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纳谏:唐太宗虚心纳谏 时间:2023-01-04 18:45:59 由诗词网小编 分享 复制全文 下载本文 诗词网小编2023-01-04 18:45:59 复制全文 下载全文 目录1.唐太宗虚心纳谏2.有关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事例3.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的事例4.<<唐太宗纳谏>>文言文翻译5.唐太宗纳谏的故事简短6.谁有唐太宗纳谏的小故事?7.唐太宗纳谏短文答案1.唐太宗虚心纳谏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上台执政仅二十二年,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内,经济衰败,文化倒退的局面扭转成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李世民虚心纳谏的民主作风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李世民上任时,唐朝建国只有八年时间。由于距离长时间的战争结束时间不长,社会矛盾还没有完全缓和,民心不稳,各地的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人民生活贫穷。通过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研究具体国情,李世民把虚心纳谏作为自己重要的治国方针之一。唐太宗把虚心纳谏的民主作风作为制度确定下来。唐太宗诏令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要充分发挥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凡军国大事,负责起草文书的中书舍人要各抒已见,诏旨写成后,要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再交门下省黄门侍郎和给事中审定,有不合适的地方都要据理力争,这些措施实际是既相互制约,又共同制约了皇帝,避免了权臣专权和皇帝独裁现象的发生,为虚心纳谏的民主作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唐太宗广开言路,提倡和鼓励臣子直言进谏。据《贞观政要·求谏第四》记载,唐太宗曾对裴寂说自己把臣下的谏言“出入观省”李世民曾专门设宴招待上书进谏的大臣杜正伦、韦挺、虞世南、姚思廉等人,奖励了切谏时政得失的大臣高季辅,这对形成朝廷上下良好的民主氛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唐太宗能采纳正确的意见,改正自己一些不妥当的决策,唐太宗曾经定过一个世袭刺史的制度。列为世袭刺史有自己的弟弟、儿子、功绩卓著的功臣等三十五人,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反对最激烈的是礼部侍郎李百药。他专门为反对此事写了一篇《封建论》,上书给唐太宗,┅┅数世之后:始自藩屏,家殊俗,干戈日寻┅┅,任贤使能。膺共治之寄,┅┅封君列国,莫不世增淫虐,选取自朝廷。年劳优其阶品,考绩明其黜陟,就连被封为世袭刺史的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也坚决反对世袭制!小人逾分,后世必婴其祸,唐太宗没有和其他许多封建皇帝那样独断专行。取消了世袭制。2.有关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事例1、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工由谁来做,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百姓不知所措: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敢于直言劝谏的魏征不仅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了以后历朝官员效法的楷模。魏征曾经辅佐唐高宗与唐太宗两位皇帝,他常常向唐太宗直谏,以至与唐太宗好几次龙颜大怒”幸亏有长孙皇后为他说情,唐太宗令太常少卿祖孝孙去教宫人音乐,唐太宗对他大加责备,在场的温彦博、王珪不同意太宗的做法,孝孙雅士,今乃使之教宫人,唐太宗听后发火了,附下罔上。下拜谢罪:王珪不拜“陛下责臣以忠直,唐太宗听了只好作罢,唐太宗私下对房玄龄说”自古帝王纳谏诚难。朕昨责温彦博、王珪,当时不仅大臣敢谏,小官也敢谏:栎阳县丞刘仁轨“对太宗正在秋收大忙季节要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地区打猎事不同意,经刘仁轨的谏阻,唐太宗不仅收回了成命!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从谏如流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3.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的事例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房谋杜断”魏征犯颜直谏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徵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李世民对众臣说,朕及皇后并所钟爱,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李世民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徵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听闻你正直,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4.<<唐太宗纳谏>>文言文翻译唐太宗即位时,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筹算大兴土木,给事中张玄素说,您这样做的过掉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获得同桀、纣一样的下场。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坚决否决,认为依法应判处流放。唐太宗受到顶嘴,戴胄仍然据理力争,法令是国家取信于天下的凭借,皇帝不能因一时愤慨而杀人。唐太宗折服了,而且称赞戴胄秉公功令。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引起唐太宗的盛怒,往往使唐太宗感应难堪,不外过后唐太宗能认识到,魏征极力进谏,因而先后接受了魏征二百多次攻讦规劝,还把他比作可以更正自已过掉的一面镜子。魏征病死时,唐太宗很是哀痛,痛哭说;5.唐太宗纳谏的故事简短唐太宗即位时,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筹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掉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获得同桀、纣一样的下场。对如此锋利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而且接受了定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他。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坚决否决,认为依法应判处流放。唐太宗受到顶嘴,十分生气,戴胄仍然据理力争,说:法令是国家取信于天下的凭借,皇帝不能因一时愤慨而杀人。争辩的功效,唐太宗折服了,而且称赞戴胄秉公功令。至于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更是常常与唐太宗面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让,往往使唐太宗感应难堪,下不了台。不外过后唐太宗能认识到,魏征极力进谏,是为了使本身避免过掉。因而先后接受了魏征二百多次攻讦规劝,还把他比作可以更正自已过掉的一面镜子。魏征病死时,唐太宗很是哀痛,痛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酬报镜,可以明得掉。……今魏征殂(cu,死亡)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李世民从维护本身的统治好处出发,长的时间内,对臣下的定见能够当真听取,择善而从,甚至有时按捺住皇帝的虚骄心,不计较言辞的冲犯而纳谏,这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皇帝中是无人可比的。6.谁有唐太宗纳谏的小故事?字玄成。唐初政治家。隋末参加瓦岗军,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参预朝政,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唐太宗问魏征说,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7.唐太宗纳谏短文答案唐太宗李世民给大多数人留下的第一映像大概就是虚心纳谏了。他纳谏不可谓不虚心。在听取完臣下的意见后照旧做自己原本要做的事。理想圣君:开明纳谏的形象如此建立 普通大众一直都有仰望的需要。尤其需要具备偶像气质的皇帝。对此唐太宗似乎一直都表现得相当配合。在唐太宗认真求谏的鼓励下,贞观一朝君臣确曾一度形成了一种直言进谏、纳谏之风。民部尚书裴矩佞于隋,也能大胆进谏力争。司马光就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纳谏虚心倾听 听完不改还按自己意愿做据《贞观政要》卷二记载”唐太宗下诏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切谏,唐太宗虽然很不高兴。还借题发挥地说出,唐太宗就再次提出要修缮洛阳宫,民部尚书戴胄站出来反对太宗依然虚怀纳谏,不仅表扬戴胄。忠直体国,知无不言,太宗还是忍不住命窦璡修缮洛阳宫,诸如此类一面从谏如流、一面我行我素的事情。史书中还有不少零散的记载,虚心纳谏,的唐太宗只是儒家士大夫们与唐太宗本人联手炮制出的一块。道德假象“大臣们极力想要压抑太宗的私欲”所以频繁进谏”太宗则几乎逢谏必纳。对进谏者无不大加赏赐,但在行动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改观“奖赏过谏臣之后”他想去游猎,想修筑新的别宫,仍然会修,纳谏的秘密:形式主义表演塑造出一代圣君的形象反观贞观年间的历史,是不难发现李世民那些浓厚的表演痕迹的,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对自己日后留在史书中的形象是如此强烈地关注;以至于他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做出了刻意的修饰,他不止一次地通过与臣僚们对话的方式。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 复制全文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