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八目:三纲八目指的是什么?它的现实作用是?

时间:
诗词网小编
分享

诗词网小编

目录

1.三纲八目指的是什么?它的现实作用是?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作用:三纲八目学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学派的对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人的教育。总结出了一个人的修养(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成就事业大小的衡量标准,并且对一个人要成就如何的事业,走什么样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导。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后世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辉思想。扩展资料“三纲八目”不仅是《大学》这部经典的核心,而且是整个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儒家所有的经典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的。如果能搞明白了“三纲八目”,就好比抓住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到时候就可以登堂入室,尽情领略儒家经典蕴藏的全部精义了。古人写文章很明了,很有次第,《大学》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句就把全经要讲的宗旨纲领列出来了,然后剩下的内容就是逐步展开,一环套一环的由内向外拓展开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纲八目

2.三纲八目与三纲五常有什么不同

一、内容不同1、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二、起源不同1、三纲八目:出自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大学》。兴盛于程朱理学。作为为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三纲强调封建主义人伦关系的尊卑与高低、主从关系。五常强调处理人伦关系的道德准则;其核心就是确立和维护法定的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序列,由此强调等级的不可逾越,对这一政治伦理原则,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家,都拥护它并围绕着它来思维,作为封建社会道德准则的三纲五常。对封建时期的传统社会和专制政治起到了稳定作用,三纲“是封建社会控制系统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安定和谐。

3.什么是“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是一个汉语成语,三纲是明明德,语出《大学》。语出《大学》三纲:亲民,《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三纲“之间的联系而总结出”六证”止、定、静、安、虑、得。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谨在对三纲八目提出了新的见解:他指出应该是四纲七证八目。四纲,大学之道的道。明明德:

4.三纲八目的现实意义

三纲: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提出了“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三纲八目学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学派的对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人的教育,总结出了一个人的修养(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成就事业大小的衡量标准。走什么样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导,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后世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的光辉思想”不仅是《大学》这部经典的核心”而且是整个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

5.《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是什么?

《大学》中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春秋曾子的《大学》中关于三纲八目的原文:在明明德,安而后能虑,事有终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6.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纲八目”

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三纲,明明德,(即弘扬仁、敬、孝、慈和信等美善的道德思想)”教化百姓(,最后使天下万民都处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7.《大学》中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学说体现了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学派的对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人的教育,总结出了一个人的修养(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成就事业大小的衡量标准,走什么样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导。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后世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三纲:明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提出了“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
466723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