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日喻》原文和解释

时间:
诗词网小编
分享

诗词网小编

目录

1.《日喻》原文和解释

原文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他日闻钟”或告之曰,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无以异于眇,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莫之见意之,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孙武曰?子夏曰。莫之求而自至,南方多没人”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编辑本段]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敲打铜盘得声音,把发出声音的铜盘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盘、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

2.日喻 全文翻译

原文 生而眇(miǎo)者不识日,他日闻钟”或告之曰,扪(mén)烛而得其形: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故世之言道者,或莫之见意之,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孙武曰?南方多没人,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虽壮见舟而畏之,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今世以经术取士,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有人)敲钟的声音,把发出声音的铜盘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说。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不是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因为没有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生来不识水性:

3.日喻 翻译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译文】 南方能潜水的人很多,七岁能趟着水走,那些能潜水的人,难道是轻易做到这样的吗?必定是懂得水性的。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来就不认识水的,看见船也害怕。向能潜水的人请教,打听他们能够潜水的道理,按照他们的话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

4.寓言故事中的“日喻”给我们的启示

日之状与铜盘“他日闻钟”他日摸笛“有一个生下来就眼瞎的人,他经常能听到人们讲述太阳,但是太阳到底是什么样子却无从得知。于是盲人央求人们给他描述太阳,便有人告诉他。太阳长的圆圆的,就好像铜盘一样。这个人敲了敲铜盘让盲人听。盲人使劲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盲人就真的记住了敲铜盘的声音,盲人坐在家里”突然听到远处传来,盲人高兴得大叫,看到此情景的人说,这是敲钟的声音。听到这话盲人便赶紧走过去让他给讲讲太阳是什么样子“太阳是会发光的,比烛光还要亮很多.!说着便把蜡烛拿出来让他摸”盲人又使劲点头表示他这次真的明白了:并反复抚摸蜡烛牢牢地记住了它的样子“盲人摸到了龠(龠是古代乐器的一种。模样与笛子相似”)他发现这个与之前摸过的蜡烛一样。便忍不住惊奇:大叫起来“这样人们虽然反复多次的给盲人描述了太阳的模样。

5.<<日喻说>>全文翻译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与铜盘。”扣盘而得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摸笛,以为日也。钟、笛与日远矣,而眇者不知其矣,以尝而求之人也。很久以前,有一个生下来就眼瞎的人。他经常能听到人们讲述太阳,但是太阳到底是什么样子却无从得知。 于是盲人央求人们给他描述太阳。便有人告诉他:“太阳长的圆圆的,就好像铜盘一样。” 这个人敲了敲铜盘让盲人听,盲人使劲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同时,盲人就真的记住了敲铜盘的声音。 过了几天后,盲人坐在家里,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当,当,当”的声音。盲人高兴得大叫:“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看到此情景的人说:“不对,这是敲钟的声音,不是太阳。” 听到这话盲人便赶紧走过去让他给讲讲太阳是什么样子。 此人便如此描述:“太阳是会发光的,比烛光还要亮很多.” 说着便把蜡烛拿出来让他摸。盲人又使劲点头表示他这次真的明白了。并反复抚摸蜡烛牢牢地记住了它的样子。 之后又过了几天,一次偶然的机会,盲人摸到了龠(龠是古代乐器的一种,模样与笛子相似。)他发现这个与之前摸过的蜡烛一样,便忍不住惊奇,大叫起来。“呀~呀!太阳在这里!” 这样人们虽然反复多次的给盲人描述了太阳的模样,但是到最后盲人也没能正确的归结出太阳到底是长什么样子。 对于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光听别人的描述是无法正确掌握的。我们知道学习新技术或知识难,同样学习别人的管理方法或操作技术是更难的事情。如果只是片面的了解后就随意的采取行动,就将会犯扣盘扪烛似的错误。

6.翻译日喻说

日喻(苏轼)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他日闻钟”或告之曰,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莫之见意之,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孙武曰?子夏曰。南方多没水,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

7.《日喻》 艺术特色

苏轼也写过不少说理性的文章,《日喻》就是一篇说理性极强的议论散文。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苏轼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有创意,不落于一般说理文的框框,文章开头首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激发读者的兴趣。有一个眼睛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说着就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铜盘的声音。瞎子听到了钟声响,又有人告诉瞎子,瞎子摸了蜡烛又以为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了。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为这就是太阳了。我们看完这个故事,都会笑话这个瞎子的愚蠢。就像印度佛经《大般涅槃经》里记载的那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样,四个盲人每个人分别只摸到了大象牙齿、耳朵、腿、尾巴,就都片面地认为大象只是跟萝卜、蒲扇、柱子、草绳一样。这两个故事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道理:看事物必须全面,不能以偏概全,否则就会闹出笑话。苏轼就是用这样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来说明这个简单的道理。在第一段结尾作者给出结论: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这是由于瞎子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听人说说的缘故。作者强调瞎子之所以会把别的东西当做太阳是因为瞎子只是听别人说说而已,没有亲眼见过太阳。瞎子是根本不可能看见太阳的。文章开头先以故事引入,从故事中得出结论,显得别出心裁。我们也许还未必真正明白作者到底想说什么,道之难见也甚于日,无以异于眇”从而把说日引导到说道上面来。作者认为,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阳来要难见得多了,那些不明白道理的人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区别。那些明白道理的人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教化别人,其结果也无异于跟瞎子说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别人还是无法真正明白道理。所以作者又给我们总结出求道的弊病:故世之言道者,世上讲道的人,有的是就其看到的来解释道,有的是没有见过道而主观臆测,那么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求道了吗?接着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文中引用了孙武和子夏的话来做具体阐释“孙武子觉得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自投罗网。而不陷入敌人的圈套”子夏认为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才能得到道“最后作者又做出概括,作者告诉我们所谓,就是不去强求而自然而然得到的意思,这一段作者主要论述。道之难见,这个道理“作者又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来进一步阐明如何求道。南方人善于潜水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他们七岁就能趟着水走”他们不是随便就学会潜水的,而是因为掌握了水的规律“不要说下水。就连看到舟船也会感到害怕,北方人向会潜水的人请教潜水的方法。照着潜水人的讲解而到河里去试着游水。结果大多都会溺水而死,作者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只知道道理而不去学习,我们应该多学习,在学习中得到的道才是最宝贵的。作者意在告诉我们应该从实践中去求道,道自然也就自己,我们做事可不能像那些北方人学潜水一样,不学习而一心求道,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才点出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过去国家以诗赋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所学繁杂而不崇尚儒道”现在用经义考试录取士人。例子来帮助阐明道理。全篇文章一共出现四处,盲人不认识太阳和北方人学潜水是两个明显的。则是借用古人现成的,比较隐晦的。一个是引用孙武的话,用作战来说明人应该掌握主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两个好像是引经据典,其实是利用古人现成的材料为自己服务。这就看出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文章开头瞎子猜日的故事就是第一个例子,主要想阐明:一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缺乏对事物的系统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错误。只靠别人转述的第二手材料而不亲自参加调查研究,就一定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作者不是单纯地给读者讲故事听,而是用活泼新鲜的形象来感染读者,让读者很容易就悟出作者所要讲的道理。作者借这个浅显的故事来抛砖引玉,引出后面几段议论的重点。孙武和子夏的话好像很简单,谁争取到主动谁自然占上风。探求真理和钻研学问也正是如此,必须争取主动才行。才容易发现事物的规律,正如铺子里货色齐,但是作者还得紧接着用第南人潜水的例子来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因为学问渊博、经验丰富不能是纸上谈兵,更不能只靠道听途说,对事物才有彻底的了解。作者举了那么多例子,所要阐明的道理才够全面,文章因而也显得完整。然而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几个例子来说理的话,那一定就肯定没有什么效果。在用例子说理的同时,还必须把读者从感性认识诱导到理性认识阶段。于是在打完每个比喻之后,作者都用最简明概括的语言把结论交代出来。这就使作者把想要说明的道理表达得更透彻。举例子是启发读者,给读者留有余地;下结论则是点醒读者,文章内容环环相扣,说理文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论据充足,条理清楚,他写的说理文不是让读者被说服,苏轼写说理文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和鲜明生动的事例来启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对所要说的道理先有了感性认识,然后他再循序渐进地把读者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读了本文之后你就能体会作者的高明之处了。这篇文章语言十分流畅亲切,没有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背后又存在着郑重严肃。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而应像南方没人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这些道理在今天仍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8.日喻说的作者

苏轼,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
464532

微信扫码分享