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的相关知识:地震有哪些相关知识? 时间:2022-01-24 13:52:52 由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复制全文 下载本文 作文陶老师原创2022-01-24 13:52:52 复制全文 下载全文 1.地震有哪些相关知识?地震的术语和相关知识: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地幔;-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2.地震常识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房屋轻微破坏。房屋破坏,地面裂缝。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毁灭性破坏。2.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 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应急要点 ○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震后快速撤到室外,○了解震情趋势,3.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行动 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应急要点 ○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应迅速跑到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尽快关闭电源、火源。○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驾车行驶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旷处立即停车。○身体遭到地震伤害时,应设法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可能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防尘、防烟;用石块或铁器等敲击物体与外界联系,不要大声呼救。3.地震安全知识1、在住宅(楼房和平房)要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躲藏。躲藏的具体位置可选择桌子或床下,也可选择坚固的家具旁或紧挨墙根的地方。住楼房的千万不要跳楼。2、在教室学生应用书包护头躲在课桌下或课桌旁,地震过后由老师指挥有秩序地撤出教室。3、在工作间迅速关掉电源和气源,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者办公家具旁。4、在商场、展厅、地铁等公共场所躲在坚固的立柱或墙角下,避开玻璃橱窗、广告灯箱、高大货架、大型吊灯等危险物。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序撤离。5、在体育馆、影剧院护住头部。4.你知道那些有关地震的知识地震的前兆有那些表现?十万个冷知识5.预防地震小知识十万个冷知识6.关于火山和地震的知识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由地下熔融物质及其携带的固体碎屑冲出地表后堆积形成的山体。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地震。地震是一种极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扩展资料火山危害。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浆可象洪水一般淹没了整座城市。火山益处。火山学家常常要实地造访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来观察火山喷发:采集喷发的产物,例如火山喷发碎屑、岩石及熔岩样本。7.关于地震的术语和相关知识有哪些?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千米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的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波及范围越小,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千米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作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8.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