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诗句的平仄:关于古诗词中的平仄韵律,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平仄?(越具体越好) 时间:2022-09-08 12:47:06 由成语大全原创 分享 复制全文 下载本文 成语大全原创2022-09-08 12:47:06 复制全文 下载全文 目录1.关于古诗词中的平仄韵律,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平仄?(越具体越好)2.咏怀古迹其四平仄格律划分,并标出拗救3.宋词押韵有什么要求4.如何短时间内学会和掌握诗词的平仄?5.七个字诗句,第四个字是同一个字,有什么说法?6.有哪些诗歌写法?7.求汉字的平仄对照表或资料1.关于古诗词中的平仄韵律,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平仄?(越具体越好)在短时间内学会和掌握诗词的平仄,简便的方法是熟记甚至于背诵五十首古诗中的七绝或者五绝,为掌握和学会平仄打个基础。2.咏怀古迹其四平仄格律划分,并标出拗救这是我整理的关于拗救的顺口溜,采纳与否不要紧,关键是希望可以帮助到你。经验值对我来说没有意义,我换了账号了。以下内容难免会有缺点、错误,尚望专家、学者予以教正。拗救口诀...第三节:拗救原则...第四节:拗救方法...第五节:总结规律...第六节:格律诗有统一的格律规范,能起到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艺术效果。但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语义节奏和形式化语音节奏出现矛盾的现象。一般来说语义节奏是要让路于形式化的语音节奏,就会造成平仄不和谐,节奏不均齐的现象。不过有些语意、语义是无法改变的,就失去了本意。也就是当语义节奏不能让路于语音节奏,又要保持音韵节奏和谐效果的时候,拗救概意】 格律诗中从广义上讲,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是“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拗句,拗。即不顺、拗口的意思“即补救之意,内容不能调整”避免因照顾格律而损害诗意的情况下。的形式调整、弥补,叫作大拗必救。形成的句式”不可视为合律的正常句式,拗救口诀】一些朋友“是因为未能摸索出其规律:是我个人对常用的几种句式①总结出的几句口诀“五言起势命攸关,③仄仄变格孤平句,⑤三字五字对句还,⑥若是小拗何须救。注意禁忌也得闲,五言句的第二字不能拗。七言句第二、四字不能拗?句末一字关系到押韵和相对:也不能拗:不能出现孤平,即平脚句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这个平声字与韵脚还不相连:我们需要认识一下,平仄仄平仄仄平。这个句式。因第一个平声字距韵脚太远:导致声韵不和谐,三平尾指平脚句最后三个字全为平声”拗救方法】拗救方法:指仄平脚和仄仄脚两种形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句型:七言的第三字用了仄声字:拗救的方法就是将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换为平声字,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两种句型有一个常用的变格“即五言三、四字平仄对调”把七言的五、六字平仄对调,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对句相救。指出句是平仄脚的句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或者七言的第六字用了仄声字,必须把对句中,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改用平声。大拗必救,在平仄脚句型中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如果五言第三、七言第五字用了仄声,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这种情况,可以在对句相对的位置,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相救,可救可不救,诗句中有的地方出现拗字,第一字如果拗。五言仄仄平平仄”可不救。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三字或第五字,拗”是指在创作中不符合格律的现象。诗歌,表情达意才是最主要的,语义与格律产生矛盾的时候,应以达意为主,拗就让他拗了。龚相在《学诗》诗之二说:学诗浑似学参禅“语可安排意莫传,会意便超声律界。不顺拣石补青天,诗句若能使人妙语”就可以超出对声律的考虑了,钟秀也认为,拘于律亦不得:为了遵守格律而妨碍情意的表达“拘于律。从审美心理角度分析”和谐诚然是美的,因为它与人的心理节奏均衡律动相吻合。与人的情感追求愉悦舒畅相吻合,之所以形成格律,是受到人的心中审美所约制,但是艺术存在可变的因素,因为艺术家造型法则本身就是一种变现方式,我国诗词创作中的格律,是一种造型法法则。是受情感和心理节奏支配的表现形式,特定的情绪产生特殊的直觉,出现了艺术的可变因素,出现突破格律的现象,符合审美心理的现象,七律虽成于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之手,但杜甫也不把格律视为一成不变的东西,拗字诗在老杜集七律中,谓之吴体,而作此体凡19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格俞峻峭,杜甫由于情感的特殊需要,有些句子拗了。反而形成了峻峭的美,为了感情需要”甚至特意让诗句出现拗句,其常有此惊人之举,归纳拗救的方法来看,在句中出现与格律规范不协调的字眼时。设法让不协调状态再一次出现,这种重复即让读者受到刺激,意识到它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不和谐音型,从而感到突兀、挺而不群。无非是让诗句重复出现,并且拖长不和谐音的呈现,加强刺激的力度,反使听众易于接受,正如万树在《词律.发凡》中说。诗歌发展到今天,格律以相对宽松,根据以上我们了解的拗救规矩及含义,始终是影响声律节奏的主要因素之一“保持音调格律的均衡,如果作者懂的拗救,懂的音调组合的法则,或许对创作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还有特拗等句式,因其形式句式对声韵影响过大,3.宋词押韵有什么要求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的拼音是gong(第一声),g是声母,ong(第一声)就是韵母,声母总在前,韵母总在后。然后在看冬dong,就可以发现它们与公的韵母都是ong,它们就是同韵字,也就是可以拿来押韵的字,一般韵都放在句尾,韵脚”了解韵的基础知识后。再具体从宋词来讲,宋词大致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到90字)、长调(91字以外):又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单调一般是小令。比如《如梦令》《渔歌子》等,双调就是双阙。前后两阙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相同,比如《踏莎行》《江城子》,当然也有前后两阙字数与平仄不同的,这个在后面具体举例,一般都是单调跟双调。至于格律。小令的格律最严格,中调相对宽松,长调就更为宽松,下面我从小令、中调、长调、这三个类型(其中包括单双调)各举1个词牌的例子来简略讲解宋词的格律。其中【】表示这个字是要押韵的,()表示这个字可平可仄,所以平仄我不在这里具体讲了,第一二声为平,娘(第二声)是平,小令,单调【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而这个词牌的第二与第十二个字。也就是括号中的字,不受平仄限制的,该词具体押的是[下平声]的一先韵,2、破阵子 六十二字。双阙相同(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第二阙的格律跟字数都与第一阙相同>,韵依旧押在句尾:括号内的字可平可仄,其余的字严格遵守规定的平仄,破阵子 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白发【生】。【】内的字为押韵。该词具体押[下平声]的九青韵3、永遇乐 一百零四字,双阙,(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句尾押韵,括号内的字可平仄,其余字严格按照规定的平仄,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4.如何短时间内学会和掌握诗词的平仄?在短时间内学会和掌握诗词的平仄,可以先从比较简单的七绝或者五绝学起。简便的方法是熟记甚至于背诵五十首古诗中的七绝或者五绝,为掌握和学会平仄打个基础。其次要记住近体诗使用平仄的规律,至少两个对仗的句子上下要平仄相对,不同相同。5.七个字诗句,第四个字是同一个字,有什么说法?七个字诗句多是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并非七言八句就是律诗,也并非七言四句就是绝句,律诗和绝句,其一是受平仄规律的制约。平仄要相间;一首诗的上下句,平仄相反对应,七律和七绝诗句,平仄必须依照如下四种句式——甲: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在乙种语句中,第三个字不能是仄声,若仄声字换不掉,把第五个仄声换成平声:在丁种语句中;第五个仄声字不能是平声,若是平声字,这也是律绝诗所不允许的,其二是受押韵规律的制约。律诗绝句是隔字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绝句以首句入韵为常,全诗要一韵到底。韵脚必须是平水诗韵中一百零六韵中的一个,出韵“律诗绝句均要遵守”平水诗韵是南宋平水人刘渊所撰,他把唐人所规定的一零八韵归纳为一零六韵。就是每联诗的出句和对句中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相反。就是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相同;可以把律诗延长到几十句甚至上百句”这叫做排律。排律诗除首尾两联不用对仗外,其余每联都必须形成对仗,其四是强调要用对仗。对仗就是对偶,发端于魏晋盛行的骈体文。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用对仗句。首联和尾联不作强调,若全用对仗那是锦上添花了。杜甫的《登高》被尊为,千古第一律,就是全诗四联都用了对仗。七绝诗的对仗“字说起,意思是说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所以绝句的对仗可以有四种选择”一是把一首绝句看作一首律诗的前半部分:第二联就要用对仗,二是把一首绝句看成一首律诗的后半部分:因此绝句的第一联用对仗,第二联可以不用对仗,三是把一首绝句看成律诗的首尾两联;全诗都不用对仗,四是把一首绝句看作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全部都用对仗;如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绝句全用对仗的典范。6.有哪些诗歌写法?【近体、古体】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唐以前的诗,齐梁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古体也有讲究平仄,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用韵】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真和文,萧、肴和豪,【四声】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最成问题的是入声,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就是发音短促“一类是以塞音t”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分别读做ik,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字就是这种情况,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用普通话读古诗,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很多人都读成去声,在普通话中都读成了去声,上声和去声都属仄声。但是还有一种声调变化必须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声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永夜角声悲自语。风尘荏苒音书绝。第四句的韵脚。就是平声字”我们读时最好也读成阴平才顺口(现代,【律句】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仄起仄收,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粘对】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如果上句是:仄仄仄平平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七言的与此相似,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平起,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起: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怀古迹》的第二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萧条异代不同时。最是楚宫俱泯灭,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影响而一时疏忽。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杜甫近体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将军胆气雄,缠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这可能是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诗《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哀哀寡妇诛求尽,第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又跟第三句失粘,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牺牲格律了,【孤平和三平调】前面讲到。并不完全正确”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现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声,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例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愁”来补救(注意,是平声)”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这不算犯孤平,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在这种句型中”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仄仄平平平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拗救】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对仗的第一个特点,这是首、颔、颈都对仗。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7.求汉字的平仄对照表或资料别人是让你说方法规律,不是让你背书哦其实很简单.弄清楚汉字的平仄,分清平、上、去、入四声的字 平就是平声字,上、去、入是仄声字,‘去’约等于普通话中的4声,‘入’普通话里几乎没有。找一部平水韵或 晚翠轩词韵(网上有。BAIDU搜1下即可)帮你搜了1个平水韵http://www.shiandci.net/cjg4.htm看里面的入声字,读这些字:您会觉得入声字的发音方法和平、上、去3声不同,那您就可以多读多熟悉,做到能分清楚普通话里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即可,您不可能通过读分出入声字,您就需要把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背下来,赠送2本格律诗词入门读物。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