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1-11-25 10:26:02 由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复制全文 下载本文 作文陶老师原创2021-11-25 10:26:02 复制全文 下载全文 如何正确认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1.理论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休系就是理论.科学的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2.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2)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3)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3.科学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它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了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2)能提供科学的方法,给人们探求真理提供科学的认识工具.(3)能成为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思想武器.科学的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4.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①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理论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能变为物质力量.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②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正确的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区别?一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脱离的;二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依赖教育理论;三是教育实践独立于教育理论之外,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统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是什么?一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脱离的;二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依赖教育理论;三是教育实践独立于教育理论之外,本身具有自主性。除此之外,学者们对此各抒己见: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统一的,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相互滋养的关系,有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紧张性关系,也有将二者的关系等同于自然科学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等。正确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青年哲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举办了第23次活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求是》杂志社、《哲学研究》杂志社、《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以及中国城市出版社等单位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活动。重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与会学者围绕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徐长福(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我想分如下四个方面来讲。一、我在学术上关怀的两个主要问题据我个人的体会。学术上的许多争论表现为观点的分歧。其实是关怀不同,我所关怀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是引导我走上哲学之路的问题:另一个是次生性问题,是我走上哲学之路后遇到的新问题;我的原生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人生和社会理想从理论上看是那样的完美。可社会主义实践,包括在中国的实践,特别是头一个时期严格按照理论原则来进行的实践,充满那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就人类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按照一种理论学说来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革命性改造而言,我们作为当事人所经历的这场运动是史无前例的?有人研究过吗“自由主义只是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错误?与之相对的观点则把问题归结为操作上的失误,——一流的理论和成问题的实践之间的“这个问题扩展开去“就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基本哲学问题”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理论设计和追求理想人生、建设理想社会的实践操作之间究竟该是什么关系。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所有这类,事件中究竟能够提取出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来?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全球化的景观进入了我的学术视野?转化成了这样一个问题,全球化是否仅仅服从一种单一的理论原则,即是否如果寻找到了或建构起了一套所谓正确揭示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和价值目标的理论体系,比如美国式的新自由主义:全人类就都该接受这个体系?并仅仅照这个体系去做,这就是我所关怀的次生问题,次生问题和原生问题在学理上内在沟通于上述那个基本问题,人类生动复杂的实践是否能够还原为某种单一的理论。是否应该仅由某种单一的理论开出,原生问题是这个基本问题主要在既往历史中的表现:尽管它在现实中还在延续?次生问题则是我们当下的实际?二、上下求索的初步成果为回答这些问题,主要是原生问题;我摸索过两条不同的路子。即通过研究历史、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实证学科来寻找问题发生的具体原因,即从形上学、本体论层面找寻产生问题的思维方式根源,这两条路子从我开始学习哲学到博士毕业的十多年间一直是并行而互补的。求索的一个初步成果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以《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之名于200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从工程出发构造了一个理论框架,工程是我们有计划建构的设施。必先设计工程。设计所要明确的东西包括。该工程是什么样子的——形状、结构、特征、功能是什么,靠谁去建——谁支付费用、谁指挥、谁设计、谁施工、谁受益、谁承担责任:这些因素都是具体的个别事物?设计不是对这些实体的简单堆积,而是从工程意图出发根据所牵涉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客观联系所作的有序构想“这些联系一般都表现为既有的科学原理”工程总是要按照特定的原理来设计,任何一项工程都不可能只由一个实体或一类实体来构造。意图,遵循所有相关的学科理论,对所有要素进行不同于逻辑推理的复合集成,最后形成一套最优化的、可操作的设计方案。也不能用工程思维去构造理论,因为理论原理要有效,必须具有逻辑必然性,工程思维把不同的因素连接在一起,靠的不是逻辑必然,用工程思维搞出的理论一定是站不住脚的。我就用自己的这套理论仅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初步回答了自己所关怀的原生问题:杰出的理论为什么不能取得其所预期的实践效果?这是由于理论思维僭越的结果,用理论思维去设计工程,使得工程设计漏洞百出,无法实施,或实施后达不到预期目的。同时还回答了另外一个相关问题:为什么那些纯粹出于论证工程意图的合理性而搞的所谓理论研究总是信誉不佳?这是由于工程思维僭越的结果。本书的基本结论是: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必须划界——理论思维用来认知客观规律,工程思维用来筹划人类生活,二者应实现一种结构性互补。本书并未直接讨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问题,而是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为范例,意在讲清这个划界的道理本身。尽管这本书已是几年前的成果,但其中的观点我至今仍然坚持。三、对实践哲学的历史考察和形上批判博士毕业后,也就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的学术兴趣逐渐集中到了纯粹形而上的领域,开始系统清理哲学史上的有关问题和资源,希望能把我所关怀的问题放到整个哲学史中加以定位和求解,特别是希望从哲学的根基性问题中将我的问题及其解答分析出来。我觉得,关于成败是非的形下议论固然很重要、不可替代,但终归要容易些,我自己则愿意尽毕生的努力去挑战西方人专擅的形上领域,以其所得帮助提升形下研究的思维水准。我已参照英文读完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已译为中文的著作亦已读全,一些重要著作也参阅了英文;哲学史上其他重要人物的著作已读了一部分,余下的打算再花若干年来读。同时还读了一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专著。做这些工作,是希望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更加扎实牢固的学术基础之上。这也是我近年来强调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性的动因。读到现在,我的一个重要心得是:西方人对实践问题的思考是跟对being(on,是、有、存在)问题的思考密切关联在一起的,弄清这一关联是今天重新理解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关键。我已有几篇论文讨论这个问题。在希腊人的哲学思维中,存在一个“制作图式”即一个按照匠人造物的方式去理解世界的模式,柏拉图把。(idea”eidos,通常译为,理念“)看作原型而把具体事物看作摹本”亚里士多德把具体事物看成依据,形式“(eidos)加工质料的结果”都是这种制作图式的表现,这种图式的最重要特质在于。原型可以用以:为基本句式的语言合乎逻辑地加以刻画”包括定义、三段推理、构造体系,甚至数量化、几何化等,这种制作图式就决不仅仅是一个比方,而是一种跟语言逻辑内在地融为一体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实践跟being的原初关联。柏拉图用这种图式去解释。的解释去指导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于是理论和实践就在这种图式中被统一了起来,亚里士多德的情况要复杂一些。他只用这种图式去说明各种事物都是用形式和质料合成的,而不主张用某种来自理论规定的形式去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由不同于理论知识的别的理性方式来指导,包括实践智慧和技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加质料的学说由于内涵着制作图式。去把握being的意义”确实讲得很清楚,以至于形成了确定性的知识和原则,但既然这种确定性只是语言的确定性,那就没有理由断言它同时也是事物本身的确定性,对本质主义来说,不到底,这两条路本来各有长短”但走路的人总不免有一种偏好。本体论的,在研究ont、being或”的学问方面的)优越感“都觉得自己那条路既”而别人走的路则不然”亚里士多德就觉得他的。形式,(ousia)又是定义“海德格尔也觉得自己所说的那个Sein(being”存在)既是本根又是最真,西方哲学史的主题之一就是这,两条路线。的斗争“其源头可以溯及巴门尼德”我愿意在此作一个调解。亚里士多德只能说自己的,形式:可定义而不能说是“本体”海德格尔只能说自己的“存在”是本根而不能说是最真,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其他可能的进路敞开思考的空间“与being相关的还有第三条路。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把on(being、“亦即对同一事物的陈述有十种完全不同的种类,有的讲事物的“有的讲性质,有的讲数量、关系等,这十个种类之上没有一个可以逻辑地统帅它们的“这十种陈述在同一个对象身上又是按照什么方式相互关联成一个整体的呢。亚里士多德没有说”在《后分析篇》中。亚里士多德根据三段论的中词理论提出了著名的,(one genus to one science)原则,意思是事物分成不同的种。种与种之间不可通约,每个种都要有一门独立的学科去研究“不同的学科之间也不可通约”亚里士多德也没有讲,当一个事物或一件事情牵涉到不同种类的众多学科时,这些不同种类的学科知识或信息如何才能相互关联成一个整体,在他的几部伦理学著作中。他都强调了必须对,不同种类的”之间也不可通约“不存在那种可以从理论上统一诸”的柏拉图式的“在这个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践智慧“(phronesis)概念”讲到了如何对实践中所涉及的诸。进行整体考虑的问题“但他没有将这方面的思想跟他在上述《工具论》中的思想结合起来”因而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讲清、讲透,我们还得接着讲”善。仅仅让”也许是最真的“但对我们只能是一笔糊涂帐”不过事情还有另一面,分类固然便于“定义、推理、量化、实验等办法都可发挥作用“但在同一个前提下被”了的那个东西却只是我们所析分出的某一特定种类。只是关于具体事物和事情之整体的某一特定方面。整体本身并没有以这种方式被“当我们发现我们从理论上说清楚了某种东西时,那种东西决不可能是关于事物整体的“而只可能是关于该整体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陈述类型的”即某一范畴的,实践之为实践的麻烦就在于,任何在实践中出场的人、物、事都是整体出场的“没有任何事物或事情是按照理论上的陈述分类、学科分类、价值分类来出场的”即没有按范畴出场的。也就是说,不可能有这种情况在实践中发生,事物先是本体出场,等本体搞清楚后再性质出场,然后是数量出场。或者先是哲学涉及的问题出场,等解决后再是经济学涉及的问题出场。批判分析结合了起来。再照应一下开头讲的次生性问题。全球化时代是天地神人等各种异质性因素在全球范围内交织缠绕的时代。谁能设想仅仅一套理论就能逻辑一贯地“自由主义理论如果想要包办设计人类实践的蓝图,到头来也一定逃不出我说的这个“马克思主义如果专心发挥其理论的所长。也不可能失去生命力,至于全球化时代的实践。、更多的工程思维、更多的实践智慧”四、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新解经过史论结合的初步研究。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的基本结论如下,相对于任何一种理论来说,一种理论可以对多个实践有效,相对于一个实践来说,一种实践必定牵涉多种理论,理论和实践的一多关系是双向交织的一多关系。而不是单一理论主宰一切实践的关系,讲清楚“就要合逻辑”就要公共地验证,就要力求放之四海而皆准,就不能认死理——只要一家、拒斥其余。就要综合考虑一切出场的因素“以求事情本身的集成优化,也不能用理论的方式搞实践,要分工而互补“理论也好。实践也好,人是在大化流行中有所知、有所为,故不能遗忘了根基。必须永葆,的超越精神和,并以之作为理论和实践的最终基准“鉴传金(《哲学研究》编辑部)鉴传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长福的报告让我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更加了解他了,他的报告涉及很多内容。揭示和蕴含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是重要而且尖锐的。它们是我们的学术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不应回避和无法回避的。为使讨论有深入进行的可能,我试图联系平时对长福的了解和目前我们所处的学术背景来谈论这些问题。一、关于学术责任问题,从长福的自述来看,对于现实及其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是他走向马克思哲学的契机,同时也是他深入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动力。现实与理论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认识到应当在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论域作出明确的区分,以便从理论上追索实践上失误的原因,以期范导实践或避免实践上的失误,学术地参与现实的方式,马克思在这方面作出了最为成功的典范,他的《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想作的大约就是这种工作。无论是否同意他的分析或者是否认同他的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没有放弃学者的使命和责任”如果从我国学术的嬗变历程来,90年代以来的学术风尚是所谓,政治淡出。学术凸显。但从其学术实践来看,放弃的却是学者对于历史和社会所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使命“现实”)对立起来、放逐“思想”而一本正经地或三心二意地编织所谓“的那种倾向中“文阁等人力倡生活哲学、追问“长福走学术、思想与现实互动之路、试图学术地思考或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守护正在归隐或消散的学术或学者的使命与责任“是值得深思和倡导的”二、关于马克思与西方哲学、西方思想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长福在学术上的抱负之一就是恢复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他曾表达一个殷切愿望,期盼学术的马克思的世纪。他从马克思上溯到西方哲学的源头?试图探寻马克思哲学的渊源”就马克思哲学而言,揭露它与传统哲学的联系是有意义的,但指出它们的差别也是有意义的,我们就会对马克思著作中随处可见的关于传统思想及其思维方式的批判感到困惑,同时也无法理解他所进行的哲学革命、思想革命。以孙悟空出世的方式看待马克思哲学虽然是错误的,把它与西方哲学的联系强调或夸张到某种程度,三、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立场和目的问题。从当下学术界的志趣看,谈论它似乎带有某种,但是学术界的某些倾向和某些学术实践。却使它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两个向度。在发掘马克思与西方传统的联系中,把它描述为这种传统内的一个形态(比如我刚刚提到的那种状况),在寻绎马克思与现代西方哲学的亲和性上”把它描述为现代哲学中的一个形态,现代性的马克思,后现代的马克思”如果我们还有一点面对事实的勇气,这一研究领域正在上演一场,它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泛化为一种神奇魔方而走向庸俗”一方面也使马克思的思想肖像变形、褪色。这在各个不同的层面引起了一些困惑和疑问,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有没有一种基本立场和内在目标:这当然不是说要反对诠释的多样性?尤其是在诠释的多样性遮蔽或抛弃为其提供合法性的本体之时“我想按照长福发言的内容顺序,谈谈个人的看法,长福所关怀的中心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化时代诸理论与诸实践的关系。他又把这些问题提升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哲学问题。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理论设计和追求理想人生、建设理想社会的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前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的理解是简单化的:即把它理解为单一的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由于追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简单对应,这个原则在具体操作中被变成了下述两种情形,理论图解现实,理论研究就失去了自主性”理论联系实际”现实迁就理论,某种理论”为了求解上述问题,长福提出的理论运演方案,就是对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划界“人类有两种旨趣殊异的思维活动,认知是为了弄清对象本身是什么样子,筹划是为了弄清如何才能利用各种条件做成某件事情,认知的最高成果是形成理论。理论是用抽象概念建构起来的具有普遍性的观念体系,筹划的典型表现是工程:工程是用具体材料建构起来的具有个别性的实存体系,认知型思维的高级形式就是理论思维。筹划型思维的高级形式则是工程思维,理论思维必须保持自身逻辑上的同一性。源、更充足的信心和底气。最后表达一点担忧,即对长福理论“倾向的担忧。在近年来的一些著述中。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是什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的关系几乎一直是矛盾、对立的。教育实践界往往指责理论界常在书斋里做学问,没有给实践界以适当的关注,阐发的理论不能解决实践问题;教育理论界也常有抱怨,认为实践界一会儿一个口号,无视理论的存在,实际上许多实践上认识不明的问题在教育理论中早就解决了。这促使我们去思考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到底处于一种什么关系,一、何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有解释问题、指导实践和预测功能。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们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教育实践是人们一定的教育观念为基础展开的,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方式,是实践的一种。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探究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不同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度不一样,教育实践依赖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教育实践的需要;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有产生教育理论的可能,才能使教育理论得到创新和丰富;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的正确与否,教育实践是其唯一的检验标准。总之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依赖教育理论。(二)不同类型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不同关系不同的理诊与实践的相关度不一样,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间有不同的关系。如教育发展理论,它主要研究宏观教育现象,研究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抽象性和基础性是其主要特征。理论越抽象,离实践的距离也就越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从而对教育实践活动起作用,因而我们不能要求这种教育理论具有教育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而对于教与学的理论,教育管理理论等,实践性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特性,这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着较为密切和直接的关系,而且理论研究直接指向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的教育理论受到教育实际工作者批评与指责最多的,便是这类应该与活生生的教育实际紧密结合的理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与结合都具有某种合理性。对于那些受制于学科标准(科学性、学科逻辑性)的教育理论,它与教育实践并不具有直接的关系,与实践的脱离是具有合理性的。而对于那些受制于实践标准的教育理论,谋求其与实践的结合,正是由于教育理论中既包含了受制于学科标准的教育理论,又包含了受制于实践标准的教育理论,从而使得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极其复杂,又谋求结合的现象长期共存。三、针对教育领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应注意的问题在教育领域存在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既要保持理论自身的品质,又要注重向实践转化。(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现象分析我国学者李秉德教授在分析了教育领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促进理论的关系之后,指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应具体加以分析。有些教师并未系统地学习理论,以这样的知识指导自己教学工作,得出错误的认识,认为书上说的学习用不上,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有些教育理论工作者,虽然读了些教育书籍,学习了些有关教育的知识。教育实践工作者首先必须使自己的态度和实践更加牢固地建立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的基础之上,自觉寻求理论的指导,纳入理论指示的范畴。2、保持教育理论的自身品质。为了真正发挥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使教育理论更好的为教育实践服务,就应当保持教育理论的自身品质。(1)保持教育理论的独立性。一是教育部门的领导者、决策者要让教育理论工作者独立性、创造性地对教育理论进行探索,而不只是让教育理论工作者去释述已确定和实施的实际主张;另一方面要求参与教育实践的教育主体克服盲目跟着个别领导意图走的现象。(2)保持教育理论的完整性。现实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理论,或对教育理论某一部分的理解,断章取义地掌握教育理论,是难以解决具体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解释教育现象的。缺乏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指导,就有可能导致教育实践畸形发展。(3)保持教育理论的彻底性。理论的彻底性就在于应用理论抓住事物的根本,它要求参与教育实践的教育主体把握理论的完整性内容。把理论贯彻到底,不能因教育理论之外的任何因素的干扰而半途止步。只有彻底地贯彻教育理论,才能给教育实践开辟道路,给教育主体以信心和力量。教育主体应该运用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中发生的新问题、新情况,揭示其矛盾的本质,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3、多角度促进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化(1)实践者是研究者。研究者与实践者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前者的职责是发展理论,追求科学理想;后者的职责是发展实践,科学理想与职业理想的分离状态直接造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但要提倡研究者深入教育实践第一线,更重要的是要使教育实践者成为自己实践情境的研究者,把职业和科学理想统一起来,使实践者既开放性地不断改进教学,又通过批判和修正不断提高对教育实践情景的理解水平。(2)加强中介研究、行为研究教育理论提供实践的一般原理、原则或指导思想,从理论到教育实践之间还有一个广阔的“以增加理论的技术化和操作化程度,中间环节的缺失使实际工作者感到理论不能用或无用。大力加强中介研究,行动研究是目前改善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要措施,中介研究是一种系统分析。它把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是一种过程分析,如果说教育理论研究偏重于求。中介研究则偏重于求,其基本类型可以有政策研究、案例研究、设计教改方案等”行动研究是西方70 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实践者参与和研究过程民主化”它要求教师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向研究性的实践活动转化。计划、行动、考察、反思。①研究自我的教育行为:②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③对自己的行动进行批判性反思:理论与批判;来引起和改进教育行为”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只有实践者在不断地吃堑长智的反思过程中才能掌握理论。提高运用理论的水平“(3)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要想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就应该积极地参加具体的教育实践,进行开创性的教育活动,一是要求教育实践者加强调查研究。以加深对具体教育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二是要求教育实践者参加具体的教育改革实践,才可能知道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系,充分发挥现有各种教育理论的价值作用。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