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指导「精选8篇」 时间:2023-01-12 07:30:21 由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复制全文 下载本文 作文陶老师原创2023-01-12 07:30:21 复制全文 下载全文 目录 1.如何指导中学生写作文 2.如何指导中学生写作文 3.关于中学生作文指导的一点思考 4.中学生散文写作指导 5.中学生散文写作指导 6.中学生散文写作指导 7.中学生散文写作指导 8.中学生周记范文指导 1.如何指导中学生写作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作文是衡量其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在教学实践中,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材料陈旧,改头换面,东拼西凑……如何指导初中生写作文?这确实是很多中学老师深感头疼的事情。如何指导初中生,让这些刚刚踏入中学校门的孩子们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作文,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重视积累打好基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要在阅读中吸取养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对刚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小练笔,任意选取一个小片段,由于内容短小、选材自由,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比较受学生欢迎,同时也从多方面积累学生的素材。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有一特殊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我让同学们仿写,由于同学们已学过且对课文理解的较深刻,所以多数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再如教材中有许多地方给学生流下了思考余地,教师要充分把握好教材,把空白留给学生,让学生的想象来补充空白。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在叙述敌机轰炸后写道:"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省略号省略了我昏迷以后指导员护书的经过,我让学生加以想象并写下来,有同学这样写道:"炸弹在我身边爆炸了,弹片纷飞,眼看就要落到那捆珍贵的教科书上,那捆毛主席从印文件的纸里节省出来并印刷的教科书上,说时迟那时快,指导员一个飞跃,趴在那捆书上,那捆珍贵的教科书保住了,而弹片却穿透了指导员的胸膛,鲜血染红了那捆珍贵的教科书。",通过补写空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有兴趣了,就可以循序渐进,进行"百字新事"训练、"剪报作文"训练等,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落实"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进而从多方面积累素材,达到"厚积而薄发"的目的。 二、创造情景、学会观察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欣赏、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技巧,并以此作为范文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记得2009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也正赶上上作文课,学生被漫天的雪花所吸引,时不时的往外探头,心思已不在教室内,这是一个"调皮"的同学诡异的说:"老师,我们不愿意写作文,咱们打雪仗好不好?"我灵机一动马上说:"好"!教室内立刻沸腾了,各个摩拳擦掌准备往外冲。这是我说:同学们,我先来朗读峻青《海滨仲夏夜》中的一段描写,再去好不好?教室内立刻鸦雀无声,各个激情昂扬非常专注的听我朗诵:"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接着我分析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的描绘了晚霞的情态。写出了晚上海滨的独特美景,使读者如临其境。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色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现在我们就走出教室去看、去玩、去感受,玩够了,闹够了,再静下来写一篇关于"雪"的作文。这次的作文写的非常成功,现摘录于下:"积雪有一尺多后,站在教学楼上遥望操场,象面对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一串串快乐的脚印"。"龙爪槐静静地迎着雪花,像撑起一把厚厚的大伞,为鸟儿留下一片觅食的空地"。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只要不断的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法向生活投射自我的眼光,他们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独特,就能产生有个性的思想和独特的情感,就能用自己的话语大胆展示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就能写出好文章。 三、贴近生活,亲身体验 马克思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习作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生活越充实,作文内容就丰富,学生才能写出耳目一新的作品来。例如:写作文题目"记一次比赛活动",为了让学生们有内容可写,我举办了一次拔河比赛,当时的场面真令人激动,赛场上队员们汗流满面,一旁的啦啦队员喊的声音嘶哑,场下的观众心潮澎湃。赛后,同学们自动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并主动写成文字,这次作文成功了许多。他们抓住了细节,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像参赛的同学写自己比赛时的感受,啦啦队员写到自己眼看绳子一点点挪向对方,却无能为力,只得振臂呼喊,场下的观众则双手紧握,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为本班默默的加油……正是由于在活动中学生们细心体验,写作兴趣才会浓厚,主动性也越来越强,促使他们去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体验胸有成竹,写什么也就迎刃而解了。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有意识的依据教材让学生积累素材,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现实出发反映生活,就能解决写作中的"无米之炊"问题;学生就会由讨厌作文变为喜欢、热爱写作文,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2.如何指导中学生写作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作文是衡量其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在教学实践中,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材料陈旧,改头换面,东拼西凑……如何指导初中生写作文?这确实是很多中学老师深感头疼的事情。如何指导初中生,让这些刚刚踏入中学校门的孩子们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作文,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重视积累打好基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要在阅读中吸取养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对刚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小练笔,任意选取一个小片段,由于内容短小、选材自由,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比较受学生欢迎,同时也从多方面积累学生的素材。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有一特殊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我让同学们仿写,由于同学们已学过且对课文理解的较深刻,所以多数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再如教材中有许多地方给学生流下了思考余地,教师要充分把握好教材,把空白留给学生,让学生的想象来补充空白。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在叙述敌机轰炸后写道:"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省略号省略了我昏迷以后指导员护书的经过,我让学生加以想象并写下来,有同学这样写道:"炸弹在我身边爆炸了,弹片纷飞,眼看就要落到那捆珍贵的教科书上,那捆毛主席从印文件的纸里节省出来并印刷的教科书上,说时迟那时快,指导员一个飞跃,趴在那捆书上,那捆珍贵的教科书保住了,而弹片却穿透了指导员的胸膛,鲜血染红了那捆珍贵的教科书。",通过补写空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有兴趣了,就可以循序渐进,进行"百字新事"训练、"剪报作文"训练等,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落实"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进而从多方面积累素材,达到"厚积而薄发"的目的。 二、创造情景、学会观察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欣赏、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技巧,并以此作为范文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记得2009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也正赶上上作文课,学生被漫天的雪花所吸引,时不时的往外探头,心思已不在教室内,这是一个"调皮"的同学诡异的说:"老师,我们不愿意写作文,咱们打雪仗好不好?"我灵机一动马上说:"好"!教室内立刻沸腾了,各个摩拳擦掌准备往外冲。这是我说:同学们,我先来朗读峻青《海滨仲夏夜》中的一段描写,再去好不好?教室内立刻鸦雀无声,各个激情昂扬非常专注的听我朗诵:"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接着我分析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的描绘了晚霞的情态。写出了晚上海滨的独特美景,使读者如临其境。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色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现在我们就走出教室去看、去玩、去感受,玩够了,闹够了,再静下来写一篇关于"雪"的作文。这次的作文写的非常成功,现摘录于下:"积雪有一尺多后,站在教学楼上遥望操场,象面对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一串串快乐的脚印"。"龙爪槐静静地迎着雪花,像撑起一把厚厚的大伞,为鸟儿留下一片觅食的空地"。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只要不断的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法向生活投射自我的眼光,他们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独特,就能产生有个性的思想和独特的情感,就能用自己的话语大胆展示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就能写出好文章。 三、贴近生活,亲身体验 马克思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习作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生活越充实,作文内容就丰富,学生才能写出耳目一新的作品来。例如:写作文题目"记一次比赛活动",为了让学生们有内容可写,我举办了一次拔河比赛,当时的场面真令人激动,赛场上队员们汗流满面,一旁的啦啦队员喊的声音嘶哑,场下的观众心潮澎湃。赛后,同学们自动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并主动写成文字,这次作文成功了许多。他们抓住了细节,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像参赛的同学写自己比赛时的感受,啦啦队员写到自己眼看绳子一点点挪向对方,却无能为力,只得振臂呼喊,场下的观众则双手紧握,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为本班默默的加油……正是由于在活动中学生们细心体验,写作兴趣才会浓厚,主动性也越来越强,促使他们去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体验胸有成竹,写什么也就迎刃而解了。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有意识的依据教材让学生积累素材,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现实出发反映生活,就能解决写作中的"无米之炊"问题;学生就会由讨厌作文变为喜欢、热爱写作文,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3.关于中学生作文指导的一点思考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作文无疑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憋老半天才瞎编出一篇。”一个“憋”字,显出多少困窘;一个“编”字,道出几多无奈! 人本来应该是会写作的,因为写作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它只不过是一种感情的流露、思想的显现而已。你看,生活在《诗经》时代的先民,还没有受到教育,更没学过写作,但他们却会写诗;还有着名作家沈从文,巴蜀鬼才魏明伦,他们都没读过什么书,连小学文凭也拿不出来,自然也没有什么人教他们去写作,但他们的作品却真切动人,文采斐然。但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就不会写作呢?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写作,学到初四也有六七年的时间了,这么长的时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都快打完了,而写作那么一件小小的事情还没学会,以致有些同学一听到要写作文,仿佛大难临头,这不是太奇怪了吗?这难道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我突然打了一个寒颤――我们的学生不是天生不会写作,而是在读书和学习中学会了不会写作! 想想我们的学生吧从我们这儿得到的教导吧。 首先是思想被禁锢。人的思想是天生活跃的,尤其是童年和少年,他们的思想,像天空的鸟儿,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又可像草原上的奔马,可以随心所欲地驰骋。你到小孩子中间,那一张张小小的粉唇常常会让你惊叹不已。在他们的眼中,星星可以做菜,蝌蚪能够思考,太阳有嘴巴,风儿有颜色……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写作课上教师苦口婆心,把他们的思想紧紧禁锢住了。一篇文章,在写作之前,教师就反复交待要表现积极向上的主题,体现高尚纯洁的情操,展现美好的心灵,揭露丑恶的观念,要讲团结友爱、大公无私、文明礼貌、舍己救人等等等等,然后才开始写作。有了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谁还能自由思想,谁还能放飞心灵?“我思故我在”。笛卡儿如是说;“我们的全部尊严只在于思想。”帕斯卡儿也如是说;就连鲁迅先生也常常“忽然想到”,然后就记下他所想到的。而我们的“听话”的孩子在学会听话的同时也学会了盲从,学会了人云亦云,从而是渐渐丧失了独立的思想,丧失了独立表达思想的能力,也丧失了写作的能力。 其次是真情被压抑。刚起步的作文只不过是真情的流露,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态度的一种载体而已。而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又是感情最丰富、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渴求理解的期盼,被人误解的惆怅,恶作剧后的得意,遭人作弄后的愤懑,被人接纳的愉悦,遭人拒绝的苦恼,心灵的冲撞,矛盾的纠缠……他们的每一分钟都有情感的波澜在起伏,浪花在飞溅。如果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很有可能写出佳作美文。可惜我们的老师往往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带着生活的鲜活气息的作文,总是用这样一个哲理,那样一个经验来“指导”学生,却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理解,更不要说有些学生稚拙的甚至有些偏激的作文了,那更是让老师如临大敌,总会得一番深刻冰冷的教诲。于是学生的苦恼得不到释放,快乐无人来分享。而那些胡编乱造的或是抄袭的作文却往往得到老师的好评。于是,真情实感没有了,写假事、抒假情的作文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第三,文思被扼制。写作其实应该像散步,无拘无束:踱着方步,迈着碎步,蹦着跳着往前移,屁颠屁颠往后退;散步时可以摘朵花儿,捡块石子儿,听听鸟叫,看看蝴蝶;散步时可以任思绪飞扬,天南海北。但如果真的有人来教你怎么散步,告诉你散步时左脚应怎么出,右脚应怎样迈,左手应怎样摆,右手应怎样放,学着学着你肯定就不会散步了。写作也一样,老师总是“耐心”的告诉你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中间要怎样过渡,怎样埋伏笔,怎样设悬念,怎样首尾呼应,更有甚者总结出这样那样的秘诀、心法一串串。那么好了,你一提笔,满脑子都是这个要怎样那个要怎样,你还有心思作文吗?当然我们也不是说不要必要的写作技巧指导,但最重要的是思想,是主题,技巧和形式永远是位居第二的,不是吗?否则我们不是又回到八股文时代了吗?童话大王郑渊杰曾说,他日前旁听了半节教孩子如何写作的课,“一听吓一跳,那老师讲的几乎全是让人今生今世永远写不出好文章的话。”他说:“我教儿子时不教写作,而是训练六个部位:眼睛、鼻子、嘴、耳朵、手和脚。能写出好文章的人,都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我会告诉你如何将自己的眼睛训练成鹰眼。然后是鼻子,以此类推。六个部位训练完毕,孩子写作文就左右逢源。” 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毋庸讳言,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在观念上是畸形的,在实践上是模式化的。因而导致学生作文思维僵化,思想肤浅;人云亦云,个性泯灭;语言枯涩,千篇一律。都像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件,了无生气,毫无个性,见文不见人。这是作文教学的死胡同。余秋雨先生曾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手段、规则和范文,都不能代替学生要表达的自我生命”,不能成为一种精神的桎梏,让它“一定程度地剥夺了他们独特表达个体生命的本领”。这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作文教学的病根――对健康生命的箝制,对生命个体的漠视。 面对这种现状,作为语文老师应如何做呢? 针对上面所讲的三点,语文教师只要对症下药,有针性地进行作文教学相信不难解决:放飞学生的心灵,让思想像奔马一样在原野上驰骋;呵护真情,让情感的像自由之舟在大海上飘荡;激活文思,让思潮如泉水在地下喷涌。不在思想上禁锢学生,无论对错,要蹲下来和他们一起聆听成长的声音;给学生感情上的慰籍,和学生一起流泪,一起快乐,在理解中一起进步;不过多地限制学生。所谓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都不是刻意而为之,全是自然而然的事,要不留斧凿之痕。 这是针对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的学生来说的。面对鲜活灵动的个体,我们为人师者更新观念,改变教学理念,相信经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现状的。但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那就是学生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胸中无物,提笔无言。面对这种情况,任你再怎么放飞,再怎么呵护,再怎么激活,学生也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我就是什么想法也没有,这怎么办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对什么都没兴趣,对什么都没感触,老师的方法技巧再妙也不显灵了。所以作文的关键是要有米,有面,有鸡鸭鱼肉,有蔬菜水果,这才能做出美味佳肴来。 那米、面从哪里来呢?不仅想到古人的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你真的要学习写诗,功夫在下在写诗以外,即要用心生活,用心体验,用心感悟,有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便有了好的见解和创意,还怕没有好诗文吗?我们的作文不同样如此吗?――“汝果欲学文,功夫在文外。”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一语中的,指出了写作教学的根本途径:以人为本,因道习文。即作文教学的根本是“人”而不是“文”,是人的思想感情,健康人格,审美鉴赏水平。这是作文精神的底子。我们凭借学生思想水准的提高,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的敏锐的感觉来引导学生练习作文。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无话可说的困境。文章作法的研究,写作技巧的传授都是必要的;作为一节微观的作文课而言,讲授具体实用的写作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方法、知识、技巧的传授,都要在“着眼于人”的宏观指导下去进行,否则都是徒劳的。因为因道习文的本质意义是做人先于做文,作好文必先做好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写作者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文章才会闪烁真善美的光辉。鲁迅先生认为:写作是一种“人格的自动控制”,是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写得好的关键在于“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叶圣陶老先生也在《作文与做人》的短文中说:“文当然在要做的,但是要紧的在于做人。”重温大师的教导,使我们从历史的、传统的角度去解读课程标准,更能领会其深长的文化底蕴。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点呢? 我认为,最重要也是必须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感动生活。 现在的学生太幸福了,什么都太容易得到,所以什么都无所谓,对这么美好的生活都麻木了。生活中那么多令人或感动或愤怒的事情他们都看不到,也听不到,写出的作文思想贫乏,内容空虚,情感矫饰。或者是人云亦云的套话空话拉杂话,或者是不知所云的胡编乱造。批这样样的作文累死人(累的是心)。他们似乎丧失了对生活的感受,丧失了感动,丧失了作为一个人最本能的情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为人师者首先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引导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对看似平凡的生活充满爱心,热情地投入其中,而不是做旁观者。可以先从自己的班级做起,适当组织一些活动,如“爱我自己,爱我同学,爱我班级”主题班会,“谈谈你的父母”,“采访你身边的残疾人”等,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做一朵真正融入生活的浪花。有一段时间我们班级的屋后有民工在施工,我就让学生观察民工的外貌、神态等并作文,结果学生写的真实感人,其中《农民,好》一文时还获了奖,下了雨我们就一起去踩雨,飘了雪我们就一起打雪仗,中秋节我们一起赏月,神七升空我们一起欢呼……可以说,作文篇篇有佳作,文文有亮点。其次指导学生用心灵的触角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教师的引导一定要细致而具体,随时抓住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来引导他们,对学生日记中出现的好作品要及时推荐,引导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逐渐提高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和审美能力。第三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动。哲人说:感动的一种养分――心灵的养分。有了这种营养,心灵会变得滋润、丰富、敏锐而灵动。而我们的学生恰恰是这种养分严重缺乏。而要补上这种养分的方法就是让我们的教学贴近学生,走进学生心灵。我经常推荐一些的优秀的文章给学生,和他们一起朗读,一起欣赏,一起感动。记得一次我范读一篇名为《大米饭,小米饭》的习作,因为有共鸣,我读得很动情,在高潮处我禁不住哽咽了。我读完后,教室里静得出奇,那一双双闪着泪光的眼睛告诉我,他们也被感动了。长期下来,慢慢地我发现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水涨船高,特别是对主题的把握准确,对感情的分析更加深入、细腻。不再像以前的“胡诌乱编一气”(这是学生作文中的原话),或者只是套话,空话了,作文也是很有起色。总之,作文教学当使学生多情善感,那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下笔为文,情动于衷,佳作自成。总之,做人先于做文,理解生活先于学习技巧,只有坚持科学和理念,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从死胡同里走出来。 第二,请读部好书打底子。学生有了对生活的体验,还要有成熟的作文理念。这种理念哪里来?主要靠阅读借鉴。美文是用来熏陶读者情操的,善学者却把它当做写作的教材,因为美文总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美的规律,学会用一双慧眼,看出其中的“闪光点”,悟出文道,这对打基础的中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只要他们能看出其中的合理因素,我们的学生就认识了它,再把这些合理的东西抽取出来,消化吸收,融入我的血液中,变为我的东西。学生作文中理性的东西多了,作文还会平庸吗?我浏览了大量国内外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其中有不少是有关名着的。这就是启示中学生要读好书,特别要读名着,鉴赏名着,它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文学底蕴,一定的审美能力、文化底蕴、人文情怀。确实,读熟一部名着,能使你受益无穷。这是一味沉迷于文化快餐文学办不到的。上个世纪初,被称为北大怪才和奇才的学者辜鸿鸣,在讲到如何学习英语时,就曾经极力主张要选择一部书,如莎士比亚名着之类,熟读成诵,打好底子,然后再广泛涉猎,才能触类旁通,真正掌握英文。这个主张带有他个人学习的独特体验,是其学习外语的经验总结。他的熟读一部书的主张,同样适合我们学习母语。我曾见识过这样一个人,在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别人发表一篇专业论文颇费脑筋,而他的大作却能地专业报刊“连篇累牍”地面世,有一家刊物还特邀他作专题,其写作能力让许多同行羡慕不已。据他自己说,主要行益于一部《三国演义》,其语文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都是在兴趣盎然地读这部传奇故事中获得的。 我们熟读一部名着,获得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文学知识,提高的也不仅是语文素养,更多的是在阅读中获得了精神营养,引起我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思考,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从而增强了我们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们的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有责任引导中学生适当地离开电视和电脑,静下心来,读熟一部经典名着,给自己打打文学和人文的底子,这无论是对他们将来的考场制胜,还是对其今后的健康成长,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4.中学生散文写作指导 1.题目鲜亮。作文题目要忌讳平淡、呆板,要有个性、与众不同,既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视线,同时又能够体现文章的内容。一个鲜亮的题目,就是一个极好的得分点。因此散文的题目是最有嚼味的题目。有的是场景入题,《无边落叶》、《昨夜雨,今朝下》;有的是感觉入题,《花香》、《路是月的痕》、《眼睛上的窗帘》;有的呼告,《茉莉,我爱你》;有的祈祷,《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比喻,《放下感情的叶片》;有的口语化,《明天一定记着开窗》;有的化用成语诗词,《随遇而安》、《月是故乡明》;有的繁复,《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有的简洁,《网里人生》。比较一下其他文体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散文的题目没有一个相同,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而且又跟高考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十分切合。 2.取材广泛。散文的题材十分广泛,因此其内容非常丰富。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日的欢快,都可以移到纸上。(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言》)凡是能够引起作者动情的,凡是对读者有教育意义的,都可以是散文的题材。在一篇散文里,作者可以展开广阔的思路,无所拘束,任意驰骋。高考作文取材最忌讳旧、俗,阅卷老师老是看到常见的材料,首先就感觉不佳。散文广泛的题材领域,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上面举到的几篇文章,取材面相当广泛。有的是以个人经历为突破口,深挖细掘,探索心灵中隐秘的宝藏(如《茉莉,我爱你》);有的敏锐地抓住当今时事,细察社会发展轨迹(如《随遇而安》);有的恰到好处地联系课本知识(如《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则进入历史的海洋去舀一勺水(如《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广阔的题材显示了考生敏锐的思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表达灵活。散文取材广泛,它的表现形式也就显得自由灵活,表达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从表现形式看,它不必像诗歌那样格律化,不必像戏剧那样模式化,只要在一定的思想情感的统率下,把零碎的材料组织成文就行。散文在选材上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结构上也可以几放几收、舒卷自如。对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有时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几种方式熔为一炉。因为散文总是有抒情性的特点,抒情方式尤其丰富多样。满分作文《昨夜雨,今朝下》(山东考生)先由栀子花开状写惜花恨雨之人的心态,然后联想到古代诗人和诗境,中间穿插议论抒情,结尾用栀子花重开暗示自己的见解。《拨开天空的乌云》扣住对道家音乐的感悟一事,写心境,写游览,写谈话,写品曲,无不为感情亲疏不同,对道家音乐的感知也千差万别张本,写得大气。 4.情理相透。散文是忠于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强调生活真实,而不仰仗于虚构,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大凡优秀的散文,往往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这种深刻寓意又饱含诗情,因为散文具有情理相透的特点。它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常常寓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今年的话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富有才华的考生就把这种理性通过感性形象来展开。如《无边落叶》写童年记忆中遗失一枚香山红叶而误解同学的故事;《随遇而安》写了从北方来广州的母亲饮食上的改变,进而引发对广州人生活习惯的认同,富有生活气息,巧妙道明感情影响认知的观点。《黄色蛹·金色蝴蝶》是一篇公认的散文诗,虽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精心挑选的三个片段,重点表现了自己感情在生活经历中的变化过程,语言上处处洋溢诗情,极好地扣住话题。这对一些不注重生活积累的考生,只会空洞发表议论的考生,应该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启发吧。 5.语言精美。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诗意》)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我们往往在散文中读到让人一见不忘的语言。《与你同行》显示了良好的语言功力,文章写道:让水与火同行,情与理同行。坚持爱与美的真理,让冲动与成见在你的足下沉淀,带上淬火之后的智慧--与你同行!理性思考在激烈的感情下化为不可抑制的内心独白,强烈表明自己的观点,也以情动人。《月是故乡明》将话题巧妙转化为因为深情,所以偏执这一警策之语之后,直接用铺排方式将生活感受强化: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逝去;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桔黄的灯光。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菁菁校园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来来往往的人,似曾相识的脸,母亲洗过的洁净的衣裳,老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任是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想--通过语言,把感性与理性融合为一,成为美文。 5.中学生散文写作指导 1.题目鲜亮。作文题目要忌讳平淡、呆板,要有个性、与众不同,既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视线,同时又能够体现文章的内容。一个鲜亮的题目,就是一个极好的得分点。因此散文的题目是最有嚼味的题目。有的是场景入题,《无边落叶》、《昨夜雨,今朝下》;有的是感觉入题,《花香》、《路是月的痕》、《眼睛上的窗帘》;有的呼告,《茉莉,我爱你》;有的祈祷,《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比喻,《放下感情的叶片》;有的口语化,《明天一定记着开窗》;有的化用成语诗词,《随遇而安》、《月是故乡明》;有的繁复,《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有的简洁,《网里人生》。比较一下其他文体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散文的题目没有一个相同,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而且又跟高考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十分切合。 2.取材广泛。散文的题材十分广泛,因此其内容非常丰富。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日的欢快,都可以移到纸上。(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言》)凡是能够引起作者动情的,凡是对读者有教育意义的,都可以是散文的题材。在一篇散文里,作者可以展开广阔的思路,无所拘束,任意驰骋。高考作文取材最忌讳旧、俗,阅卷老师老是看到常见的材料,首先就感觉不佳。散文广泛的题材领域,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上面举到的几篇文章,取材面相当广泛。有的是以个人经历为突破口,深挖细掘,探索心灵中隐秘的宝藏(如《茉莉,我爱你》);有的敏锐地抓住当今时事,细察社会发展轨迹(如《随遇而安》);有的恰到好处地联系课本知识(如《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则进入历史的海洋去舀一勺水(如《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广阔的题材显示了考生敏锐的思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表达灵活。散文取材广泛,它的表现形式也就显得自由灵活,表达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从表现形式看,它不必像诗歌那样格律化,不必像戏剧那样模式化,只要在一定的思想情感的统率下,把零碎的材料组织成文就行。散文在选材上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结构上也可以几放几收、舒卷自如。对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有时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几种方式熔为一炉。因为散文总是有抒情性的特点,抒情方式尤其丰富多样。满分作文《昨夜雨,今朝下》(山东考生)先由栀子花开状写惜花恨雨之人的心态,然后联想到古代诗人和诗境,中间穿插议论抒情,结尾用栀子花重开暗示自己的见解。《拨开天空的乌云》扣住对道家音乐的感悟一事,写心境,写游览,写谈话,写品曲,无不为感情亲疏不同,对道家音乐的感知也千差万别张本,写得大气。 4.情理相透。散文是忠于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强调生活真实,而不仰仗于虚构,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大凡优秀的散文,往往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这种深刻寓意又饱含诗情,因为散文具有情理相透的特点。它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常常寓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今年的话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富有才华的考生就把这种理性通过感性形象来展开。如《无边落叶》写童年记忆中遗失一枚香山红叶而误解同学的故事;《随遇而安》写了从北方来广州的母亲饮食上的改变,进而引发对广州人生活习惯的认同,富有生活气息,巧妙道明感情影响认知的观点。《黄色蛹·金色蝴蝶》是一篇公认的散文诗,虽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精心挑选的三个片段,重点表现了自己感情在生活经历中的变化过程,语言上处处洋溢诗情,极好地扣住话题。这对一些不注重生活积累的考生,只会空洞发表议论的考生,应该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启发吧。 5.语言精美。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诗意》)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我们往往在散文中读到让人一见不忘的语言。《与你同行》显示了良好的语言功力,文章写道:让水与火同行,情与理同行。坚持爱与美的真理,让冲动与成见在你的足下沉淀,带上淬火之后的智慧--与你同行!理性思考在激烈的感情下化为不可抑制的内心独白,强烈表明自己的观点,也以情动人。《月是故乡明》将话题巧妙转化为因为深情,所以偏执这一警策之语之后,直接用铺排方式将生活感受强化: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逝去;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桔黄的灯光。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菁菁校园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来来往往的人,似曾相识的脸,母亲洗过的洁净的衣裳,老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任是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想--通过语言,把感性与理性融合为一,成为美文。 6.中学生散文写作指导 1.题目鲜亮。作文题目要忌讳平淡、呆板,要有个性、与众不同,既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视线,同时又能够体现文章的内容。一个鲜亮的题目,就是一个极好的得分点。因此散文的题目是最有嚼味的题目。有的是场景入题,《无边落叶》、《昨夜雨,今朝下》;有的是感觉入题,《花香》、《路是月的痕》、《眼睛上的窗帘》;有的呼告,《茉莉,我爱你》;有的祈祷,《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比喻,《放下感情的叶片》;有的口语化,《明天一定记着开窗》;有的化用成语诗词,《随遇而安》、《月是故乡明》;有的繁复,《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有的简洁,《网里人生》。比较一下其他文体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散文的题目没有一个相同,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而且又跟高考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十分切合。 2.取材广泛。散文的题材十分广泛,因此其内容非常丰富。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日的欢快,都可以移到纸上。(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言》)凡是能够引起作者动情的,凡是对读者有教育意义的,都可以是散文的题材。在一篇散文里,作者可以展开广阔的思路,无所拘束,任意驰骋。高考作文取材最忌讳旧、俗,阅卷老师老是看到常见的材料,首先就感觉不佳。散文广泛的题材领域,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上面举到的几篇文章,取材面相当广泛。有的是以个人经历为突破口,深挖细掘,探索心灵中隐秘的宝藏(如《茉莉,我爱你》);有的敏锐地抓住当今时事,细察社会发展轨迹(如《随遇而安》);有的恰到好处地联系课本知识(如《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则进入历史的海洋去舀一勺水(如《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广阔的题材显示了考生敏锐的思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表达灵活。散文取材广泛,它的表现形式也就显得自由灵活,表达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从表现形式看,它不必像诗歌那样格律化,不必像戏剧那样模式化,只要在一定的思想情感的统率下,把零碎的材料组织成文就行。散文在选材上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结构上也可以几放几收、舒卷自如。对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有时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几种方式熔为一炉。因为散文总是有抒情性的特点,抒情方式尤其丰富多样。满分作文《昨夜雨,今朝下》(山东考生)先由栀子花开状写惜花恨雨之人的心态,然后联想到古代诗人和诗境,中间穿插议论抒情,结尾用栀子花重开暗示自己的见解。《拨开天空的乌云》扣住对道家音乐的感悟一事,写心境,写游览,写谈话,写品曲,无不为感情亲疏不同,对道家音乐的感知也千差万别张本,写得大气。 4.情理相透。散文是忠于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强调生活真实,而不仰仗于虚构,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大凡优秀的散文,往往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这种深刻寓意又饱含诗情,因为散文具有情理相透的特点。它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常常寓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今年的话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富有才华的考生就把这种理性通过感性形象来展开。如《无边落叶》写童年记忆中遗失一枚香山红叶而误解同学的故事;《随遇而安》写了从北方来广州的母亲饮食上的改变,进而引发对广州人生活习惯的认同,富有生活气息,巧妙道明感情影响认知的观点。《黄色蛹·金色蝴蝶》是一篇公认的散文诗,虽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精心挑选的三个片段,重点表现了自己感情在生活经历中的变化过程,语言上处处洋溢诗情,极好地扣住话题。这对一些不注重生活积累的考生,只会空洞发表议论的考生,应该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启发吧。 5.语言精美。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诗意》)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我们往往在散文中读到让人一见不忘的语言。《与你同行》显示了良好的语言功力,文章写道:让水与火同行,情与理同行。坚持爱与美的真理,让冲动与成见在你的足下沉淀,带上淬火之后的智慧--与你同行!理性思考在激烈的感情下化为不可抑制的内心独白,强烈表明自己的观点,也以情动人。《月是故乡明》将话题巧妙转化为因为深情,所以偏执这一警策之语之后,直接用铺排方式将生活感受强化: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逝去;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桔黄的灯光。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菁菁校园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来来往往的人,似曾相识的脸,母亲洗过的洁净的衣裳,老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任是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想--通过语言,把感性与理性融合为一,成为美文。 7.中学生散文写作指导 1.题目鲜亮。作文题目要忌讳平淡、呆板,要有个性、与众不同,既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视线,同时又能够体现文章的内容。一个鲜亮的题目,就是一个极好的得分点。因此散文的题目是最有嚼味的题目。有的是场景入题,《无边落叶》、《昨夜雨,今朝下》;有的是感觉入题,《花香》、《路是月的痕》、《眼睛上的窗帘》;有的呼告,《茉莉,我爱你》;有的祈祷,《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比喻,《放下感情的叶片》;有的口语化,《明天一定记着开窗》;有的化用成语诗词,《随遇而安》、《月是故乡明》;有的繁复,《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有的简洁,《网里人生》。比较一下其他文体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散文的题目没有一个相同,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而且又跟高考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十分切合。 2.取材广泛。散文的题材十分广泛,因此其内容非常丰富。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日的欢快,都可以移到纸上。(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言》)凡是能够引起作者动情的,凡是对读者有教育意义的,都可以是散文的题材。在一篇散文里,作者可以展开广阔的思路,无所拘束,任意驰骋。高考作文取材最忌讳旧、俗,阅卷老师老是看到常见的材料,首先就感觉不佳。散文广泛的题材领域,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上面举到的几篇文章,取材面相当广泛。有的是以个人经历为突破口,深挖细掘,探索心灵中隐秘的宝藏(如《茉莉,我爱你》);有的敏锐地抓住当今时事,细察社会发展轨迹(如《随遇而安》);有的恰到好处地联系课本知识(如《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则进入历史的海洋去舀一勺水(如《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广阔的题材显示了考生敏锐的思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表达灵活。散文取材广泛,它的表现形式也就显得自由灵活,表达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从表现形式看,它不必像诗歌那样格律化,不必像戏剧那样模式化,只要在一定的思想情感的统率下,把零碎的材料组织成文就行。散文在选材上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结构上也可以几放几收、舒卷自如。对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有时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几种方式熔为一炉。因为散文总是有抒情性的特点,抒情方式尤其丰富多样。满分作文《昨夜雨,今朝下》(山东考生)先由栀子花开状写惜花恨雨之人的心态,然后联想到古代诗人和诗境,中间穿插议论抒情,结尾用栀子花重开暗示自己的见解。《拨开天空的乌云》扣住对道家音乐的感悟一事,写心境,写游览,写谈话,写品曲,无不为感情亲疏不同,对道家音乐的感知也千差万别张本,写得大气。 4.情理相透。散文是忠于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强调生活真实,而不仰仗于虚构,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大凡优秀的散文,往往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这种深刻寓意又饱含诗情,因为散文具有情理相透的特点。它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常常寓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今年的话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富有才华的考生就把这种理性通过感性形象来展开。如《无边落叶》写童年记忆中遗失一枚香山红叶而误解同学的故事;《随遇而安》写了从北方来广州的母亲饮食上的改变,进而引发对广州人生活习惯的认同,富有生活气息,巧妙道明感情影响认知的观点。《黄色蛹·金色蝴蝶》是一篇公认的散文诗,虽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精心挑选的三个片段,重点表现了自己感情在生活经历中的变化过程,语言上处处洋溢诗情,极好地扣住话题。这对一些不注重生活积累的考生,只会空洞发表议论的考生,应该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启发吧。 5.语言精美。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诗意》)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我们往往在散文中读到让人一见不忘的语言。《与你同行》显示了良好的语言功力,文章写道:让水与火同行,情与理同行。坚持爱与美的真理,让冲动与成见在你的足下沉淀,带上淬火之后的智慧--与你同行!理性思考在激烈的感情下化为不可抑制的内心独白,强烈表明自己的观点,也以情动人。《月是故乡明》将话题巧妙转化为因为深情,所以偏执这一警策之语之后,直接用铺排方式将生活感受强化: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逝去;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桔黄的灯光。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菁菁校园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来来往往的人,似曾相识的脸,母亲洗过的洁净的衣裳,老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任是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想--通过语言,把感性与理性融合为一,成为美文。 8.中学生周记范文指导 又要写周记了,提笔,准备下落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写什么呢?我想,也许在家中的同学们也有同样感受吧,也许他们都用起抄写大法……,但总之我又该写什么呢? 没有一点想写什么的欲望。是因为初三生活过于平淡吗?还是因为自已没能去细心地观察? 心烦。 去写读后感?可看着满书柜的书却发现似乎早就一本本地数过,搬上了作文本。 去写片段的随笔?心里却有些不乐意――毕竟已写过两遍,老师不烦自已已烦。 还是去随意翻篇作文题写一篇毫无新意的议论文?或许它们能在考试中得上高分,但我的心对自己那看似华丽且磅礴可实质上空无一物的文字生出一阵阵厌恶。 不知谁说过:“打得动别人的文章先要打动自己。”可这一点在我面前完全失灵。初中三年,总共写出了三篇能打动自已的文章,可在阅卷老师面前一文不值,都只有35分左右(50分卷),可那些在我心中激不起波澜的文章却总能得上39分甚至更高的分数。 叹息。 在将要落笔时,我实在控制不住,作文写出来不是专门为了赢得分数,而更多是用来抒发自已。 在厚厚的作文书上,屈原跳江成了免费表演;项羽自刎成了一遍又一遍精典“剧幕”……他们从江上不断爬上来跳下去,不断举剑自刎,再举剑再自刎,而那令我不禁留下赞叹的却屈指可数。 于是,我喜爱上了《创新作文》杂志,不为别的,就为它的“抒真情,来真我。”这才是真正的作文。 也许迫于压力,我会继续在考试中写下那种少了几分真实,甚至违心的文章,但我会去努力书写真实的自已。 下笔。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