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题苜蓿峰寄家人
  •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参考资料: 1、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2、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 译文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注释
    苜蓿(mùxù)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
    立春:节气名。
    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指岑参妻子。
    杀:同“煞”,极甚之义。

    参考资料: 1、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2、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   此诗为诗人在安西都护府任职时作,约作于天宝八载(749)。诗人在安西时,曾行役于外,至苜蓿峰,适逢立春,顿起思家念亲之情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1、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2、
  •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参考资料: 1、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唐代的其他诗人
  • 萧建 萧建 萧建(?-?),东海人,东汉末年徐州地方势力,时为琅邪相,治莒,初不与吕布通,吕布传与书信后,依附吕布,但不久被臧霸所破。查看更多萧建的诗文
  • 李夔 李夔 李夔(1047—1121),字斯和,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北宋官员,抗金名臣李纲之父。神宗元丰三年(1080)进士,通晓军事,抵御西夏来犯有功,后历任大宗正丞、太常少卿、京西南路安抚使等职。查看更多李夔的诗文
  • 苏绾 苏绾 苏绾,尝为书记,与杜审言同时。唐朝诗人。查看更多苏绾的诗文
  • 常理 常理 常理,玄宗天宝以前人。生平不详。其诗曾收入李康成《玉台后集》。事迹据《初唐诗纪》卷五九。《全唐诗》存诗2首。查看更多常理的诗文
  • 葛鸦儿 葛鸦儿 葛鸦儿,唐朝女诗人。生卒年与生平不详。她最有名的作品《怀良人》最早见于韦庄所编的《又玄集》,因此可知她大约生活在中晚唐时期。又从此诗的描写来看,她应该是一个贫苦的底层劳动妇女。《全唐诗》801卷收录其诗三首。即《怀良人》和《会仙诗二首》。其中《会仙诗》描写的景象颇具道家色彩,似不应出自一个普通劳动妇女之手。如此说来,她的身世愈加扑朔迷离。查看更多葛鸦儿的诗文
  • 杨洵美 杨洵美 杨洵美,唐朝宝历元年诗人,考中过进士,任职监察御史。留有诗一首。查看更多杨洵美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