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沧海之一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全文是什么啊?怎么理解 时间:2023-01-05 23:11:13 由诗词网小编 分享 复制全文 下载本文 诗词网小编2023-01-05 23:11:13 复制全文 下载全文 目录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全文是什么啊?怎么理解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意思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全文是什么啊?怎么理解?详细一点的解释!!4.“渺沧海之一粟”的上句是什么?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翻译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怎么解释??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下一句是什么 意思及全文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全文是什么啊?怎么理解的意思是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蜉蝣是昆虫的一科,只有几小时.作者以此感叹自己一生的短暂.作者用大海里的一颗粟米自比,说明人是何其的渺小。《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苏轼朝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客曰: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客喜而笑,杯盘狼藉,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苏轼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月明星稀,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沿长江顺流东下: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苏轼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何况天地之间。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丽的字句,简明的笔法,写出了时间和自然风光,使人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诵明月之诗。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意思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出自北宋苏轼的《前赤壁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二、翻译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二、赏析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全文是什么啊?怎么理解?详细一点的解释!!出自苏轼的《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原文: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客曰: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杯盘狼藉,不知东方之既白,既望。与湖北嘉鱼赤壁同被作为周瑜破80万曹军之壁战场故迹。桂棹(zhào)、兰桨。船桨之美称:溯(shuō),形容声音婉转悠长。嫠(lí)妇:愀(qiǎo)然:舳(zhú)。舻(lú)。酾(shī)。槊(shuò),匏(páo)尊:用葫芦制的酒杯;须臾(yú):藏(zàng):枕藉。共同享用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如怨、如慕、如泣、如泣“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应声高歌,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苏轼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月明星稀,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绘出形色,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作者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发表议论为主,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使客人终于",喜而笑"《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是主景;"山",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 "月明星稀"。终于"托遗响于悲风"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空明"流光"之景而生;向",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博"也有的说是"汗漫"畅达",一泻千里、纯以气胜"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4.“渺沧海之一粟”的上句是什么?苏轼《前赤壁赋》原文选段:挟飞仙以遨游,托遗响于悲风。(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蜉(fú)蝣:夏秋之交生于水边,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沧海: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作者成就: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笔力纵横,穷极变幻。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翻译翻译:(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出自:苏轼《前赤壁赋》原文选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释义:(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寄:寓托。蜉(fú)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渺:小。沧海:大海。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作者成就: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李廌六人并称苏门六君子。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怎么解释??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指古往今来虽不断有人逝去,是感叹自己人生的短暂,选自苏轼的《赤壁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散文,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下一句是什么 意思及全文羡长江之无穷。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出自苏轼的《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原文: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客曰:月明星稀“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