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读后感:鲁迅《伤逝—涓生的手记》读后感800字 时间:2021-10-04 02:03:16 由读后感马老师原创 分享 复制全文 下载本文 读后感马老师原创2021-10-04 02:03:16 复制全文 下载全文 鲁迅《伤逝—涓生的手记》读后感800字读完《伤逝》之后,感触颇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标题。“伤逝”——为逝去的东西而伤心,让人联想到遗憾、悔恨,给人一种悲哀、凄凉的感觉。作者以“涓生手记”的方式叙述了在“五四”这个黑暗的社会时期,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为了爱情而不顾一切,走到一起,最终因社会的压力与生活的残酷而走向分离的爱情故事。而伤势整个文章读下来,让人觉得气氛是悲凉无奈的,两个打破世俗而结合在一起的恋人,最终因为现实的生存问题而走向分离。我觉得文中的子君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勇敢的女子,在封建社会影响的旧思想的社会背景下,她冲破封建家庭牢笼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决态度,勇敢地和家庭抗争,坚决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的话来,无视社会的嘲讽和流言蜚语义,无反顾的和涓生这个又穷又酸的书生在一起,毅然地投奔这份没有“面包”的爱情。当子君跟涓生之后,就放弃了以前的许多生活,放弃了她的骄傲,放弃了她的优雅,为生活的琐碎而操持,洗碗、做饭、养油鸡,为小事而与邻居官太太争吵……子君的重心都转移到这个家了,在爱情当中不断的付出,而这个时候,涓生认为他变了,她不再看书了,从以前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慢慢变成一个世俗的女子,他认为以前爱的那个优雅的子君不见了,现在这个越来越没有神采没有内涵的子君,他再也不爱了。 而在我看来,子君作为一位时代女性,能够冲破封建,观念的束缚,挣脱封建家庭的牢笼,毅然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当时是很但从本质上说,他依然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现出守旧与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他的自私、虚伪、卑怯的心里慢慢的滋生起来。当他与子君出去的时候,他害怕别人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而子君却“大无畏”。到最后,他们的生活越来越惨淡,面对生活的压力,他把生活的重担推给了子君,而自己却不敢面对。最残忍的是他离开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渊!我认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经不起时间和现实考验的。叛逆的,是很困难的,是与时代不相容的。但她对爱情坚决,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喊出了数千年来女性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己,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不顾世俗的眼光,义无反顾的和涓生在一起,即使是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当她与涓生在一起生活的时候,由于生活所迫,她成了一位典型的家庭妇女,为家庭琐事而忙碌,为小事而争吵。慢慢的,她由一个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转变为一个世俗的女子,而这时她与涓生的感情也慢慢变淡,慢慢变质,最终走向毁灭。而子君最终被抛弃而走向了死亡。 而涓生,一个新时代的青年,虽然也有着新思想,但却是不彻底的。刚开始他勇敢,对爱是执着的,而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但从本质上说,他依然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现出守旧与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他的自私、虚伪、卑怯的心里慢慢的滋生起来。当他与子君出去的时候,他害怕别人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而子君却“大无畏”。到最后,他们的生活越来越惨淡,面对生活的压力,他把生活的重担推给了子君,而自己却不敢面对。最残忍的是他离开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渊!我认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经不起时间和现实考验的。 这使我感受到一段爱情的美好是要靠勇气,坚持,还有信心,除此之外,还不能逃避,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也因此涓生剩余的时光只能一直“伤逝”下去。二人悲惨的结局,让人不免伤怀。《伤逝》读后感台州市黄岩欣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鲁迅《伤逝》读后感(一)悔恨、悲哀、寂静、空虚。涓生说他爱子君--我笑了--先是无知的感动,我并未读过鲁迅先生的《伤逝》,而以下感受也只是个人的鄙陋之见,笔调也许不锋锐,见解也许不深刻,先说感动,我被开头沉悼遗憾的口吻所误导,涓生内心的不舍与怀念促发他"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自己"他是记得自己当初对子君的"。牵肠挂肚"的;连渐进的鞋声也能让他思绪翩翩,爱情并没有持续,如涓生所说",时光过得真快;已经满一年了",起先;我理解它为"。我爱子君已经满一年了",现在;我更愿意理解为"距离我爱子君和她的离开已经满一年了",多么令人心寒的一个",满"字......他并不爱她;从他们为生活所困顿开始;从他们搬进吉兆胡同开始;源于涓生对子君短暂的爱情,拮据的生活让让子君日夜的操劳了起来,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求伤逝观后感!台州市黄岩欣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鲁迅《伤逝》读后感(一)悔恨、悲哀、寂静、空虚。涓生说他爱子君--我笑了--先是无知的感动,我并未读过鲁迅先生的《伤逝》,而以下感受也只是个人的鄙陋之见,见解也许不深刻,先说感动,我被开头沉悼遗憾的口吻所误导,涓生内心的不舍与怀念促发他"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自己"他是记得自己当初对子君的"。牵肠挂肚"连渐进的鞋声也能让他思绪翩翩,爱情并没有持续,如涓生所说",时光过得真快;已经满一年了",起先;我理解它为"。我爱子君已经满一年了",现在;我更愿意理解为"距离我爱子君和她的离开已经满一年了",多么令人心寒的一个",满"字......他并不爱她;从他们为生活所困顿开始;从他们搬进吉兆胡同开始;源于涓生对子君短暂的爱情。读鲁迅伤逝观后感读完《伤逝》之后,有一种悲凉的感觉。——为逝去的东西而伤心”让人联想到遗憾、悔恨,给人一种悲哀、凄凉的感觉,这个黑暗的社会时期”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为了爱情而不顾一切,最终因社会的压力与生活的残酷而走向分离的爱情故事,而伤势整个文章读下来。让人觉得气氛是悲凉无奈的,两个打破世俗而结合在一起的恋人,最终因为现实的生存问题而走向分离,我觉得文中的子君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勇敢的女子。在封建社会影响的旧思想的社会背景下,她冲破封建家庭牢笼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决态度,勇敢地和家庭抗争,坚决地说出,无视社会的嘲讽和流言蜚语义,无反顾的和涓生这个又穷又酸的书生在一起,毅然地投奔这份没有,就放弃了以前的许多生活,放弃了她的骄傲,放弃了她的优雅,为生活的琐碎而操持,为小事而与邻居官太太争吵……子君的重心都转移到这个家了,在爱情当中不断的付出,从以前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慢慢变成一个世俗的女子,他认为以前爱的那个优雅的子君不见了,现在这个越来越没有神采没有内涵的子君,他再也不爱了,能够冲破封建,观念的束缚,挣脱封建家庭的牢笼,毅然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当时是很但从本质上说,他依然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他的自私、虚伪、卑怯的心里慢慢的滋生起来,是经不起时间和现实考验的,是与时代不相容的,但她对爱情坚决,喊出了数千年来女性不敢喊出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不顾世俗的眼光”义无反顾的和涓生在一起。但当她与涓生在一起生活的时候,由于生活所迫。为家庭琐事而忙碌,她由一个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转变为一个世俗的女子。而这时她与涓生的感情也慢慢变淡,最终走向毁灭,而子君最终被抛弃而走向了死亡,虽然也有着新思想,但却是不彻底的,刚开始他勇敢,对爱是执着的。但从本质上说,他依然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051112-鲁迅《伤逝》读后感(荐)[051112-鲁迅《伤逝》读后感(荐)](文/木石)我原是没资格对鲁迅的《伤逝》发表任何感慨的,051112-鲁迅《伤逝》读后感(荐)。那是因为十二、三岁的年龄还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凄然;那也是因为太过体验他们的思想弱点,感叹鲁迅先生的细腻描写,而惭愧自已不知该如何表达?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现实中的他和我。不管她愿不愿听,也强硬将整个故事的心理情节给她复述一遍。不知是我讲的字句不漏还是她也有触语生情的心态,连连称这与现代的爱情婚姻没有什么区别。我便说,也许爱情原本就是没有时代没有年龄没有国度的吧。但一想到现实中的他,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都不敢说的他”我心里便黯然了......再回到电脑边,我听到我心里仍然在不停地诉说着......《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创造在一个更进步更自由的时代,他们不会再经历涓生的社会迫害,爱才有所附丽,也无需为求生而象涓生那样,我们今天的爱情,一任的梦想还是重复着涓生的故事,最后抛弃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任她们自生自灭......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涓生因为尚未忘却的翅子的扇动。而比先前颓唐得多......于是决定”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在决定着他们只有分离才能开辟新的道路时。----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还希望我维持较久的生活......“故意提起往事,似一个隐形的坏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腾过的,所谓不虚伪的真话,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涓生最后虽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却只能换来子君永远的空虚”欢欣、爱、生活已经全都逝去了,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时才感到存在的可贵”这句话便是真理了。再回顾涓生对待子君爱情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如此经典的场面在21世纪已经视为珍宝。更何况在那个世俗的年代,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地沉静地说“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直到面对涓生热烈地追求,她果断地舍弃家人,将整个社会抛在身后,毅然地跟着涓生,这是一种对社会的背叛。是当时那个时代不相容的,但子君却坚强地选择了那样没有退路的爱,所谓的真话“虽然文中没有交待子君的死因,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当初他们同居时,她的叔子已经不认她做侄女,可见家庭反对之强烈,回到足以被唾沫淹死的家族中”还不够她死一百回吗,这便是涓生悔悟时说的?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这重担也便真的”死了子君“毁灭了涓生赎罪的机会”完全破灭了他们的爱情,从而更加突出了涓生的不负责任,这也正是鲁迅先生的一惯写法,这次揭示的是人性弱点的阴暗面,继续进入他们的同居生活中,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不过三星期......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的心理描写中,文中用了一个情态副词”写出了时间的流动性“这里似乎也暗喻着涓生的爱情观随着时间而变化着”也意味着激情过后浪漫不再的趋向必然,在锅碗瓢盆的真实生活中,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这样的生活似乎与涓生想象的全然不同“其实就现实来说,这只是婚姻的必然”是家庭生活的前提,可见涓生同居之前并没有细想过,只是更加突出他的草率和冲动以及不负责任,和那小官太太的暗斗,环境总是会改变著一个人。在那个时代的妇女终是不能完全独立出来“之所以在今天的社会中”全职太太,认为老婆被家居生活熏得,庸俗不堪,的男人们的真实写照“为什么现代女性总是要走出家庭”要走入社会,是否她们都曾猜透过子君的悲剧起源呢“你也不能将自身溶纳入爱人的骨髓,只有爱的不失去自我,你才能应付不变中的万变?才不会走入象子君一样,一旦失去爱情就失去自已的可怜境地,在涓生失业的心态变化里,他因为子君频频催他吃饭,在坐中给她一点怒色,而委婉地经过说教让她明白之后。却又因不定时吃饭,菜冷而苦恼,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我有些为涓生悲哀,情由心生,莫过于自已,子君爱他的心以及家居的烦碎依然是那么可爱。即使他微有怒色,她也温婉地表现出,可是没有说,读后感《051112-鲁迅《伤逝》读后感(荐)》,反倒是涓生自已以为子君。大约很不高兴吧,涓生因为失业环境的改变,因为生活的节拮据,而自以为是地猜想着子君的变化“这在后面的日子突出地更为明显”我终于从她言动上看出,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但子君的认识似乎只是浅薄了起来“似乎,都是涓生的澺想,这也便是他亲手毁灭的过程“因为他没有战胜他自已,只有逃出家门”终于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我的天堂“而这天堂原来也只是为着”并非为了看书的高尚“更说他出走的心态”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又一次体现了他的自私,他在回到家中,领略冰冷的颜色,很带些恐怖的神色,难道他没有想过“他的出走只会让子君更为痛苦”那个抛弃一切跟他走的女人呢,深爱着涓生的子君面对男人的变化,依然温顺地守着那个家“近来也间或遇到温暖的神情,但这却反而增加我的苦痛?这小小苦痛变化又怎能逃过她的眼睛,已经引起她的忧疑来”这一长段有许多涓生的心理描写,双方一直按照心里的猜测来对待对方“看似温情”我为你想着,其实他们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中寻找着慈爱的母亲,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着却不敢看涓生的眼睛”因为她一方面想着曾经与涓生的恩爱,似乎还幻想着会有转变的奇迹,另一方面却对涓生的绝情失望;恐怖地不敢相信,不敢直视这残酷的真实,令到涓生在最后时刻也再次逃避。我不能再看下去了“涓生似乎还存着一些良知,最后却也被小品文的登出给挤兑了,而子君在默然中成全了涓生翅子的扇动,我预感到这新生面便要来到了。这是多麼鲜明的对比和讽刺啊“涓生这种近乎轻松的心态,令到我认为他后来对子君死的忏悔都含着虚伪的成份,他已经看到了子君的死。而当有人告诉他子君确实死了时,他却惊得没有话,还不自觉地问是否是真的。他并没有真正为她的处境为她对他的全部的爱分析过,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动很少?我们只能从涓生的想象中来寻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却是鲜明无比的。尤其是于她的死对涓生全部的爱更是做了一个永恒,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的---无爱的人间死灭了,而这种美好东西的毁灭。才更激起读者随之而来的悲情意识,也许这正是揭示出悲剧人物形象的实质吧“令到我不免再次为之嘘唏心痛了!手敲得有些僵硬,这篇读后感写得特别慢。写着写着总是会停下来出神地体会一下他们的意境,我在个人感情里似乎偏向着子君,我脑子里一直闪现著最近一部电视剧的题目《与爱同生》。而子君在她离开人世的那一瞬间,是否也念过这个词呢。多么富有震憾力的坚强,而涓生的爱情用现代化简单的词来概括。由冲动的爱开始再由理智的现实来结束?在今天这个社会似乎也无可厚非呢。但我们应该值得借鉴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样爱得失去了自我个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样轻率地开始,没有足够的水?就不要走进罗布泊,既然两人决定了相爱,就应该相互扶持。哪怕结局是一同灭亡,鲁迅《伤逝》Re,也许就是伤逝的读后感:多谢启示~:051112-鲁迅《伤逝》读后感yan ★:yan(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12-2410,13写得很好哦`~~~`~~~ 不过我觉得他们的爱情也没什么可惜的.毕竟在当时时代的背景不允许!也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再一个就是个性的解放必须与社会的解放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成功.Re;051112-鲁迅《伤逝》读后感Angle(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12-1811:48拜读大作:可见作者是个性情中人:也许总要有一些遗憾才能是这个世界显得完美吧:051112-鲁迅《伤逝》读后感peter(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11-2920:051112-鲁迅《伤逝》读后感青青(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11-2013。051112-鲁迅《伤逝》读后感xubobaby(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11-1915:伤逝>:我没有资格评论它的爱情:因为没有过那种经历:但是对于涓生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他确实是那个时代的新生儿:有着时代的代表性;16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预示着若干年后的现实.后者牢记:先理智,苦海远矣.Re:051112-鲁迅《伤逝》读后感清泉(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11-1411:36拜读过~~~~~~思索中~~~~~~首先是佩服鲁迅先生精致的构思,但栩栩如生的心理活动却与现实是多么的相似再者是佩服楼主能如此详细的分析该文精髓之所在,最后赞同楼主观点-------一个人从出生到将来,所谓的爱情不过只是一个人行走路上所披拂的外衣而已。051112-鲁迅《伤逝》读后感hongsao88发表评论于2005-11-1215:拜读~~Re:051112-鲁迅《伤逝》读后感welmm发表评论于2005-11-1206:再从涓生翅子的扇动。也让我明白了现实中他的心理,似乎我更应该宽恕他不言而分手的奇怪举止,而找出我依附的不独立性的爱。也许他也正在拾掇着翅子,他的爱是独立的,扎根在自已的个性中。这种不缠绕不求全也许更是一种真实。再不会有子君的脆弱,只会更多地认识自已,逐渐将依赖在对方身上的爱移回来,种植在自已的心上,从而真正意识到自已才是自已的自已。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多年以后再将旧时博客回贴-贴出来,才发现时光如雷电系列,如今倒真是兑现了你当年不经意的话语,是否忘掉一个人也可以做到释怀?但木石不可能忘掉徒儿你,再读那许多旧时博文。《伤逝》读书笔记300字《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读出青春逝去的可伤,爱情逝去的可伤,恋人不再纯真的可伤。有爱情的子君是勇敢的。期待浪漫,但无法面对艰苦和琐碎的生活,当她的目光仅仅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浪漫也终于难以为继,而且终于变成了涓生的包袱。从涓生的角度写《伤逝》的读后感对于《伤逝》的研究,过去研究者一般关注其中的爱情故事及其体现的思想内容,[5]近年亦有论者从小说的叙述者入手,的两难处境背后表现的鲁迅自身所体验到的人生困境[6],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意义的研究,《伤逝》还有可供进一步探索的余地。我们以往说《伤逝》是一部爱情小说时,也不无困惑,即小说中似乎很少涉及到真正的男欢女爱的内容及有关描写,而涓生与子君的关系,倒更象是师生关系。范伯群、曾华鹏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风趣地指出过:没有看出可走的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是他缺乏自知之明,这些课程的内容可称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教育,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篇论文使涓生的灵魂震动!他兴奋得周身颤栗”有了这点启蒙教育的底子“他才大胆地向子君求爱”……可是这一场家庭革命对整个社会起不了多大影响。这个命题是已经陈旧的了,可是我不能离开整个社会而生存。……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没有一个解放了的社会”不可能有解放了的子君。它说明子君已受了虚伪的自由、平等之类的有毒的兴奋剂的,而开这种兴奋剂的药方的庸医却是涓生,那教本是只有两指定的、二十二个字的”……他的错误是只去破坏家庭“而不去破坏这个旧社会”小说中的涓生与子君就是启蒙与被启蒙的关系”《伤逝》并不是一部写男女爱情的小说“它在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中显示的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启蒙的故事”一个接受的耳朵,一个理解其观念的头脑。中的青年见面时并不是相互的交谈。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雪莱……而子君在此时真是一个好,幼稚而好学”以情感的回应,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老师启蒙的结果便是子君的觉悟,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是一个自己倾心的年轻姑娘的以身相许的表态,还是蒙昧者的觉醒,涓生说了他听后的感受,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年轻异性却以:中国女性,之一分子、之一代表被涓生识读而存在于他的思想、情感中,这正是涓生与子君关系的特殊而诡异之处,子君作为一个年轻姑娘的形体、容貌、风姿、她的情感、性格,她的魅力涓生是视而不见的,亦或是无足轻重而忽略不计的,二人同居之后。并且发现了他与她真正的隔膜!我也渐渐读遍了她的身体,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了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国启蒙知识分子的自画像。我们不仅看见启蒙与被启蒙的中的权力关系,看到这一启蒙关系中的排他性质,看到这启蒙关系中被启蒙者主体的命运——或者放弃主体性,子君的被抛弃让我们看到了启蒙者对待被启蒙者的决绝态度:启蒙的命题一直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津津乐道的话题,是否因为只有在这一话语中。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