识5.什么是物候学的定义6.什么是物候学?7.物候学主要有哪些内容?8.关于物候学的古诗词有哪些?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物候也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物候是天气多年的积累,物候(wùhòu)是指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与之相适应的树木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它是对周期性生物现象的科学研究,如与气候状况相关的植物开花、动物迁移。由于气候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物候现象随纬度、经度和高度的变化具有推移性的特点。如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气候定律:物候学研究已成为生态系统的分析和管理的一个方面。2.物候学是什么意思物候学定义 研究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季节活动等物候现象,分析了解自然界动植物和环境条件的周期变化的相互以及自然季节变化规律的科学。物候现象非常广泛,那些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都属于物候现象。(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2)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自然现象。物候学的研究对象是考察物候现象的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以及物候现象的古今差异。从时间和空间的分布阐述气候变化与动植物的相互关系,研究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和指导生产活动。如以物候现象进行四季划分,也要以物候作依据。就有讲述物候的专著《夏小正》。都讲到播种、耕耘、收获等田间操作的适宜时期,多数以自然界的物候为对照标准。近代的物的物候学由中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创导。竺可桢总结了中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倡议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建立全国物候观测网。3.物候学的定义物候学(phenology),它是对周期性生物现象的科学研究,如与气候状况相关的植物开花、动物迁移。物候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观测法,即同时观测生物物候现象和气象因子的变化,以研究其互相关系。主要是定点观测生物物候现象的周年变化;按照统一的观测方法组织物候观测网,对物候现象同时进行观测;在短期内(3~5天)使用汽车等交通工具进行小地区的物候观测;通过地球资源卫星照片来分析农作物和植被的物候变化;通过试验来研究物候期受气候等因子影响时的生理机制。将物候学应用于农业和气候学研究。在农业方面:指示和预报季节的早晚;作为指示播种和除草的指标;掌握放蜂放牧的季节;预报虫害的发生期;进行作物品种的生态分类;估计植物品种的种植季节和推广范围。在气候方面:用物候方法作小区域和山区的气候调查;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用物候划分季节。在林业方面:4.农谚所包含的物候学知识定义 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编辑本段概述 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称物候现象 . 物候与物候学也有着重要的关系。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物候也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物候是天气多年的积累,编辑本段《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每年春节过后,大地就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草木萌芽,各种花木次第开花。大自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于是渐次转入炎热的夏季,植物忙着孕育果实。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经不住阵阵秋风的吹袭,其他各种候鸟也相继离去,大地又呈现一片万木落叶、衰草连天的萧飒景象。活跃在田间草际的各种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周而复始…… 这些自然现象不知陶醉了多少诗人,因而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也都成了他们讴歌大自然的素材,不过农民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感受和诗人们又不同。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早晨多冷,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的洋槐的花期。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四月间桃李盛花期,南京和北京物候相差只有9天而已。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的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至于丘陵、山岳地带物候的差异自必更为复杂。也就是说经度的不同,是影响物候现象的第二个因素。东西的差异,在欧洲主要决定于气候的大陆性强弱不同。凡是大陆性强的地方,冬季严寒而夏季酷暑(我国温带地区就是如此)。大陆性弱(即海洋性气候地区),则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热。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所以德国同一纬度的地带,春初东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东面比西面热。我国全国具有大陆性气候,加以天山、昆仑山、秦岭自西向东横亘于中部,因此地形气候与北美、西欧大不相同。天山、昆仑山高耸于西部,在东部则秦岭山脉由西向东渐次降低。所以冬春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潮,侵扰长江以南的地区。这对物候有很大影响。风暴影响物候也是常有的事。我国西南、西北的同一区域的地形高下可以相差很大,物候随地形转移,经度的影响就变为次要的了。经度和高度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可能起很大作用。稻麦两熟区在岷江流域只能种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种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则可种至2500米的高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如乔木的落叶等现象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在研究这一因素时,也应该考虑到会有例外的情况。在天气晴朗的空中,常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气温不但不比低处低,这叫逆温层。这一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我国华北和西北一带,不但秋季逆温层极为普遍,而且远比欧洲的高而厚,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物候的迟早是不同的。利用历史上的物候记录能否证明这一点呢?西洋最长久的实测物候记录是英国马绍姆家族祖孙五世在190年的时间里对诺尔福克地方的物候记录。这长年记录已在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学报上得到详细分析,并与该会各地所记录的物候作了比较。著者马加莱从七种乔木春初抽青的物候记录得出如下结论:物候是周期性波动的,物候的迟早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近12年来,北京春季的物候也似乎有周期性的起伏。物候最迟是在1956~1957年,而1957年正是太阳中黑子最多年。根据英国马绍姆家族所记录的长期物候,我们可以把18世纪和20世纪物候的迟早作一比较。如以1741~1750年十年平均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与始花的日期相比较,英国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编辑本段各国的发展 西洋的物候知识起源也很早,雅典人就已经试制包括一年中物候推移的农历。还颁发了物候历以供应用。欧洲有组织地观测和研究物候,实际上始于18世纪中叶。当时瑞典植物分类学家林内就曾对瑞典境内的植物进行了系统的观测。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迫切需要增加农业生产,这才开始注意物候学的研究。日本、英国、德国的科学工作者都先后组织了物候学的观测和研究。物候学在苏联得到很大发展,对农业增产起了很大作用。美国是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注意到物候观测的。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花了多年的功夫专门研究物候,尤其是物候与美国各州冬小麦的播种、收获与发育季节的关系。个物候定律所说的那么简单。我国向来以农立国,在汉代就有七十二候。但作物的生长因地而异,所以古代的月令不能解决问题。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所说的农业耕种时期的物候,与现代的已有不同,可是到如今没有进一步加以改进。所以物候学在我国虽起源很早,普遍展开物候观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各地的物候历(或自然历)是当务之急。编物候历应该选择能明显反映当地季节现象的、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物候种类进行观测。然后把各种物候多年平均的日期和日期变化的幅度列成一表。这种表就是物候历,可以根据它来预报农时。编辑本段作用 物候学的研究是否只是为了选择播种日期和预报农时呢?农作物的区划是推广栽培作物,合理配置作物的先决条件。例如稻麦两熟区的推广界限问题,需要有周密的区划,物候观测资料对解决这问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还可以利用物候资料来进行引种驯化。如果了解了某种植物原产地的物候条件,就可以据以把该植物引种到条件相同的其他地区。美国人曾从我国移植不少品种的经济作物,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移植到加利福尼亚的柑橘、移植到佛罗里达的油桐和移植到中部西部各州的大豆等。这几种经济作物经过一二十年的培养,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到了一定的地位。美国曾派人事先从我国当时的农业试验站、农业学校搜集移植品种的物候条件的情报和各地的气象情报。物候学的资料也可以帮助人们对害虫进行斗争。害虫的产生是有一定时期的。假如利用物候图使农作物的播种期提早或延迟若干天,往往能减轻或避免害虫的侵害,增加作物的产量。美国小麦害虫海兴蝇极为猖獗,美国农业部利用物候图使各地小麦播种期延迟了若干天,避免了这种害虫,增加了小麦的产量。我国山区面积大于平原,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资利用。开发山区是我国发展农业很有希望的途径。但是山区的气候、土壤对于农业经营的适应性,有很多地方还没有进行调查。在山区建立气象站不太容易,但进行物候观测,今后若开展山区物候观测,那么如何合理利用山区垂直分布带的问题就能得到科学的解决。这一措施将具有多么大的生产价值和国民经济意义!既然利用物候资料能预报农时,当然也能利用它来确定造林、移植树苗、采集树木种子的最适宜的日期。物候学的研究对绿化城市、乡村和营造防护林以哪些树种为佳也有帮助。物候观测资料对于养蜂、放牧、捕鱼、狩猎,以及对其他一切与生物界有关的各种经济建设都有实际用途。利用物候资料还可以判断地方性气候的特点。物候学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在生物学方面它是接近生态学,而在气象学方面则接近于农业气象学。但生态学(不论是植物生态学还是动物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又恰恰是我国生物学与气象学中的极薄弱的环节,在党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指导下,应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编辑本段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十百为群戏落晖“(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可知我国古典诗歌的物候描写,还是研究物候学及农业、军事的可贵资料。编辑本段有关物候的农谚“立冬蚕豆小雪麦,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芝麻头上两瓣叶,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秧苗起身,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无灰不种麦“亟需增施肥料“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吃块糖“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是说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但他不用增产等明字眼“而说麦子加工,磨大量的麦粉时可能会把磨心都牵断了;以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晚霞行千里。早霞不出门“以后几天都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早霞出现的话天气就会变坏 根据动物的各种行为来判断天气的农谚,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天气晴,猪衔草。寒潮到。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清明刮了坟头土。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清明晴,清明雨:损百果,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立夏不下,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立夏到小满,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种瓜种豆;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芒种不种,过后落空。芒种麦登场,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处暑难得十日阴。夏至无雨,重阳无雨一冬晴。夏至进入伏里天,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立秋处暑云打草,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头秋旱,白露天气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不割。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5.什么是物候学的定义定义 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 物候现象。编辑本段概述 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称物候现象 . 物候与物候学也有着重要的关系。 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物候也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物候是天气多年的积累,两者有从属关系。编辑本段《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每年春节过后,大地就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芽,各种花木次第开花。再过两月,燕子翩然归来,大自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渐次转入炎热的夏季,植物忙着孕育果实。等秋天到来的时候,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经不住阵阵秋风的吹袭,就簌簌地落了下来。这时北雁南飞,其他各种候鸟也相继离去,大地又呈现一片万木落叶、衰草连天的萧飒景象。从此,活跃在田间草际的各种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大地又沉沉睡去,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岁岁如是,周而复始…… 这些自然现象不知陶醉了多少诗人,因而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也都成了他们讴歌大自然的素材,成了他们抒发感情的凭借。不过农民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感受和诗人们又不同。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编辑本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四个因素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首先就是纬度(南北的差异),就是说,在不同的纬度上,物候来临的迟早是不同的。例如,越往北桃花开得就越迟,候鸟来得也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不仅有南北的差异,而且因季节、月份的不同而异。 例如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化极为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殊,但到夏季又相差无几。从广东南海沿海直到北纬26度的福州、赣州一带,南北相差五个纬度,春初物候如桃始花相差50天之多,即每一纬度竟相差达10天。在这地区以北,情形比较复杂。如长江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北京和南京相差六个纬度强;在阳历三四月间桃李盛花期,前后竟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花开时,南京和北京物候相差只有9天而已。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的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至于丘陵、山岳地带物候的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东西的差异,也就是说经度的不同,是影响物候现象的第二个因素。东西的差异,在欧洲主要决定于气候的大陆性强弱不同。凡是大陆性强的地方,冬季严寒而夏季酷暑(我国温带地区就是如此)。反之,大陆性弱(即海洋性气候地区),则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热。在欧洲如德国,从西到东,离海渐远,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所以德国同一纬度的地带,春初东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东面比西面热。 我国全国具有大陆性气候,加以天山、昆仑山、秦岭自西向东横亘于中部,因此地形气候与北美、西欧大不相同。天山、昆仑山高耸于西部,在东部则秦岭山脉由西向东渐次降低。到东经116度以东,除了个别山岭如大别山、黄山之外,都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区。所以冬春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潮,可以挟其余威长驱直入,侵扰长江以南的地区。这对物候有很大影响。除了寒潮,风暴影响物候也是常有的事。 我国西南、西北的同一区域的地形高下可以相差很大,物候随地形转移,经度的影响就变为次要的了。 一般说来,在同纬度上,经度和高度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可能起很大作用。例如在北纬30度左右,稻麦两熟区在岷江流域只能种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种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则可种至2500米的高度。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但到了秋季,如乔木的落叶等现象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在研究这一因素时,也应该考虑到会有例外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在天气晴朗的空中,常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在一定高度上,气温不但不比低处低,反而更高。这叫逆温层。这一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尤其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我国华北和西北一带,不但秋季逆温层极为普遍,而且远比欧洲的高而厚,常可高达1000米。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而不合适,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就是说古代和现代,物候的迟早是不同的。利用历史上的物候记录能否证明这一点呢?西洋最长久的实测物候记录是英国马绍姆家族祖孙五世在190年的时间里对诺尔福克地方的物候记录。这长年记录已在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学报上得到详细分析,并与该会各地所记录的物候作了比较。著者马加莱从七种乔木春初抽青的物候记录得出如下结论:物候是周期性波动的,其平均周期为12.2年;物候的迟早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近12年来,北京春季的物候也似乎有周期性的起伏。物候最迟是在1956~1957年,而1957年正是太阳中黑子最多年。根据英国马绍姆家族所记录的长期物候,我们可以把18世纪和20世纪物候的迟早作一比较。如以1741~1750年十年平均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与始花的日期相比较,则后者比前者早9天。换言之,20世纪的30年代比18世纪中叶,英国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编辑本段各国的发展 西洋的物候知识起源也很早,两千多年以前,雅典人就已经试制包括一年中物候推移的农历。到了罗马凯撒时代,还颁发了物候历以供应用。欧洲有组织地观测和研究物候,实际上始于18世纪中叶。当时瑞典植物分类学家林内就曾对瑞典境内的植物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迫切需要增加农业生产,这才开始注意物候学的研究。日本、英国、德国的科学工作者都先后组织了物候学的观测和研究。十月革命以后,物候学在苏联得到很大发展,获得一定的成果,对农业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美国是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注意到物候观测的。到了20世纪初叶,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花了多年的功夫专门研究物候,尤其是物候与美国各州冬小麦的播种、收获与发育季节的关系。霍普金斯认为,植物的阶段发育是受当地气候的影响的,而气候又制约于该地区所在的纬度、海陆关系与地形等因素;换句话说,就是制约于纬度、经度和高度这三个因素。他从大量的植物物候材料中总结出如下的结论:假如其他因素不变动,在北美洲温带内,每向北移动纬度一度,或是向东移动经度五度,或是上升400英尺,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4天。这就是所谓霍普金斯物候定律。这个所谓物候定律并没有考虑到物候的古今差异。 霍普金斯把美国境内同一日子有同一物候(如桃始花、燕子来等等)的地点连成一条线(即等候线),绘成等候线图。根据等候线图预告各地农作物播种、收获的时期。 不过从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是根据美国的物候条件总结出来的,因此它并不适用于世界其他地区。因为物候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而异,并不像这个物候定律所说的那么简单。 我国向来以农立国,在汉代就有七十二候。但作物的生长因地而异,各年也有不同,所以古代的月令不能解决问题。公元6世纪,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所说的农业耕种时期的物候,与现代的已有不同,可是到如今没有进一步加以改进。 所以物候学在我国虽起源很早,到如今还是个空白点。因此,普遍展开物候观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各地的物候历(或自然历)是当务之急。编物候历应该选择能明显反映当地季节现象的、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物候种类进行观测。然后把各种物候多年平均的日期和日期变化的幅度列成一表。这种表就是物候历,可以根据它来预报农时。编辑本段作用 物候学的研究是否只是为了选择播种日期和预报农时呢?不,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农作物的区划是推广栽培作物,合理配置作物的先决条件。例如稻麦两熟区的推广界限问题,需要有周密的区划,才可以事半功倍,获得增产。物候观测资料对解决这问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还可以利用物候资料来进行引种驯化。如果了解了某种植物原产地的物候条件,就可以据以把该植物引种到条件相同的其他地区。美国人曾从我国移植不少品种的经济作物,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移植到加利福尼亚的柑橘、移植到佛罗里达的油桐和移植到中部西部各州的大豆等。这几种经济作物经过一二十年的培养,美国不但能自给,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到了一定的地位。在移植之前,美国曾派人事先从我国当时的农业试验站、农业学校搜集移植品种的物候条件的情报和各地的气象情报。 物候学的资料也可以帮助人们对害虫进行斗争。害虫的产生是有一定时期的。假如利用物候图使农作物的播种期提早或延迟若干天,往往能减轻或避免害虫的侵害,增加作物的产量。例如20世纪初,美国小麦害虫海兴蝇极为猖獗,美国农业部利用物候图使各地小麦播种期延迟了若干天,避免了这种害虫,增加了小麦的产量。 我国山区面积大于平原,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资利用。开发山区是我国发展农业很有希望的途径。但是山区的气候、土壤对于农业经营的适应性,有很多地方还没有进行调查。在山区建立气象站不太容易,但进行物候观测,就比较简单易行。今后若开展山区物候观测,那么如何合理利用山区垂直分布带的问题就能得到科学的解决。可以想见,这一措施将具有多么大的生产价值和国民经济意义! 既然利用物候资料能预报农时,当然也能利用它来确定造林、移植树苗、采集树木种子的最适宜的日期。物候学的研究对绿化城市、乡村和营造防护林以哪些树种为佳也有帮助。 此外,物候观测资料对于养蜂、放牧、捕鱼、狩猎,以及对其他一切与生物界有关的各种经济建设都有实际用途。利用物候资料还可以判断地方性气候的特点。 物候学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在生物学方面它是接近生态学,而在气象学方面则接近于农业气象学。但生态学(不论是植物生态学还是动物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又恰恰是我国生物学与气象学中的极薄弱的环节,因此,在党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指导下,应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编辑本段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 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时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上联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翔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忙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综观上述云云,可知我国古典诗歌的物候描写,不单有文学方面的艺术价值,还是研究物候学及农业、军事的可贵资料。编辑本段有关物候的农谚 “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 “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增施肥料,农谚用“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来讽喻。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 “削断麦根,牵断磨心”,是说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但他不用增产等明字眼,而说麦子加工,磨大量的麦粉时可能会把磨心都牵断了,这样烘托来说,以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 “晚霞行千里,早霞不出门”,就是说有晚霞的话,以后几天都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早霞出现的话天气就会变坏 根据动物的各种行为来判断天气的农谚: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6.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环境对动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用仪器只能记录当时的环境条件的某些个别因素。7.物候学主要有哪些内容?《物候学》内容简介: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它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竺可桢是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就开始每天观察记录物候和天气。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测量气温、气压、风向、温度等气象要素,燕子归来、布谷鸟初鸣等物候现象的日期,竺可桢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探讨物候的内因和外因,与他的学生、同事宛敏渭先生合作写出了享有盛誉的《物候学》。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亲自进行物候观察,整理收集古籍中的物候记载,把物候与农业联系起来,1973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他应用唯物辩证法,阐释了物候变化的内外因素及其联系,由于物候变化原因的复杂性,他提出应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索其奥秘。物候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希望能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8.关于物候学的古诗词有哪些?1、碧玉妆成一树高,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2、胜日寻芳泗水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4、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