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送别 / 山中送别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 一作:年年)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掩:关闭。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84-185页 .
唐代的其他诗人
  • 熊皎 熊皎 熊皎(一作皦),唐代诗人。后唐清泰二年(935)登进士第。后晋天福时,为延州刺史刘景岩从事,景岩徙邠州,皦入拜补阙。查看更多熊皎的诗文
  •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文德皇后同母兄。贞观年间,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年间平反。查看更多长孙无忌的诗文
  • 郑俞 郑俞 郑俞,籍贯、字号不祥。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庚辰科陈权榜进士第三人。同榜有白居易、吴丹、杜元颖等。后白居易为河南尹,郑俞授长水县令,白居易曾在《四虽吟》中戏言:“命虽薄,犹胜于郑长水。”郑俞著有《性习相近远赋》等。查看更多郑俞的诗文
  • 刘孝孙 刘孝孙 刘孝孙(?-632)荆州(今湖北江陵)人。贞观六年,迁太子洗马,未拜卒,卒于唐太宗贞观六年。弱冠知名,与虞世南、蔡君和、孔德绍、庚抱、廋自直、刘斌等登临山水,结为文会。大业末,为王世充弟杞王辩行台郎中。辩降,众引去,独孝孙攀援号恸送于郊。唐武德初,历虞州录事参军,补文学馆学士。贞观六年,迁著作佐郎,吴王友。历谘议参军,迁太子洗马,未拜,卒。孝孙著有文集三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查看更多刘孝孙的诗文
  • 张绍 张绍 张绍,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仅留下作品《冲佑观》。查看更多张绍的诗文
  • 南诏骠信 南诏骠信 唐代南诏王称号:意为“君主”,南诏王閤劝(808-809年在位)自称。查看更多南诏骠信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