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落齿
  •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忆初落一时,但念豁可耻。
    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
    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己。
    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
    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
    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
    馀存二十馀,次第知落矣。
    倘常岁一落,自足支两纪。
    如其落并空,与渐亦同指。
    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
    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
    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
    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
    因歌遂成诗,时用诧妻子。
    参考资料: 1、张清华主编.韩愈诗文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8月:534
  • 译文
    从去年开始落一个牙齿,今年又落了一个。
    不久便连续落了六七个,看来落势还不会停止。
    留存着的牙齿都在动摇了,看来总要到落尽才完结。
    想当初落下第一个牙齿时,只觉得口中有了缺缝,怪羞人的。
    及至后来又落下两三个,才耽忧年寿衰老,恐怕快死了。
    因此,每一颗牙齿将落的时候,常觉得中心懔懔。
    歪斜颠倒,既妨碍咬嚼,又不敢用水漱口。
    可是它终究还是舍弃我而落下了,这时我的情绪好比崩塌了一座山似的。
    近来已经对于落掉牙齿习熟了,落一个,也不过和上一个差不多。
    现在还留馀二十多个,也有了思想准备,知道它们会得一个一个地落掉。
    如果经常是每年落一个,那么还可以支持二十年。
    如果一下子全部落光,那么,和慢慢地落光也是一样。
    有人说,牙齿在掉了,看来生命也靠不住了。
    我说人生总有一个尽头,寿长寿短,同样得死。
    有人说,牙齿落空了,左右的人看了也会吃惊。
    我说庄子有山木和鸣雁的比喻,我的牙齿落光了,说不定也是喜事。
    说话多误,那么就经常缄默也好,不能咬嚼,那么就专吃软的东西,也同样味美。
    因为歌咏落齿,就写成了这首诗,常常用它来给老妻和孩子们读读,让他们惊笑。

    注释
    齿:《六书故》:“齿当唇,牙当车。”口中两颊生的齿叫牙,俗称大牙。前近唇者称齿。诗中牙齿互文,无别。
    俄然:突然间,形容时间短。
    落势:牙齿脱落的势头。
    殊未已:还没有停止。
    尽落:落尽,掉完。
    始止:才停止。
    落一时:掉第一颗牙时。
    但念豁(huō)可耻:只觉得豁牙难看。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云:“我齿豁可鄙。”意同。
    始忧衰即死:才担心因衰老快要死了。
    懔懔(lǐn):畏惧的样子。
    恒在己:自己经常处于这种畏惧状态。
    叉牙:与“权桠”义同。即参差不齐。
    颠倒:横竖,即横竖都不舒服。
    怯(qiè)漱水:怕用水漱口。
    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最后牙齿离开我脱落寸,像山崩一样快。形容牙掉的突然。
    熟:习以为常。
    次第:一个接着一个。
    倘(tǎng):假如。
    两纪:一纪十二载,两纪二十四年。
    指:同惰,当意向或意思差不多讲。
    恃:维持、凭借。
    生有涯:《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长短俱死:王羲之《兰亭集序》云:“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左右:左右的人。
    谛(dì)视:仔细看。
    庄周:名周,人称庄子,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为漆国吏。
    各有喜:指主人对木与雁的态度,大木、鸣雁等各得其所,比喻有牙无牙各有各的好处。
    语讹(é):语音不清。
    嚼:能嚼食的牙齿。
    软:柔软的舌。
    诧:夸耀。

    参考资料: 1、张清华主编.韩愈诗文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8月:534
  •   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与崔群书》云:“近者尤衰惫,左车第二牙无故动摇脱去。”令据此诗曰:“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推断诗当写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公三十九岁。

    参考资料: 1、张清华主编.韩愈诗文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8月:534
  •   这首诗完全不用一般人所熟习的诗的修辞。除了押韵和五言句这两个诗的特征之外,可以说全是散文的表现法。因此,讲这首诗一点也不费力,思想段落仍是四句一绝,我们现在把它译成散文:第一绝说:从去年开始落一个牙齿,今年又落了一个,不久便连续落了六七个,看来落势还不会停止。牙与齿虽然有一点区别,但这里是互文同义。第二绝和第三绝说:“留存着的牙齿都在动摇了,看来总要到落尽才完结,想当初落下第一个牙齿时,只觉得口中有了缺缝,怪羞人的。及至后来又落下两三个,才耽忧年寿衰老,恐怕快死了。因此,每一颗牙齿将落的时候,常觉得中心懔懔。第四绝描写将落的牙齿。歪斜颠倒,既妨碍咬嚼,又不敢用水漱口,可是它终究还是舍弃我而落下了。这时我的情绪好比崩塌了一座山似的。“叉牙”是个连绵词,歪斜旁出之意,是状词,不是名词。第五绝和第六绝叙述习惯于落齿的心理状态。近来已经对于落掉牙齿习熟了,落一个,也不过和上一个差不多,现在还留馀二十多个,也有了思想准备,知道它们会得一个一个地落掉。如果经常是每年落一个,那么还可以支持二十年。如果一下子全部落光,那么,和慢慢地落光也是一样。第七绝说:有人说,牙齿在掉了,看来生命也靠不住了。我说:人生总有一个尽头,寿长寿短,同样得死。第八绝说:有人说:牙齿落空了,左右的人看了也会吃惊。我说:庄子有山木和鸣雁的比喻,山木因不中用,故得尽其天年;雁因为能鸣,故得免于被杀,可知有才与无才,各有好处。我的牙齿落光了,说不定也是喜事。第九绝说:落了牙齿,说话多误,那么就经常缄默也好。没有牙齿,不能咬嚼,那么就专吃软的东西,也同样味美。最后两句是结束:因为歌咏落齿,就写成了这首诗,常常用它来给老妻和孩子们读读,让他们惊笑。

      全诗只用了一个《庄子·山木篇》里的典故,此外没有必须注释才能懂的辞句,我们演译为散文,宛然是一篇很有趣味的小品文。牙齿一颗一颗地落掉,是每一个渐入老年的人都会遇到的事。作者就利用这一件平常的事,描写他每一个阶段的思想情绪。从紧张到旷达,从忧衰惧死到乐天知命,整个过程,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从执着到自然,基本上还是老庄思想。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体会,也可以说,作者不因落齿而消沉,对人生的态度,仍然是积极的。

      这样的题材;这样的表现方法,在初、盛唐诗中,确是不曾有过。因此,韩愈的诗和文,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都被认为是一种怪诞的文学。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集》的序文中说:“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这是记录了当时人对韩愈的态度:始而惊讶,继而讥笑,最后便大施攻击。但韩愈并不动摇,他坚守他的原则:第一,不用陈辞滥调。第二,有独创的风格。他说:“若皆与世浮沉,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这是说:如果跟着一般人的路走,而没有独创的风格,在当时虽然不被人排斥为怪,可是也必不能流传到后世。从此也可以了解,韩愈自己很清楚地知道他的文艺创作,不是迎合当世,而是有意于影响后世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的创作是为将来的。

      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是在复古的口号下实现革新的目的,所以他的第一个原则是“师古”,要向古圣贤人学习。他说:要学习古人的意,而不是学习古人的文辞。“师其意,不师其辞。”就是“务去陈言”和“能自树立”。他的散文,以“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师,就是学习他们的创作方法。同样,他的一部分诗,虽然当时人以为怪,其实也还是远远地继承了汉魏五古诗的传统,或者还可以迟到陶渊明。从陶渊明以后,这种素朴的说理诗几乎绝迹了三四百年,人们早已忘记了古诗的传统,因而见到韩愈这一类诗,就斥为怪体了。

    参考资料: 1、施蛰存著.唐诗百话 施蛰存全集 第六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2:380-383
唐代的其他诗人
  • 武三思 武三思 武三思(649年—707年),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武周宰相,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孙,女皇武则天的侄子。官右卫将军累进至兵部、礼部尚书,并监修国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大封武氏宗族为王。武三思为梁王,赐实封一千户。神龙三年(707年),谋废太子李重俊,却在重俊之变时被李重俊所杀,唐中宗李显追赠他为太尉,谥曰宣,唐睿宗李旦废其谥号并开棺戮尸,毁其墓。查看更多武三思的诗文
  • 皇甫曾 皇甫曾 皇甫曾(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孝常,润州丹阳人,皇甫冉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杨儇榜进士,德宗贞元元年(785)卒。工诗,出王维之门,与兄名望相亚,高仲武称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中兴间气集》卷下),时人以比张载、张协、景阳、孟阳。历官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唐才子传》传于世。查看更多皇甫曾的诗文
  • 窦巩 窦巩 [唐](约公元七六二年至八二一年间在世)字友封,京兆金城人,窦庠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自唐肃宗宝应元年至穆宗长庆元年间在世,年六十岁。状貌魁伟。少博览,无所不通。性宏放,好谈古今。门多长者车辙。诸兄均先贵达,巩于元和二年(公元八O七年)始举进士。袁滋镇滑州,辟为从事。入朝,拜侍御史,历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奏为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稹移镇武昌,巩为副使。平居与人言,吻动而言不发,白居易等目为嗫嚅翁。后终老于鄂渚。巩所著诗,见窦氏联珠集。查看更多窦巩的诗文
  • 张少博 张少博 张少博是唐代历史人物,汉族,男,大历进士。诗二首。查看更多张少博的诗文
  • 崔何 崔何 崔何,官职唐朝官御史。著作有诗二首。查看更多崔何的诗文
  • 李憕 李憕 李憕,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生年不详,卒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其父李希倩,中宗神龙初年任右台监察御史。张说为并州长史太平军大使时,引憕常在幕下。后为宇文融判官,括田课最。迁监察御史,历给事中,河南少尹。天宝初,出为清河太守,改尚书右丞、京兆尹。转光禄卿、东都留守,迁礼部尚书。安禄山陷长安,遇害。赠司徒,谥忠烈。查看更多李憕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