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会学校的特点:家长为何送孩子入美国教会学校?

时间:
诗词网小编
分享

诗词网小编

目录

1.家长为何送孩子入美国教会学校?

很多家长开始把目光投向教会学校。原因是华人教会除了可以给初到美国的人一些照顾,也逐渐成为了华人的社交场所。华人家长认为,在教会学校的宗教道德熏陶下,孩子沾染一些不良习惯的可能性会减少。美国放宽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审查,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大批涌入美国,留学生的年龄也逐渐降低,从过去多是读研究生博士到后来读本科再到如今读高中初中。尽管关于小留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一再被讨论,但家长们仍然趋之若鹜。美国的私立学校,招收国际学生以弥补资金不足,小留学生进入美国的中小学,在公立学校受到限制,一般来说只能读一年就必须转入私立学校。美国的顶尖私立中学,尽管欢迎国际学生,因此很多家长转向普通私立学校,其中教会学校开始受到青睐。宗教信仰十分普遍,信徒在人口中的比率之高,以天主教、基督教为例,做礼拜时大都以老年教徒为主,各个年龄段的教徒都有,教会成为美国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华人信教的人数和教会组织之多,是其他国家华人移民所不曾见的。华人的宗教信仰,很大一部分则是受主流社会影响而加入基督教。移民后才加入宗教组织,是华人移民的一个特殊现象,尤其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很多新移民或初到美国,通过亲友介绍进入教会,因此华人教会和主流社会的教会有很大不同——华人教会不仅仅是宗教场所,还是华人社会的社交场所,使华人教会在华人信众中有较大吸引力。

2.美国大学的教会学校和普通学校有什么区别吗?有一定要入教会吗?如果去了,会不会有风险什么的?

因此不能传播宗教教义之类的内容。公立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不能有”而这些都在教会学校里出现。许多排名较高的教会大学逐渐淡化了宗教特征。宗教内容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向学生开放,不硬性要求学生参加宗教仪式等等。教会学校相对公立学校而言,在学生管理方面更规矩、更趋向社会传统意识,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进入美国主流社会。

3.美国教会学校好不好?

可以去米高网看看全美私立高中学校库,可以具体看看学校的入学条件,国际学生比例。

4.美国教会学校

教会学校的学制和组织形式,大多抄袭本国学校的模式。英国人办的学校,多类似于英国的公学;美国人办的学校则多类似于美国的预备学校。教会学校是西方教育的一种移植形式。办一般的中小学,但创办教会大学,则需要本国政府注册,取得给以学位的许可证。教会大学生由此可以获得与外国大学生同等的学历资格。

5.教会学校的学制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

教会学校的学制和组织形式,大多抄袭本国学校的模式。英国人办的学校,多类似于英国的公学;美国人办的学校则多类似于美国的预备学校。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教会学校是西方教育的一种移植形式。办一般的中小学,无需任何许可证。但创办教会大学,则需要本国政府注册,取得给以学位的许可证。教会大学生由此可以获得与外国大学生同等的学历资格,就此而论,在华的教会大学也属西方大学模式的移植形式,仅在课程的设置和确定办学宗旨、手段方面,需要因地制宜,以适应中国的国情。

6.美国基督学校和普通学校有什么区别

1、信仰不同:基督学校规定了必须信仰耶稣、信仰上帝。普通学校对于信仰不设限制佛教、无神论、伊斯兰教都可以。基督学校的规定相对于普通学校更加的刻板。不仅要求成绩水平还要求礼仪水平。3、课程不同:基督学校相对于普通学校增加了礼拜、唱赞美诗等课程。由于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一个较为封闭的大环境中形成了若干个较为开放的小环境。教会大学的中国师生与西方文化乃至西方社会有较多直接的接触,思想比较活跃并且享有较多的自由。也由于更为经常直接感受某些外国势力如政治、宗教、种族偏见的刺激,比较容易触发民族反抗情绪乃至滋生革命思想。历次反帝爱国运动与民主革命运动,都有大批教会大学师生积极参加,有的教会大学甚至成为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据点。教会大学史对于研究近代中国政治史、革命史也有一定意义。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一个双向对流的运动过程。中国教会大学既是基督教文化与近代西方文明的载体,同时它又处在东方传统文化环境与氛围之中,因而不可避免地要逐步走向本土化、世俗化。还得取决于它对中国国情与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许多长期在中国教会大学工作的西方教职员(包括一些传教士),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

7.指出西方教会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的历史背景个办学特点

一 近代第一所在华兴办的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最早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可追溯到1594年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建立的圣保禄学院,但它主要是培训西方传教士的。基督教伦敦会派遣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到东方传教。马礼逊在马剌甲创办英华书院,面向当地华人教学,并于次年完成了《圣经》新、旧约全书的中文翻译工作。在广州的西方人发起成立了“马礼逊教育会”马礼逊学堂“的中国第一所西式学校在澳门正式开学”主持校务者为美国人勃朗(W.R.Brown),我国最早的留学生容闳和第一个西医黄宽就在其中,马礼逊学堂也于1842年迁到香港,课程有国文、英文和算术。它开创了教会在华办学的先声,二 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早期的教会学校仅限于开放的通商口岸。招生对象多为穷苦教徒子弟或无家可归的乞丐,较著名的除马礼逊学堂外。还有天主教在上海办的徐汇公学(1850年),长老会在宁波办的崇信义塾(1845年),公理会在福州办的格致书院(1853年)等,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会员爱尔德赛在宁波办的女子学校,是西方人在华创建女子学校之始,课程有圣经、国文、算术等。1851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办的文纪女塾(圣玛利亚女校前身)。传教士获得在内地传教的权利,教会学校迅速扩大,北京也出现了教会学校,如1864年建立的育英学堂和贝满女学堂,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前身是1864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创办的蒙养学堂,教会学校的招生对象。也由主要收容贫穷子弟转向注重吸收富家子弟特别是新兴买办阶级子弟入学,教会学校更加发展,一些学校后升格为大学。比较著名的有苏州的博习书院(1901年改为东吴大学),上海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改为圣约翰大学),广州的格致书院(1916年改为岭南大学),还有杭州之江大学、武昌华中大学(1910年)、南京金陵大学(1910年)和金陵女子大学(1915年)、北京燕京大学(1916年)等,天主教会办的大学。著名的有上海的震旦大学(1903年)和北京的辅仁大学(1925年),而教会大学有14所,可见当时中国高层次教育事业的优势为外国人所把握,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始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在山西处理庚子事件善后事宜,提议将山西省应摊派的赔款银50万两用于设立学堂。因此于1902年建立山西大学堂,学校大权由李提摩太掌管”它培养出来的人在知识和智能上远胜过封建学塾培养的旧式文人,而且为中国新式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借鉴模式,它也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中国人历来有爱国传统,教会学校的学生吸收了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和思想意识,对宗教的束缚却普遍反感,奴化教育对大多数学生也没有多大作用。他们不断进行反抗斗争,如1905年上海震旦学院部分学生反对宗教压迫,上海清心书院、徐汇公学也发生过类似的学生退学事件。
446110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