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听话丛台
  •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参考资料: 1、潘百齐著。《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天津: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 译文
    有个朋友刚刚从赵国回来,说他曾经登上过古代的丛树。
    站在丛树上极目远眺,白云绵绵,飘在襄国上空;繁茂的绿树顺着张恪弯曲的河道蜿蜒而来,经过丛树的脚下;
    丛树上却丛树上,山鸟啼鸣,野花盛开,绿苔遍地,一片荒芜。
    早已衍不见当年金舆玉辇来往的痕迹,只有在风雨的见证下不断生长的绿苔。

    注释
    听话:听人论事 ; 丛树:在今河北邯郸市内。相传战国时赵武灵王(前325—前299)为阅兵和歌舞而筑。
    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树西南。该句又衍“云遮襄国无边尽”。
    漳河:位于邯郸市南方。该句又衍“树绕漳河掌上来”。
    弦管:管弦乐器,代指音乐。
    舆:车,亦指轿子 ;辇:用人推挽的车。秦汉以后特指君侯所乘的车;金舆玉辇:此指赵武灵王宠爱的惠妃,常携其登树玩乐。

    参考资料: 1、潘百齐著。《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天津: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   此诗约作于任职京师之时,具体时间不详,是诗人听友人谈论丛台而作。 
    参考资料: 1、缪钺 ,张志烈主编.唐诗精华:巴蜀书社,1995.06:第779页
  •   诗人借朋友游丛台之事,将朋友眼中见到的丛台景象加上自己的感慨,描绘出丛台一片荒凉萧索情景,抒写了自己吊古伤今之情。首联交待作诗缘由,次联写远望之景。颈联以对比手法,衬托丛台之荒凉,有声有色。尾联以往日赵武灵王之豪侈繁华与眼前台上长满绿苔的荒芜景象再作对比,更见出今日丛台之落寞凄凉。诗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诗人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所写景物也不是一般的景象,而是诗的意象,即这些景物包蕴诗人及客人吊古伤今的情思。为了表达这种情怀,诗人除了采用意象叠加的方法,还采用了对比联想的手法来涤化。诗中所写的白云、树木、野花、绿苔、山鸟等,无不与昔日丛台的人、事、物相关联,这是对比的关联;从昔日丛台之盛对比今日丛台之荒,从而表达出富贵不存、时光难再、人世沧桑的感叹。如诗的颈联和尾联,写当年丛台上弦管齐奏,歌声婉转,舞袖翩翩;众多美貌妃嫔和绝色宫女,身着绮罗,环绕台前,那是多么欢乐。如今各式早已风流云散,只剩得山鸟乱啼,野花怒开,年武灵王与惠妃金舆玉辇的车辙都附满青苔了。这种对比有着很强的抒情效果,且用语清新,耐人寻味,写景如画,富有景致。

    参考资料: 1、潘百齐著。《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天津: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唐代的其他诗人
  • 程弥纶 程弥纶 程弥纶,唐朝人,开宝间进士。查看更多程弥纶的诗文
  • 何扶 何扶 何扶,唐朝诗人,太和九年及第。诗二首。查看更多何扶的诗文
  • 王起 王起 王起(760年-847年),字举之。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定居扬州(今江苏扬州)。唐朝宰相、学者,同平章事王播之弟。王起为人孝友,嗜学强记,书无不览。四典贡举,所举皆知名士。有“当代仲尼”之称。与刘禹锡、白居易联句,长达数十韵,称“勍敌”。有文集一百二十卷,《五纬图》十卷,《写宣》十篇,今已佚。查看更多王起的诗文
  • 谢勮 谢勮 谢勮(721-786),男,唐朝诗人。唐代宗大历年间曾经游历浙江省衢州市。查看更多谢勮的诗文
  • 殷七七 殷七七 殷七七,名天祥,又名道筌,尝自称七七,不知何所人,唐代道士。游行天下,不测其年寿。面光白,若四十许人。每日醉歌道上。周宝镇浙西,师敬之。尝试其术,于九月令开鹤林寺杜鹃花,有验。查看更多殷七七的诗文
  • 昙翼 昙翼 释昙翼。姓姚氏。羌人也。年十六出家。事安公为师。在檀溪寺。晋长沙太守滕舍之于江陵舍宅为寺。告安求一僧为总领。查看更多昙翼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