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如何解读“一带一路”

时间:
三水老师
分享

三水老师

海外市场如何解读“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国内最为火热的话题之一,在海外市场也吸引了非常多的关注。这背后不仅代表着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海外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关注。

在过去的一年中,笔者参加了若干次有关“一带一路”的研讨会和路演。总体来说,市场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很高,几乎每场讨论都是座无虚席,但平心而论,市场对于“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和讨论仍然是流于表面。笔者认为,海外市场关于“一带一路”的讨论,有以下几个值得思考的方面:

首先,很多海外机构在讨论“一带一路”时缺乏对中国经济的纵深了解,这导致了很多讨论变得难以深入进行。笔者参加的大多数关于“一带一路”的讨论,最终往往缺乏焦点,也鲜有实质性的举措。

在大多数人看来,“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但很少有人从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轨迹中去理解“一带一路”。在笔者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结晶,从中国经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持续的开放和不断的改革。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1998年的大规模国有企业改革,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直至5年前提出的“一带一路”,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必然会导致“向外走”的战略,“一带一路”在某种程度上只是顺应了这样的潮流。换句话说,无论是否提出类似的战略,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都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尽管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已经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威胁”,中国企业的海外收入占比仍然十分有限。如果从债券市场来看,中国的境内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超过80万亿元人民币,但中国企业和政府在海外发行的美元债券规模则大约只有5000亿美元的规模,即尚不足4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企业和政府在海外发行的点心债券的存量则在快速萎缩,目前的存量不足3000亿元人民币,与2016年的顶峰阶段超过5000亿元的规模相比,事实上已经有很大的滑坡。总体来看,中国政府和企业在海外发行的存量债券,仅为境内市场存量规模的5%左右。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企业尽管在海外的扩张看似凌厉,但其上升空间还非常巨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带一路”战略可能会加速这样的趋势。

第二,国际市场对于“一带一路”的解读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这似乎受到了很多国际主流媒体的影响,而贸易战等议题也让“一带一路”难以摆脱政治议题。举例来说,马来西亚新总理马哈蒂尔上台后,就宣布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收紧监管,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一带一路”加上了一个怀有敌意的标签。但事实上,中国企业在海外深耕已久,笔者在新加坡工作,身边经常可以看到中资机构的身影。这些中资机构已经在海外市场做了多年的探索,来自外国政府的严厉监管甚至“出尔反尔”,对他们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只是在媒体关注度提高后,很多本来看似正常的现象,被进行了过度解读。

笔者曾经在新加坡接待过一个中国重型机械企业,令我吃惊的是,这家已经在全球重型机械行业名列前茅的企业,事实上已经在东南亚地区经营二十多年,并在若干国家占有相当的市场规模。对于这家企业来说,一方面来看,企业在东南亚各国已经非常本土化,并在当地创造了相当数量的就业,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市场环境的变化是永恒的,最重要的是仍然是提升自身的产品竞争力,而非过度强调外部环境的困难。因此,泛政治化的解读尽管“抓眼球”,但成熟的企业不会对其采取过度反应。

第三,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很多国际投资者将“一带一路”看作是排他性计划,即中国企业带着来自中国的资金,在海外市场攻城拔寨,最终将这些海外市场变为自己的后花园。这也是一个令人有些啼笑皆非的观点。总的来说,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运营,仍然受到当地政策、金融以及劳工环境的制约,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也并未获得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而事实上,中资企业在海外扩张过程中,特别希望让自身的融资多元化,但国际金融机构对于中资企业的认可程度则仍然很低,这让很多中资企业不能不过度依赖中资金融机构寻求融资。笔者在很多“一带一路”论坛中,都听到了中资机构希望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呼声,但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反馈,却往往仍然是谨慎的。

从更加现实的角度来看,很多发展中国家本身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既然愿意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援助,而其他国家却没有“真金白银”,只有“摇旗呐喊”,理性来看,这些发展中国家是否应该寻求来自中国的帮助呢?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很多西方国家企业对于海外投资的兴趣下降,这也自然地为中国企业进入这些市场提供了客观的便利条件,对于很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最直接的需要仍然是改善国民的生活质量,而非纠缠在政治议题之中。

从海外市场对于“一带一路”的反馈来看,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也应该采取更加温和以及包容性的举措。在遭遇批评和各种阻碍之后,中国也应该考虑改善沟通的方式。比如说,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去考虑当地的人文和文化环境,而非完全复制自身传统的经营模式和企业文化,而中国官方也赋予“一带一路”倡议更多的包容性、兼容性以及多赢性,在对外沟通中采取更加让人信服和接受的方式。总体而言,笔者的感受是,“一带一路”的推进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有长远以及动态的眼光,并在现实中不断因应变化来进行调整。

相关热搜

421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