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师厚:唐朝,后唐,南唐。他们有什么联系吗? 时间:2023-01-03 12:19:20 由诗词网小编 分享 复制全文 下载本文 诗词网小编2023-01-03 12:19:20 复制全文 下载全文 目录1.唐朝,后唐,南唐。他们有什么联系吗?2.杨家将族谱3.大梁王朝一共有多少年4.杨家将十二寡妇都有谁5.从隋朝到清朝的历史大事20件6.求五代十国的详细历史事件及时间7.有哪些皇帝是安徽的?1.唐朝,后唐,南唐。他们有什么联系吗?唐朝、后唐和南唐在当时都是以“唐朝是隋末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就把五代十国时期李存勖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后唐,而将李昪建立的南方割据政权“称为南唐。后唐和南唐都是沿用唐的国号,李克用是后唐的缔造者,其先祖可追溯到贞观时期的陇右金城(现甘肃兰州)人朱耶拔野,也算是大唐的一名骁勇善战的武将,在征高句丽和平薛延陀时都建立了战功,一直到李克用的曾祖朱耶尽忠在和吐蕃交战中战死。李克用的祖父朱耶执宜在德宗时期成为阴山府都督。李克用的父亲朱耶赤心为唐州刺史,而李克用原名朱耶翼圣,话说李克用的死对头朱温也是排行老三,庞勋起义,被唐懿宗赐姓李,父子俩就成了李国昌和李克用。李克用和李唐王室并不是一个姓,李克用在庞勋起义和黄巢起义汇总立下大功并成为一名强悍的节度使。后来朱温将唐昭宗迁到洛阳,李克用固执的继续用原来的年号,而当朱温最终灭掉大唐建立后梁之后,李克用同样是拒绝承认后梁的合法性,仍旧坚持用大唐的年号,并在去世后继续让儿子李存勖攻打后梁,终于在923年灭掉了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李存勖下令继续用年号“后唐也并没有存在多久,在后唐灭国的第二年。徐知诰篡南吴而立南齐,李昪和他的南唐应运而生,徐知诰原名就是李昪。其父李荣在他六岁的时候就死在了战乱中,后来被攻打濠州的杨行密收为养子,杨行密转手又将李昪送给了部将徐温收养,李昪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徐知诰,徐温父子在跟随杨行密建立南吴的过程中立功颇多。而在杨行密去世后,徐温父子逐渐把持朝政,成为南吴的实际掌权者,徐知诰在与徐温亲生子的争权中。徐知诰最终胜出,并在徐温去世后成为南吴的执政者,徐知诰最终在937年逼杨溥退位。建立了南齐政权。2.杨家将族谱杨家家谱第一代金台侯金刀杨会(杨师厚)、杨桂荣(女)第二代金刀王杨会之子:火山王杨衮(杨信、杨君爱、杨弘信)、杨嗣(杨弘远,是杨家将七郎原型,也是演义中假杨衮的原型)第三代火山王杨衮之子:杨继忠(杨继周、杨继康)、杨继孝(杨继凯)、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火山王金刀王都虞侯金刀令公杨继业(杨重贵,后更名杨业杨无敌)、杨继亮(义子,原名高怀亮)、杨继祖、杨崇训(杨重训杨重勋)第四代1、火山王金刀王杨继业之子:忠孝侯杨延平(杨延昭、杨泰、杨渊平、杨延朗)义勇侯杨延定(杨延浦、杨永、杨延定、杨延广、杨延用、杨贵)忠武将杨延光(杨延广、杨勋、杨延训、杨延辉、杨延庆、杨顺)杨延辉(杨延玉、杨贵、杨延环、杨延朗、化名木昜)杨延德(杨延环、杨延贵、杨春)金枪将保灵侯杨延昭(杨延贵、杨景、杨延景)敏烈侯杨延嗣(杨延彬、杨希)杨延顺(杨顺,化名王司徒)杨延兴(原六朗部将,六郎义弟,杨继业义子,原名杨星)银枪将假六郎假杨景杨延惠(因其代六郎而死和生前认六郎为兄,字堂惠)杨延琪(杨琪、杨八姐、杨春花)(女)杨延瑛(杨瑛、杨九妹、杨秋菊)(女)杨延琼(说呼全传中呼延丕显之妻)(女)杨延琅(女)杨排风(小说中最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女,演义中没有)(女)2、杨崇训之子:杨宗显(《金枪传》人物)、杨传永、杨德政、杨宗广、杨充广2、义勇侯二朗杨延定之子:最后死因也基本一致)(杨宗孝《金枪传》的名字)3、忠武将三郎杨延光之子:貌似潘安是评书中常见的小生型武将,擅长弓箭有赛李广之称,类似薛丁山一类人物)(杨宗繇《金枪传》的名字)4、四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孝(杨宗登《金枪传》的名字)、杨宗峰(杨忠峰)、杨宗原(四郎二妻耶律金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原)(杨宗锋《金枪传》的名字)5、五郎杨延德之子:杨宗槐(杨宗瑶刘版杨家将中,杨家唯一不雅的武将,评书里常出的矬子,使用的兵器也是棒槌)6、保灵侯六郎杨延昭之子:定国王平南王杨宗保(杨宗闵)、杨宗勉(又名杨宗冕、杨宗显、杨宗闵)、杨宗政、杨宗奎(刘兰芳评书版,六郎、大刀王兰英之子)、杨秋菊(女)、杨心茹(女)(明版杨家将和五虎平南中杨七姐)7、敏烈侯七郎杨延嗣之子:杨宗英8、八郎杨延顺之子:杨宗连(杨宗德杨宗林)、杨宗飖、杨宗土(八郎二妻其耶律银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土)9、九郎杨延兴之子:杨宗唐(随父并入杨家)10、十郎杨延惠之子:杨宗童(任宝桐其是义子也是佘太君认的义子任堂惠之子:和平是压倒一切的真理!参考资料来源:3.大梁王朝一共有多少年历史上以梁为国号的朝代一共有三个,南朝梁存在了55年,西梁存在了32年,后梁存在了17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梁武帝在南朝各帝中,算得上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称帝之前,对齐末的腐朽统治耳闻目睹。故即位后,所实行的政策大都对梁的政治的安定,南朝梁后期国政败坏,导致侯景之乱,战火使南朝的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随后南梁皇室为争帝位又纷纷招引北齐和西魏为援,使这两朝趁虚攻夺了南梁大片土地,南朝实力大为削弱,奠定了南弱北强的局势。陈霸先废帝自立,改国号陈。南朝梁享国五十五年。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北周攻灭了位于长江上游郢州的南梁残余。另外北周还扶植萧衍的孙子萧詧在江陵建立西梁,传三帝,隋灭陈之前取消其帝号。又称为后梁,为中国在南北朝时代出现的国家。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杀梁元帝、立萧詧为梁朝皇帝,史称西梁或后梁。西梁共传中宗宣帝萧詧、世宗明帝萧岿、惠宗靖帝萧琮三世,隋文帝废除西梁,西梁因此灭亡,即梁朝,五代十国之一,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西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梁王朝自梁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身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至亡国,共历三帝,因为皇帝姓朱,梁朝皇帝介绍:一、南朝梁1、萧衍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齐时,萧衍累官雍州刺史,其间两次参与抵御北魏,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并拥立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攻陷建康。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萧衍尚能留心政务,对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有所纠正,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但对门阀世族。萧衍一改前例,又宽待宗室;授诸王以实权,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在位晚期。侯景之乱,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2、萧方智梁敬帝萧方智(543―558年),南朝梁末代皇帝(555~557年在位),梁元帝萧绎第九子。初封兴梁侯,梁元帝即位。拜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封晋安王,梁元帝遇害后。在北齐强势干预下。太尉王僧辩拥立萧渊明为帝,年号天成,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年号绍泰,军政大事皆决于陈霸先太平二年(557年),梁朝灭亡,谥号敬皇帝,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南北朝时期西梁(后梁)皇帝,西梁政权建立者,萧詧初封曲江县公,后改封岳阳郡王。历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等职,其兄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为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所攻。萧詧于是率众伐江陵(今属湖北),兵败逃归,于是向西魏称藩,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打并平定江陵。西魏立萧詧为梁主。年号大定,仅辖江陵一州之地,是为西梁。守内史令,封为梁国公。西梁将要兴盛”贬为庶民,追赠左光禄大夫,从子萧铣称帝后。追谥孝靖皇帝,庙号惠宗,三、后梁1、朱温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开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五代时期梁朝第一位皇帝。朱全忠“即位后改名朱晃”乾符二年(875年),参加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后攻陷洛阳、长安等地,大大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归附唐军王重荣、杨复光部。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因镇压黄巢军有功,全忠,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军节度使”继而又进封梁王,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改年号为开平,后梁,朱温因继立问题“朱温在位六年。上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同年十一月下葬宣陵,2、朱友贞后梁末帝朱友贞(888年-923年),五代时期后梁末代皇帝。太祖朱温第三子。朱友珪异母弟,朱友贞是朱温嫡子,初封均王,朱友珪篡位后。被授为东京留守、开封府尹,与赵岩、袁象先、杨师厚等人密谋政变,乾化三年(913年)。禁军兵变,诛杀朱友珪。4.杨家将十二寡妇都有谁1、三征高句丽三征高句丽是隋炀帝杨广在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三次均为炀帝御驾亲征。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刚刚结束巡游江都的炀帝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至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隋朝国内开始发生农民起义。隋炀帝就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但因杨玄感叛乱而退兵。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三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2、瓦岗寨起义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指的是隋末时期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的历史事件。隋朝末年,615年(大业十一年)隋炀帝杨广以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不久又拜太原留守,并镇压今山西省境内的农民起义。隋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地主武装和义军星罗棋布于各地。李渊素有大志,看到隋朝即将败亡,他左右的裴寂、刘文静及次子李世民亦纷纷建议起兵以举大事。农民起义在全国已居优势,隋朝再也无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击各个武装集团,李渊觉得时机成熟,乃于617年(大业十三年)在晋阳正式宣布起事。李渊在次子李世民、僚属裴寂、刘文静等人的帮助下,诛杀了隋炀帝监视他的王威、高君雅。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得到了始毕可汗的支持,派李建成、李世民夺取西河郡。正式起兵。以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为左右大都督,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在霍邑大破宋老生,关中有其女李三娘等人起兵响应。攻克长安,以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为大丞相、唐王。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唐,隋朝灭亡,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直到建立唐朝。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最终李世民搏命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年号贞观。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入侵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5、神龙革命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使起义军最后失败。是唐朝末期朱温诛杀朝官的一次事件。朱温在李振的鼓动下,杀死了众多大臣,白马驿之祸”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8、洛阳兵变洛阳兵变是发生在中国五代十国后梁时期的一场兵变。朱温病重,欲立养子朱友文即位,杀死朱温,矫诏监国,令均王朱友贞杀友文,后朱友珪赶赴洛阳称帝。均王朱友贞见状趁势起兵,与掌握重兵的杨师厚击禁军,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贞兵至洛阳,数千禁军倒戈。突入宫中,与妻子张氏一起自杀。朱友贞返回开封即皇帝位,是为梁末帝。朱梁王朝在晋军压境之际,不久便为后唐取代,指的是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契丹联军与后周在泽州高平城(今晋城高平市)一带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后周初战不利。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10、邺都之乱邺都之乱是发生在五代十国后唐唐庄宗时期的变乱。后唐唐庄宗末年。伐蜀功臣郭崇韬冤死。降唐名臣朱友谦身亡,使得功臣宿将人人自危,其时戍守瓦桥关的士兵满期回镇,行至贝州(今河北南宫东南)。遭到朝廷的拒绝,士兵于是发动叛变,攻入邺城(今河北大名东南,唐庄宗派李嗣源讨伐,劫持李嗣源,欲立其为帝,李嗣源不从,向朝廷表示忠心,但未北朝廷理会,于是李嗣源从众议,与朝廷抗衡。李嗣源攻入洛阳。李嗣源称帝,是为唐明宗,11、陈桥兵变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12、雍熙北伐雍熙北伐是指,986年(雍熙三年)为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伐辽的历史事件。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派三路大军北伐,但随着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宋太宗急令宋军三路大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监军王侁和主帅潘美指挥失误,且怯阵先退致使断后的杨业陷入重围,杨业一部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雍熙北伐,是宋辽战争过程中宋对辽的第二次战略进攻,不仅在军事上对宋辽双方态势产生重大变化,而且对宋的内政。使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宋辽大体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13、靖康之变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复辟,在建康闹市被处决。是指宋光宗赵惇在绍熙五年(1194)被迫禅位给儿子赵扩的一起历史事件。宋光宗在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即位,第二年改元绍熙。光宗患病,李皇后擅政,使光宗与其父太上皇(宋孝宗)长期失和。绍熙五年(1194)五月,太上皇病笃。光宗始终未去重华宫问疾,朝中骚动,尚书左选郎官叶适向左丞相留正建议,立皇子嘉王赵扩为监国,留正于是率宰执数请,光宗表示想要退位。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主张禅位给嘉王,而留正认为建储诏尚未下达而谈及此事,于是称病离开相位而逃。赵汝愚被迫通过知阁门事韩侂胄将内禅之意向太皇太后(宪圣慈烈皇后)请示,赵汝愚请立嘉王为太子,于是太皇太后应允,太皇太后命汝愚以旨谕嘉王赵扩即位,皇子坚决推辞,这就是宋宁宗,光宗被尊为太上皇帝。李皇后被尊为太上皇后,绍熙内禅“16、海都之乱海都之乱是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元朝西北宗王海都联合其他藩王发动的叛乱事件”海都、八剌和钦察汗国君王在塔拉斯河会盟。公开反对忽必烈和伊儿汗国,并商议以海都为盟主,会盟各王指称忽必烈汗已经被汉族同化,言明要对忽必烈用兵以恢复蒙古人的游牧本性。忽必烈以那木罕为将。在别失八里击败海都,忽必烈再遣安童辅佐那木罕西征。海都等同东部乃颜联络。乘忽必烈率领元军主力东去平叛的机会,一度发兵占领和林,元世祖以74岁高龄亲征。海都之子察八儿投降。西北诸王的叛乱才最终被平定,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朱棣即位,18、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大顺军数干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自成,山海关城陷在即。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即第一次鸦片战争(The First Anglo-Chinese war)。英国经常称其为第一次中英战争或“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George Elliot)、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百度百科——鸦片战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兵入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靖难之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都之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绍熙内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刘兵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靖康之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雍熙北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征高句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阳起兵参考资料来源:5.从隋朝到清朝的历史大事20件1、三征高句丽三征高句丽是隋炀帝杨广在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 三次均为炀帝御驾亲征。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刚刚结束巡游江都的炀帝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至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隋朝国内开始发生农民起义。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但因杨玄感叛乱而退兵。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三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2、瓦岗寨起义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指的是隋末时期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的历史事件。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各地,615年(大业十一年)隋炀帝杨广以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不久又拜太原留守,以北备突厥,并镇压今山西省境内的农民起义。当时,隋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统治阶级一再发生大分裂,地主武装和义军星罗棋布于各地。李渊素有大志,移官太原后,看到隋朝即将败亡,萌动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他左右的裴寂、刘文静及次子李世民亦纷纷建议起兵以举大事。到616年(大业十二年),农民起义在全国已居优势,隋朝再也无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击各个武装集团,李渊觉得时机成熟,乃于617年(大业十三年)在晋阳正式宣布起事。李渊在次子李世民、僚属裴寂、刘文静等人的帮助下,诛杀了隋炀帝监视他的王威、高君雅。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得到了始毕可汗的支持,派李建成、李世民夺取西河郡。六月,正式起兵。李渊自为大将军,以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为左右大都督,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兵发长安。在霍邑大破宋老生,从龙门渡黄河,开永丰仓赈济百姓。关中有其女李三娘等人起兵响应。十一月,攻克长安,以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唐,隋朝灭亡,唐朝建立。3、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为了挽回局面,最终李世民搏命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4、渭水之盟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入侵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5、神龙革命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 逼迫武则天退位。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称之为革命。6、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7、白马驿之祸白马驿之祸又称白马之祸,是唐朝末期朱温诛杀朝官的一次事件。事件发生在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在李振的鼓动下,杀死了众多大臣,大约三十余人。杀死后并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事后两年的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二百九十年。8、洛阳兵变洛阳兵变是发生在中国五代十国后梁时期的一场兵变。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病重,欲立养子朱友文即位,其子朱友珪得知后,杀死朱温,秘不发丧,矫诏监国,令均王朱友贞杀友文。后朱友珪赶赴洛阳称帝,群臣不服,均王朱友贞见状趁势起兵,与掌握重兵的杨师厚击禁军。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贞兵至洛阳。,数千禁军倒戈,突入宫中。朱友珪见大势已去,与妻子张氏一起自杀。朱友贞返回开封即皇帝位,是为梁末帝。朱梁王朝在晋军压境之际,同室操戈,逐使国力日衰,不久便为后唐取代。9、高平之战高平之战,指的是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契丹联军与后周在泽州高平城(今晋城高平市)一带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此战中,后周初战不利,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终于扭转战局,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10、邺都之乱邺都之乱是发生在五代十国后唐唐庄宗时期的变乱。后唐唐庄宗末年,沉迷于酒色,恣意暴敛。同光四年(公元926年),伐蜀功臣郭崇韬冤死,降唐名臣朱友谦身亡,使得功臣宿将人人自危。其时戍守瓦桥关的士兵满期回镇,行至贝州(今河北南宫东南),遭到朝廷的拒绝,士兵于是发动叛变,攻入邺城(今河北大名东南。唐庄宗派李嗣源讨伐,不料李嗣源不下哗变,劫持李嗣源,欲立其为帝。李嗣源不从,借机逃走,路上招兵买马,向朝廷表示忠心,但未北朝廷理会。于是李嗣源从众议,与朝廷抗衡。四月。李嗣源攻入洛阳,唐庄宗被杀,李嗣源称帝,是为唐明宗。11、陈桥兵变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12、雍熙北伐雍熙北伐是指,986年(雍熙三年)为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伐辽的历史事件。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派三路大军北伐。最初,三路大军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失地。但随着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宋太宗急令宋军三路大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监军王侁和主帅潘美指挥失误,且怯阵先退致使断后的杨业陷入重围。杨业一部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雍熙北伐,是宋辽战争过程中宋对辽的第二次战略进攻。这次战略进攻的成败,不仅在军事上对宋辽双方态势产生重大变化,而且对宋的内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战的失利,使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从而使在对辽关系上"终宋不振"。直到澶渊之盟的签订,宋辽大体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13、靖康之变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14、苗刘兵变苗刘兵变,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是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复辟,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15、绍熙内禅绍熙内禅,也称宋光宗内禅,是指宋光宗赵惇在绍熙五年(1194)被迫禅位给儿子赵扩的一起历史事件。宋光宗在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即位,第二年改元绍熙。光宗患病,无法主持朝政,李皇后擅政,拨弄是非,使光宗与其父太上皇(宋孝宗)长期失和。绍熙五年(1194)五月,太上皇病笃。六月九日,太上皇卒。光宗始终未去重华宫问疾,也不执丧,朝中骚动,尚书左选郎官叶适向左丞相留正建议,立皇子嘉王赵扩为监国,以释疑谤。留正于是率宰执数请,光宗表示想要退位。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主张禅位给嘉王,而留正认为建储诏尚未下达而谈及此事,日后一定难以相处,于是称病离开相位而逃。赵汝愚被迫通过知阁门事韩侂胄将内禅之意向太皇太后(宪圣慈烈皇后)请示,次日,赵汝愚请立嘉王为太子,并且说到光宗批有“念欲退闲”,于是太皇太后应允。七月五日,太皇太后命汝愚以旨谕嘉王赵扩即位,皇子坚决推辞,后来被披黄袍,乃立为皇帝,这就是宋宁宗。立皇后韩氏,其父为韩同卿,是韩侂胄之兄。光宗被尊为太上皇帝,李皇后被尊为太上皇后,李氏的权势方被削弱。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宋光宗内禅,也称为“绍熙内禅”。16、海都之乱海都之乱是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元朝西北宗王海都联合其他藩王发动的叛乱事件。至元六年(1268年),海都、八剌和钦察汗国君王在塔拉斯河会盟,公开反对忽必烈和伊儿汗国,并商议以海都为盟主。会盟各王指称忽必烈汗已经被汉族同化,言明要对忽必烈用兵以恢复蒙古人的游牧本性。次年,忽必烈以那木罕为将,在别失八里击败海都。至元十二年(1275年),忽必烈再遣安童辅佐那木罕西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海都等同东部乃颜联络,乘忽必烈率领元军主力东去平叛的机会,一度发兵占领和林,但不久即退出。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以74岁高龄亲征,前后五年,最后海都败死。一直到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海都之子察八儿投降,西北诸王的叛乱才最终被平定。17、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18、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19、清兵入关清兵入关是指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今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计划仍采用过去入关南下的路线,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自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干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自成,山海关城陷在即。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20、鸦片战争鸦片战争(Opium War),即第一次鸦片战争(The First Anglo-Chinese war)。英国经常称其为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George Elliot)、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鸦片战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兵入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靖难之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都之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绍熙内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刘兵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靖康之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雍熙北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征高句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阳起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武门之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渭水之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龙革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巢起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马驿之祸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阳兵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平之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邺都之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桥兵变6.求五代十国的详细历史事件及时间1、洛阳兵变洛阳兵变是发生在中国五代十国后梁时期的一场兵变。朱温病重,欲立养子朱友文即位,杀死朱温,矫诏监国,令均王朱友贞杀友文。后朱友珪赶赴洛阳称帝,均王朱友贞见状趁势起兵,与掌握重兵的杨师厚击禁军。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贞兵至洛阳,数千禁军倒戈,朱友贞返回开封即皇帝位,是为梁末帝。朱梁王朝在晋军压境之际,不久便为后唐取代。2、郭威灭汉郭威灭汉,是五代最後一个王朝後周建立的事件,后汉隐帝刘承祐继位,拜郭威为枢密副使。948年三月河中(今山西永济)的李守贞、永兴(今陕西西安)的赵思绾和陕西凤翔的王景崇相继起事,郭威成功地平定这些乱事,结果李守贞和王景崇自焚,同一时间郭威又体贴手下,但后来隐帝觉得顾命大臣的权力太多,因此开始消灭这些顾命大臣。郭威正在外领兵,闻讯後立刻以「清君侧」的名号起兵。隐帝为此於950年四月下令将开封内的郭威、柴荣和王峻的一切亲属杀尽。而愤怒的郭威於数日内就攻入开封城,刘承祐被杀。郭威的军队在开封大掠。郭威首先表面上欢迎徐州的刘贇为后汉皇帝,自己却借攻打契丹为借口北上,而他暗地里派手下将刘贇杀死,然后又令自己的军队拥戴自己为新皇帝,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仍然以「监国」之名登基,其后一个月才正式称帝。郭威灭汉导致后汉灭亡,及五代最后的一个王朝——后周的建立。郭威灭汉也致使北汉正式代替后汉。郭威灭汉也象征五代十国踏入一个新的阶段:后周时期。后周是个比较强大的王朝,指的是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契丹联军与后周在泽州高平城(今晋城高平市)一带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后周初战不利,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4、陈桥兵变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ng)指的是938年中国南汉政权与静海地区(今越南北部)军阀吴权之间的战争;南汉君主刘龑派李守鄘、梁克贞讨伐交趾,但不久曲氏的部将杨廷艺就驱逐了南汉军队。自称静海节度使,杨廷艺为牙将矫公羡所杀,杨廷艺的女婿吴权在爱州(今清化)起兵,矫公羡见吴权势力强大。于是向南汉求救,刘龑早已有吞并交趾的野心。趁机任命儿子刘弘操为静海节度使。百度百科——洛阳兵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威灭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平之战参考资料来源:7.有哪些皇帝是安徽的?1、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2、曹操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时期魏国奠基人,太尉曹嵩之子。3、朱棣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4、朱温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开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五代时期梁朝第一位皇帝,即位后改名朱晃,5、朱友贞后梁末帝朱友贞(888年-923年)。五代时期后梁末代皇帝,太祖朱温第三子,朱友贞是朱温嫡子。初封均王。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