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进坛读后感600:百家讲坛读后感

时间:
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作文陶老师原创

目录

1.百家讲坛读后感

我看电视的时间明显少了,我还是会锁定那中央10频道的《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于2001年7月9日(上网查询)在中央10频道开播,播出时间为周一至周日中午的12:节目实际时长为37分钟,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节目从开播到现在,就是它的忠实观众。我第一次看《百家讲坛》,是蒙曼讲述的《武则天》,刚开始只是闲得无聊,看着解闷。因为我小时候也读了不少书了,所以武则天我能不知道吗?竟然狠到把自己的儿女杀死,其实这只是政治家的她,也曾深深的爱过自己心爱的人,也曾不愧为一位贤妻良母……节目结束了,但我内心还是感慨万分,久久不能平静就这样,我成为了《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在《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中,我最喜欢的当属袁腾飞了。它主要讲述了《两宋风云》和《塞北三朝》,其中又数《两宋风云》最为精彩。《两宋风云》的内容就是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这几百年的故事。但表情又比较严肃。比如他讲《两宋风云》其中一期时,台上观众都被他逗得前仰后翻,一丝不苟地往下讲。他讲的也很不错,能把一个那么乱糟糟的朝代,使我们那么清晰的了解与认识。所以有一段时间他讲的《两宋风云》收视率和网上点击率颇高。正因为有了《百家讲坛》,我才感受到了从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到1127年赵桓投降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到1278年,南宋灭亡这一波澜壮阔的史实及岳飞等忠良被诬陷后惨遭杀害的愤恨,顺便说一下,袁腾飞有一绰号,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这是因为他经常编一些段子来活跃课堂气氛,预计这个数字还会增加,另外郦波讲述的《于谦》也是我感触很深。于谦在明军大败于土木堡之后力挽狂澜,避免了南宋命运的再现,指挥北京保卫战大败敌军,救时宰相“抄家时竟无半点积蓄,除了我刚刚说的几位”还有很多主讲人也讲得不错。其中有讲三皇五帝的。

2.百家讲坛 观后感600字

荆轲刺秦”以人为本就是忽悠人的?人民只是辅助的,国家政权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哪个帝国的崛起不是用武力的,到大唐盛世(李世民没少打仗)?再到大英帝国,美国没有发动战争,但是美国也是因为战争而崛起!再说说,如果德国把莫斯科攻下,如果日本不是偷袭珍珠港,而是和德国夹击苏联,那历史就改变了,你也会在这个论坛里说,还会说日本人是伟大的,因为教育会改变人的思想!想想从古到今的战争!历史学家都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因为胜利者会掩盖事实?我现在很敌视日本人?不全是他们在战争中所犯的罪行?而是他们对历史的态度!如果他们像德国征服那样的话!我也不会再骂日本人,但是你整几个日本字,一点都不能体现出你的个性!他确实是暴君,但是有些事情是不得不做的,就像焚书坑儒!这么做确实是很过分,但这也是不得不做的!看看历史!想想要统治六国,那时候的文化是非常多源的,不把那些天天乱说话的人杀了,国家怎么统治啊。站在他的角度可以理解,还有说什么阻碍了中国多源文化的发展,看于丹的《庄子》心得!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有时间会常看的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

3.百家讲坛观后感500-600字

上官婉儿出生时全家遭遇了一场血腥屠杀,死时又是一场血雨腥风。她的一生可谓传奇,其才华诗文不让须眉男子,其人品功过颇具争议。有人赞其文才,而她与武则天长达二十七年的共处亦让后人津津乐道。《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都对上官婉儿有记载,但较为体现她奉承权贵、淫乱宫闱,控制朝纲的负面事件。但与上官婉儿同时代的文人,如张说、武平一等对其人其事评价很高,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风雅之声,在正史的影响下,上官婉儿的形象很长时间局限于淫乱才女上?愈发被学者推崇,文艺理论家谢无量称,婉儿承其祖,与诸学士争务华藻,沈、宋应制之作多经婉儿评定“当时以此相慕,遂成风俗,故律诗之成,上官祖孙功尤多也,上官婉儿以一介女流,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她不仅以其诗歌创作实绩。而且通过选用人才、品评诗文等文学活动倡导并转移了一代文风,成为中宗文坛的标志者和引领者,对于当时文坛的繁荣和诗歌艺术水平的提升 具有重要作用。

4.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 求读后感 600字

历史上的张良,并不确定是儒家的宰相世家遭秦军清洗张良其实本不姓张,他行刺嬴政失败后,为逃过捕杀而隐名埋姓,大概就是从这时起才开始姓张。其实是共计辅佐韩国五世君王的宰相,张良也本是这锦衣玉食的宰相府中的公子哥儿。张良的祖上是晋国人,成为韩国的世卿。张良的祖父名叫开地,他历任韩昭侯、韩宣惠王和襄哀王时的丞相,又是釐王和悼惠王(又称桓惠王)的两任宰相。张家两代人辅佐五代韩王,在当时肯定是权重朝野,联系后来张良辅佐刘邦,虽然不是汉朝的宰相,在民间也常常被以宰相相称,张良的祖父开地接的是申不害的班,后来演变成为君臣之间的相互猜忌”相对于秦国等国家侧重在法治和奖励耕战上做文章的办法,申不害的改革只能强一时之韩。因此开地接手宰相时韩国已经由盛转衰,他虽然尽心竭力在六国之间盘桓斡旋,终究挽救不了这种颓势,张良的父亲平也无力回天,韩国国势衰微,土地不断被秦楚侵吞,张良年纪尚小。《史记》没有记载张良的生地,从他的祖父开地成为宰相起,他们便把家安在了韩国首都郑韩故城内的宰相府,到张良这一辈,虽然陡逢父亲早逝。这位两代宰相之后肯定不会陌生,郑州这一带蕴藏着数百年郑韩古韵的土地,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有着深深的属于家乡的眷恋,张良就会对他生起格外入骨的愤恨,秦将内史腾率兵攻破郑韩故城。一举灭了韩国,韩王安被俘虏,韩国贵族也遭到秦军的清洗,年轻的张良还没有在韩国朝廷做官。张良满心里都是国仇家恨,博浪沙铁锥击始皇假手刘邦破秦雪耻张良到了下邳以后,先后遇上了这一生中对他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教他《太公兵法》的黄石公,另一个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陈胜吴广首先举起反秦大旗。张良也拉起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去投靠在留县自立为楚王的景驹,半道上却遇见了正在下邳以西扩张势力的沛公刘邦,刘邦封张良为自己的偏将“张良则给刘邦讲解《太公兵法》”张良发现刘邦很有悟性,就决定跟着刘邦。或者说借刘邦之手推翻秦朝的江山,陈胜死后,项梁拥立楚怀王,张良跟随刘邦去薛城见项梁,您已经拥立楚国之后为怀王。韩国公子韩成也很有才能,您可以立他为韩王:张良与项梁以前没有过交情,究竟是不是真心指点很难说,但借机恢复故国的心思肯定是有的。项梁于是把这件事托付给张良”他很快就找到了韩成,立为韩王,韩成任命张良为申徒,率领几千兵马向西攻占韩国故地。很快又被秦军夺回。刘邦的部队在洛阳南部活动,张良便引兵与他汇合,攻克了原属于韩国的10多座城,刘邦命令韩成留守阳翟(今禹州)。自己和张良南下攻克宛城(南阳),向西攻入武关,张良用计诱使敌人欲降,又趁其不备率兵袭击。大败秦军,大军北上蓝田,很快直抵咸阳。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不得不率群臣出降,韩国已经覆灭了20多年,看到秦王素车白马。一身丧服从秦宫中走出来。为国仇家恨奔波了10多年的张良,父亲兄弟已经亡故,不能与亲人抱头痛苦一场。不用怀疑他有什么野心的。但项羽放心了刘邦”却还是不放韩王,在项羽分封的10多个诸侯王,哪一个不比韩成更有势力更有野心,刘邦往汉中虽然一路走一路烧栈道?北方的齐王田荣和赵国陈馀也很快就造反;逼着项羽去平叛,不够聪明的项羽后来更是错上加错,居然莫名其妙地把韩成给杀了,这下张良被激怒了。十几年前的国仇家恨似乎又回到了他的心里,为什么故土的尊严和无辜的韩王屡屡受到蹂躏,张良就此逃到了刘邦那里?一心帮助刘邦对抗项羽,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大败项羽,张良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自不待言,天下大一统基本成为定局,张良便再不过问政事而遣心于,从赤松子(传说中的神仙)游,他的逐渐隐退与刘邦坐稳天下后对昔日功臣的迫害不无关系,但心目中纠缠了半辈子的。他也终于再无牵挂“张良最后踏云升仙而去,刘邦之猾狭,韩信之忍辱。萧何之识才,张良之智谋,都在史书上留下了最清晰的一面,但在流传两千年的巷闻野史之中,谋圣张良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在张良曾经活动过的河南、安徽、江苏等地。以及最后修道成仙的传说流传有太多。因此我们看到了大度、多谋、柔弱的张良,也看到了仇恨、执迷、刚勇的张良,司马迁距离张良不过半个世纪,真实就已经被蒙上了一层纱,以致不得不惊叹拾履得书、屡救刘邦于绝境这些事究竟是天助还是人为。更多的东西都无法考证,我们还是权且把这些没有谜底的传奇看作是每一个伟大人物周身都必定附有的光环,一双鞋换本《太公兵法》近代人以行业为类别,评出了中国古代的十四位圣人,张良的名字赫然列于其中。烧栈道瞒项羽、”、修栈道渡陈仓、立太子平韩信,到最后又从汉宫的信任危机中及时抽身。张良的每一着棋都想在常人的五六步之后“其足智多谋令人叹服”但是这谋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史记·留侯世家》里的一个故事似乎可以解释,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到了下邳,一位须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老头挡住了前面,老头抬脚把自己的鞋取下来扔到了桥下。对张良说,下去把鞋给我拾上来。张良受此挑衅,很想揍他:便忍了下来,跑到桥下把老头的鞋捡了上来!老头却不罢休”命令张良再替他穿上,张良一忍再忍,跪在地上给老头穿鞋,老头大笑而去。老头又回来了。五天以后天将亮时来这见我,张良很奇怪。但对老头却有种陌名的尊敬,就跪下来答应了,五天以后天刚亮张良就到了桥边:他生气地说,跟老人家相约反而落在后面。刚刚鸡叫张良就到了。老头如此这般又教训了他一顿,张良半夜就动身,终于赶在了老头的前面?老头很高兴!拿出一本书给张良”读了它可以成为王者的老师,十年之后必有王者兴起。十三年后你小子可以到济北来见我,说完就走了,张良等到天明打开书简来看。的坚定念头,不然复仇是为了什么?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听信谋士郦食其之言,准备分封包括韩国在内的六国之后解围时,却被张良以八大理由批驳。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陛下与谁取天下,张良似乎不仅仅是解一时之围而反对分封”大仇尚未报的他为什么又不想韩国复生了呢。楚汉之争中?韩信攻取了齐地,想做假齐王(代理齐王),张良直接建议刘邦将他封作齐王,平定天下论功行赏时,张良说自己。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却再没有提过在韩国立王之事,选择封地”他没有选在朝思暮想的新郑故国,而是在与刘邦有过完全是一场偶遇的留县;这究竟是不是一个为复国仇奔波10多年的赤诚爱国者所为,张良难道一点都不留恋故土与故国吗,从拾履授书的故事看?张良是一个很能隐忍的人,他一直把自己的想法隐藏在了内心深处,那里是否有过矛盾和斗争。在现代社会的一部复仇悲剧电影《英雄》中,刺客残剑以,二字为重而放弃行刺秦始皇的情节给出了我们一些启示,身世曲折的张良也是出于此心”得报的一刹那,为天下苍生着想“而归顺了”三人杰唯我善始善终《史记》记载“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曾经得意洋洋地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的萧何“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所以得了天下,张良、萧何与韩信。在汉初分别被封为留侯、酂侯淮阴侯,刘邦就不再信任这些旧臣”西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 以谋反罪名杀之 诛灭三族,相国萧何获罪下狱,唯有留侯张良。最后善始善终;《史记》记载。张良跟随刘邦平息叛乱,又劝刘邦立萧何为相国,经常与刘邦商讨大大小小大的国事,不可谓不处于权力的中心?张良的才能又不逊于韩信、萧何,但刘邦找机会把韩信、彭越、英布、臧布、张傲这些功臣杀的杀,却一直没有对张良下手,张良如何能取得小心眼疑心又重的刘邦的信任的呢。在韩信被杀之前,哀叹,狡兔死,走狗烹。乱国破“谋臣亡。张良肯定也感到了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压力,迟早会有轮我受剐的一天,他借口体弱多病,逐渐从官场中抽身,抛弃人间世事“在正史中“似乎正是这段经历使汉家天子放弃了对张良的剿杀”但刘邦不是没见识过张良的智谋与花招,能因为这就完全信任他吗,在野史中有人认为。张良能善终一个女人起了很大作用,这就是刘邦的老婆吕后。刘邦死后,吕后先后掌握汉朝大权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是非常有手腕的一个女人,刘邦始终想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急得团团转,却没有法子,她想到了张良,张良起初不愿意卷入帝王的家事,但吕后一而再地恳求。他就说,当今天下有四位大贤人,皇上想见却见不到。太子若能请他们为上宾,皇上看见了肯定会对太子刮目相看,这条建议为保住儿子的王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吕后因此对张良十分感激“张良淡出朝廷之后,吕后听说张良,不食人间烟火。还逼着张良进食”她能帮助刘邦杀掉韩信,自然也能阻刘邦护住张良。但究竟是张良自己激流勇退还是吕后的感激帮助了他,一夜生出三千张良墓在当今天下”很多地方都有张良墓或张良祠,比如张良的故国辖内的河南兰考。他活动过的山东济宁微山西麓、留城附近的徐州沛县、陕西汉中、湖南张家界的青岩山等等地方也有,哪个都能引出一番细致的考据与传说。似乎都不该有假,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张良又不是皇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没有人能说得清。在生前有着种种传奇的经历,死后又用这么多证据凿凿的陵墓布置了最后一个谜局。

5.百家讲坛读后感关于张良的(600字)要快!!!!!!!

历史上的张良,并不确定是儒家的宰相世家遭秦军清洗张良其实本不姓张,而是姓姬。公元前218年,他行刺嬴政失败后,为逃过捕杀而隐名埋姓,逃到了南方,大概就是从这时起才开始姓张。后来,世间关于他“运筹帷幄”的传奇太多,不少人都忘了他的真实身份。他的祖父和父亲,其实是共计辅佐韩国五世君王的宰相,张良也本是这锦衣玉食的宰相府中的公子哥儿。张良的祖上是晋国人,三家分晋的时候,成为韩国的世卿。张良的祖父名叫开地,他历任韩昭侯、韩宣惠王和襄哀王时的丞相,父亲叫平,又是釐王和悼惠王(又称桓惠王)的两任宰相。张家两代人辅佐五代韩王,在当时肯定是权重朝野,受万人敬仰。联系后来张良辅佐刘邦,虽然不是汉朝的宰相,却在大的决策上屡屡扮演这一角色,在民间也常常被以宰相相称,开地祖孙三代,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世家。张良的祖父开地接的是申不害的班,申不害在任内推行“术治”,对官员实行“恐怖主义”,后来演变成为君臣之间的相互猜忌。相对于秦国等国家侧重在法治和奖励耕战上做文章的办法,申不害的改革只能强一时之韩,因此开地接手宰相时韩国已经由盛转衰,他虽然尽心竭力在六国之间盘桓斡旋,终究挽救不了这种颓势。张良的父亲平也无力回天,公元前250年他去世的时候,韩国国势衰微,土地不断被秦楚侵吞,已经濒临崩溃。此时,张良年纪尚小,可能才刚刚出生。《史记》没有记载张良的生地,因此他的籍贯便被众说纷坛。有说是郑州新郑,有说是河南禹州,还有说是安徽亳州,但不管在哪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从他的祖父开地成为宰相起,他们便把家安在了韩国首都郑韩故城内的宰相府。到张良这一辈,虽然陡逢父亲早逝,但郑韩故城的那片属于贵族的宫城大院,这位两代宰相之后肯定不会陌生,郑州这一带蕴藏着数百年郑韩古韵的土地,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有着深深的属于家乡的眷恋。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如果有人破坏了这里的安详与宁静,张良就会对他生起格外入骨的愤恨,并且铭记一辈子。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率兵攻破郑韩故城,一举灭了韩国,韩王安被俘虏,韩国贵族也遭到秦军的清洗。此时,年轻的张良还没有在韩国朝廷做官,侥幸从兵戈铁马中逃了出来,此后三年,一直东躲西藏,但国破家亡,草木仍在,面对满目疮痍的故土,张良满心里都是国仇家恨。博浪沙铁锥击始皇假手刘邦破秦雪耻张良到了下邳以后,先后遇上了这一生中对他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教他《太公兵法》的黄石公,另一个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首先举起反秦大旗,张良也拉起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去投靠在留县自立为楚王的景驹,半道上却遇见了正在下邳以西扩张势力的沛公刘邦。两人一见“倾心”,刘邦封张良为自己的偏将,张良则给刘邦讲解《太公兵法》,灌输用兵之道。张良发现刘邦很有悟性,能懂别人所不懂,就决定跟着刘邦,或者说借刘邦之手推翻秦朝的江山,以报韩仇。陈胜死后,项梁拥立楚怀王,统领各路义军。张良跟随刘邦去薛城见项梁,他说:“您已经拥立楚国之后为怀王,韩国公子韩成也很有才能,您可以立他为韩王,多交一些朋友。”张良与项梁以前没有过交情,此番话的用意,究竟是不是真心指点很难说,但借机恢复故国的心思肯定是有的。项梁于是把这件事托付给张良,他很快就找到了韩成,立为韩王。韩成任命张良为申徒,率领几千兵马向西攻占韩国故地,打下几座城,但因力量弱小,很快又被秦军夺回。此时,刘邦的部队在洛阳南部活动,张良便引兵与他汇合,攻克了原属于韩国的10多座城。刘邦命令韩成留守阳翟(今禹州),自己和张良南下攻克宛城(南阳),向西攻入武关。张良用计诱使敌人欲降,又趁其不备率兵袭击,大败秦军。大军北上蓝田,很快直抵咸阳。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不得不率群臣出降。此时,韩国已经覆灭了20多年,看到秦王素车白马,拿着封印,一身丧服从秦宫中走出来,为国仇家恨奔波了10多年的张良,可能已经潸然泪下,只可惜,父亲兄弟已经亡故,不能与亲人抱头痛苦一场。秦国被灭以后,得报大仇的张良终于歇了一口气,打算就此回到韩国故地,但在随即发生的轰轰烈烈的楚汉之争中,又有节枝横生。败项羽“韩仇”终了结楚怀王与刘邦和项羽曾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即为王,结果避开秦军主力的刘邦先行一步,这让实力强大的项羽十分恼火,准备攻打刘邦。好在张良的故交项伯提前透出口风,刘邦便在项羽面前拼命装老实,打消了他的疑虑。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各路领袖,刘邦被封在汉中,称为汉王。张良与刘邦依依惜别后,即奔往韩国故土。但出乎张良意料的是,韩王成不仅没有得到项羽的分封,而且还被迫跟着项羽去了他的大本营彭城(今徐州),不准返回到韩地。张良一打听,原来刘邦抢先攻占了咸阳并且野心勃勃,令项羽十分气恼,经过一番调查,发现是韩王的申徒张良帮着出了好少好主意,便把帐记在了韩王头上,此后任韩王成怎么表示忠心,就是不放他走。张良就对项羽说:“刘邦走时把栈道都烧了,不用怀疑他有什么野心的。”但项羽放心了刘邦,却还是不放韩王。事实上,在项羽分封的10多个诸侯王,哪一个不比韩成更有势力更有野心?刘邦往汉中虽然一路走一路烧栈道,但他一直在养精蓄锐;北方的齐王田荣和赵国陈馀也很快就造反,逼着项羽去平叛。在这样急需团结同志,孤立对手的时候,不够聪明的项羽后来更是错上加错,居然莫名其妙地把韩成给杀了。这下张良被激怒了,十几年前的国仇家恨似乎又回到了他的心里,为什么故土的尊严和无辜的韩王屡屡受到蹂躏?张良就此逃到了刘邦那里,被封为成信侯,一心帮助刘邦对抗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大败项羽,楚霸王自刎于乌江,张良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自不待言。自此,天下大一统基本成为定局。不久,张良便再不过问政事而遣心于“辟谷”修道,“从赤松子(传说中的神仙)游”,好似人间蒸发一般。当然,他的逐渐隐退与刘邦坐稳天下后对昔日功臣的迫害不无关系,但心目中纠缠了半辈子的“韩仇”终于有了彻底的了结,他也终于再无牵挂,在民间传说中,张良最后踏云升仙而去。一部秦末农民战争史,成就英雄无数。樊侩之勇猛,刘邦之猾狭,韩信之忍辱,萧何之识才,张良之智谋,这些英雄凭着各异的才能,都在史书上留下了最清晰的一面,但在流传两千年的巷闻野史之中,又有各种各样的传说竞相环绕,使他们的面孔重旧变得模糊。这其中,谋圣张良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在张良曾经活动过的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关于他扶汉救危的故事、他与楚霸王的恩恩怨怨,以及最后修道成仙的传说流传有太多,因此我们看到了大度、多谋、柔弱的张良,也看到了仇恨、执迷、刚勇的张良,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司马迁距离张良不过半个世纪,真实就已经被蒙上了一层纱,以致不得不惊叹拾履得书、屡救刘邦于绝境这些事究竟是天助还是人为,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更多的东西都无法考证,我们还是权且把这些没有谜底的传奇看作是每一个伟大人物周身都必定附有的光环,静静地欣赏吧。一双鞋换本《太公兵法》近代人以行业为类别,评出了中国古代的十四位圣人。张良的名字赫然列于其中,被冠为“谋圣”,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人并列,令人肃然起敬。烧栈道瞒项羽、“约法三章”、修栈道渡陈仓、立太子平韩信,到最后又从汉宫的信任危机中及时抽身,张良的每一着棋都想在常人的五六步之后,其足智多谋令人叹服,但是这谋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史记·留侯世家》里的一个故事似乎可以解释: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到了下邳。一天,他路过郊外的一座小桥,一位须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老头挡住了前面。老头抬脚把自己的鞋取下来扔到了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拾上来!”张良受此挑衅,很想揍他,但见他是一位老人,便忍了下来,跑到桥下把老头的鞋捡了上来。老头却不罢休,命令张良再替他穿上,张良一忍再忍,跪在地上给老头穿鞋。穿好后,老头大笑而去,张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不一会儿,老头又回来了,对他说:“你小子还可以教育,五天以后天将亮时来这见我。”张良很奇怪,但对老头却有种陌名的尊敬,就跪下来答应了。五天以后天刚亮张良就到了桥边,老人却已早到,他生气地说:“跟老人家相约反而落在后面,这是为什么?下次早点来!”再过了五天,刚刚鸡叫张良就到了,但还是晚了一步。老头如此这般又教训了他一顿,但又给了一次机会。最后一次,张良半夜就动身,终于赶在了老头的前面。老头很高兴,拿出一本书给张良,说 “读了它可以成为王者的老师。十年之后必有王者兴起,十三年后你小子可以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走了,也再没见过他。张良等到天明打开书简来看,原来是一部关于兵法的天书,便仔细地研读起来。后来,他跟随刘邦路过济北的时候,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了黄石。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据说是位得道的神仙,而那本天书也传是西周姜子牙所著的《太公兵法》。张良屈尊拾一双鞋,却得遇如此非比寻常之人与书,十足幸运,但这样的故事却怎么听怎么觉得玄乎,因为神仙毕竟是不存在的。司马迁自己也不大信,说这样的事“可怪矣”。后来据人考证,《太公兵法》是战国以后人所托著,文辞浅近,也根本不是什么天书。谋圣之谋的来历,依旧是扑朔迷离。故国与天下孰轻孰重?有人说,贯穿张良一生的明线是推秦扶汉,暗线则是为国复仇,并且明线的走向也不过是为暗线所服务。事实上,张良一直牢记韩被灭之耻,立志报“韩仇”,一生的活动也基本符合这两条明暗“基本路线”。但他的一些重大的行为,却又在这“两线”圈定的范围之外,有的甚至可以看作是背道而驰。公元前208年六月,项梁在薛城拥立楚怀王。张良跟随刘邦到了山东,见到项梁的头一句话就是,为何不把韩国公子韩成封为韩王,以便多交些朋友呢?项梁于是把韩成封为韩王,恢复韩国。此后,张良还一度以韩国申徒的身份,领兵争夺韩国故地。在他心里,一定有过恢复故国的坚定念头,不然复仇是为了什么?但在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听信谋士郦食其之言,准备分封包括韩国在内的六国之后解围时,却被张良以八大理由批驳。其中的第八条说:“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陛下与谁取天下?”可以看出,张良似乎不仅仅是解一时之围而反对分封。此时,大仇尚未报的他为什么又不想韩国复生了呢?无独有偶,楚汉之争中,韩信攻取了齐地,想做假齐王(代理齐王),张良直接建议刘邦将他封作齐王。平定天下论功行赏时,张良说自己“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却再没有提过在韩国立王之事;选择封地,他没有选在朝思暮想的新郑故国,而是在与刘邦有过完全是一场偶遇的留县。这使得不少人都怀疑,这究竟是不是一个为复国仇奔波10多年的赤诚爱国者所为?即便大仇得报,张良难道一点都不留恋故土与故国吗?从拾履授书的故事看,张良是一个很能隐忍的人。也许,他一直把自己的想法隐藏在了内心深处,那里是否有过矛盾和斗争,有多激烈,并无人知晓。在现代社会的一部复仇悲剧电影《英雄》中,刺客残剑以“天下”二字为重而放弃行刺秦始皇的情节给出了我们一些启示:或许,身世曲折的张良也是出于此心,在“韩仇”得报的一刹那,为天下苍生着想,而归顺了“大一统”的趋势?三人杰唯我善始善终《史记》记载,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曾经得意洋洋地讲:“我之所以有今天,得益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的萧何,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这三位都是人杰,为我所用,所以得了天下。”张良、萧何与韩信,在汉初分别被封为留侯、酂侯淮阴侯,被委以重任。但过了没几年,刘邦就不再信任这些旧臣。西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 以谋反罪名杀之 诛灭三族;两年后,相国萧何获罪下狱。唯有留侯张良,一生平平稳稳,最后善始善终,这是为什么呢?《史记》记载,张良跟随刘邦平息叛乱,又劝刘邦立萧何为相国,经常与刘邦商讨大大小小大的国事,不可谓不处于权力的中心,张良的才能又不逊于韩信、萧何。但刘邦找机会把韩信、彭越、英布、臧布、张傲这些功臣杀的杀,撵的撵,关的关,却一直没有对张良下手。张良如何能取得小心眼疑心又重的刘邦的信任的呢?在韩信被杀之前,哀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乱国破,谋臣亡”的时候,张良肯定也感到了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压力,照这样下去,迟早会有轮我受剐的一天。从此,他借口体弱多病,逐渐从官场中抽身,学习“辟谷”、“轻身”之术,抛弃人间世事,不食人间烟火。在正史中,似乎正是这段经历使汉家天子放弃了对张良的剿杀。但刘邦不是没见识过张良的智谋与花招,能因为这就完全信任他吗?在野史中有人认为,张良能善终一个女人起了很大作用,这就是刘邦的老婆吕后。刘邦死后,吕后先后掌握汉朝大权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是非常有手腕的一个女人。有段时间,刘邦始终想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急得团团转,却没有法子。后来,她想到了张良,就去求救。张良起初不愿意卷入帝王的家事,但吕后一而再地恳求,他就说:“当今天下有四位大贤人,皇上想见却见不到,太子若能请他们为上宾,皇上看见了肯定会对太子刮目相看。”这条建议为保住儿子的王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吕后因此对张良十分感激,并且深信其才德。张良淡出朝廷之后,吕后听说张良“不食人间烟火”,还逼着张良进食。因此,她能帮助刘邦杀掉韩信,自然也能阻刘邦护住张良。但究竟是张良自己激流勇退还是吕后的感激帮助了他,很难说。一夜生出三千张良墓在当今天下,很多地方都有张良墓或张良祠,比如张良的故国辖内的河南兰考,他活动过的山东济宁微山西麓、留城附近的徐州沛县、陕西汉中、湖南张家界的青岩山等等地方也有。这些墓地,哪个都能引出一番细致的考据与传说,似乎都不该有假。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张良又不是皇帝,怎么能在各地有那么多墓呢?在南方有这样一个传说,张良从官场退隐之后,就到深山密林中去修行学道,最后不知老死在何处。执掌大权的吕后听说后,不知是不放心,还是可惜张良的才德,就命令手下官员非要寻找到他的墓冢不可。谁知诏令一下,一夜之间,天下到处都发现有张良墓。吕后派人数了数,总共有三千多座,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也就只好作罢。张良的生年史上没有记载,但死期却有,《留侯世家》中写:“后八年卒(公元前186年),谥为文成侯。”既然有明确死期,应该也有明确的死地,但考究起来,河南兰考是张良托病隐居的东昏县所在,死后葬于此很正常;徐州沛县在张良的封地留城附近,留侯葬在封地附近也合情合理;古书《陵墓志》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张家界青岩山风景秀美,晚年可能游与此地的他死后葬在当地,也不是不可能。这遍布各地的张良墓,都有它的道理,并且存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没有人能说得清。在生前有着种种传奇的经历,死后又用这么多证据凿凿的陵墓布置了最后一个谜局,他的一生,可谓是谜的一生。

6.百家讲坛之向诸葛亮借智慧的读后感 600字以上

有人说现实是残酷的,所以应当为自己留一点想象的空间。因为人的心灵需要慰藉。勇于正视历史的人,却必须用心灵去面对历史留给我们的真实的人与事。因此这些真实也往往就是残酷的。无疑是正史的代表之一。的美誉.它的作者司马迁更是用一介文人的耿介良心撰写出一部真实但却残酷的历史。鲜活生动的各色人物或是成为残酷历史现实的牺牲品,或是残酷历史现实的制造者。但他们面对的却是同一个残酷的历史时期。司马迁所处的武帝时期,就是<<史记>>众多历史时期中的一个。不仅表现在汉匈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中,也表现在朝臣间的各种算计与权术中。作为一位个性张扬的帝王,作为形形色色为帝王服务的臣子,权术与设计是他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否则就无法立足于庙堂之上。帝王将相之间的权术与设计无可厚非.然而,帝王与他的后宫嫔妃之间,在常人看来是本不该再有什么算计与手段的。但现实却恰恰相反.有时宫廷中帝王对各嫔妃所使用的手腕与心计比之沙场征战更为残酷。因为在后宫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里,婚姻已经无所谓多情或痴情.翻看武帝对他的嫔妃们的态度,疼爱非常.可是常言道:以汉武帝这等视江山设计如同生命的帝王”他在面对美人与江山的抉择时,而美人与美人的情感是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本是一个清纯娇美的歌女。她的歌声与一头秀发令正当少年的武帝格外动心,武帝感动于卫子夫的那份小儿女的情感。后来又封卫子夫为皇后,废去了陈阿娇,并立卫子夫的长子刘据为太子.从这些方面,都足以看出武帝对卫子夫是何等的宠爱与疼惜.每次武帝出巡,后宫中的大小事件武帝均交由卫子夫来处理,从而反映出武帝对她又是十分的信任,因为偶然触动了少年武帝的天子之心。便使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足以让所有女子都艳羡的事,可是当我们透过历史的记载来反思时。武帝对卫子夫的宠爱与信任。汉武帝并不是一个情痴,宠信江充,制造巫蛊之祸时,他想到的是只有除去巫蛊,才导致了卫子夫最终被迫自缢。武帝六十一岁时,偶遇钩弋夫人,武帝被这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所吸引。

7.百家讲坛读后感

自己改评论家们说,中国的老百姓现在存在着一种“于是《百家讲坛》就这么应运而生了。紧接着有这么一批以易中天、于丹为首的人物也就活跃在了荧幕上,霎时间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阵风。但如果像沈阳的春风一样卷着沙尘到处刮刮,这《百家讲坛》到底是哪样的风,我读《于丹论语心得》是在模拟考试前后,所以并没有认真细读,那时只觉得它是众多《百家讲坛》中的一本,只当读故事一般,觉得于丹的,之后就渐渐忘了,《于丹论语心得》再一次引起我的关注是1月份的一次新闻联播“主要是对2006年一年里中国的娱乐传媒作以总结,其中特意提到于丹和她的这本《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到处签名售书,决定亲自看看这位所谓,美女学者,于丹谈不上漂亮。但绝对能看出她是一位受过国学熏陶的学者,于丹说话有她自己的魅力,在没有稿子的情况下”她不说错字,先不论她到底讲了些什么,她的语言就可以留住一批观众,中国的历史上不缺乏研究《论语》这本儒家至上经典的学者、专家,只过不惑之年的于丹是无法与之相比的,中国也不科学家能说会道的教师、出口成章的文人,但于丹却可以做到让一本冷了几十年的《论语》重新回到中国书生的视野里。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赏析视角和表现能力,她能够站在现如今最有影响力的传媒平台——电视上讲《论语》,以最现代的手段传播最古老的经典;最重要的是她有了这样一次机会并且逢着这样一个时代。才有了《于丹论语心得》今天奇迹般的效应和影响力,《易中天品三国》我只看过前两部,第一部说魏,易中天吸引人的地方众所周知,就是他特别通俗的个性语言。他说诸葛亮是刘备民营企业里的CEO。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还开了个公司……易中天话说得不是字正腔圆“但他的话中却散发着磁性的魅力“这点很多老师都可以做到”易中天用的就是好多老师为了吸引同学们眼球的惯用的伎俩,就以我们的物理老师为例,听易中天讲三国和上物理课可能会收获同样的笑声,易中天顶着一个群雄逐鹿的社会和一个人才辈出时代。他的幽默也带了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意义,《百家讲坛》称不上学术,它是以普通百姓为听众的一种文化传媒,于丹讲论语是以。易中天讲三国站在,就凭这点他们的讲座搬不进学术殿堂,也使得不少学者哗然惊呼——于丹。93米的山东大汉孔夫子竟然萎缩了”将一名与柏拉图齐名的人类思想巨人变成了一个俗不可耐的生活传教士,于丹说孔子是和蔼可亲的“他的理论是在今天仍可照亮我们的心灵的”她让有中学文化的我可以听懂,让哪怕只会识字的农民可以听懂“这些人能听、爱听的是于丹以《论语》引出的故事”而正是这些在中考阅读中常可以见到的故事成了于丹讲座的主体。众正处在一个文化的沙漠,五颜六色的电视节目后面是一片文化的荒芜。于丹如果真的作为一个国学家,她就应该知道孔子也曾说过的话“事君数,朋友数,过犹不及“这样她就不会时隔不久再次登上讲台以同样的方式去讲《庄子》了”
301152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