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古诗:描写托物言志的古诗词

时间:
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作文陶老师原创

描写托物言志的古诗词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取譬明切,用典自然,于咏物中寄情寓兴,是咏物诗中的名作.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古人吟唱梅花的中,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

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这山是天地偶然留下来的砥柱,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小孤山坚固得犹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又高危得好似孤单的臣子在末世时的艰难。明天我要登上峰顶,放眼眺望宇宙我的心才会宽一些。萧道成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迎着八面来风张开巨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自由自在鸣叫飞翔的鹤。因为失去羽翼不能再翱翔九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玩物。张九龄海燕虽微渺,岂知泥滓贱,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溪流不辞辛苦,穿过千岩万壑来到山崖前,从远处看去,可以发现这溪流的源头在很高出;但是小小的山沟怎么可能留的住他呢,他最终会流入大海化成汹涌的波涛。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何言中路遭弃捐,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你难道没有看到昆吾的宝石被炼成宝剑,剑锋上射出紫色的光焰?良工巧匠们不知经过多少年的锻造冶炼,才铸出这把无双的宝剑名曰龙泉。剑工自己也得意非凡地惊叹,锃亮得如雪如霜寒芒四闪。像琉璃玉匣里吐出一朵白莲,剑柄上的金环是日月的光辉镀染。正逢天下没有战争,好庆幸被君子佩带防身。耀眼的剑芒像青蛇游动,鞘上的花纹如浮起绿色的龟鳞。不只是游侠们见了十分珍爱,英难豪杰亦曾格外钟情。为什么要一个劲儿地说它曾中途遭到抛弃,飘零沦落在荒凉的古狱旁边呢?虽然被泥土掩埋不能发挥作用,但其赫赫剑气形成的不凡光焰仍然夜夜照亮了夜空。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关于“托物言志”的古诗有哪些?

托物言志的诗1、《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待到雪化时。2、《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3、《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4、《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6、《菊花》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7、《沁园春·雪》现代·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8、《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9、《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静影摇波日,寒香映水风。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无人问的中。11、《题菊花》唐·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12、《精卫》清·顾炎武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衔木到终古?

小学生七十五首古诗中托物言志的诗

托物言志的诗1、《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2、《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3、《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4、《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5、《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6、《菊花》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7、《沁园春·雪》现代·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8、《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9、《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10、《莲》唐·唐彦谦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静影摇波日,寒香映水风。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看着馀芳少,无人问的中。11、《题菊花》唐·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12、《精卫》清·顾炎武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13、《秋夜望单飞雁》北周·庚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托物言志的古诗

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青松挺且直。待到雪化时。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看红装素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托物言志的古诗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视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亲自率兵固守北京。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谋逆罪,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非是藉秋风。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但在作者笔下。垂緌饮清露”笔意颇为巧妙“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秋风。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这首咏梅诗;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也点出了,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静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去:注释 【诗文解释】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也有望春的含义。【诗文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能够吟诗作赋。收进寺里作和尚,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腊雪犹馀踪迹,越岭寒枝香自拆,何事寿阳无处觅。吹入谁家横笛:【五绝】 定定住天涯。常作去年花,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长作去年花“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五言绝句”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五古】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少妇争攀折。更欲剪刀裁:冲天香阵透长安: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菊花,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而说,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语调轻松“跳脱”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飒飒秋风中开放。点明节令”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孤标傲世”孤孑无伴,满院栽“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七绝】 秋丛绕舍似陶家。指东晋陶渊明,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金马门内花,寒芳引清句,赐酒色偏宜,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唯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从菊的貌不惊人,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

托物言志的诗句

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独立疏芳。不求虚荣,不屑与,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诗三四两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去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粉骨碎身浑不怕。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如黄巢落第后所作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作者亲切地称。菊花“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
91061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