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长歌续短歌
  •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参考资料: 1、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2-114
  • 译文
    写长歌把我的衣襟磨破,吟短诗使我的白发脱落。
    谒见秦王没有机缘,日夜焦虑我心中烦热。
    喝口壶中酒,聊以解渴,拔把垅头谷,暂充饥饿。
    四月将尽,千里大地一片绿色,自己却贫困潦倒,不由人感到凄凉难过。
    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明亮的月光却只向谷底照射。
    我来来回回沿着石崖寻觅,可它又在高峰之外不可捉摸。
    自己终不得与其共事,歌成而头发早已变白。

    注释
    长歌续短歌:题目从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化出。
    长歌二句:互文的修辞手法,长歌短歌,唱破衣襟,吟断白发。
    秦王:指唐宪宗。宪宗当时在秦地,所以称为秦王。
    旦夕:日日夜夜。内热:内心急躁而炽热。
    陇头:田间地头。此二句比喻诗人如饥似渴地思念唐宪宗。
    凄凉二句:因为困顿潦倒,看到初夏万物茂盛,更加自感凄凉。
    离离:重叠、罗列的样子。
    明月:比喻唐宪宗。这两句的意思为:夜峰罗列,月光照耀在落石下,不及他处。比喻君恩被群小阻隔。
    裴回:即“徘徊”,彷徨不进貌。
    之:代词,代指唐宪宗。
    鬓先改:鬓发已经变白。

    参考资料: 1、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2-114
  •   开头二句紧扣诗题,有愁苦万分,悲歌不已的意思。“破”、“断”二字,用得很奇特,但也都入情入理。古人有“长歌当哭”的话,长歌当哭,泪洒胸怀,久而久之,那衣襟自然会破烂。杜甫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的诗句,人到烦恼之至,无计可施的时候,常常会下意识地搔爬头皮,白发越搔越稀。这首诗的“断”可能就是由杜甫诗中的“短”生发出来的。

      三、四句写进见“秦王”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内心更加郁闷,像是烈火中烧,炽热难熬。“秦王”当指唐宪宗。王琦说:“时天子居秦地,故以秦王为喻。”(《李长吉歌诗汇解》)李贺在世时,宪宗还能有所作为,曾采取削藩措施,重整朝政,史家有“中兴”之誉。李贺对这样的君主是寄托希望的。他在考进士受到排挤打击之后,幻想他能像马周受知于唐太宗那样,直接去见皇帝,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五、六句具体描述诗人苦闷的心情与清贫的生活,与开头二句相照应、相补充。“渴饮壶中酒”,渴是“内热”的表现,饮酒的目的在于平息内热、消愁解闷;“饥拔陇头粟”,为求见“秦王”不惜忍饥挨饿,靠从地里拔粟充饥。

      七、八句写景。“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初夏已尽,盛夏来临,草木葱翠,生气勃勃,原是不会有凄凉之感的。然而“绿肥红瘦”,万花摇落,诗人又不禁为之唏嘘感叹。下面的“千里”句,故意用欢乐的色调映衬凄苦的情怀,颇有“春物与愁客,遇时各有违”(孟郊《春愁》)的意味,这样反复渲染,有一唱三叹之妙。诗人述怀从景物落笔,寄情于景,意味深长。

      后六句采用借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面上写景物,实际上写人事。“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夜间的峰峦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黝黑而高,竟把那明朗的月亮遮得无影无踪,让诗人感到纳闷。诗人沿着那崎岖的石径四处寻觅,忽而发现它在高峰之外。峰峦阻隔,高不可攀,心中异常痛苦,因而慷慨悲歌,鬓发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苍白,忧伤催人老。“夜峰”、“明月”等句喻意微婉。“明月”借喻唐宪宗,夜峰指代他身边的卿相们,意思是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闭目塞聪,就像月亮为峰峦所阻隔,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这些表明诗人深知当时朝廷的弊病,他想向宪宗陈述国事,以匡时救弊,然而“山”高“月”远,投告无门,只有暗自忧伤而已。

      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评李贺的诗说:“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这首诗在立意和表现方法的运用上,都与《离骚》很相似。“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寄托遥深。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情绪融化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中,含蓄隽永,优美动人,颇得《离骚》的神髓。

    参考资料: 1、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4-1025
唐代的其他诗人
  • 樊晃 樊晃 樊晃,唐诗人。其名又误作樊冕、樊光、楚冕。郡望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西南湖阳镇),句容人。玄宗开元时登进士第,又中书判拔萃科。大历间,仕硖石主簿,又曾任祠部、度支员外郎。玄宗天宝中,为汀州刺史,历兵部员外郎。代宗大历时任润州刺史。诗律清奇,文辞丰赡,有诗名于当时。与诗人刘长卿、皇甫冉等均有唱和。大历年间(770—780),樊晃曾集杜甫诗为《杜甫小集》,收录杜诗二百九十首,并为作《杜工部小集序》。此为杜诗集本之祖,史家皆论定樊晃为杜甫身后第一知己。《全唐诗》存其诗一首,断句一联。查看更多樊晃的诗文
  • 王贞白 王贞白 王贞白,字有道(875—958),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查看更多王贞白的诗文
  • 陈彦博 陈彦博 陈彦博(?~?),字朝英,福建闽县人。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庚寅科李顾行榜进士第三人。陈彦博官终贵溪令。余事不详。查看更多陈彦博的诗文
  • 孙鲂 孙鲂 孙鲂(940年前后在世),字伯鱼,江西乐安(全唐诗作南昌)人,为五代南唐著名诗人。查看更多孙鲂的诗文
  • 冯伉 冯伉 冯伉,原为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人,父亲冯玠迁居,改籍贯为京兆(治今陕西西安)。元和4年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追赠礼部尚书。《全唐诗·卷330》录有他两首诗:《和权载之离合诗(时为给事中)》、《享文恭太子庙乐章二首》。查看更多冯伉的诗文
  • 于邺 于邺 [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武陵,(他书均以于邺、于武陵为二人,如:新唐书艺文志既录于武陵诗一卷,又有于邺诗一卷,全唐诗以于武陵为会昌时人,复以于邺为唐末人。此从唐才子传)杜曲人。查看更多于邺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