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峰:边塞征战诗翻译包括内容情感方法

时间:
诗词网小编
分享

诗词网小编

目录

1.边塞征战诗翻译包括内容情感方法

一、边塞诗的特点 常见意象: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景观;描写有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与战争有关的人;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乐器与乐曲。荒凉、单调、旷远、开阔。内容及感情:①有报效国家的激情、建功立业的渴望;②有对帝王黩武的不满、有对残酷征战控诉;③有久戍边关的乡愁、无路请缨的怨恨。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但也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多用比喻、夸张、典故、渲染、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技巧。二、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2)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2004年高考江苏卷]读诗,朝朝马策与刀环。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请作简要赏析”回答问题(8分)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出关争得不回头。指居庸关?旌旗。(1)诗的前两句,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6、(09年江苏卷)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凤楼龙阁。蓬壶殿里笙歌作,铁骑满郊畿,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参考答案1、⑴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⑵点出边境的荒凉”暗示战争的激烈?敌军的凶残,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3)【参考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是比较抽象的。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2、(1)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2)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的心情,(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唐时属单于都护府,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东西奔波”往来边城,跃马横刀”征战不休。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马策。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描写生动,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此据诗意补出。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从字面说”则是指驰骋疆场;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在具体写法上,马后桃花”马前雪”则又有所省略,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清诗别裁》)徐兰是一个爱作惊人语的诗人”他在《归化城杂咏》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眼前语“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将此诗的题目改为《出关》”旆影风翻见戍楼,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句将所出之“明白写成了山海关。这与诗人此次随军出征的路线不合,是不应该当作徐兰的创作来欣赏的,5、(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3)赏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紧扣诗题,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6、⑴想当年,填沟壑“千村寥落”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此词为岳飞手书墨迹”见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照片。词下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元末谢升孙的跋中,说本词,似金人废刘豫时。公(岳飞)欲乘机以图中原而作此以请于朝贵者,伪齐刘豫被金国所废后,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岳飞奉命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率领部队回鄂州(今湖北武汉市)驻屯,本词大概作于回鄂州之后,词作上片是以中原当年的繁华景象来对比如今在敌人铁骑蹂躏之下的满目疮痍,词人极目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实际上黄鹤楼即使很高,登上去也望不见中原。这里是表现词人念念不忘中原故土的爱国深情,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追忆中原沦陷前的繁华景象。宫阙壮丽,即万岁山、艮岳山:宋徽宗政和年间造,据洪迈《容斋三笔》卷第十三;政和宫室,其后复营万岁山、艮岳山,亭堂楼馆不可殚记”……靖康遭变,诏取山禽水鸟十余万投诸汴渠,悉杀之以“指代宫女,汴京皇宫内,宫女成群,一派富庶升平气象,接下陡然调转笔锋;风尘恶”慨叹汴京惨遭金人铁骑践踏,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词作上片以今昔对比手法,往昔的升平繁华,与目前的战乱险恶形成强烈反差,表露了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感情。和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词作下片分两层意思:慨叹南宋王朝统治下士兵牺牲“人民饿死,景况萧索,希望率师北伐。词人的愤激之情可见,首先要依靠兵士与人民,可是兵士早已战死。老百姓也在饥寒交迫下死亡,是说兵士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夹端。即兵士被刀剑杀死。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是说老百姓在战乱中饿死,尸首被丢弃在溪谷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由于金兵的杀戳践踏,万户萧疏“对此词人不禁发出深沉的叹喟”词人决不甘心如此“何日请缨提锐旅,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2.阴阳先生之末代天师中扮演张大帅的是谁

高一峰 饰 张大帅

3.第五行动组的影片资料

等候何君一同去游清碧溪。出寺后马上向南行,村西的山下就是演武场。一池泉水在坡坳之间,冯元成认为泉水的清冽不比慧山的泉水差。砌成方池,池上有废弃的基址,落日下泉水中照见有石马“又向南经过中和、玉局两座山峰,渡过一条溪水。有山峰向东方环绕而下。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从峡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往东流注,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从溪北踏着山冈向西上登,有坟丘在左面山冈之上,从墓地后向西行二里,踏着峻岭登上山崖。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同门扇。上边高耸下面陡削,溪流冲破其中流出去,溪流深嵌在下方。山崖夹立于头顶上,全都狭窄倾斜,幽深杳渺,路沿着山崖顶端,紧靠着北面的山峰向西进去。只得命令随行的人在溪边守马,多次涉到溪水的南北两岸。有巨石蹲在山涧旁,两侧山崖上高险的山石,全都陡削地堆积着如同夹道,往西眺望里面的门扇,后面山峰上下垂的积雪正当其中,如挂在墙上的条幅垂在中央,觉宗总是解下竹筐斟酒,再向西走半里,溪水捣入峡中奔泻在岩石间。石头的颜色光洁细腻,从这里绕着山崖上走,北面的山峰略微敞开,找到一块高高隆起的平地,从平地向西下走。再次与山涧相遇,顺着涧水向西半里,径直逼近夹立的石门下。就见水从石门中突立的石崖上下泻,石崖高一丈多,而下方是澄澈的深潭,水潭宽二丈多,波光晶莹映照。而突立石崖上的沟槽,高处虽然仅有一丈多,滑腻光溜得不能落脚,当时我只顾玩水没有察觉,见两个和尚已翻越到上面的石崖上。而何家父子想从山涧北边上登,我独自一人在水潭上找路,于是踩着峰上的沟槽上走,与水流争道。被石头滑倒,与流水一起冲下来,倾注在深潭中,水没及脖子,急忙跳出水,坐在岩石上绞去衣服上的水,攀着北边的山崖,登到它上边。下瞰我失足跌倒的沟槽,它上面的沟槽水道,曲曲折折,再翻越西面的山崖,山崖内有水潭,照耀在山崖峡谷之中,中午的艳阳照射在水中,水潭三面的石壁环成一个窝,南北两面石门的石壁。后面就是峡底的岩石,可石脚下嵌上面前突,下边与两旁联结为一块岩石;并无丝毫缝隙漏水到潭中,前突的崖石之上,如屋檐覆盖在水潭上的地方,也没有水滴从石崖上抛洒下落,然而水从潭中总是向东面溢出去,轰鸣着倒入沟槽水道之中;如天龙冲破峡谷,我从山崖顶端俯身见到此景,急忙攀着山崖坠落下来。坐在潭边的岩石上,连忙脱下湿衣服晒在石上,暖得好似怀抱着丝棉被,何君父子也千方百计攀援险途来到,山崖上阳光西射。于是披上衣服再登上山崖顶端,从那上面再向西逼近峡中的石门,就在水潭左边环绕的山崖之上,它北边有下覆的石崖平架在空中,可以当做亭台楼榭来休息。前方有块如手掌样的地方,平平地砌得好像高台,可以下瞰澄碧的水潭,但险要狭窄的地势不能见到全貌,我想从石门内再去游石门内的两个水潭。并上登积雪高悬的山峰。就趁着岩石叠成的台阶向南下坠到涧底。蛇一样流淌在石块间,是从西边第一个水潭流注到第二个水潭中的水流。此时第二个水潭已经错过但不知道,只是望着涧中向西走去,两面的山崖并排相对如同门扇,门下又有两块巨石夹立对峙,上边有块岩石平平地覆盖着如同屋子,但堵住了后面,覆盖的石屋下边,也是澄碧的深水潭,只是大处不到外边水潭的一半。它后边堵塞的石壁之上,水流从上边的山涧中垂下来,然后在前方石块间向东注入第二个深潭去了。我急于向西上登,就从山涧中经过石块上走。涧中从这里起没有纤细的水流,然而石块经过冲刷洗涤之后,大些的攀过它走,更大的就转过相夹之处攀登。从上边远望两侧的山崖,危崖矗立,涧中的岩石高大穹隆,光滑得不能上去,只好从北边的山崖上转而登到山箐中。山崖脚下有条小路,被浓密的竹丛遮住了,分开竹丛前行。听见有人声在绝壁下,说起前边已经无路,不再能翻越过去。再拨开成丛的竹林从陡坡往西上爬。此处竹子的形体渐渐大起来,也渐渐浓密起来,路断了,我不着边际地拨开竹丛,抓住竹子当做绳索,脚下壑谷底的山涧,又环绕着转向北,与后面积雪下垂的山峰,无法径直上登。听说过清碧涧有路,可以翻越后岭通到漾濞,莫非还是应当从山涧中经由石块走么?于是急忙下山;就见背负柴草的樵夫,仍爬行在山箐中。顺水向前走,观看了第二个水潭。这个水潭正当夹立的石门里边,左边石崖上就是阳桥高高横在上方,于是从水潭左边攀着石缝中的石磴,登上阳桥,越过东岭下走。走了四里后来到高高隆起的平地,望见西涧中的水潭旁,连忙往东下走沿着溪流出来,走了三里路来到马匹休息的地方。何君一帮人已经离开,单独留下顾仆在此守着饭,于是吃了饭向东出山。从墓右侧下渡过涧水,路应该向南翻越高大的山岭,我往东越过它的余脉,下到东麓的半中腰。必须向西南越过高大的山脊才能到达,就又折向西南上走,望着山崖上登,居然无路可走了。登上岭头,就沿着山岭南侧向西行。才稍稍下走,越过一条峡谷,佛寺高低错落,三塔寺、感通寺,而三塔寺的是排列在两旁,全部以寺前的山门作为出入口;感通寺顺着山势依着树林,没有山门统摄,而且正殿所在的地方,正殿的方丈有处大云堂,此时不知何君一帮人住在什么地方,是杨升庵写韵楼的故址,起初听说何君打算住在此处,正在门前设坛念经做法事,后边有人追上来,挽留返回他们房中。我告诉他想要去找同行的人,我知道他们住的地方“一定要招待斋饭后再走,似乎曾见过一面”从前曾在大觉寺遍周禅师处会过面,见我路过,便挽留我吃饭,何君也命令僧人来招唤。于是同来招唤的僧人经过大云堂前边向北往上走。找到何君居住的静室,再与他席地坐下饮酒,这个季节山上杜鹃花盛开。怀疑与昨天在清碧溪中望见的雪迹悬在中央的地方接近,就是后山中所谓的笔架山的东峰了;一条分开岔向西南,溯寺南第十九条山涧的峡谷,从前有个赵波罗居住在此,朝夕拜佛,印下两个脚印在方形岩石上,是这地方对有家室的僧人的称呼。那块岩石如今移到大殿中作为跪拜用的石台。此时我与何乔梓先生骑马前行。这里的山光秃秃的。由岔路向西南登山。越岭往西走,这里的山岭也是向南与对面的山夹住山涧形成门的样子。涧底的水流很细,而里面的峡谷稍微开阔些,也是沿着北山向西延伸进去。北山上有岩石横着垒成岩洞,南边面临深深的壑谷。壑谷的西南方,大山向前环抱,如屏风样高插天空,而且有一齿齿的尖峰排列在山上,也是有十九座山峰,这又是苍山具体而微之处了。岩洞的西边,有僧人建了三间房子,庭前叠垒的岩石明丽洁净,引了一坑水贮存在岩石下,也让人产生幽思的情趣。僧人煮了茶用面做成饼来给客人吃。就再次进门观览写韵楼。楼已不是原有的建筑物,今天山门上有一座楼,略微可以保存一点遗迹。打听杨升庵遗下的墨迹,寺中的僧人害怕损伤剥落,收藏起来不肯揭开。僧人又准备了斋饭,勉强吞下一钵盂后告别。楼前有棵龙女树。树从根部分枝生出三四棵大枝,树叶长二寸半。花是白色,也是木莲一类的植物但名字不同。此时花也已凋谢,只留下几朵在树梢上,但高不可折,我仅折下树上的空枝就走了。 从这里向东下坡,向东走上大道,有两座小塔夹住道路耸峙;就是从龙尾关到府城的路。塔南边有个小村子叫上睦,于是顺着大道往北行,经过七里桥、五里桥两座桥,而后走入大理府城的南门。经过大街往北走,路过鼓楼,但他的儿子已来到。因为天晚来不及前去。于是走出北门,过到吊桥北边,转向西北行二里,进入大空山房住下。 十四日在寺南的石匠家观赏石头。何君与我各用一百文钱买了一小方块。有峰峦点缀在上边的美妙之处;我选了其中黑白分明容易分辨的而已。于是与何君遍游寺中的殿宇。这座寺院在第十座山峰之下,唐代开元年间建造,寺前的三塔像鼎足一样矗立,中间的塔最高,所以今天称为三塔。塔的四旁全是高大的松树耸入空中。寺西由山门进去,有钟楼与三塔相对,气势极其雄伟壮丽;但四面的墙壁已经坍塌,屋檐上的瓦片有一半脱落,楼中有口铜钟非常大,而壁厚达一尺,钟声可在八十里外听到。钟楼后是正殿,殿后罗列着许多碑,而李中溪所刻的黄华老人书写的四块碑都在其中。碑后是雨珠观音殿,是用铜铸成的立像,铸造时分为三段制成模子,肩以下先铸成而铜就已用完,忽然间天上落下如珠子一样的铜雨,众人一道用手把铜珠捧来熔化,恰好完成了铜像的头部,殿左右回廊中的众神像也十分整齐,但回廊倒塌得不能蔽风雨了。从后边沿石阶上去,就是方丈的住处了。前殿有三开间,佛座后边有两块巨石,嵌在中间两根柱子之间的墙上,靠北一块有远山阔水的气势,其中流水波涛潆洄曲折,极尽变化的妙趣,有些如小船只停靠在烟霭绿洲之间。南边的一块是高峰重峦叠嶂的景观,它那弥漫的云烟深浅有别,这两块石板与清真寺中枯梅纹的碑座,是大理石中最古老的东西。清真寺在南门内,二门内有一座屏风样的石碑,碑座朝北的一面上有一棵梅花,倒垂飘拂在石座上。石质颜色黯淡,但树枝的痕迹却露出丝丝白色,虽然无花却有绘画的意境。新采石头中美妙的,没有比得上顺宁张知府寄放在大空山楼中的诸石的了。

4.《游大理日记》文言文翻译怎么看?

译文:十二日觉宗备好马匹带上午饭,等候何君一同去游清碧溪。出寺后马上向南行,走了三里,走过小纸房,又往南经过大纸房。村东就是府城的西门,村西的山下就是演武场。又向南一里半,经过石马泉。一池泉水在坡坳之间,水从此处溢出去,冯元成认为泉水的清冽不比慧山的泉水差。砌成方池,池上有废弃的基址,都是冯元成的遗迹。志书说:“落日下泉水中照见有石马,所以这样起名。”又往南半里,是一塔寺,寺前有诸葛祠和书院。又向南经过中和、玉局两座山峰。行了六里,渡过一条溪水,水很大。又向南,有山峰向东方环绕而下。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从峡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有积雪的痕迹,独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往东流注,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从溪北踏着山冈向西上登,行了二里,有坟丘在左面山冈之上,是阮尚宾的坟墓。从墓地后向西行二里,踏着峻岭登上山崖。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同门扇,上边高耸下面陡削,溪流冲破其中流出去。从此处以内,溪流深嵌在下方,山崖夹立于头顶上,全都狭窄倾斜,幽深杳渺。路沿着山崖顶端,紧靠着北面的山峰向西进去,一里多路,马不能再走,只得命令随行的人在溪边守马,顾仆也停在这里。我与何巢阿父子连同两个和尚逆溪深入。多次涉到溪水的南北两岸,走了一里,有巨石蹲在山涧旁,两侧山崖上高险的山石,全都陡削地堆积着如同夹道。往西眺望里面的门扇,双双高耸,当中劈开,仅如一条线,后面山峰上下垂的积雪正当其中,互相掩映,层层叠叠,如挂在墙上的条幅垂在中央,特别幽雅奇异。觉宗总是解下竹筐斟酒,共劝饮了三次。再向西走半里,溪水捣入峡中奔泻在岩石间,石头的颜色光洁细腻,花纹灿烂,颇富于烟云的意态。从这里绕着山崖上走,一里多,北面的山峰略微敞开,找到一块高高隆起的平地。又向西半里,从平地向西下走,再次与山涧相遇。顺着涧水向西半里,径直逼近夹立的石门下,就见水从石门中突立的石崖上下泻,石崖高一丈多,而下方是澄澈的深潭。水潭宽二丈多,波光晶莹映照,不觉得水深,而突立石崖上的沟槽,被迅急的水流冲刷,高处虽然仅有一丈多,滑腻光溜得不能落脚。当时我只顾玩水没有察觉,见两个和尚已翻越到上面的石崖上,而何家父子想从山涧北边上登,我独自一人在水潭上找路,找不到。于是踩着峰上的沟槽上走,与水流争道,被石头滑倒,与流水一起冲下来,倾注在深潭中,水没及脖子,急忙跳出水,坐在岩石上绞去衣服上的水。攀着北边的山崖,登到它上边,下瞰我失足跌倒的沟槽,虽然高仅一丈多,它上面的沟槽水道,曲曲折折,如像刀削出来一般,尤其滑腻光溜;即使上到它的第一层上,那中间上上下下之处,也没有可以踩踏之处了。再翻越西面的山崖,向下看去,山崖内有水潭,长宽各有二丈多,水色纯绿,波光荡漾,碧玉浮动,照耀在山崖峡谷之中,中午的艳阳照射在水中,金碧交辉,流波激荡,光怪陆离得未曾有过。水潭三面的石壁环成一个窝,南北两面石门的石壁,高耸入天空中,后面就是峡底的岩石,高处也有两三丈;可石脚下嵌上面前突,下边与两旁联结为一块岩石,像剖开的半个瓦瓮,并无丝毫缝隙漏水到潭中,前突的崖石之上,如屋檐覆盖在水潭上的地方,也没有水滴从石崖上抛洒下落;然而水从潭中总是向东面溢出去,轰鸣着倒入沟槽水道之中,如天龙冲破峡谷。我从山崖顶端俯身见到此景,急忙攀着山崖坠落下来,坐在潭边的岩石上,不仅山影使人心荡去一切杂念,觉得每一根汗毛每一个毛孔,无不晶莹透彻。连忙脱下湿衣服晒在石上,就着流水洗脚,就着阳光晒脊背,冷得足以洗去烦恼,暖得好似怀抱着丝棉被。何君父子也千方百计攀援险途来到,互相高叫奇绝。很久之后,山崖上阳光西射,衣服也渐渐干了,于是披上衣服再登上山崖顶端,从那上面再向西逼近峡中的石门,就在水潭左边环绕的山崖之上。它北边有下覆的石崖平架在空中,可以当做亭台楼榭来休息,前方有块如手掌样的地方,平平地砌得好像高台,可以下瞰澄碧的水潭,但险要狭窄的地势不能见到全貌。不久向前走,我想从石门内再去游石门内的两个水潭,并上登积雪高悬的山峰。何君这帮人不能跟随,也不能阻挡我,只是说:“我们将出去在马匹休息的地方等候。”我于是转过北面山崖中垂之处,向西径直上走。走了一里,遇上东边来的路,从高高隆起的平地而来,沿着这条路向西曲折上登,非常陡峻。一里多,越过峡中石门北边的顶上,再往西平行半里,这以内两侧山崖的石壁,又并排相夹高高耸起,石门内山涧上游之间,底部仍然深深下嵌。路旁北面的山崖,陡削的石壁上没有裂痕,不能越到前方,就用石条沿着山崖架空,横架为栈道,有四五丈长,这里名叫阳桥,也称为仙桥。桥下边,正是石门内第二个水潭积水的地方,被岩石遮蔽着,来不及见到。过到桥北,有叠垒的石阶贴在石壁上。稍向北走,叠垒的石阶在北边又断了,就趁着岩石叠成的台阶向南下坠到涧底。涧底有小溪,蛇一样流淌在石块间,是从西边第一个水潭流注到第二个水潭中的水流。此时第二个水潭已经错过但不知道,只是望着涧中向西走去,两面的山崖并排相对如同门扇,门下又有两块巨石夹立对峙,上边有块岩石平平地覆盖着如同屋子,但堵住了后面,覆盖的石屋下边,又有水积在其中,也是澄碧的深水潭,只是大处不到外边水潭的一半。它后边堵塞的石壁之上,水流从上边的山涧中垂下来,水声潺潺不绝,然后在前方石块间向东注入第二个深潭去了。我急于向西上登,就从山涧中经过石块上走。涧中从这里起没有纤细的水流,然而石块经过冲刷洗涤之后,不但没有污泥沾染,而且更加滑腻光溜,小些的踩着它走,大些的攀过它走,更大的就转过相夹之处攀登。从上边远望两侧的山崖,危崖矗立,笔直相夹,更加雄伟壮丽。慢慢上登二里,涧中的岩石高大穹隆,光滑得不能上去,只好从北边的山崖上转而登到山箐中。山崖脚下有条小路,被浓密的竹丛遮住了,分开竹丛前行。又走二里,听见有人声在绝壁下,是打柴的人在此地拾枯枝,捆好后即将返回去,见到我,说起前边已经无路,不再能翻越过去。我不信,再拨开成丛的竹林从陡坡往西上爬。此处竹子的形体渐渐大起来,也渐渐浓密起来,路断了,毫无踪迹。我不着边际地拨开竹丛,去掉头巾脱下衣服,抓住竹子当做绳索,又穿越了一里多。脚下壑谷底的山涧,又环绕着转向北,与后面积雪下垂的山峰,又隔为两层,无法径直上登。听说过清碧涧有路,可以翻越后岭通到漾濞,莫非还是应当从山涧中经由石块走么?此时已是下午,饥肠辘辘,于是急忙下山;就见背负柴草的樵夫,仍爬行在山箐中。于是从原路返回五里,经过第一个深潭,顺水向前走,观看了第二个水潭。这个水潭正当夹立的石门里边,左边石崖上就是阳桥高高横在上方,于是从水潭左边攀着石缝中的石磴,登上阳桥,越过东岭下走。走了四里后来到高高隆起的平地,望见西涧中的水潭旁,已没有人的踪迹,连忙往东下走沿着溪流出来,走了三里路来到马匹休息的地方。何君一帮人已经离开,单独留下顾仆在此守着饭,于是吃了饭向东出山。走了三里半,经过阮尚宾的墓,从墓右侧下渡过涧水,由涧南向东上岭。路应该向南翻越高大的山岭,是去感通寺的捷径;我往东越过它的余脉,走了三里,下到东麓的半中腰。牧人指点,去感通寺的路,必须向西南越过高大的山脊才能到达,就又折向西南上走,望着山崖上登,居然无路可走了。走了二里,登上岭头,就沿着山岭南侧向西行。走了三里,才稍稍下走,越过一条峡谷,转向南,松柏密蔽依稀,佛寺高低错落,这就是宕山,而感通寺就在山中了。三塔寺、感通寺,各有僧舍三十六房,而三塔寺的是排列在两旁,全部以寺前的山门作为出入口;感通寺顺着山势依着树林,各自辟为一院,没有山门统摄,而且正殿所在的地方,与各处僧房一样高,正殿的方丈有处大云堂,僧众全以“大云堂”来称呼他而已。此时不知何君一帮人住在什么地方,就挨房打听。其中一房名叫斑山,是杨升庵写韵楼的故址,起初听说何君打算住在此处,经过门口,正在门前设坛念经做法事,心知必定不在,便不问就离开了。后边有人追上来,挽留返回他们房中。我告诉他想要去找同行的人,那人说:“我知道他们住的地方,一定要招待斋饭后再走。”我看他的容貌,似乎曾见过一面,但忘了是在什么地方,仔细审视他,知道是王赓虞,是卫侯的儿子,大理府学的生员,从前曾在大觉寺遍周禅师处会过面。今天因为是他祖母去世的祭日,跟随他父亲来此施斋做法事,见我路过,父子俩都认出了我,便挽留我吃饭。吃饭时,何君也命令僧人来招唤。饭后天便黑了,于是同来招唤的僧人经过大云堂前边向北往上走,找到何君居住的静室,再与他席地坐下饮酒。夜里月光不如前一天那样皎洁。 十三日与何君一同去别的僧房赴斋宴,因而探遍了诸处寺院。这个季节山上杜鹃花盛开,各寺院无处不鲜艳灿烂。中庭院外边,高大的苍松修长的翠竹中,间杂着茶树。茶树都有三四丈高,与桂树非常相似,此时正在采摘,无处不是架梯子爬在树上的人。茶的味道很美,炒后再晒,色泽不免黝黑。不久走入正殿,山门也十分宏伟宽敞。殿前有座石亭子,亭中立着我朝太祖高皇帝赐给僧人无极的十八首归云南诗,前后都有高皇帝写的跋。这个僧人从云南进朝廷,用白马、茶树进贡,高皇帝到轩廊中接见他,当即白马嘶鸣茶花开放,于是受到厚爱。后来从长江返回故乡,皇帝亲自抛洒鲜花,据沿江要走过的地方,各赋了一首诗送给他,又命令翰林院的诸位大臣都作诗送他回归。今天皇帝手写的文章已不存在,但诗碑还是当时所刻的。李中溪的《大理郡志》认为帝王的诗不能与文献一同辑录,竟然不收录它。不过他的文献类中也有皇帝写的文章,为何唯独诗就不能一同辑录呢?正殿面向东方,大云堂在它的北边。僧人为我沏来茶摆上斋饭。过后,就由寺后向西登岭,去找波罗岩。寺后有两条登山的大道:一条一直向西北延伸,由清碧溪的南峰上去,十五里后到达小佛光寨,怀疑与昨天在清碧溪中望见的雪迹悬在中央的地方接近,就是后山中所谓的笔架山的东峰了;一条分开岔向西南,溯寺南第十九条山涧的峡谷,往北行六里后到波罗岩。波罗岩这地方,从前有个赵波罗居住在此,朝夕拜佛,印下两个脚印在方形岩石上,所以后人就用“波罗”来起名。波罗一词,是这地方对有家室的僧人的称呼。那块岩石如今移到大殿中作为跪拜用的石台。此时我与何乔梓先生骑马前行。离开寺就没有树,这里的山光秃秃的。走了一里,由岔路向西南登山。又走了四里,越岭往西走,这里的山岭也是向南与对面的山夹住山涧形成门的样子。涧底的水流很细,赶不上清碧溪,而里面的峡谷稍微开阔些,也是沿着北山向西延伸进去。又行一里,北山上有岩石横着垒成岩洞,南边面临深深的壑谷。壑谷的西南方,大山向前环抱,如屏风样高插天空,而且有一齿齿的尖峰排列在山上,远远数了数,也是有十九座山峰,这又是苍山具体而微之处了。岩洞的西边,有僧人建了三间房子,庭前叠垒的岩石明丽洁净,引了一坑水贮存在岩石下,也让人产生幽思的情趣。僧人煮了茶用面做成饼来给客人吃。很久之后才道别。从原路返回六里,经过大云堂,此时觉宗等候在斑山,就再次进门观览写韵楼。楼已不是原有的建筑物,今天山门上有一座楼,略微可以保存一点遗迹。打听杨升庵遗下的墨迹,还有两块匾,寺中的僧人害怕损伤剥落,收藏起来不肯揭开。僧人又准备了斋饭,勉强吞下一钵盂后告别。楼前有棵龙女树。树从根部分枝生出三四棵大枝,各自高三四丈,树叶长二寸半。宽处是长处的一半,而碧绿润泽有光,花是白色,比玉兰花小,也是木莲一类的植物但名字不同。此时花也已凋谢,只留下几朵在树梢上,但高不可折,我仅折下树上的空枝就走了。 从这里向东下坡,走五里,向东走上大道,有两座小塔夹住道路耸峙;所走上的大道,就是从龙尾关到府城的路。塔南边有个小村子叫上睦,离府城还有十里。于是顺着大道往北行,经过七里桥、五里桥两座桥,而后走入大理府城的南门。经过大街往北走,路过鼓楼,遇上吕梦熊的使者,了解到吕梦熊不来了,但他的儿子已来到。因为天晚来不及前去。于是走出北门,过到吊桥北边,转向西北行二里,进入大空山房住下。 十四日在寺南的石匠家观赏石头。何君与我各用一百文钱买了一小方块。何君选中的,有峰峦点缀在上边的美妙之处;我选了其中黑白分明容易分辨的而已。于是与何君遍游寺中的殿宇。这座寺院在第十座山峰之下,唐代开元年间建造,名叫崇圣寺。寺前的三塔像鼎足一样矗立,中间的塔最高,方形,重叠十二层,所以今天称为三塔。塔的四旁全是高大的松树耸入空中。寺西由山门进去,有钟楼与三塔相对,气势极其雄伟壮丽;但四面的墙壁已经坍塌,屋檐上的瓦片有一半脱落,已岌岌可危了。楼中有口铜钟非常大,直径大约有一丈多,而壁厚达一尺,是蒙氏时期铸造的,钟声可在八十里外听到。钟楼后是正殿,殿后罗列着许多碑,而李中溪所刻的黄华老人书写的四块碑都在其中。碑后是雨珠观音殿,是用铜铸成的立像,高三丈。铸造时分为三段制成模子,肩以下先铸成而铜就已用完,忽然间天上落下如珠子一样的铜雨,众人一道用手把铜珠捧来熔化,恰好完成了铜像的头部,所以有了这个名字。殿左右回廊中的众神像也十分整齐,但回廊倒塌得不能蔽风雨了。从后边沿石阶上去,是净土庵,就是方丈的住处了。前殿有三开间,佛座后边有两块巨石,嵌在中间两根柱子之间的墙上,各七尺见方,厚一寸左右。靠北一块有远山阔水的气势,其中流水波涛潆洄曲折,极尽变化的妙趣,有些如小船只停靠在烟霭绿洲之间。南边的一块是高峰重峦叠嶂的景观,它那弥漫的云烟深浅有别,各自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两块石板与清真寺中枯梅纹的碑座,是大理石中最古老的东西。清真寺在南门内,二门内有一座屏风样的石碑,碑座朝北的一面上有一棵梅花,倒垂飘拂在石座上。石质颜色黯淡,但树枝的痕迹却露出丝丝白色,虽然无花却有绘画的意境。新采石头中美妙的,没有比得上顺宁张知府寄放在大空山楼中的诸石的了,其中有极其神妙更超过旧石的。因此了解到造物主的创造是越来越奇妙,从此以后,画家的绘画全是俗笔,而画坛可以废除了。姓张的石头大的直径有二尺,约有五十块,块块都很奇特,全是绝妙的着色山水画,高峻的山峰下临绝壑,飞瀑追逐着云雾,积雪的山崖映入水中,层层叠叠,远近疏朗有致,笔笔画得灵妙奇异,云气都能活,流水如有声,不仅仅是五彩灿烂而已。前殿后边又有正殿,庭院中有一棵白山茶,花的大小如红山茶,而且花办成簇也像红山茶,花还没有开完。净土庵的北边,又有一座寺庵,佛殿内外的庭院石阶,全是用大理石铺地,方形的石块大小如方砖,这也是旧时制成的;但清真寺则是新制成的,用大理石来做栏杆墙壁。此庵前边是玉皇阁道院,而路要由前殿东边的拱门进去,有殿宇三层,后边就是楼阁,但是居然没有一个道士留守,庙中空空,门户倒塌,令人怅怅不快。

5.急急急急急急!第十题,第十一题第二问,第十二题

10、 B11、2)向西寻小道进入峡谷。12、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6.读后感10篇

纬线烫哨《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

7.有什么推荐写读后感的国内外名著

.《复活》读后感写于19世纪末的长篇小说<是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一峰”<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弘气魄和明亮的诗意;也没有<,的波澜和不安的骚动.<>完全是体现了一位诗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无畏的大气;<!<复活>>
465001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