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唐太宗的诗句:唐太宗的诗词

时间:
诗词网小编
分享

诗词网小编

目录

1.唐太宗的诗词

李世民【作品】:初晴落景【内容】: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日晃百花色,唐五代【作者】:临洛水【内容】:春搜驰骏骨,风前漾卷罗。水花翻照树,堤兰倒插波。秋云发棹歌。【年代】:望终南山【内容】:重峦俯渭水,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无劳访九仙。【年代】:唐五代【作者】:李世民【作品】:仪鸾殿早秋【内容】:秋发小山枝。

2.有关"李世民"的诗句

秦川雄帝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连薨遥接汉,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金绳披凤篆。缥帙舒还卷。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移步出词林,雕弓写明月,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于兹乃忘倦。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玄鹤纷成列。雅音方可悦。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荷处香风举。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长烟散初碧,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清风摇玉树。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佩移星正动,悠然独长想。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六五诚难继,广待淳化敷。

3.李世民最著名的5首诗词是什么?

《元日》唐代:李世民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咏雨》唐代:李世民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起溜镜图波。《赐萧瑀》唐代:李世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智者必怀仁。《守岁》唐代:李世民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暖带入春风。盘花卷烛红。迎送一宵中。

4.关于描写李世民的的诗句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但已能尽行妇道,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李世民少年有为,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数,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认为男女有别,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其它妾就不了解了“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身为储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常闻陛下礼重魏征,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魏征以人臣之疏远,陛下不可不从啊,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公宜常秉此心: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吾向来不做恶事,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不必因为我而搅扰。而乱天下之法度;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

5.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故事及有关的诗句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数,所向无敌。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 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 “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6.形容“李世民”的诗句有哪些?

《饮马长城窟行》李世民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层峦引高节。羌笛韵金钲。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扬麾氛雾静。

7.李世民写的有关春节的诗词

守岁唐·李世民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暖带入春风。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
425076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