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夏夜叹
  •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参考资料: 1、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30 2、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518
  • 译文
    漫长的白昼难以日暮,暑热熏蒸得我心如汤煮。
    如何才能唤来万里长风,飘飘然吹起我的衣裳?
    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
    仲夏之夜苦于太短,打开窗子享受一下微凉。
    夜色空明能见到细微之物,昆虫也在振翅飞翔。
    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
    于是我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
    怎样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无可奈何地互相观望!
    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喧呼声响遍四面八方。
    青紫官服虽然加在他们身上,也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华州城北吹响了悲凉的胡笳,鹳鹤哀号着四处飞翔。
    唉,这乱世已令人忧伤,再加上天热烦躁身体疲惫,我不禁热切地将太平时世盼想。

    注释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
    永日:夏日昼长,故称。不可暮:言似乎盼不到日落。
    毒我肠:热得我心中焦燥不安。我,一作“中”。
    昊天:夏天。华月:明月。
    延:招来。
    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五月。
    轩:窗。
    虚明:月光。
    羽虫:夜飞的萤火虫。
    巨细:大小。
    自适:自得其乐。
    荷戈士:戍卒。
    穷年:一年到头。
    洗濯:洗涤,沐浴。
    执热:苦热。
    竟夕:整夜。
    刁斗:古代军中用具,铜制,三足有柄。白天用来做饭,夜晚敲击示警。
    青紫:贵官之服。
    北城:指华州。
    鹳鹤:水鸟名,即鹳,长嘴,能捕鱼。
    复:一作“怀”。
    时康:天下安康太平。

    参考资料: 1、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30 2、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518
  •   该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华州所作。那一年,关中大旱,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以后,仍然时时忧虑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但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这一年夏天他写下《夏夜叹》一诗,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心情。

    参考资料: 1、王艳娥.榜样的力量-杜甫的故事.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年5月版
  •   《夏夜叹》描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开始两句就是对酷暑的控诉:“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然后就是对清凉的期盼:“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后面就是他纳凉时的情形,接着是由此的所思: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局势动荡,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此章起结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这四句感叹白日漫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夜晚,酷暑难耐,使杜甫的心情烦躁。他希望能够唤来万里长风,疏解夏日的燥热。这几句日暮思风,引起下面八句的夜景。

      “昊天出华月”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夏日夜凉之景: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杜甫感叹仲夏之夜太过于短暂,白日漫长。他的诗真是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啊,夏日的夜晚哪里是微凉啊,只能说不是很热罢了,要是夜再长一些,也许会凉快点儿!他打开窗户,能看到夜色下的细微之物、昆虫振翅飞翔。于是,他便由此联想到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物情各适,起下文征人。

      “念彼荷戈士”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夜热之感。杜甫由景联想到人,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想到他们的痛苦,炎炎夏日怎么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只能无可奈何!他们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虽然身穿官服,却还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末四句乃夜触所闻,而伤叹世事也,他期盼着太平盛世。在此时,他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参考资料: 1、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30
唐代的其他诗人
  • 崔日用 崔日用 崔日用(673年-722年),唐朝人,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唐朝宰相。睿宗李旦禅让之后,即位的玄宗李隆基欲除掉势大的太平公主一党,遂召崔日用商议。崔日用便为玄宗制定了完整的政变计划,太平公主一党倒台后因功入朝任吏部尚书,之后又因事被外放为常州刺史。开元十年卒于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任上,时年五十岁。查看更多崔日用的诗文
  • 李谅 李谅 唐虔王李谅,唐德宗第四子。大历十四年封,授开府仪同三司。贞元二年,领蔡州节度大使、申光蔡观察等使,以大将吴少诚为留后。十年,领朔方灵盐节度大使、灵州大都督,以朔方行军司马李栾为灵府左司马,知府事,朔方留后。十一年九月,横海大将程怀信逐其帅怀直。十月,以谅领横海节度大使、沧景观察等使,以都知兵马使程怀信为留后,王不出阁。十六年,徐帅张建封卒,徐军乱,又以谅领徐州节度大使、徐泗濠观察处置等使,以建封子愔为留后。查看更多李谅的诗文
  • 萧祜 萧祜 萧祜,字祐之,兰陵人。以处士征,拜拾遗。元和初,历御史中丞、桂管防御观察使。为人闲澹贞退,善鼓琴赋诗,精妙书画,游心林壑,名人高士多与之游。诗二首查看更多萧祜的诗文
  • 张说 张说 张说(667年~730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查看更多张说的诗文
  • 崔邠 崔邠 崔邠(754—815),字处仁,清河武城人。祖佶,父陲,官卑。邠少举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科。贞元中授渭南尉。迁拾遗、补阙。常疏论裴延龄,为时所知。以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至中书舍人,凡七年。又权知吏部选事。明年,为礼部侍郎,转吏部侍郎,赐以金紫。邠温裕沉密,尤敦清俭。上亦器重之。裴垍将引为相,病难于承答,事竟寝。兄弟同时奉朝请者四人,颇以孝敬怡睦闻。后改太常卿,知吏部尚书铨事。故事,太常卿初上,大阅《四部乐》于署,观者纵焉。邠自私第去帽,亲导母舆,公卿逢者回骑避之,衢路以为荣。居母忧,岁余卒,元和十年三月也,时年查看更多崔邠的诗文
  • 李梦符 李梦符 李梦符,开平初人。在洪州日,与布衣饮酒狂吟。尝以钓竿悬一鱼,向市肆唱《渔父引》,卖其词。作品有《渔父引二首》等。查看更多李梦符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