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参考资料: 1、王筱云 邓绍基等选注.中国古典文学精华 宋词三百首:大连出版社,1999年:102-103 2、孟昭臣选..菩萨蛮:东方出版社,2001年:39 3、陈仁泉 杨继昌 邓又琳编注.菩萨蛮一百首: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年:55-56
  • 译文
    画船载着离愁驶离了岸边,不料正有顺风送我登程。水波辽远夕阳中天色已晚,暮色中禁不住黯然伤神。
    美好的夜晚再与谁共度,幸好还能与爱人小窗同倚在睡梦里。无奈到了梦醒的时候,又是一番新的别离。

    注释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彩舟:结彩的船,此处指行人乘坐的船。
    无端:无缘无故。樵风:树林中吹来的风。后用樵风指顺风。
    波渺:水面宽阔,烟波茫茫的样子。 迟:晚。
    自持:控制自己。
    赖:感情依托。
    可奈:怎奈,岂奈之意。

    参考资料: 1、王筱云 邓绍基等选注.中国古典文学精华 宋词三百首:大连出版社,1999年:102-103 2、孟昭臣选..菩萨蛮:东方出版社,2001年:39 3、陈仁泉 杨继昌 邓又琳编注.菩萨蛮一百首: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年:55-56
  •   这首词描写离愁别恨。

      上片写离愁。“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二句,想象十分丰富,构思奇特,它突破了向来以山、水、烟、柳等外界景物来愈愁的手法,把难于捉摸、无踪无影的抽象愁情写得好像有了体积、有了重量。这里,“彩舟”指行人乘坐之舟。长亭离宴,南浦分手,一片哀愁。现在,兰舟已缓缓地离开了码头,随着兰舟的渐渐远去,哀愁不但没有减轻,所而愈加凝重。他的心头仍是那样的悲哀,以致觉得这载人的舟上,已经载满了使人、使舟都不堪负担的离愁同行,无法摆脱,无法疾驶。后来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恐怕就是受此词的影响。“无端更借樵风送”紧承上句,船借着顺风飞快地远航而去,那伫立在岸边送行人的倩影,很快就不见了。词人五内俱伤,哀感无端,不由地对天公产生了奇特的怨责:为何偏在这个时候,没来由刮来一阵无情的顺风,把有情人最后相望的一丝安慰也吹得干干净净呢!这句中,“无端”即无缘无故之意。“樵风”,典出《会稽记》。郑宏年轻时上山砍柴,碰到了一位神人。他向神人请求若耶溪上“旦,南风;暮,北风”,以利于运柴,后果如所愿。故“樵风”即有顺风之意。

      “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二句变上面的郁结蟠曲为凌空飞舞,由疏转密,情中布景,词人展望前程。天低水阔,烟波茫茫。一抹夕阳的余晖,在沉沉的暮霭中看去是那般的凄凉、毫无生机与情趣。独立在这苍茫的夕阳下的舟中,那孤舟中的离人怎能不有“销魂不自持”的悲叹呢!这两句景中含情,情中有景,真所谓情景相生,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了。词人“不自持”的不仅因为那“波渺”、那“夕阳迟”暮,而且更有那浓浓的“离情”和那不解人意的“樵风”。因此,“销魂不自持”一句便是上片的总结,由此过渡到下片。

      下片是对孤独凄凉处境及其心态的描写。“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这二句由上片的白日的离愁而转写别夜的落寞惆怅及其凄凉。词人明知这别后无人共度良宵,而又故作设问,进一步凸现了心头的凄凉、处境的寂寞冷清及其对爱情的忠贞不二。词人现在只有独卧窗下,在神思魂萦的梦境中才能和心上人再次相见。这里一个“赖”字,说明词人要把梦中的欢聚作为自己孤独心灵的唯一感情依托。这一问一答,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别后孤独凄凉落寞的心态。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二句紧承上句而来。词人只有在梦中与情人相见,但梦毕竟是虚幻的、短暂的。梦中的欢聚,只不过是词人苦思冥想而成的一种超现实的精神现象反映而已。梦中的欢会虽然是热烈的、缠绵温馨的,无奈梦毕竟是要醒的。待到梦醒之后,那番梦中相会的欢乐却又导致了“一番别离”的痛苦!词人越是将梦中的欢会写得热烈缠绵,就越反衬出现实生活的悲凉、痛苦。

      这首词上片联想奇特,怨责无端;下片文心跌宕,一波三折,写有情人分别后思想感情的变化,摇曳多姿,极其细腻传神,这也是贺词的艺术风格之一。

  •   这首《菩萨蛮》上阕写离别,下阕写离愁,全词想象丰富、语意新奇,短小精悍、含蓄隽永。
     
      贺铸以善于写愁而著称。他在《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中写“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有形之物喻无边之愁。因而被人称为“贺梅子”,以至黄庭坚读了之后,有“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之叹。同写忧愁,杜甫以山喻愁之体积,曰“忧端齐终南”,秦观以海喻愁之容积,谓“飞红万点愁如海”,皆从空间着眼;李煜则以江水喻愁,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空兼具;然愁与人究竟仍是两处。贺铸此词首句,妙在并未设喻,手法也迥异于《青玉案》,而用山水烟柳等外界景物来喻愁的手法,把无形的,难以捉摸的愁写得更加具体,似乎有了体积,有了分量。“彩舟载得离愁动”,长亭离宴,南浦分携,行前执手,一片哀愁。现在,船儿已缓缓离开了码头;随着船儿渐行渐远,离愁好像跟着船儿似的,船动愁生,船远愁更重。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云:“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是写愁。一写船载得动愁,愁随船行,一写船载不动愁。都是喻愁多,化工之妙,各有千秋。

      “无端更借樵风送”,词人与送行之人分别已够伤感,而江风却让船儿行得更快,那伫立在岸边送行的心上人的倩影,很快就不可见,词人五内俱伤,万分哀感,不由得对上天产生了无端的怨责:“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偏偏吹来一阵顺风,把有情人最后相望的一丝安慰也吹得干干净净?”可见怨恨之深。

      “波渺夕阳迟”,词人纵目远眺,天高水远,烟波茫茫。夕阳斜沉,一抹余晖洒落在江面上,看上去是那样的凄凉。独立苍茫,一叶孤舟上茕茕孑立的行人不得不有感慨。“销魂不自持”,写行人中心惝恍迷离,凄恻缠绵,满腹离愁。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一谓“方回词极沉郁,而笔势却又飞舞,变化无端,不可方物,吾乌乎测其所至”,对贺铸笔法的变幻莫测给予较高评价。

      下阕由白日的魂销而设想别夜的落寞惆怅。“良宵谁与共”,以疑问语气出之,明知无人与已共度良宵,还要问出来,更觉孤单凄恻。“赖有窗间梦”,愁情满怀,无由排遣,遂卧窗下,渴盼梦中与伊人相聚。“赖”含无限无可奈何意。这两句,一问沉痛,一答哀婉,有力地表现了自己别后的孤独和凄凉。

      然而,梦是虚幻的,最终都要醒,梦时的欢愉与醒后的孤凄对比,更觉哀婉。如同酒醒之后的清醒会让人更加痛苦一样。词人煞费苦心地为自己构筑了一个痴情而又感伤的希望,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又不得不亲手把它击得粉碎。结拍“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梦中的欢会肯定是缠绵热烈的,无奈梦总是要醒的。梦醒之后,梦中的欢会又恰成一番新的别离。全词就在这样哀婉的感慨中结束,余音不绝,回味无穷。

      这首词,从上片的联想奇特,怨责无端,到下片的梦后别离,作者的思想感情像波浪似的一波三折。写愁情比喻新颖,写思念构想新奇,细腻传神,确如陈廷焯所评“变化无端,不可方物”。

    参考资料: 1、王友胜选注.宋词三百首新编:百家出版社,2007:139-140 2、林方直,王志民主编.宋词精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192-193 3、杰风作文研究中心主编.中国情诗精华:海南出版社,2003年:148 4、陆国斌,钟振振编.历代小令词精华:岳麓书社,1993:256-257
  •   贺铸17岁时离家赴汴京,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元符元年(1098年)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不得志。诗人一生有很多离愁时刻。

宋代的其他诗人
  • 吕同老 吕同老 约公元一二七四年前后在世字和甫,济南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成淳末前后在世。入元不仕。能词,尝与唐珏、唐艺孙、陈恕可等唱和于天柱山房,作赋蟹调,寄桂枝香。查看更多吕同老的诗文
  • 徐瑞 徐瑞 徐瑞(1255~1325),字山玉,号松巢,江西鄱阳人。南宋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祖父云岩、叔祖东绿皆善诗,叔父洁山居士,弟可玉、宗玉,从弟楚玉、兰玉皆有文才,次第任散官。所著则《松巢漫稿》,卒年七十一。吴存挽之曰:“善人已矣,空留千百年番水之名;后世知之,当在数十卷松巢之稿!”其见重于当时如此。后许竹南《有怀》诗云:“江北江南老弟昆,三生文会几评论。蚤知倾盖头俱白,悔不连床话共温。洲没草枯芳士歇,巢倾鹤去故枝存。至今惟有湾头月,照我溪南水竹村。”查看更多徐瑞的诗文
  • 林淳 林淳 林淳约公元一一二六年前后在世字太冲,三山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亦无考。工词,有定斋诗余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查看更多林淳的诗文
  • 程垓 程垓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淳熙十三年(1186)游临安,陆游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几归蜀。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绍熙三年(1192),已五十许,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绍熙五年(1194)乡人王称序其词,谓“程正伯以诗词名,乡之人所知也。余顷岁游都下,数见朝士,往往亦称道正伯佳句”。冯煦《蒿庵论词》:“程正伯凄婉绵丽,与草窗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有《书舟词》(一作《书舟雅词》)一卷。查看更多程垓的诗文
  • 陈潜心 陈潜心 陈潜心(生卒事迹均不详),宋朝文人。《翰墨大全》丁集卷二录存其词1首,《全宋词》据以录入。查看更多陈潜心的诗文
  • 陈敷 陈敷 陈敷(1076~?)宋代隐士、农学家,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号如是庵全真子。生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卒年不详。平生喜读书,不求仕进,在真州(今江苏仪征县)西山隐居务农,所至即种药治圃以自给,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74岁时写成《农书》,经地方官吏先后刊印传播。明代收入《永乐大典》,清代收入多种丛书。18世纪时传入日本。查看更多陈敷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