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故事大封信读后感:爸爸的十六封信读后感1000字

时间:
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作文陶老师原创

目录

1.爸爸的十六封信读后感1000字

作者一家在吃饭时,听女儿说班上有个爱跟别人吵架的同学,作者就说那个同学像个刺猬,卡内基有一天带狗去公园,突然玉带一个警员跟卡内基说公园有规矩,卡内强词夺理说人要有爱动物之心,但警员还是说下次见到必须开罚,双方因此气冲冲地走了。又被警员看到,这次卡内基不骂人反而道歉,警员一想原本强词夺理的人竟会道歉,于是就说最近公园人比较少,把狗链解开让狗自由自在的玩耍,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般人只盼被人多多赞美自己,别人有优点不能抱着嫉妒心去赞赏。

2.读《给孩子的九封信》读后感

以下是读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报阅读文章都有一个过程,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不要无病呻吟,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

3.一封徦信的故事读后感

读后感需要真情实感,因未阅读过原文,故下面提供写读后感的写作方法与要点以供参考:写作方法:(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2)议——分析材料,亮明基本观点。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4)结——总结全文,的内容不放松”写作要点。要弄懂原作":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怎样才能抓住重点呢。

4.写给母亲的29封信读后感400字

林良与《爸爸的十六封信》谈起台湾儿童文学!就会想起林良!他几乎与台湾儿童文学画上等号,对台湾儿童文学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发表散文“本名为小读者写作“是小读者口中的”他以儿童文学为生平职志“作品以散文见长”《爸爸的十六封信》也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与关注,是国中、国小学生书柜不可或缺的一本儿童读物,《爸爸的十六封信》1971年由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出版,但是里面的议题却不因时空而产生时代隔阂,林良开始每周在《国语日报》儿童版,看图说话。直到2009年12月仍开辟《国语日报》“漫谈儿童文学”已经在《国语日报》写各种儿童文学评论长达56年“86岁的他仍持续发表作品”可见其对儿童文学的热爱与执著,、1994年文建会的儿童文学特别贡献奖、2003年获得:终身成就金鼎奖“林良在《浅语的艺术》(国语日报社 1976年 7月)中“认为儿童文学作家必须写儿童看得懂的语言”让孩子能读得懂,儿童文学作品应当服膺在这种浅语的艺术中,说孩子懂的话“他认为浅语并非是低俗粗野的字句”反而是在晦涩难懂的字句当中抽丝剥茧,留给孩子,林良也主张给孩子良善的事物,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在作品里为孩子,布置美好的环境,而且是切合教育原理的,(《浅语的艺术》第65页)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工作应该是播种:在孩子的心灵”林良的这番用意,并非认为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林良认为孩子纯洁的心灵”本质上就是温室里的花朵。要如何协助孩子能保持心灵的花朵盛开才为重要,而林良认为在孩子幼时。就应该积极播种,让孩子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而非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告知他们这个社会的丑恶及悲惨,最后才暗示着如何坚强地从暴风雨中辛苦地成长,林良认为这不适合儿童,不管是主张应该用浅语的方式让孩子读得懂文学;进而拓展视野、认识世界、喜欢文学,或者是坚持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播下善的种子,让孩子在生活挫败悲苦时,仍可以微笑乐观面对。让生活更好,这种为孩子着想的态度与思维,令人感动并深感佩服,林良都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照顾,他就这样照顾着孩子那么多年,担心牵挂着孩子,知道孩子需要很多的故事滋润善的种子。以一种父亲挂心的姿态,《爸爸的十六封信》从何而来这本书的诞生,中华儿童丛书。主编潘人木女士商请林良写给儿童的一本书,那时林良的大女儿樱樱恰好是国中生“有着许多人生问题”林良都需要赶稿”无法歇笔和女儿谈话。因此林良总在写完稿后,通常已经是夜阑人静的深夜,再把想法转换成文字,第二天女儿就可以知道爸爸的建议与想法,再加上林良的“并且特别在16封信的前面“以女儿樱樱的名义编撰这16封信的来源和出版的由来”让这16封信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林良编撰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出版家看到了。2006年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这是一本教导孩子人情道理的书,孩子十分排斥这种训示的话语,在家里爸妈已经唠叨不休,再加上学校老师总是谆谆提醒,难道这些还不够?孩子仍愿意看一本有关教导为人处事的书籍吗?林良运用信的方式包装这些冷硬的议题,人都有偷窥的心态,想知道别人的秘密,想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愈神秘的事物愈让人感到好奇。写信是一种神秘的仪式,写信的人通常在跟某人述说着自己的秘密,这个秘密有极大的隐私性;享受得到秘密的快感,所以读信通常是很快乐的。对写信者与读信者来说都是一种神秘的活动。林良藉由书信的方式,让读者一饱偷窥的欲望,把孩子带进故事里面,信里面训诫的意味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被接受了。这些故事不外乎是樱樱在家里、学校遇到的问题。爸爸试图利用各种方式让樱樱能了解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处理这些人生问题。爸爸列举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樱樱分享,这种方式有如在听爸爸讲古说故事,但故事与这封信的主题息息相关,格外有说服力。爸爸讲述自己如何误会亲密的朋友,感觉孤独,最后才发现朋友并非故意,藉此告诉女儿樱樱,应该先学习不害怕,因为在还没认识一个新环境之前,以此告诉樱樱放宽心胸、不要计较,也教导她不怕寂寞的重要。这些都是爸爸透过自己的经验与女儿分享心得,是非常高超的说教手法,通常爸妈若是遇到孩子犯错,都会直接以严厉的方式训教孩子;而林良选择的方式不同,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爸爸也曾经遇到相同的事情,然后爸爸如何解决,这种间接的说教方式,让孩子的接受度也大为增加。大人爱面子,其实孩子也是爱面子的。直接打击孩子的痛处是非常要不得的,接下来有什么心事,孩子就会藏在心中,因为他们不想受到二次伤害。林良无意间也把教育孩子的方式教给老师父母,所以这本《给孩子的十六封信》不只孩子要读,从中学习林良对待孩子的方式。林良诙谐的笔触也在这本书层出不穷,许多幽默的对话都让人不禁莞尔,例如在《人人都有自己的难题》中,有段爸爸和樱樱的对话是这样的:这段话只用了短短几句对话”就把樱樱要睡觉还是要读书的天人交战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非常有趣,这16封信中也展现出林良优异的文字说理能力”他总是能引经据典地说服读者,例如在《孔雀是不妒忌的》中“林良一开始就引用英国作家对孔雀的观察和观点展开整封信件,透过这段话作了很棒的诠释“利用简单易懂神来一笔的譬喻”就好像在人生当中遇到了困难。爸爸坐在旁边”听你诉说心事,娓娓道来如何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心中得到温暖慰藉。整本书16封信、16个主题。9篇与樱樱自己的心灵成长有关,主题不只照顾到孩子应该学习如何建立良好习惯与人生态度,他知道对孩子来说,朋友是最重要的。

5.爸爸的十六封信四百字读后感

望采纳!!!林良与《爸爸的十六封信》谈起台湾儿童文学,就会想起林良,他几乎与台湾儿童文学画上等号,对台湾儿童文学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林良生于1924年,习惯以笔名“子敏”发表散文,以“林良”本名为小读者写作,是小读者口中的“林爷爷”。他以儿童文学为生平职志,作品以散文见长,除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太阳》外,《爸爸的十六封信》也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与关注,是国中、国小学生书柜不可或缺的一本儿童读物。《爸爸的十六封信》1971年由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出版,2006年7月改由国语日报社出版,至2009年已经12刷,可见此书的畅销。虽然此书的完成是在29年前,但是里面的议题却不因时空而产生时代隔阂。于1954年,林良开始每周在《国语日报》儿童版“看图说话”专栏执笔,直到2009年12月仍开辟《国语日报》“漫谈儿童文学”专栏,已经在《国语日报》写各种儿童文学评论长达56年,86岁的他仍持续发表作品,可见其对儿童文学的热爱与执著。他获得了许多奖项,重要的有:1973年《小太阳》获中山文化基金会“文艺创作奖”、1994年文建会的儿童文学特别贡献奖、2003年获得“行政院新闻局”颁发首届“终身成就金鼎奖”等。“浅语的艺术”与“善的种子”林良在《浅语的艺术》(国语日报社 1976年 7月)中,认为儿童文学作家必须写儿童看得懂的语言,就是所谓的“浅语”,让孩子能读得懂,儿童文学作品应当服膺在这种浅语的艺术中,说孩子懂的话,他认为浅语并非是低俗粗野的字句,反而是在晦涩难懂的字句当中抽丝剥茧,如剥笋子般,把最核心幼嫩的地方,留给孩子。林良也主张给孩子良善的事物,他如此说: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在作品里为孩子“布置美好的环境”是可能的,而且是切合教育原理的。(《浅语的艺术》第65页)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工作应该是播种“善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灵。林良的这番用意,并非认为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不是这样的,林良认为孩子纯洁的心灵,本质上就是温室里的花朵,要如何协助孩子能保持心灵的花朵盛开才为重要,而林良认为在孩子幼时,就应该积极播种,让孩子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能采收;而非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告知他们这个社会的丑恶及悲惨,最后才暗示着如何坚强地从暴风雨中辛苦地成长,林良认为这不适合儿童。不管是主张应该用浅语的方式让孩子读得懂文学,进而拓展视野、认识世界、喜欢文学,或者是坚持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播下善的种子,让孩子在生活挫败悲苦时,仍可以微笑乐观面对,让生活更好,这种为孩子着想的态度与思维,令人感动并深感佩服。每个小读者,林良都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照顾,他就这样照顾着孩子那么多年,担心牵挂着孩子,知道孩子需要很多的故事滋润善的种子,因此他不敢搁笔,笔耕至今,以一种父亲挂心的姿态。《爸爸的十六封信》从何而来这本书的诞生,是当时“教育厅”的“中华儿童丛书”主编潘人木女士商请林良写给儿童的一本书。那时林良的大女儿樱樱恰好是国中生,有着许多人生问题,而很多时候,林良都需要赶稿,无法歇笔和女儿谈话,因此林良总在写完稿后,通常已经是夜阑人静的深夜,再把想法转换成文字,放在她的桌子上,第二天女儿就可以知道爸爸的建议与想法。而这些纸条,就是他们的“信”。这本书就是以这些“信”为本,再加上林良的“施粉化妆”而成,并且特别在16封信的前面,以女儿樱樱的名义编撰这16封信的来源和出版的由来,让这16封信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林良编撰的故事是这样的:这些信,一共有16封,为樱樱所保存。有一位出版家看到了,就想拿去出版,让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读到,樱樱得到爸爸的同意,就把这16封信给了那家出版社,并且还亲自写了一篇“序”,说明这16封信的由来。因此,这本书可说是亦真亦假的故事,但绝大部分都是林良的亲身经历,十分有趣。新版的《爸爸的十六封信》在本书前面特别增加林良及女儿林樱的序,也在后面附录增加林良对本书的话,以及三个女儿林樱、林琪和林玮给爸爸的话,虽然可以一窥作家林良在三个女儿心目中的形象,也让读者一饱林良生活中的乐趣;但是,换个角度而论,林良透过序把这本书的缘由设计交代清楚,他和女儿林樱更在此书各写了两篇对此书的看法与关系,无形当中造成累赘。比起旧版只有收录故事,没有任何序和附录,文学性反而增加,留给读者的想象也更多。《爸爸的十六封信》除了一开始《樱樱的话》外,共有16封信,分别为《为什么大家不理我?》《专心的人是活神仙》《“乐观”使你万事如意》《从从容容 稳稳当当》《不敢站起来说话的人》《别人可以跟你“不同”》《朋友就像一本一本的好书》等,每篇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篇幅也不会很长,让孩子读起来愉快没有负担。这16封信大致又分为两种状况,一是爸爸有话要说,想与樱樱分享心情想法;另外一种,是解决樱樱所遇到的困惑难题,爸爸在信中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告诉樱樱,试图解决她的问题。这部作品还获得了“2006年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行政院新闻局评定优良读物”等奖项,是林良儿童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儿童文学应如何“说教”这是一本教导孩子人情道理的书,教育的成分不少。照理说,孩子十分排斥这种训示的话语,在家里爸妈已经唠叨不休,再加上学校老师总是谆谆提醒,难道这些还不够?孩子仍愿意看一本有关教导为人处事的书籍吗?连我自己都不愿意。但是,林良运用信的方式包装这些冷硬的议题,反而产生一种非常好的效果。人都有偷窥的心态,想知道别人的秘密,想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愈神秘的事物愈让人感到好奇。写信是一种神秘的仪式,读信也是一种神秘的仪式。写信的人通常在跟某人述说着自己的秘密,这个秘密有极大的隐私性;而读信的人透过信件,享受得到秘密的快感,所以读信通常是很快乐的。对写信者与读信者来说都是一种神秘的活动。林良藉由书信的方式,让读者一饱偷窥的欲望,把孩子带进故事里面,信里面训诫的意味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被接受了。这些故事不外乎是樱樱在家里、学校遇到的问题。爸爸试图利用各种方式让樱樱能了解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处理这些人生问题。其中,最常用的方式为,爸爸列举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樱樱分享,这种方式有如在听爸爸讲古说故事,但故事与这封信的主题息息相关,格外有说服力。如在《为什么大家不理我?》这一篇,爸爸讲述自己如何误会亲密的朋友,与朋友决裂,互相赌气,而自己也无法加入别人的团体,感觉孤独,最后才发现朋友并非故意,而是有难言的苦衷,心结才顺利化解。藉此告诉女儿樱樱,若受到别人冷落对待,必定有其原因,应该先学习不害怕,因为在还没认识一个新环境之前,自己何尝不是也单独一人,况且这世界还有很多爱你的人。以此告诉樱樱放宽心胸、不要计较,也教导她不怕寂寞的重要。这些都是爸爸透过自己的经验与女儿分享心得,是非常高超的说教手法,通常爸妈若是遇到孩子犯错,或者有困难,都会直接以严厉的方式训教孩子;而林良选择的方式不同,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爸爸也曾经遇到相同的事情,犯过类似的错误,然后爸爸如何解决,得到了什么启示,这种间接的说教方式,让孩子的接受度也大为增加。大人爱面子,其实孩子也是爱面子的。直接打击孩子的痛处是非常要不得的,会让他们颜面尽失,转化成愤怒,接下来有什么心事,孩子就会藏在心中,因为他们不想受到二次伤害。林良无意间也把教育孩子的方式教给老师父母,所以这本《给孩子的十六封信》不只孩子要读,家长也要读,从中学习林良对待孩子的方式。林良诙谐的笔触也在这本书层出不穷,许多幽默的对话都让人不禁莞尔,例如在《人人都有自己的难题》中,有段爸爸和樱樱的对话是这样的:“你既然那么困,那么累,你就先去睡吧。”我说。“不行啊!去睡,明天就要吃鸭蛋啦!”你说。“那么,你就去念哪!”“不行啊!我太累,念不下去了。”“好,”我故意说,“把书放在这儿,我替你念!”“爸爸!”你笑了,“我去想办法好了。”这段话只用了短短几句对话,就把樱樱要睡觉还是要读书的天人交战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非常有趣。这16封信中也展现出林良优异的文字说理能力,他总是能引经据典地说服读者。例如在《孔雀是不妒忌的》中,林良一开始就引用英国作家对孔雀的观察和观点展开整封信件,让人印象深刻,也把整封信要表达的内容,透过这段话作了很棒的诠释。林良就有这种功夫,利用简单易懂神来一笔的譬喻,既生动且说服力又强。这些信百看不厌,就好像在人生当中遇到了困难,爸爸坐在旁边,听你诉说心事,娓娓道来如何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心中得到温暖慰藉,然后继续走下去。整本书16封信、16个主题,9篇与樱樱自己的心灵成长有关,另外7篇则是与他人相处有关,主题不只照顾到孩子应该学习如何建立良好习惯与人生态度;他知道对孩子来说,朋友是最重要的,有时候还可能比父母重要,他也告诉孩子如何与人相处才能得到友谊,获得快乐。在《爸爸的十六封信》中,因为主题大多集中在谈论心灵成长与交友的关系,受限于主题的关系,因此文章主要以叙事与说理为主,写景的文字几乎没有;这类较为“硬”的叙事与说理文章,读起来难免较为无趣,但是林良运用了一些技巧让读者不会觉察说教难嚼,反而觉得活泼有趣。生动活泼的对话、幽默的语言、“爸爸”的往事这三种林良的“化妆”手法,让叙事说理的16篇故事更为鲜活有趣,有了生命。市面上励志的书俯拾即是、眼花缭乱,为什么我要特别介绍林良《爸爸的十六封信》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不只是单纯的励志书籍,其中充满着丰盈的文学性。林良美丽的文字、精准的譬喻、幽默的笔锋、引经据典的说理等等,皆值得孩子学习仿作;再加上书信中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味道,这都会在阅读时不知不觉中熏陶着孩子。为孩子写儿童散文的人愈来愈少了,有林良这样优秀的散文家真是台湾儿童文学的福气,但忍不住感慨,下一个林良在哪里?

6.鸡毛信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鸡毛信》,它讲的是一个12岁的儿童团员海娃突破层层困难送一封鸡毛信的故事。他那意志坚强的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面对鬼子,海娃毫无畏惧之情,在鬼子一步步向他逼近的危急关头,还能镇定地想办法――把信藏到羊尾巴底下;当敌人把枪对着他的小脑袋时,他装出傻楞楞的样子,从容地给鬼子做怪脸;当鬼子向他挥白旗时,他机智地向敌人挥动自己的衣服……正是由于海娃在危险临近时,坚强勇敢,才能安全地把鸡毛信送到目的地一天晚上妈妈要出去有事,让我一个在家写作业,可我就是不敢一个人在家呆,妈妈只好把我带着。

7.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00字

星星ccx《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公管13012303130123曹晨星 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看起来这十二封信的主题毫无关联,下面就我对本书的某些章节谈谈我的感想。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
301458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