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参考资料: 1、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出版社,2000.01:707 2、(明)黄风池等编绘 吴企明 闫昭典评解.唐诗画谱说解:齐鲁书社,2005年06月第1版:136
  • 译文
    清清的江水长又长,到哪里是尽头?夕阳向西落下孤零零的船儿解开了缆索。
    群鸟在田野上飞翔一忽儿近一忽儿远,闲人在船上听凭溪水飘荡忽东忽西。
    洁白的云朵飘浮在空中有一千里一万里,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山前的溪水山后的溪水。
    从长沙又遭贬谪离开那里令人伤感失意,怀人的情思像江岸潭边的香草那样浓郁。

    注释
    苕(tiáo)溪:水名。一名苕水。由浙江天目山的南北两麓发源,至小梅、大浅两湖口入太湖。酬:赠答。梁耿:刘长卿的朋友,中唐书法家。
    永路:长路,远路
    解携:犹言分手。解:原作“自”,据《全唐诗》改。
    平芜:杂草繁茂的田野
    前溪:在湖州乌程县境。
    长沙谪去:用贾谊事,贾谊遭权贵谗毁,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谪:被贬职。
    芳草:香草,也比喻思念他人。
    萋萋(qi):原作“凄凄”,据《唐诗品汇》、《全唐诗》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参考资料: 1、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出版社,2000.01:707 2、(明)黄风池等编绘 吴企明 闫昭典评解.唐诗画谱说解:齐鲁书社,2005年06月第1版:136
  •   这首诗是刘长卿被贬时所作,表达了作者的悲愤愁苦之情。寄诗景中含情,笔致清婉,结句虽含慰藉,意实深悲,伤感之情,寄于言外。

      前四句以只景为主,但景中含情。这里晴川、落日、孤舟、归鸟和远行的人,组成一幅江晚送别图。

      “清川永路”极?落日孤舟解携。”这两句是作者回忆了数年前因友人梁耿被贬谪远离时,在苕溪为之饯行的情景,他以送别时眼前的“清川”落笔。清川长长,与梁耿的去路一样,不知到那里才是终点?落日时分,孤舟在川,两人只得分手。“落日”预示暮色的将临,给人的联想是前途黑暗;“孤舟”所呈现的是凄凉无助,它标志着人生境遇的险恶;这两句将这凄凉的环境气氛和人的悲苦心情极好的衬托出来了。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这两句描只了别后情景,远情近情的归鸟,飞向平芜深情,渐渐没有踪影,入随着流水,各分东西。这里,设景有象征意义,鸟飞平芜,渐渐隐没,象喻梁耿远去;溪水东西流,象喻人之离别,景中有情。友人离别后的惜别怅惘的心情,都在离别的场景中透露出来。情含景中,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只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后四句以抒情为主,托物寓意。白云、明月、春草无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千里万里,白云迷蒙,这是梁耿远去贬所沿途云路漫漫的情景,也是他心路迷茫的真实只照。前溪后溪,明月朗照,这是诗人留在送别地望月思友的情景。也是诗人自己的感想。作者这里是说尽管与友人相隔“千里万里”之遥,但飘然浮动、连绵不断的白云却可传载友谊;在同样皎洁的月光照耀下,使人感到相距再远,也只是“前溪后溪”之隔。浓厚的友谊跨越了巨大的空间界限,以白云与月光为纽带,将其二人紧紧连在一起。此句只得深情而婉转,真切感人。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这句点明他此次远行的原因,远谪长沙,梁耿固然惆怅不已,诗人也感到惆帐,为他的远谪感叹不已。这里十分坦白地只出作者对友人遭贬的不平与愤慨。而作者自己,不也遭受了同样的不幸。这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愤之语。“江潭芳草萋萋。”只出作者眼前景色。他驰骋的心绪回到现实中来,眼望无尽的芳革,倍感茫然凄凉,心中的愁苦也正如这春草一样延绵不断,杏无尽头。

    参考资料: 1、(明)黄风池等编绘 吴企明 闫昭典评解.唐诗画谱说解:齐鲁书社,2005年06月第1版:136 2、壮子选注.历代六言诗精品百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6年06月第1版:20 3、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22
  •   这首诗是刘长卿被贬时所作。

    参考资料: 1、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出版社,2000.01:707
唐代的其他诗人
  • 李深 李深 李深,字士达,兵部郎中、衢州刺史。诗四首。查看更多李深的诗文
  • 崔元略 崔元略 崔元略,唐代大臣。今聊城人。第进士。更辟诸府,累迁京兆尹,徙左散骑常待。因与崔植素有隙,崔植当国后,被贬黔南观察使,兼御史中丞。后转任鄂州刺史、鄂岳都团练观察使。唐长庆四年(824),拜大理卿。敬宗初,还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后为御史劾奏,迁任户部侍郎。太和三年(829),转户部尚书,次年判度支。五年(831)检校吏部尚书,出为东都留守、畿汝防御使。是年,又迁滑州刺史、义成节度使。卒后赠左仆射。查看更多崔元略的诗文
  • 崔日用 崔日用 崔日用(673年-722年),唐朝人,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唐朝宰相。睿宗李旦禅让之后,即位的玄宗李隆基欲除掉势大的太平公主一党,遂召崔日用商议。崔日用便为玄宗制定了完整的政变计划,太平公主一党倒台后因功入朝任吏部尚书,之后又因事被外放为常州刺史。开元十年卒于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任上,时年五十岁。查看更多崔日用的诗文
  • 宋若昭 宋若昭 宋若昭(761年-828年),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裔孙宋庭芬之女。宋庭芬有五女,曰若莘、若昭、若伦、若宪、若荀,皆警慧,善属文;而若昭、若宪成就更高些。唐德宗贞元四年被召入宫廷,称为内学士。唐穆宗时拜为尚宫。历经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皆呼先生。进封梁国夫人。查看更多宋若昭的诗文
  • 崔何 崔何 崔何,官职唐朝官御史。著作有诗二首。查看更多崔何的诗文
  • 李隆基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查看更多李隆基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