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原来嘉兴是这样“长大”的

时间:
李一老师
分享

李一老师

春风化雨,沧海桑田,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城市崛起的40年,嘉兴也不例外。40年前的嘉兴,还只是个“县城”,基础设施落后;改革开放40年来,嘉兴政民戮力同心,实现了大城之变。如今的嘉兴,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改革开放40年,历经几次格局变化和规划调整,“大嘉兴”的格局跃然而出。

一条中山路

拉开城区建设序章

1978年,一场变革如是启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嘉兴这片神奇的江南水乡,演绎了一个个精彩蝶变,书写了一篇篇动人华章。

1983年7月27日,国务院发布(83)国函字145号文件,决定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地级嘉兴市和湖州市,奠定了嘉兴五县两区的格局。原嘉兴县分为城区和郊区两区。也许现在的很多嘉兴人并不知道,原来嘉湖一家,嘉兴地区的行署驻地设在湖州。可以说,1983年才是嘉兴市的真正元年。撤地建市对嘉兴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981年,嘉兴城区人口为11.4万人,建成区面积仅7.7平方公里。”原嘉兴市政协主席,时任嘉兴市副市长的徐良骥回忆道,“撤地建市初的嘉兴,城区只有‘巴掌大’,而且破旧不堪,环城河内的老城区内棚户区随处可见。”

1982年,嘉兴历史上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开始编制。撤地建市后,为了有序扩大城市空间和城市规模,嘉兴市多次修订相关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终于在1985年11月,经省政府发文正式批准。此规划的要点是,城市用地主要向北向西沿干道两侧发展,向东面适当填平补齐,构成以旧城为核心,同时向三翼扩展的“风扇型”布局形式。自此,嘉兴的城市建设有了法定依据。“使用‘风扇型’的布局是这次规划的一大亮点。在东南、西北等方向保留风道,能够有效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保证空气质量。至今,这些风道还被保留着。”

徐良骥告诉记者:“根据规划,为了避免过境车辆穿越市区,嘉兴开辟了外环路,也就是现在的中环路。”

规划中,中山路是城市当仁不让的主干道。而中山路原本是一条宽8米、长不足1000米、两侧以住宅街区为主的小路。这样一条道路,怎样承担起城市东西向主干道的功能?1984年4月,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拆迁改造正式拉开了序幕,“一路(中山路)两桥(中山西路桥、铁路立交桥)”工程启动。

1985年底,新中山路基本建成,1986年11月全线通车。拓建后的中山路宽40米,宽阔通直,气势不凡,被誉为“浙北第一路”。

借着这股“东风”,嘉兴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着。随着道路的拓宽,道路东段的老旧房屋被新建高楼所取代,西段一座座新建筑在田野中拔地而起,共建大楼60多幢。江南大厦、电力大楼、邮政大楼、纺织大楼、食品大楼、民丰大厦、丝绸大厦、文华园等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在中山路两侧拔地而起。

中山西路桥的建设、中山西路的延伸带动了西区的开发,迎面是当时最高的18层中山饭店和对面的轮船码头,向西新建的大多是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以及汽车站、体育馆等,全路以崭新的面貌成为了当时嘉兴市政治、商业、文化娱乐中心。

中山路时代,拉开了序幕。它让老百姓感受到了交通的便利、商业的繁华,为城市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时至今日,中山路作为城市主干道,依然在为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中山路的拓宽改造,嘉兴也迈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旧城改造、新居民小区建设和居民住房解困成为嘉兴新一届政府的重点工作,行政区、居住区、文教区逐步建设到位,吉水小区、文教居住区、电子小区、栅堰小区、三水湾居住区、清河居住区等相继于80年代中后期建成使用,为嘉兴城区增色不少。

突破限制

实现向东、南的跨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嘉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加速发展,原本的城市规划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快速发展需求。“那时,嘉兴市委、市政府就意识到,嘉兴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需要跨越铁路的限制,往东、往南拓展。”徐良骥告诉记者。因此,1994年10月起,嘉兴市就开始着手对1982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订。1997年7月,省政府批复同意了此次规划。

规划提出,嘉兴的城市性质为“嘉兴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北的主要交通枢纽,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工贸城市”,同时城市用地逐渐向东、南跨越发展。

1997年,中山路从中环路再向西延伸两公里,跨过320国道,那时中环西路还叫320国道。同时,位于中山路中环西路口的阳光大酒店建成投入运行,玻璃幕墙的设计成为当时地标建筑,即使在现在看来仍不显落伍。中山路两边的建筑更新还在持续,香溢大酒店开业、耀城广场建成……

为了贯通东西向主干道,1998年,中环南路贯通工程开始建设。为了跨越铁路,1999年5月7日,嘉兴城建史上最大、最宽的桥梁——嘉兴大桥竣工通车。接着,1999年9月28日,南湖大桥主体工程竣工通车。这两座大桥以相同的“一天两地”的立交结构和前所未有的恢宏气势,将嘉兴老城区与南湖区域连成了一片,成为嘉兴城市的亮丽景观。这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嘉兴长期被沪杭铁路切割而限制城市发展的问题,为城市拓展挖掘了巨大的潜在空间。

东进南移,嘉兴市委、市政府率先行动,行政中心由中山路向南湖畔迁移。2001年9月,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南湖畔西南区域的嘉兴市行政中心竣工落成。

随着市政府的搬迁,城市东南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1年,万家花园、府南花园等小区相继开发建设。2003年10月,由嘉兴大剧院、嘉兴博物馆、嘉兴图书馆和嘉兴市群众艺术馆组成的嘉兴市文化中心竣工落成,成为当时浙江省地市级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文化项目,也是嘉兴市迄今投资最大的文化项目。城市发展已经跨过了自然的阻隔,来到了南湖东面。

“除此之外,那个时期还有一个重大项目,就是对南湖景区的开发建设。”徐良骥说,在1992年前,南湖还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周边就是居住在那里的农户。“做好周边规划、迁出农户、打通环湖路等等这些都需要一步步做起来。”

2003年6月,南湖会景园建成对外开放,占地面积3.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76.94平方米,建有入口广场、假山瀑布、渡口码头、醉仙楼、旅游接待中心、红菱花架廊、候船亭等景点和设施,成为南湖风景名胜区的主要入口和南湖边的一个新景区。同时,嘉兴市南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宣告成立,南湖风景名胜区进入新一轮的全面开发建设阶段,在保护和完善烟雨楼、仓圣祠、揽秀园等众多文物古迹的同时,新建了西南湖生态绿洲、南湖渔村、放鹤洲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新景观。

格局外拓

北控南移,东进西拓

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城市总体规划总是引领着城市前进的步伐。21世纪初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在市域的中心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区域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对城市化政策的调整以及区域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实施,使嘉兴城市发展的内外条件有了新的变化,原规划在城市发展的政策导向和空间引导、城市形象塑造和品位提高等重要方面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2年,嘉兴市顺应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提出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的战略构想,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被摆到了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2003年,嘉兴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并于2005年经省政府批复同意。

规划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和对城市未来发展预测,确定将嘉兴城市性质定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规划明确了嘉兴将实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市开发模式,延续和发展三叶伸展、逐步构建富有水乡特色的“风扇型”城市形态。规划还根据中心城区东西两翼扩展的强势形态,提出“北控南移,东进西拓”的城市用地发展策略。在这份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嘉兴城市建设“东进南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成为构建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的强大引擎。

2004年,江南摩尔开工以及秀洲区政府搬迁,顺着中山西路主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大润发开业,金都佳苑等高档住宅新建。

2005年4月,佳源巴黎都市开工建设,这个处在中环东路上的小区,在嘉兴城市发展史上书写浓重的一笔。不仅是其创纪录的6.35亿的土拍总价,更是其开创的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以及配套建设模式,可以说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而同期开工的嘉兴市实验小学东校区仍然是嘉兴市区小学的标杆。

至此,嘉兴城区延伸至了中环,并不断向外扩展,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进入快车道,城市规划格局日臻成熟。

之后,东栅街道华丽转身为南湖新区,城市就在东拓的路上,一路狂奔。沿着中环南路和广益路的主轴,城市一直向东延伸,跨过三环东路,科技城的原始启动区域已经被住宅和科研机构填满,而随着嘉兴科技城的扩容,原大桥镇、余新镇、七星街道的部分区域被补充进来。2015年6月,嘉兴万达广场开业。借着万达商圈的辐射力,东部的影响力不断扩展。东部新城已成为嘉兴冉冉升起的新星。

再往南看,2010年嘉兴南站正式启用,嘉兴进入高铁时代。现在的城市南部,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姚家荡边的城南板块,也成长为仅次于南湖新区的热门居住区域。

城市的扩张是有边界的,国务院的批复中讲到,要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嘉兴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54.27平方公里以内。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加强边界管控,促进城市紧凑布局。业内人士表示,这也意味着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外延式、扩张式、摊大饼式的发展向内涵式、精致化发展转型。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就意味着需要集中力量做精做好做大几个平台,尤其是集中力量建设好中心城区。

2017修订版的总规更关注了市域轨道建设。也就是几条大的区域铁路干线,类似于沪乍杭铁路、沪杭城际铁路、沪乍嘉湖城际铁路等城际铁路。至于市内的地铁或者轻轨,此类轨道交通2017修订版的总规中也做了考虑,并在空间上充分预留,但是,具体的实施时间还要看城市发展、建设条件、审批程序等。

2017年8月底,嘉兴市政府专题会议,通过了嘉兴市区城市快速路项目规划建设方案,标志着快速路项目将从图纸规划转入建设程序。明确一期工程将先实施快速路28.7公里的环线主线高架及地面道路改造。嘉兴的快速路规划,被形象地称为“一环七射”,一环即为:中环西路→长水路→三环东路→中环北路;七射即为:桐乡大道、南湖大道、三环东路、广益路、城东路、城北路以及东升路。快速路环线工程预计将于今年12月开工建设。

今年5月,嘉兴市发改委、嘉兴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印发《嘉兴市区公共交通“十三五”规划》,其中就涉及BRT快速公交系统的专项研究。嘉兴市区三条BRT线路初具雏形,分别是B1:嘉兴火车站到(城西)富园路枢纽;B2:嘉兴火车站到高铁嘉兴南站;B3:嘉兴机场到高铁嘉兴南站。

“在城市建设区域的扩展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路网看建设,只有城市道路的不断拓展、延伸才能带动城市区域的不断延伸、发展、繁盛。”徐良骥说道。

每个城市都在时间前行中不停演变,嘉兴也在改革开放40年中不断发展,继往开来,革故鼎新,以2017修订版的总规为新的开端,嘉兴未来将发展为更漂亮、更科学、更合理、更有竞争力、更有吸引力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

相关热搜

469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