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北上行
  • 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
    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
    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
    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
    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
    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
    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
    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
    汲水涧谷阻,采薪陇坂长。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
    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
    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
    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7-199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8-139
  • 译文
    北上之苦,是因为上太行山之故。
    太行山上的履道盘曲险峻,悬岩峭壁,上凌苍天。
    马足为侧石所蹶,车轮为高冈所催,真是行路难啊。
    况且从幽州到朔方,战尘不断,峰火连天。
    剑戟闪耀着杀气,寒风吹裂了衣裳。
    安史叛军像奔鲸一样夹着黄河,像凿齿一样屯居着洛阳。
    前行无有归日,回首眷思故乡。
    在冰天雪地中挣扎,哭天悲地,痛绝肝肠。
    身上衣不掩体,皮肤粗如枯桑。
    想去汲些水来,又被洞谷所阻;想去采些柴来烧,又苦于山高路远。
    更何况在山中还可能遇到磨牙掉尾的老虎,时时有生命之危。
    山上仅有草木,打不到吃的东西,饥渴之时,唯有饮些麟水。
    叹此北上之苦,只有停车为之悲伤。
    何时才能天下太平,使人一消愁颜,重见天光啊?

    注释
    北上行:乐府古题。《乐府解题》曰:“晋乐奏魏武帝《北上篇》,备言冰雪溪谷之苦。其后或谓之《北上行》,盖因武帝辞而拟之也。”
    缘:沿着。太行:山名,在今山两与河北之间。北起拒马河谷南至黄河北岸,绵延千里。
    瞪道:有石阶的山道。
    蹶:跌倒。
    幽州:地名,在今北京市一带,为安禄山三镇节度使府所在地。
    朔方:地名,在今山西西北部朔县一带。
    毒:凝成。
    严风:严冬的寒风。
    奔鲸:奔驰的长鲸,喻指安禄山叛军。鲸,古喻不义之人。
    凿齿:传说中的猛兽,比喻安禄山。
    剧:甚。
    陇坂:本指陇山,此指山之陇冈坡坂。
    掉尾:摇尾。
    零露浆:树上滴下的露水。
    骖:驾在车前两侧的马。
    王道平:谓天下太平。《尚书·洪范》:“王道平平。”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7-199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8-139
  •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初年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当时安禄山攻占洛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7-199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8-139
  •   魏武帝曹操有《苦寒行》,又名《北上篇》,概取诗首句“北上太行山”首二字“北上”名篇。李白此诗盖取曹诗之旨,写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备受叛军蹂躏的苦难状况。全诗格调低沉、苍凉,极富感染力。

      此诗以巧妙的设问开篇:“北上何所苦?”为找到答案,诗人以沉痛的心情审视难民们绕行的太行山:“北上缘太行”,找到这因自然环境而致的第一个原因:“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山高路陡,车马难行。随即又放眼广阔的政治背景:“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诗人找到了迫使人们迁徙的战乱这一社会问题,是为另一个原因。虽然明了“何所苦”的原因,诗人却无力为他们排解,只能以更加沉痛的笔触描绘那悲惨的情景。从“前行无归日”到“饥饮零露浆”十二句,诗人描述了“北上行”人们的惨状。接着“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诗人发出了长叹,停下马车,不忍再看,仰天狂呼:“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这首诗笔触极为细致,追本溯源,刨根究底,描绘灾民图时由环境而哭声,由哭声而身体,由身体而行动,莫不穷形尽相,给人以极深的印象。此时诗人对月挥杯的飘逸、抽刀断水的豪迈,统统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眼含泪的悲哀与深切的同情。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8-139
唐代的其他诗人
  • 郭震 郭震 郭震一般指郭元振。郭元振(656年-713年),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唐朝名将、宰相。郭元振进士出身,授通泉县尉,后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唐玄宗骊山讲武,郭元振因军容不整之罪,被流放新州,后在赴任饶州司马途中,抑郁病逝。查看更多郭震的诗文
  • 李旦 李旦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轮,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初封殷王,领冀州大都督。他一生两度登基,二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690年让位于母后武则天,被封为皇嗣。公元710年再度即位。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庙号唐睿宗,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查看更多李旦的诗文
  • 范朝 范朝 范朝,唐开元中进士。诗二首。查看更多范朝的诗文
  • 钱镠 钱镠 钱镠(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镇压农民起义军,累迁至镇海节度使,后击败董昌,逐渐占据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在位四十一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葬钱王陵。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还鼓励扩大垦田,由是“境内无弃田”,岁熟丰稔。两浙百姓都称其为查看更多钱镠的诗文
  • 梁锽 梁锽 梁锽(音“皇”)。官执戟。唐玄宗天宝中人。《全唐诗》收录其诗十五首。查看更多梁锽的诗文
  • 余延寿 余延寿 余延寿,唐诗人。一作徐延寿,误。江宁(今南京)人。玄宗开元间处士。工诗,有诗名,殷璠汇集储光羲、包融、丁仙芝、殷遥、沈如筠、余延寿等十八人诗,编为《丹阳集》,已佚。《全唐诗》录存其诗三首。《南州行》写南国风光,《人日剪缙》、《折杨树》写妇情闺怨。查看更多余延寿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