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仓:绿釉弦纹熊足陶仓世界上有多少人收藏

时间:
诗词网小编
分享

诗词网小编

目录

1.绿釉弦纹熊足陶仓世界上有多少人收藏

绿釉弦纹熊足陶仓,口径5.7cm,足距7.8cm。陶仓顶部呈伞状,圆桶身,平底,通体施绿釉。仓顶均匀分布20条放射状凸线纹,其间用波线示意出叠压的瓦纹。器身饰3组凸弦纹。汉代墓中随葬陶器的数量和品种大大超过了以往各代墓内随葬的陶器,但绝大多数是专为随葬烧制的陶冥器。

2.想普通汉代陶壶、陶仓、陶瓮、陶罐、陶奁、陶鼎属几级文物?大概价值是多少?感谢。

要看珍贵程度而定。这件器物出自名人墓或者有什么特殊纹饰器形什么的。不是说是个汉代的陶的就可以定级别的。贩卖是犯法的。如果只是古玩,而不是顶级文物。

3.古代关于仓库的说法

.......这你好像掏人民币才行 你懂得

4.求一篇英语作文:介绍出土于焦作市马作村的五层彩绘陶仓楼.....谢谢

.......这你好像掏人民币才行 你懂得

5.小麦是何时被引进中国的?

小麦至迟在距今33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已经传入中国。在历史文献中,不能辨菽麦,什么是麦子都分不清,不能立为国君,中国北方地区已经开始广泛种植小麦了,以至于当时的普通人都应该能够分得清大豆和小麦这两种农作物,当然在殷墟的甲骨文中也已经出现了,指小麦,被释为大麦”本意应该是专指小麦”在古代粒食传统背景下。小麦和水稻、小米一样也许被煮着吃“因此在北方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并不大,将小麦磨成面粉后蒸食成馒头,它的面积与产量才大大提高,并最终代替了粟与黍。和西方烘烤的面包传统不同。馒头是中国蒸食传统的代表,和面条一样深得人心,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是世界考古的三大主题。四大农业起源区对于世界的贡献基本有了定论,比如西亚贡献了小麦和大麦。中南美洲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花生等:非洲贡献了高粱,而中国作为主要的农业起源地,则贡献了水稻、粟、黍和大豆,根据近些年的考古进展,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考古学家在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北京东胡林遗址浮选出少量的炭化粟粒。说明当时已经开始了小米的种植,而在距今八千的前后的内蒙古兴隆沟遗址的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的粟和黍。类似的植物遗存在河北武安的磁山、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陕西华县老官台、甘肃秦安大地湾也都被发现,这个似农非农的阶段是第二阶段。

6.魂瓶到底值不值钱

也称魂魄瓶、五罐瓶、五孔瓶、五谷瓶等,是一种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随葬器物,器形多呈平口罐、五孔罐或五联罐(一大罐与四小罐的合构体)状,罐身和顶盖上有亭台楼阁、飞禽神兽等堆塑;其质料为陶瓷,尤以青瓷居多。由于该物大量出土于汉末至宋以前的墓葬中,所以一般认为中古时代为魂瓶习俗流行的鼎盛期。近世民间葬俗中亦多有以“五谷囤”招魂袋”之类器物随死者葬入土中的,一般认为正是魂瓶之俗的一脉相传。魂瓶陪葬的现象是怎样出现的,什么是支配这种习俗的原初观念,魂瓶的造型及其堆塑构图等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说法。在唐宋时期的文献记载中,魂瓶习俗发端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伯夷叔齐兄弟因谏周武王伐纣无效,遂遁入首阳山隐居,立誓不食周粟,家乡父老将两人遗体安葬时特地把“等放进墓中,以抚慰饥饿的亡魂,由此形成了魂瓶随葬的礼仪。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引录,此事在王肃《丧服要记》里就有记载,孔子责备他没有在陪葬物中放进五谷囊,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说明这种礼俗在春秋时就已流行?有人以为魂瓶之俗虽未必创自伯夷、叔齐的葬事,但它源起唯恐亡魂饥饿的观念。是有考古成果证明的,考古资料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有把谷物、鱼肉等装在陶器中陪葬的做法,迄至商周已成为传统,大约到秦汉之际,这种***魂食的粮罂、五谷袋等。又发展成仿照实物特制的,几乎在所有已经发掘的汉代墓葬中“陶仓,陶仓内装有小麦、稻、粟、大豆等谷物“大麦屑万石,以示储藏丰富“有的陶仓造型精美”或有少量的人物禽兽等捏塑、堆塑。从陶制工艺水平上为从三国起开始大量制作并流行的堆塑装饰性魂瓶开启先河,因知仰韶文化的随葬陶器、先秦的粮罂和五谷袋、两汉的陶仓等,都是魂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形态,这种习俗的观念依据。就是人死后灵魂不死,在冥间仍需饮食。生者得为死者备好食物,这不惟体现生者对死者的关切之情,也是安抚亡魂防其再来阳世扰害的自保措施,魂瓶并非像粮罂、食罐那一类供给死者在冥间使用的生活用品”而是以具体形象的事物,寄托了抽象无形的信仰。体现了巫术、神话与宗教的俗用趋向,从魂瓶的器型讲,以中空的自然物如竹管、牛角、骨头等用于收聚灵魂,陶瓷魂瓶则是随着文化的演进而出现的人工收魂巫具,用作亡魂出入的门户,从魂瓶的图像堆塑看,其构图立意本出于上古神话中,而魂瓶的功用也正蕴藏在这些图像中,把亡魂打发到”也有人认为魂瓶的本义应该是,是巫觋施法镇墓的法物。

7.元朝贵族一般怎样埋藏,陪葬品的代表事物是什么

元朝皇帝陵墓的谜底 多少年来,历史学家总是说元朝不存在皇陵,但是本人却难以苟同,元代不仅有皇陵,只是目前还没有发现. 多年以来,现在我初步认为,元朝皇陵位于承德市北边郊区的双峰寺镇一带,原因主要是:这里在70年代学大寨期间,在平整土地时,曾经发现大量古墓;古墓经研究为元代墓葬;只是当时正处于"古墓被破坏或平掉了.虽然当时出土的大量文物已经散落民间或被农民破坏,但是从棺木和出土文物看,这些墓葬绝非一般贵族的墓葬,所以我猜测在这些被平整土地的下面,仍然存在着大量未被发现的墓葬---元代皇陵. 中国历代皇陵基本都有记载,为什么元朝在史书中却没有记录,现实中也没有发现?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执政的政权,在元朝以前的宋代盗墓现象十分严重,元朝统治者为了死后不被盗墓者抛尸荒野,所以有关皇陵的事情统统不予写进记录,为的是不会为外界了解皇陵的任何信息。元朝当时的承德,皇陵所选的位置前为水,运动使得这些陵墓边上的一些小的后妃陵墓被挖出”当时并没有人重视,时间长了人们也淡忘了此事,但是元代墓葬如同这种规格的肯定不是平民百姓。加之当时承德又是人迹罕至,不可能有百姓死后,又到很远的地方埋葬,这些墓葬是元代的贵族或皇家的陵墓:元朝时蒙古族的丧葬习俗大部分实行的是裹体埋葬。就是用布将尸体裹起来,然后埋葬.但是贵族与皇族所实行的丧葬习俗都和汉族人比较相像,只是元朝建立以后,并没有实行汉族丧葬那种大操大办,即使贵族和皇族也大都比较节俭. 成吉思汗当年死在六盘山下时,待尸体运回老家后才举行葬礼,由于各地交通和信息的原因,光告别仪式就持续半年多,送葬和埋葬成吉思汗的人因为在回来后全部被杀,成吉思汗的墓葬在哪里就无从查找了,为了祭祀成吉思汗,蒙古人设置了成吉思汗的衣冠冢用以拜祭. 元朝建国以后,蒙古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古人和汉族人的文化开始互相融合,汉族的丧葬习俗也更多的被蒙古族所使用,尤其是皇族.在已经发现的元代墓葬中,很多贵族的随葬品很多就是一个例证.近两年在内蒙的赤峰一代曾出土了几座元代墓葬,经考证就是蒙古人未进关前的墓葬,随葬品有金银及瓷器,其中有大半是宋代时期的汉族工艺品,说明在进关之前,汉蒙文化的交流就已经很多. 蒙古人埋葬死者习俗绝非一般我们所知道的下葬后用马把坟头踏平,然后杀一只母骆驼把血洒在坟上这么简单,为什么还要修坟头呢,直接埋葬不要坟头不就可以了?真正元代墓葬不仅有坟头?而且还会有随葬品,尤其蒙古贵族,我也一直在研究蒙古族的丧葬文化,现在国内理论界对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的历史研究应该是非常的薄弱。尤其对元朝皇帝陵墓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当我提出元代陵墓的所在的下落时肯定会招致反对的声音,但是我认为元代陵墓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并且通过最近几年元代蒙古人墓葬的出土我更加确认元代皇帝陵墓是存在的,只是还没有最终被确认,那么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我认为元代的历史记载使得我们的研究走向了误区?元代时虽然各民族的交流日益增多。但是民族矛盾也越来越尖锐,面对这种民族矛盾元朝统治者为什么就不可能隐瞒他们自己的历史秘密呢,古时后的迷信说法是破坏了别人的祖坟就破坏了别人的风水和根脉?后代的人就会倒霉,元朝人的迷信思想特别是统治者的迷信思想更甚。他们为什么不可能隐瞒掉这些墓葬的历史以防有人破坏他们的风水。就使得我们现在很难发现皇帝陵墓的确切位置,既然元代皇帝死后是要埋葬的,那么就会有陵墓的存在。我对元代陵墓的历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我确认元代帝王陵墓的地点应该在北京的周边地区,分布的直线距离距离北京不会超过500公里,因为当时如果帝王死后要想把尸体运到内蒙古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北京出关有几条路线:从西边的延庆到张家口,东出山海关走锦州,但是这条路虽然好走但到达内蒙古草原的路太过遥远,那么如果走西北两条路,再者元朝建国后贵族基本南迁到了北京及周边地区,皇族在其起家之处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亲人,又怎么可能劳师动众把尸体运送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去埋葬?所以元朝的帝王陵墓所在地的最大可能性,所以我们的搜寻目标也就要放在这些距离北京比较近的地区,只有这些地区才可能是元代帝王陵墓所选择的最佳地点。关于元代皇陵总共有五种说法,八白室说,但是八白室只是成吉思汗的祭祀之所,是大鄂托克说,在《黄金史纲》、《黄金集》、《蒙古源流》中都有记载,但是说元代皇陵在大地之下岂不是有些无厘头。今天叫克鲁伦河,它发源于蒙古国的肯特山脉,注入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呼伦湖,在今天的蒙古国大肯特山脉南部,《史集》、《元代秘史》等中外书籍多处提到此处,因为此处与蒙古人的始祖和成吉思汗渊源颇深,因为这里就是蒙古人的发祥地,但是发祥地就一定要做墓地吗?元代历史中也没有准确的位置记载,没有告诉你姓什么,虽然近两年研究说起辇谷是古连勒古的译音,但是我认为远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先看一下元朝皇帝更迭的经过,    太祖 铁木真 (1206) 也速该之子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被蒙古尼伦部拥戴为汗,后击败塔塔儿、乃蛮、克烈等部。统一漠北,南宋开嬉二年(1206年)被蒙古各部酋长推为蒙古大汗,尊号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正式诞生 太宗 窝阔台 (1229) 铁木真第三子 1227年成吉思汗死,以第四子拖雷为监国,1229年耶律楚材以太祖遗诏召诸王毕会。清立窝阔台,拖雷与诸王即奉窝阔台即汗位,即位后与南宋联合灭金 定宗 贵由 (1241) 窝阔台长子 1241年太宗死。遗诏立皇孙失烈门为嗣,皇后乃马真氏不从,乃马真氏会诸王、百官、立皇子贵由为大汗   宪宗 蒙哥 (1251) 成吉思汗孙,拖雷长子定宗卒,皇后海迷失称制,诸王不服,蒙哥被诸王拥立为大汗,派大军攻宋,死于攻宋军中   世祖 忽必烈 (1260)拖雷第四子、蒙哥弟蒙哥汗元年,受命总管漠南汉地,蒙哥汗九年(1259年)率军攻南宋鄂州,闻蒙哥汗死,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收皇帝玺。年九月拥立皇太子阿速吉八即帝位。个月 文宗 图贴睦尔 (1328) 武宗次子泰定五年(1328年)泰定帝卒?燕贴木儿拥立怀王图贴睦尔为帝,明宗和世梀在漠北即帝位。三月文宗图贴睦尔遣使奉皇帝玺北迎明宗,文宗亲迎,文宗病死于上都 明宗 (1329) 武宗长子泰定帝死。图贴睦尔在大都被拥立为帝,时天历元年九月,图贴睦尔谴使迎其兄和世梀即帝位。图贴睦尔将明宗毒死。明宗在位仅八个月 宁宗 懿璘质斑 (1332) 明宗次子至顺三年(1332年)十一月宁宗卒,皇后卜答失里奉遗诏立明宗次子鄜王懿璘质斑为帝。十月即位,在位仅四十三天 惠宗 妥懽贴睦尔 (1333) 明宗长子至顺三年(1332年)十一月宁宗卒,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立明宗长子妥懽贴睦尔为帝,次年六月始即位,改元元统,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部将徐达兵逼大都。顺帝北走。顺帝病死于应昌。在上述元代皇帝的更替过程中,因此他们的墓葬绝不会象其它朝代一样皇帝一登基就开始修建陵墓,但是也不能说这样的更迭就是没有了皇帝的陵墓,因为元朝皇帝更迭只是皇族内部的事情。他们在登基后绝不会让原来的皇帝抛尸荒野,甚至为了掩人耳目还必须对外说厚葬,要把他的前任皇帝葬在哪里。还要为尸体在路途的漫长时间里做好防腐处理,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北京的周边地区找到一个埋葬的地点,从元代的历史来看,虽然元朝不到100年的历史。但是其影响力远及欧亚大陆.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原来分布在额尔古纳河流域,游牧于克鲁伦河、土拉河源头、肯特山以东地区,当时的草原上有塔塔尔、克烈、刁蛮、汪古等很多部落,蒙古只是其中的一支部落的名称。后来蒙古部落统一了草原,蒙古部落首领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部落首领。1206年蒙古各部落在斡难河畔举行忽里勒台(部落联盟会议)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成吉思汗时期,是藏族人八思巴在任元朝国师时参考藏文的字母创建了蒙古文字。由于元代蒙古族人的墓葬形式,而导致现在的很多人把普通蒙古族人的墓葬形式和皇帝贵族的墓葬形式混为一谈,这就导致了我们在研究元代皇帝陵墓时出现偏差。这种偏差严重影响了我们正确认识元代皇帝陵墓埋葬地点,如果元代皇帝陵墓的埋葬地点是在蒙古国的大肯特山南部,从北京到蒙古国大肯特山的南部究竟要走多长时间。又要在没有任何亲属的情况下下葬,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后,其皇族及贵族已经南迁,这一点在《元史》中有明确的记载。难道他们真的连皇帝陵墓在哪里都不知道吗?那就是写史书的人被告知不能写具体真实的地点。宋朝时盗墓现象十分猖獗,新土未干、已遭盗掘”元代统治者很清楚这一点,如果他们真的是用两片木头“凿为人形,根本不设随葬品“历史记录官员尽管可以写得明明白白,告诉人们准确的地点?因为什么随葬品都没有又怎么有人去盗墓呢,历史上有成吉思汗的宝藏的传说,说成吉思汗掠夺的大量金银珠宝被埋藏在什么什么山的洞里?从发现的元代蒙古人的墓葬来看,作为平民都有一些随葬品。皇帝贵族肯定不会比平民还清贫吧,他们死后可以不设大规模的陵墓,总不会连陵墓也不建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沽源县文化广播电视局?进行考古勘察时发现“宽74米的陵园,楼内是一座古墓,发现一长体竖穴砖石墓,墓内并列三具棺木,中间棺木极其独特,从整体看像半截松木横卧其中,才知是在三分之一处已竖立锯开。内挖与人体相当的凹槽,死者便置其中,东西两个棺木与现代棺木类似,但西边棺木出土后仍崭新如初。上层有七个与北斗星类似的七个圆,棺底全用青砖砌成“棺与棺之间均用砖墙相隔。并有木条相衬,然后用铁条箍紧,三名死者为一男二女,男即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婿阔里吉思,身份均是公主,死者服饰华丽、考究,具有元代蒙古族特色的质孙服和织金绵,并具有等级很高的龙纹鎏金银带装饰。还发现朱梵文咒语及其图案,同时还出土宝剑、古钱币、铜印等若干珍贵文物,元代蒙古人的墓葬在全国少见。而具有这种墓上建筑的墓葬形制。并以树为棺在河北独一无二,从上文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有关元代蒙古族的墓葬形式的传统说法是错误的,《该墓葬为坐南朝北的竖穴墓道土洞墓。墓室南北长3.3米、宽2.2米,墓室门以5层土坯竖砌与平砌相间封堵。墓室前端摆放陶马车及陶俑等,后端摆放两具木棺,前厅东西两侧各有一进深0.8米、高1.2米的耳室。东侧耳室似为厨房摆放厨炊用品,西侧耳室似为粮库。内中摆放陶仓等。其中5个仿藤编陶仓制作精美,仓内还有已风化的谷类等作物,墓室前厅及耳室共出土陶器、瓷器等,陶器主要有陶马车、陶马、陶俑、陶仓、陶几及玉壶春瓶、贯耳八卦瓶、盏、盏托、灶等。瓷器有面施黄白釉的瓷碗等,出土的铜钱共有150余枚20多个种类。主要有唐代开元通宝和宋代钱币;从宋太宗朝的太平通宝、淳化元宝等延贯后世历宋币、直至北宋末徽宗朝的大观通宝、政和通宝等。以及南宋高宗朝绍兴元宝、宁宗朝嘉定元宝,还有金代海陵王朝正隆元宝,这些历代钱币延亘时间跨度近600年,估计不会是持续流通所用,很可能是墓主有钱币收藏爱好所集攒。陶俑有10余个人物以及龙、牛、羊、鸡等动物若干,均呈现黑铁色,陶俑人物高约40厘米。面容须发眉目、衣袍幅摆皱褶皆纤毫毕现。似为随从出行状,从人物的束发、衣着等看,这些黑陶俑数量丰富、组合明晰、时代特征鲜明。工艺手法较先前历代更为精致完美,为靼驳厍乖峥脊胖兴欢嗉贰。从上面的这段文字看出元代蒙古族的墓葬其随葬品也是非常丰富的?这些发现还只是贵族的陵墓;皇家墓葬就会真的象人们认为的;没有随葬品,在全国各地发现的元代蒙古族墓葬中”很多都可以证明元代的墓葬随葬品是有的?本书沿袭前人地图志成例,分为建制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式?这么一部书中竟然连起辇谷这么重要的地方都没有记载,难道不让人产生疑问吗,首先我们分析成吉思汗陵墓?皇帝死后都要有谥号,成吉思汗被后代上谥为,圣武皇帝“成吉思汗一生征战无数”死后也不会甘于寂寞,波斯史学家支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记载,挑选40名出身于异密和那颜家族的女儿,说明但是殉葬品中,还有人殉葬现象”成吉思汗死后不久,到过蒙古草原的南宋人彭大雅说,若忒没真(铁木真)之墓: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墓地也是有保护措施的。每一个王朝的皇帝大都有共同的墓地,但是也存在开国皇帝和后代皇帝不在一起的现象,元朝存在将近100年。其中忽必烈建国后。都城从上都迁移到大都,都城的迁移很可能造成墓地的重新选择,成吉思汗墓地确切的位置应该不是在大肯特山,虽然后来的史学家都否定了这种说法,但是从南宋人彭大雅的记述中我们应该能得到结论,即彭大雅所到之地是内蒙古草原,这就是说彭大雅是在内蒙古草原看见的成吉思汗陵墓,因此推定成吉思汗陵墓是在目前我国的鄂尔多斯草原上。
468846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