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200字:《于丹论语心得》1000字读后感

时间:
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作文陶老师原创

目录

1.《于丹论语心得》1000字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不亦说乎?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现代人的生活,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春天要播种,《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些感触化成文字,真是写也写不完。下面我就说几个对我工作学习非常有益的感触,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抗议,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做为一个刚迈上自己岗位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常常会在工作中对一些安排充满了怨气,总是会想,为什么只让我做这个没意思的工作呢。这应该不是我个人的一种问题,在我们毕业后的同学聚会中,也常常听到朋友们这样的牢骚。刨去青春傍身,我想更重要的问题是在于我们的心胸还不够宽广,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虚心的态度。我们急于成功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对比,总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顺利对比,不能心平气和的接收他人的辉煌。书中写的多好,佛像能让千万人去膜拜是因为他曾接受了千刀万剐的考验,我们还有很多经验等待去积累还有很多技能等着去考验,怎能如此心浮气躁呢?这便是《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思考。未若贫而乐:始可与言诗矣,孔子所谓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呢?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虽然其中映现了封建思想,儒家做派的影子,但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够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快乐的风骨,或许很多人会说。

2.《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其实并未真正读懂”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于丹教授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只有温度。《论语》的真谛“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一)为人之道。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二)处世之道,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就不要谋其政,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修己以安百姓;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几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久。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

3.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800字左右吧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里讲了什么是孝“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知为不知,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其蔽也愚,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敏而好学,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4.小学生于丹论语心得1000字读后感怎么写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5.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或解读200字

《于丹论语心得》讲的是八大类,分别是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于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孔子的真理,就像她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如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所说:没错如果把指责、抱怨、后悔的时间用在有利的地方。

6.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读后感

友之道 读后感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寓言,说有一个国王,他仍然不快乐,天下所有至极的宝物美色声色犬马都满足他了,说让你的大臣去全国找,必须找到一个最最快乐的人,然后呢大臣们就出去找了,到最终终于找到了一个不可救药的快乐的人,但是最后大臣说了没办法我们拿不回来,国王说你怎么能不给拿回来,我就想快乐,你必须把他的衬衫给我拿回来,最后那大臣跟他说,那特别快乐的人他是个穷光蛋,他从来就是光着膀子的。其实这个寓言也是一个诠释,生活中真正心灵的快乐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相关的联系。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其贫匮的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于什么地方,其实也就来自于一种心灵,我们每一个人都想交到快乐的好朋友,但是于丹教授认为和朋友交往是要有三个心理原则的,如果你违背了这些原则你就将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谁都不会愿意与你交朋友。那么除了交这种快乐的朋友以外,孔夫子还交给大家一个道理,就是在交友之中的尊敬和尺度。好朋友是不是就意味着打成一片?我们现在经常说谁跟谁好得穿一条裤子,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这过犹不及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他不仅仅表现在交友之道上,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应该有分寸的。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你真正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你心里是要有三个原则,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不要抢话说】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听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内心的东西想要给这个世界看,要不怎么现在会有博客呢,其实博客就是一种个人愿望急切地要展现给别人看,在过去没有博客大家就靠说话,所以大家在一起总有一些抢话的人,现在大家也会发现,朋友聚起来的时候,或者有一些女朋友聚会,上来就会说我男朋友怎么样,这都是她特别想说的话题,但是这些话题是不是大家一定关心的呢,也就意味着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就剥夺了其他人说话的权利,因为这种谈话在一个时段里面总会有一个人占主导,所以言未及之跳出来说这是不好的。就是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说,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犹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让大家心里也会存有隔膜。不要有话不说】话题已经自然而然到这里,你干吗不说。一个人会觉得我这个时候说出来会不会被他们当作谈资,我要保护我自己或者我故作矜持或者我要吊大家的胃口。我们在大家聚会上也经常会发现这种人,这个话题不说了,就是今天我们老百姓所说的没眼色。孔子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个瞽说得很厉害,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不要闭眼瞎说】你看看别人希望说什么,你能不能够说出来最合适的话。了解别人的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知人才谓之智。你了解别人的内心你才能够真正把好的东西、最有效的东西发挥出来,他的学生子贡曾经去问过老师,子贡问友。您说什么叫朋友啊?你要好好地跟他说出你忠实的劝告,如果他不喜欢听,老师就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说一个好朋友,就是对你要说出来那些个忠告,但是忠告良药一定苦口吗,一定要当头棒喝吗,不见得要声色俱厉。你好好跟他说,一定要知道,不要自取屈辱。所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朋友之间也不能说你揪着对方,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要求,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之间的这种尊敬,好好的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所以好朋友从不做过分的事,不要对朋友的态度过分,也永远不要鼓动朋友去做过分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是在我们的身边永远让我们以清明理性远离危险的人,同时又是用一种快乐之心鼓励我们坦荡而欢乐去面对生活的人。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友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人在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所交的朋友是不一样的,我们如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交到有益于我们的好朋友呢?于丹教授认为,人生有三个很大的坎,孔夫子说,其实说起来七八十年,人这一生也就是三个很大的坎。如果你越过去了的话你一生就无大碍。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朋友之间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问题上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见,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学里面学生出问题,很多都是在恋爱问题上,所以说血气未定的时候要在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就是我们说的血气方刚。社会圈层、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稳定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与人争斗而谋求更好的空间。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个字,叫做戒之在斗。最大的境界就是不要跟人争斗。这个时候与其与人争斗不如反观要求自己,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我不能选择最好的,他选的是一种等待的态度。其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也就是说你与其与他人斗,【于丹心语】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如果你觉得说一个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职位、更好的学校,为什么你没有进去呢,那你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好。如果通过你的修炼让自己更好一点,那个机遇也许会选择你。所以戒之在斗的时候交朋友最当慎重,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一些朋友他老鼓动你,他会说你觉得谁谁谁就比你强啊,你觉得谁谁谁是不是就是你最大的障碍啊,你现在就应该要搬掉他。所以在中年的时候交朋友要交那种平常心的朋友。为什么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中年能够交到那种淡淡的而超乎功利的朋友,他永远都会是你身边的一个抚慰、一个栖息地,这就已经是人之大幸了。晚年的时候按孔子的说法叫血气既衰。到你的心理状态都已经开始走向了平缓,象罗素所说的那种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入海的时候,孔子说还有一个字,叫做戒之在得,这里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人这一生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要开始用减法生活。专门说到交友之道的言论并不多,选择一个朋友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究竟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他可以激化整个朋友圈层,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7.于丹论语心得之孝敬之道读后感500字左右

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子路说: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颜回说,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谦逊也就可以了.: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 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 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们怎样建设家国社稷”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是个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老者之安,中华民族一种美德叫孝敬,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可能每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高贵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们的父母.有时候一个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比如买多大的房子”
298348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